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戰場情況,瞬息萬變。抓住有利戰機,一鼓作氣,才是主帥者應有的風度。而死守教條,事事稟報,貽誤軍機,卻是兵家之大忌。下面劉仁軌的故事,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顯慶四年(659年),劉仁軌出京城任青州(治所在山東益都縣)刺史。顯慶五年(660年),唐高宗征遼,令劉仁軌監統水軍,因遲誤了行軍期限被免官,高宗令劉仁軌以白身在軍中效力。當時,蘇定方平定百濟(位:于今朝鮮半島西南部)以后,留F郎將劉仁愿在百濟府城鎮守,又任命左衛中郎將王文度為熊津(位于百濟中部)都督,以安撫歸降的百濟人。王文度渡海之后病死。百濟僧人道琛、歸將福信率眾再度叛變,立原百濟王之子扶余豐為王,帶兵到府城包圍劉仁愿。高宗降旨,命劉仁軌為檢校帶方州(轄境約今朝鮮黃海南道、黃海北道)刺史。代替王文度統率軍隊,順路調集新羅(位于今朝鮮半島東南部)的軍隊,臺兵一處以解救劉仁愿。劉仁軌的軍隊軍容整肅,所向無敵。道琛等人所帶領的軍隊不得已而解除對劉仁愿的包圍,退守任存城。不久,福信殺死道琛,吞并了他的軍隊,廣招逃亡叛變之人,福信的勢力更加擴大。劉仁軌就與劉仁愿合兵一處,休整隊伍。當時,蘇定方奉詔討伐高麗,進兵包圍平壤,未能將平壤城攻克而撤軍。高宗降敕書給劉仁軌道:“攻打平壤的軍隊已經撤回,一座孤城難以獨自固守,應該起兵前往新羅,與那里的軍隊匯合一起駐守。如果新羅王金法敏需要你們留在那里鎮守,你們就駐扎在那里,如果他不需要,你們就渡海返回。”劉仁軌部下的將士都想西歸,劉仁軌說:“按《春秋》的說法,大夫出了本國的疆界,若遇到可以使國家安定、對國家有利的事,就可以獨自作出決定,何況我們遠在滄海之外,面對著豺狼一樣兇惡的敵人呢?并且人臣竭忠盡智,死而后已,絕無二心,只要對國家有利知道的就不能不做。皇上想消滅高麗,必須先定百濟,留下軍隊鎮守,控制’百濟的要害地方。雖然敵人勢力強大,而且防備很嚴密,我們也應該礪兵秣馬,而在敵人疏忽松懈時攻擊他,敵人既防備松懈,攻擊什么地方不能攻克呢?戰而取勝,士卒自然會安心。取勝之后,再分兵據守險要之地,進一步擴大戰果,然后再寫表章飛速進京奏聞皇上,請求皇上派兵船前來支援。朝廷一旦知道咱們的行動必有成就,肯定會派將率軍前來支援,到那時,肯定會把敵人消滅,不僅不會失去成功的機會,實在是可以使海外安定。現在,包圍平壤的軍隊既已撤回,若熊津再被敵人占領,那么百濟的殘余勢力會很快興起,高麗的敵人何時可滅?況且以一城之地,處在敵方的中心地帶,若有失誤,就會成為敵人的俘虜。若起兵前往新羅,我們到了那里僅僅是新羅王的座上之客,倘若不如意,西有百濟,無路可退,追悔不及。況且福信為人兇惡殘暴,扶余豐又對福信心懷猜忌,他們表面合一,實際離心離德。野心勃勃的人共處,遲早會相互殘害。我們只應該在此堅守,觀察形勢的變化,在有利時機出現時,攻取敵人,我們絕不能撤離此地。”大家都覺得劉仁軌說得很有道理,都贊成按劉仁軌的意見辦。

龍朔二年(662年)七月,劉十二愿、劉仁軌等率領留下鎮守的軍隊,在熊津以東大破福信的同黨,攻克了敵人的支羅城以及尹城、大山、沙井等營寨,消滅很多敵軍,并命令部丁:將領分兵鎮守這些地方。

當時,因為真峴城靠近大江,地勢既高又險,而且正處于交通要道之上,所以扶余豐、福信便增兵把守真峴城。劉仁軌率領新羅軍隊,借著夜色,逼近真峴城下,從城四周攀著草登上城頭,到天明時,攻入真峴城,占據了真峴城,斬首敵人八百余級,俘獲更多。于是打通了至新羅的運糧之路。

沒過多久,扶余豐襲殺福信,又派遣使者前往高麗國、倭國請求救兵,以抵抗唐朝官軍。高宗接到劉仁愿請求援兵的奏章,降旨,令右威衛將軍孫仁師率領7000軍兵渡海前往熊津,以支援劉仁愿、劉仁軌。孫仁師與劉仁軌等人的軍隊匯合以后,兵勢大大加強。于是眾將聚集在一起商議,有人說:“加林城是水陸交通的要沖,請先攻占加林城。”劉仁軌說:“加林城地勢險要牢固,若急攻則傷損戰士,若圍困則耗費時日,不如先攻打周留城。周留城是敵人的巢穴,是敵人首領所聚集的地方,我們掃除惡人必須除掉根本,必須拔除敵人的源頭。如果攻克周留城,其他各城就很容易攻下。”大家一致贊同劉仁軌的意見。

于是孫仁師、劉仁愿和新羅王金法敏率領陸軍向周留進發。劉仁軌帶領杜爽、扶余隆率領水軍及糧船從熊津江前往白江,準備與陸軍會合,一同前往周留城。劉仁軌在白江口遇到扶余豐帶領的倭國軍隊。劉仁軌率兵與倭軍展開四次激戰,都取得了勝利,焚毀敵人四百多艘戰船,煙焰滿天,連海水都被映成紅色,倭軍大潰。扶余豐脫身逃走,劉仁軌繳獲了他的寶劍。偽王子扶余忠勝、扶余忠志等率領士卒、女眷及倭國的殘余部隊和耽羅國使者一起投降唐朝官軍。百濟各城,又歸順了唐朝,只有百濟軍隊的統帥遲受信占據任存城,拒不投降。

在此之前,百濟的首領沙吒相如、黑齒常之自從蘇定方撤軍以后,糾集逃亡潰散人員,各自占據險關要塞以響應福信,到劉仁軌打敗扶余豐之后,他們率眾投降。劉仁軌對他厚加撫慰,并對他們表示充分的信任,讓他們仍就帶領本部人馬攻取任存城,而且打算分出一部分唐朝軍隊援助他們。孫仁師說:“沙吒相如等人,心地如同禽獸,難以讓人信任,若以武器和軍隊支援他們,這就是幫助了賊寇。”劉仁軌說:“我看沙吒相如、黑齒常之等人,都是忠誠勇敢而且有智謀的人,他們也是知恩圖報之士。他們順從我方,就能成功,背叛我方,就必定滅亡。借著有利的時機建立功勛,就在于今日,我們用不著懷疑他們。”于是分給他們武器、糧食,并且調一部分軍隊跟隨他們一同前進,終于攻克了任存城。遲受信拋下妻子、兒女,獨自逃跑,投奔了高麗。至此,百濟國全境平定,孫仁師與劉仁愿率軍凱旋,高宗降旨,令劉仁軌率軍留在百濟鎮守。

當初,百濟經歷福信之亂,全境民生凋敝,百業荒廢,死尸遍野。劉仁軌平定福信之亂之后,才命人收斂骸骨,掩埋吊祭,登記戶口,設置官吏管理,整理村落,開通道路,建立橋梁,修補堤堰,修復池塘,勸導百姓從事農耕,發放糧食,賑濟災民,慰問孤寡老人,使百濟人民各安其業。劉仁軌組織軍隊實行屯田,積蓄糧食,撫慰士兵,以準備征討高麗。

劉仁愿到達京城以后,高宗對他說:“您在大海以東,前后奏請之事,都非常適合當時、當地的情況,而且奏章寫得極有條理,極有文采。您本是武將,如何能有這樣的文才呢?”劉仁愿回答說:“這都是出自劉仁軌之手,我如何能趕得上他呀!”高宗對劉仁軌的才能深表贊賞,于是破格提升劉仁軌六級,正式授予劉仁軌帶方州刺史,并且在京城賜給劉仁軌一所住宅,重賞他的妻子、兒女,派遣使者,給劉仁軌送去印有玉璽的書信,對劉仁軌深表慰勞,勉勵。

指揮作戰需要對敵我雙方情況有準確的把握、深刻的了解,要準確地預見敵我雙方態勢的發展方向,及時地捕捉作戰的時機。戰爭形勢瞬息萬變,要準確地捕捉作戰時機是很困難的。古代交通工具落后,通訊設備更加落后。唐朝都城長安與百濟相距六千二百里,又有大海阻隔,信使由百濟攜帶著奏章前往長安,至少需要有一個多月,而皇帝據以了解情況的來自百濟的奏章,只能反映一個多月以前的情況,皇帝的詔書再送到百濟,又需要一個多月的時間,經過兩個多月,百濟前線的情況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若按已經脫離了實際情況的詔書辦事,焉有不敗之理?劉仁軌依據《春秋》之義說服大家,他力主從實際出發,不唯君命是從,而認為從長遠看,滅高麗是皇帝的總的意圖,只要對實現這個總的目標有利,就是執行了皇帝的意旨,而不是不看實際情況,機械地執行詔書中的每個細節。劉仁軌深刻地分析了按旨撤軍的嚴重危害:一是我軍若撤離,熊津立即會被敵人占領,百濟的殘余勢力會迅速興起,唐朝將失去滅高麗的重要根據地;二是唐軍向東投奔新羅王,是否如意,難以預料,倘不如意,西有百濟,無路可退。另一方面,劉仁軌不同意撤軍的根據是他對敵方情況的深刻了解。他深知,偽百濟王扶余豐與叛將福信貌合神離,互相猜忌,過不了多久,他們必然發生內變,必然相圖,我方即可乘便攻擊敵人。一旦攻戰取勝,戰士也會安心。我方分兵據守險要之地,擴大戰果,再奏請皇上增兵支援。皇上一旦見到我們取得成果,肯定會派兵增援,則平定百濟,指日可待。

【簡評】

劉仁軌指揮軍隊作戰,主張從敵我雙方的實際出發,根據實際情況采取相應的措施,而反對脫離實際情況,一味地唯君命是從。百濟戰局的發展,一切如劉仁軌所預料的那樣,扶余豐襲殺福信,唐軍乘勢攻取周留城,劉仁軌大膽信任和使用百濟降將,攻取任存城,進而平定百濟全境,為南北夾擊,平定高麗,建立了一個鞏固的根據地。

另外,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劉仁軌平定百濟之后。救濟災民,恢復生產,安定人心,使百濟全境出現穩定繁榮的局面。同時,劉仁軌組織軍隊實行屯田,以為久計。從劉仁軌的所做所為及所取得的戰績政績看,他不但是個出色的軍事戰略家,而且是個出色的政治家。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万荣县| 泰兴市| 桃园县| 麻阳| 青冈县| 海城市| 鹿邑县| 西宁市| 高台县| 黔南| 延庆县| 岳普湖县| 常州市| 色达县| 麻阳| 峨边| 泰来县| 鞍山市| 合阳县| 桑植县| 集贤县| 循化| 临泉县| 中山市| 准格尔旗| 定襄县| 麻江县| 渑池县| 阜新市| 卢氏县| 元阳县| 汤原县| 湟源县| 托克托县| 永善县| 扶风县| 襄汾县| 东明县| 台南市| 吉木萨尔县| 郧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