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言
軍事斗爭是人類最殘酷的現象。一場戰爭下來,常常是尸橫遍野,血流成河。
軍事斗爭又是階級社會中人類不可避免的活動。當不同集團,不同階級的利益發生激烈沖突時,當一些政治問題不能用溫和手段解決時,戰爭的導火索就會將它們引爆。
軍事斗爭也是人類歷史上頗具色彩和魅力的篇章,不但軍事家憑它總結出深遽的軍事理論,演出一幕幕威武雄壯的戰爭活劇,詩人、文學家也經常以它為題材創作出一篇篇動人的詩章。
軍事謀略是軍事斗爭的一個重要內容。它在軍事斗爭中的重要作用,可以用兩個字概括:轉化。
它可以轉弱為強。讓我們看發生在南北朝時的一個戰例:南齊建元二年(480年),北魏派20萬大軍攻打南齊壽春。當時南齊守軍的力量遠遠不如北魏強大。在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下,守將垣崇祖巧妙地利用壽春城附近的淝水將北魏軍數萬兵眾沖垮淹沒,完成了雙方兵力強弱的轉化。
它可以化險為夷。西漢時,李廣曾任邊關守將。有一次,他率領數騎外出,途中遇到數千胡人騎兵。李廣認為:掉頭回返必招致胡騎追殺,其結果將是無一人生還。于是,便下令離胡騎二里下馬解鞍,就地歇息。胡騎疑有伏兵,便引兵離去。李廣用自己的智勇使一行人化險為夷。
它可以轉敗為勝。東漢時,大將吳漢率軍討伐四川的公孫述。由于吳漢的輕敵大意,將自己軍隊分為兩處,結果分別被公孫述軍包圍。吳漢及時汲取教訓,果斷地作出合軍決策,同時制造假像,在營壘周圍廣樹旗幟,四處施放煙火,做出欲長期堅守姿態。而第三天夜里,潛軍出營,與另一軍合為一處,終因兵力集中而轉敗為勝。
它可以化死為生。楚漢相爭時,韓信與趙軍戰于井陘。韓信軍渡過泜水,背水列陣。實戰中,韓信率軍偽裝敗退,將守衛關口的趙軍誘出,使事先派出的一支伏兵乘虛奪取了關口。韓信軍退到水邊陣中,前有數倍于己之敵,后有泜水擋住退路。這時韓信大聲對眾將士說:“我們已面臨絕境,只有殺敗趙軍,才是唯一生路。”于是,韓信軍兵士個個拼死向前,奮力拼殺,大破趙軍。韓信以其智勇,實踐了兵家“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策略。
至于軍事斗爭中的轉化,我們還可以列出多種:轉守為攻、轉退為進、化被動為主動、化劣勢為優勢……
每一個轉化都有一條妙計,每一個轉化都有一條成功的經驗。
軍事斗爭的色彩及魅力,就在于它的不囿于固定形式,就在于它的變化不定。
老子曾說過:“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道德經》)。在這里,老子指出歙與張、弱與強、廢與興、取與給的轉化關系。
然而,一切事物的對立面相互轉化都是有一定條件作為前提的。軍事斗爭中的弱與強、險與夷、敗與勝、死與生的轉化,也需要一定的前提條件,這就是一軍統帥在軍事斗爭中的智慧與
謀略,是其在生死關頭的能動性的發揮。
中國古代的軍事謀略對我們今天來說仍是一筆寶貴的財富。之所以這樣,不僅是因為今天還有軍隊、還有戰爭,我們這個地球并不太平,而且還因為即使在一個相對太平的環境下,弱與強、險與夷、敗與勝、死與生的對立仍然存在。我們不應該從古人的行為中汲取智慧和經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