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將帥不協薛仁貴難展其功

將帥不和,乃兵家大忌,縱然主帥有三頭六臂,也會因指揮失靈,調度無方,難以施展其謀略。

究其將帥失和的原因,不是猜疑心重,就是視對方為無能之輩,正如古人所云:“百亂之源,皆出嫌疑。”

那么,“嫌疑”所造成的惡果,是非同小可的。一個內部自亂的軍隊,怎么能有士氣和戰斗力?請看下面這則戰例。咸享元年(670年),吐蕃侵犯唐朝邊界。唐高宗任命薛仁貴為邏娑(即今西藏拉薩)道行軍大總管,率領將軍阿史那道真、郭待封等征討吐蕃。

郭待封曾任鄯城(即今青海省樂都)鎮守,認為在薛仁貴的部下是恥辱,故意不聽從薛仁貴的指揮。大軍行至大非川(即今青海省共和縣西南切吉高原),將向烏海進發,薛仁貴對郭待封說:“由這里到烏海,路途艱險遙遠,車輛難以行進,大軍若攜帶輜前進,行動緩慢,將喪失最佳的作戰時機。況且我軍擊敗敵人之后就要返回,輜重往返運輸,又枉自耗費人力,再者烏海氣候濕熱,我軍不宜在那里久留。大非嶺上完全可以設置營寨,可以留下2萬人,分別扎下兩座營寨,把輜重都留在營寨之內。我和其他將軍率領輕裝精銳的隊伍,以加倍的速度急行軍,在敵人還米不及整頓隊伍時,就把他消滅。”安排完畢,薛仁貴就率軍先行。到達河口時,與敵人遭遇。薛仁貴就指揮軍隊向敵人發起猛攻,幾乎將敵人全部消滅,繳獲敵人牛羊一萬多頭。薛仁貴引軍返回烏海城,以待后續部隊。郭待封果然沒有執行薛仁貴的命令,不在大非山上扎營保守輜重,而帶輜重車隊繼續緩慢前進。等到輜重車隊剛到烏海附近,吐蕃的二十多萬軍隊前來救援,截擊郭待封的輜重車隊,郭待封寡不敵眾,敗走而奔向附近的山上,唐軍的軍糧、輜重全部被吐蕃軍搶掠而去。薛仁貴不得已而退駐大非川。吐蕃又調來了增援部隊,總兵力達四十萬人,唐軍大敗。薛仁貴不得已而與吐蕃大將論欽陵簽訂和約。

此次唐軍討伐吐蕃大敗而回,高宗大怒,將薛仁貴削職為民。高宗欲將郭待封處死,眾臣講情之后,才得減死除名,永不錄用。

【簡評】

凡是能打勝仗的戰斗團體,都是具有凝聚力的,如果主帥和副將之間,彼此掣肘,相互拆臺,只能造成戰斗力的人為削減,說不定還要釀成內亂。

由薛仁貴的失敗可以看出,如果將帥不協,令不能行、禁不能止的話,哪怕有再英明的統帥,再精銳的軍隊,也是無法打勝仗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望都县| 邻水| 中西区| 敖汉旗| 温泉县| 白银市| 白水县| 分宜县| 呈贡县| 湘阴县| 墨玉县| 怀来县| 嵊泗县| 南充市| 喀什市| 河曲县| 石台县| 丰城市| 泸溪县| 台山市| 雅江县| 凉山| 镇宁| 游戏| 兰溪市| 德格县| 齐齐哈尔市| 仙游县| 福建省| 恭城| 桂东县| 杭锦后旗| 永清县| 青冈县| 革吉县| 潞西市| 长宁区| 黎平县| 安阳县| 清河县| 巩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