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立身智慧
- 石地
- 1323字
- 2021-11-26 15:57:00
父子清廉為官
在中國古代封建專制統治情況下,人們總希望能有為民請命的清官來主持公道。是否能保持廉潔奉公,就成為判斷一個人品行的尺度。
胡威在西晉歷任御史、安豐太守、徐州刺史等職,后被征召到朝廷擔任尚書,加封東都尉,最后死于青州任上。他的政績、聲譽很好,而尤以清廉忠正著稱。他的清廉,正是繼承了他父親胡質的優秀品質。父子倆以清廉在青史留名。
胡威年輕時很窮,雖然他的父親出仕三國曹魏政權,官至征東將軍、荊州刺史,但并沒有余錢寄給家里。
一次,胡威自京城洛陽去荊州探望當刺吏的父親,備不起車馬,雇不起僮樸,便自己趕著匹毛驢行路。每到一個客店,胡威都自己放驢,拾柴,做飯。
到了荊州后,他拜見了父親,但并沒有因為自己的公子身份而在官府中住下,只是在驛站里呆了十來天,絲毫不沾公家的宜。
當他向父親告別回家時,父親給了他一匹絹。他感到很奇怪,便問父親:“大人為官一向清廉,不知怎么會有這匹絹?”父親回答說:“這是從我的俸祿中節余出來的,給你在回家路上換些口糧?!?/p>
胡威這才收下,向父親告辭。
胡威走了一百來里路,遇到他父親帳下的一個都督。這個都督在胡威從荊州起程前就請了假,說有要事回家。兩人正好結伴而行。都督準備了很充足的路上用品,一路上對他事事照顧,關懷備至。這樣一起走了好幾天,胡威心里越來越疑惑:“怎么他老是跟自己一條路,那么無微不至地幫助我?是不是有什么別的用意?”于是設法讓他說出實情,原來這個都督家里根本沒有事,他并不是回家,而是專門來護送他的。胡威覺得這樣的做法不妥,便把父親送給他的那匹絹贈給都督,向他道謝后,讓他回到荊州。
后來,胡威在寫信時就把這件事也告訴了父親,他父親把都督責打了一百杖,并且把他除了名。
從這件事上可以看出,胡威父子是多么地廉潔奉公、謹慎律己,因此名聲很大。
胡威奉召入朝時,晉武帝司馬炎曾經和他談論過以前他父親的一些事情。晉武帝十分感慨他父親的清廉,問胡威說:“你要是和你父親相比,誰更清廉?”
胡威回答說:“我不如我的父親?!?/p>
晉武帝接著問:“你父親在哪些方面勝過你哪?”
胡威回答說:“我父親為官清廉,總是恐怕被別人知道:而我為官清廉,總是恐怕別人不知道。因此我比我父親差遠了!”晉武帝感到胡威的回答既直率又婉轉,既謙和又恭順。但是胡威并不是無原則謙和的人。他認為,為了使官員廉潔,必須嚴明法紀。所以他常常諫勸晉武帝不要對官吏的違法行為寬大處理。
一次,晉武帝辨解說:“尚書郎以下的官吏,如果犯了法,我是從來不寬恕的?!?/p>
胡威說:“我所指的,并不只是丞、郎、令史等中下級官吏,正是象我這樣的人啊!高級官吏犯了法,也一點不能寬恕,這才能嚴肅法紀、端正風氣?。 ?/p>
象胡威父子那樣清廉的官員,在封建專制社會是鳳毛麟角的。唯其如此,后世人民才那么懷念他們?,F在時代不同了,但他們即使在小事上也嚴于律己、公私分明的品質仍然值得后人學習。
【簡評】
胡質胡威父子為官清廉,其實與魏晉時期士人追求名聲有關。當時人們認為一個人的名聲勝過手里的權勢,可以刻意追求。胡威說父親廉潔不想讓人知道,正是想把父親廉潔的行為曉以世人。
這樣一個名聲不是說話可以得來的。需要有事實來證明,于是胡質、胡威父子都將自己的追求付諸實踐。如果真的是名聲勝過金錢,那么世風可以進步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