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華工學校講義(2)

智育十篇

■文字

人類之思想,所以能高出于其他動物,而且進步不已者,由其有復雜之語言,而又有劃一之文字以記載之。蓋語言雖足為思想之表識,而不得文字以為之記載,則記憶至艱,不能不限于簡單;且傳達至近,亦不能有集思廣益之作用。自有文字以為記憶及傳達之助,則一切已往之思想,均足留以為將來之導線;而交換知識之范圍,可以無遠弗屆。此思想之所以日進于高深,而未有已也。

中國象形為文,積文成字,或以會意,或以諧聲,而一字常止一聲。西洋各國,以字母記聲,和聲成字,而一字多不止一聲。此中西文字不同之大略也。

積字而成句,積句而成節,積節而成篇,是謂文章,抑或單謂之文。文有三類:一曰,敘述之文。二曰,描寫之文。三曰,辯論之文。敘述之文,或敘自然現象,或敘古今之人事,自然科學之記載,及歷史等屬之。描寫之文,所以寫人類之感情,詩、賦、詞、曲等屬之。辯論之文,所以證明真理,糾正謬誤,孔、孟、老、莊之著書,古文中之論說辯難等屬之。三類之中,間亦互有出入,如歷史常參論斷,詩歌或敘故事是也。吾人通信,或敘事,或言情,或辯理,三類之文,隨時采用。今之報紙,有論說,有新聞,有詩歌,則兼三類之文而寫之。

■圖畫

吾人視覺之所得,皆面也。賴膚覺之助,而后見為體。建筑、雕刻,體面互見之美術也。其有舍體而取面,而于面之中,仍含有體之感覺者,為圖畫。

體之感覺何自起?曰:起于遠近之比例,明暗之掩映。西人更益以繪影寫光之法,而景狀益近于自然。

圖畫之內容:曰人,曰動物,曰植物,曰宮室,曰山水,曰宗教,曰歷史,曰風俗。既視建筑雕刻為繁復,而又含有音樂及詩歌之意味,故感人尤深。

圖畫之設色者,用水彩,中外所同也。而西人更有油畫,始于“文藝中興”時代之意大利,迄今盛行。其不設色者,曰水墨,以墨筆為濃淡之烘染者也。曰白描,以細筆勾勒形廓者也。不設色之畫,其感人也,純以形式及筆勢,設色之畫,其感人也,于形式、筆勢以外,兼用激刺。

中國畫家,自臨摹舊作入手。西洋畫家,自描寫實物入手。故中國之畫,自肖像而外,多以意構,雖名山水之圖,亦多以記憶所得者為之。西人之畫,則人物必有概范,山水必有實景,雖理想派之作,亦先有所本,乃增損而潤色之。

中國之畫,與書法為緣,而多含文學之趣味。西人之畫,與建筑、雕刻為緣,而佐以科學之觀察,哲學之思想。故中國之畫,以氣韻勝,善畫者多工書而能詩。西人之畫,以技能及意蘊勝,善畫者或兼建筑、圖畫二術。而圖畫之發達,常與科學及哲學相隨焉。中國之圖畫術,托始于虞、夏,備于唐,而極盛于宋,其后為之者較少,而名家亦復輩出。西洋之圖畫術,托始于希臘,發展于十四、十五世紀,極盛于十六世紀。近三世紀,則學校大備,畫人伙頤,而標新立異之才,亦時出于其間焉。

■音樂

音樂者,合多數聲音,為有法之組織,以娛耳而移情者也。其所托有二:一曰人聲,歌曲是也。二曰音器,自昔以金、石、絲、竹、匏、土、革、木者為之;今所常用者,為金、革、絲、竹四種。音樂中所用之聲,以一秒中三十二顫者為最低,八千二百七十六顫者為最高。其間又各自為階,如二百五十顫至五百十七顫之聲為一階,五百十七顫至千有三十四顫之聲又自為一階等,謂之音階是也。一音階之中,吾國古人選取其五聲以作樂。其后增為七及九。而西人今日之所用,則有正聲七,半聲五,凡十二聲。

聲與聲相續,而每聲所占之時價,得量為伸縮。以最長者為單位。由是而縮之,為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十六分之一,三十二分之一,及六十四分之一焉。同一聲也,因樂器之不同,而同中有異,是為音色。

不同之聲,有可以相諧的,或隔八位,或隔五位,或隔三位,是為諧音。

合各種高下之聲,而調之以時價,文之以諧音,和之以音色,組之而為調、為曲,是為音樂。故音樂者,以有節奏之變動為系統,而又不稍滯于跡象者也。其在生理上,有節宣呼吸、動蕩血脈之功。而在心理上,則人生之通式,社會之變態,宇宙之大觀,皆得緣是而領會之。此其所以感人深,而移風易俗易也。

■戲劇

在閎麗建筑之中,有雕刻、裝飾及圖畫,以代表自然之景物。而又演之以歌舞,和之以音樂,集各種美術之長,使觀者心領神會,油然與之同化者,非戲劇之功用乎?我國戲劇,托始于古代之歌舞及俳優;至唐而始有專門之教育;至宋、元而始有完備之曲本;至于今日,戲曲之較為雅馴、聲調之較為沉郁者,唯有“昆曲”,而不投時人之好,于是“漢調”及“秦腔”起而代之。漢調亦謂之皮黃,謂西皮及二黃也。秦腔亦謂之梆子。

西人之戲劇,托始于希臘,其時已分為悲劇、喜劇兩種,各有著名之戲曲。今之戲劇,則大別為歌舞及科白二種。歌舞戲又有三別:一曰正式歌舞劇(Opera),全體皆用歌曲,而性質常傾于悲劇一方面者也。二曰雜體歌舞劇(Opera…Comique),于歌曲之外,兼用說白,而參雜悲劇以喜劇之性質者也。三曰小品歌舞劇(Opèrette),全為喜劇之性質,亦歌曲與說白并行,而結體較為輕佻者也。科白劇又別為二:一曰悲劇(Tragiqne),二曰喜劇(Comèdie),皆不歌不舞,不和以音樂,而言語行動,一如社會之習慣。今我國之所謂新劇,即仿此而為之。西人以戲劇為社會教育之一端,故設備甚周。其曲詞及說白,皆為著名之文學家所編;學校中或以是為國文教科書。其音譜,則為著名之音樂家所制。其演劇之人,皆因其性之所近,而研究于專門之學校,能洞悉劇本之精意,而以適當之神情寫達之。故感人甚深,而有功于社會也。其由戲劇而演出者,又有影戲:有像無聲,其感化力雖不及戲劇之巨,然名手所編,亦能以種種動作,寫達意境;而自然之勝景,科學之成績,尤能畫其層累曲折之狀態,補圖書之所未及。亦社會教育之所利賴也。

■詩歌

人皆有情。若喜、若怒、若哀、若樂、若愛、若懼、若怨望、若急迫,凡一切心理上之狀態,皆情也;情動于中,則聲發于外,于是有都、俞、噫、咨,吁、嗟、鳴呼、咄咄、荷荷等詞,是謂嘆詞。

雖然,情之動也,心與事物為緣。若者為其發動之因,若者為其希望之果,且情之程度,或由弱而強,或由強而弱,或由甲種之情而嬗為乙種,或合數種之情而冶諸一爐,有決非簡單之嘆詞所能寫者,于是以抑揚之聲調,復雜之語言形容之。而詩歌作焉:

聲調者,韻也,平、側聲也。“平”者,聲之位于長短疾徐之間者也,其最長最徐之聲曰“去”,較短較徐之聲曰“上”,最短最徐之聲曰“入”。三者旨為側聲。

語言者,詞句也。古者每句多四言,而其后多五言、及七言,以八句為一首者,曰律詩,十二句以上,曰排律。四句者,曰絕句(絕句偶有六言者)。古體詩則句數無定。詩之字句有定數,而歌者或不能不延一字為數聲,或蹙數字為一聲,于是乎有準歌聲之延蹙以為詩者,古者謂之樂府,后世則謂之詞。詞之復雜而通俗者謂之曲:詞所用之字,不唯辨平側,而又別清濁,所以諧于歌也。

古者別詩之性質為三:曰風,曰雅,曰頌。風,純乎言情者也;雅,言情而兼敘事者也;頌,所以贊美功德者也,后世之詩,亦不外乎此三者。與詩相類者有賦,有駢文。其聲調皆不如詩之謹嚴。賦有韻,而駢文則不必有韻。

■歷史

歷史者,記載已往社會之現象,以垂示將來者也。吾人讀歷史而得古人之知識,據以為基本,而益加研究,此人類知識之所以進步也。吾人讀歷史而知古人之行為,辨其是非,究其成敗,法是與成者,而戒其非與敗者,此人類道德與事業之所以進步也。是歷史之益也。

我國歷史舊分三體:一曰紀傳體。為君主作本記,為其他重要之人物作列傳,又作表以記世系及大事,作志以記典章:如《史記》、《漢書》、二十四史等是也。二曰編年體。循事記事,便于稽前后之關系:如《左氏春秋傳》及《資治通鑒》等是也。三曰紀事本末體。每紀一事,自為首尾,便于索相承之因果:如《尚書》及《通鑒紀事本末》等是也。三者皆以政治為主,而其他諸事附屬之。

新體之歷史,不偏重政治,而注意于人文進化之軌轍。凡夫風俗之變遷,實業之發展,學術之盛衰,皆分治其條流,而又綜論其統系。是謂文明史。

又有專門記載,如哲學史、文學史、科學史、美術史之類。是為文明史之一部分,我國紀傳史中之儒林,文苑諸傳,及其他《宋元學案》、《疇人傳》、《畫人傳》等書,皆其類也。

■地理

地理者,所以考地球之位置區劃及其與人生之關系者也,可別為三部。

一曰數學地理:如地球與日球及其他行星之關系,及其自轉、公轉之規則等是也。此吾人所以有晝夜之分,與夫春、夏、秋、冬之別。

二曰天然地理:如土壤之性質,山脈、河流之形勢,動、植、礦各物之分布,氣候之遞變,雨量、風向之比例等是也。吾人之狀貌、性情、習尚及職業,往往隨所居之地而互相差別者,以此。

三曰人文地理:又別為二。其一,關于政治,如大地分為若干國,有中華民國及法國等。一國之中,又分為若干省,如中華民國有二十四省,法國有八十六省是也。其不編為省者曰屬地,如法國有安南及美、非、澳諸州屬地是也。其二,關于生計,如物產之豐嗇,鐵道、運河之交通,農、林、漁、牧之區域,工商之都會等是也。二者,皆地理與人生有直接之關系者也。故謂之人文地理。

凡記載此等各部之現狀者,謂之地理志,亦曰地志。合全地球而記載之,是謂世界地志。其限于一國者,為某國地志,如中華民國地志,及法國地志等是也。地理非圖不明,故志必有圖,而圖不必皆附于志。

■建筑

人之生也,不能無衣、食與宮室。而此三者,常于實用之外,又參以美術之意味。如食物本以適口腹也,而裝置又求其悅目;衣服本以御寒暑也,而花樣常見其翻新;宮室本以蔽風雨也,而建筑之術,尤于美學上有獨立之價值焉。

建筑者,集眾材而成者也。凡材品質之精粗,形式之曲直,皆有影響于吾人之感情。及其集多數之材,而成為有機體之組織,則尤有以代表一種之人生觀。而容體氣韻,與吾人息息相通焉。

吾國建筑之中,具美術性質者,略有七種:一曰宮殿,古代帝王之居處與陵寢,及其他佛寺道觀等是也。率皆四阿而重檐,上有飛甍,下有崇階,朱門碧瓦,所以表尊嚴富麗之觀者也。二曰別墅。蕭齋邃館,曲榭回廊,間之以亭臺,映之以泉石,寧樸毋華,寧疏毋密,大抵極清幽瀟灑之致焉。三曰橋。疊石為穹隆式,與羅馬建筑相類。唯羅馬人廣行此式,而我國則自橋以外罕用之。四曰城。疊磚石為之,環以雉堞,隆以譙門,所以環衛都邑也。而堅整之概,有可觀者,以萬里長城為最著。五曰華表。樹于陵墓之前,間用六面形,而圓者特多,冠以柱頭,承以文礎,頗似希臘神祠之列欄;而兩相對立,則又若埃及之方尖塔然。六曰坊。所以旌表名譽,樹于康衢或陵墓之前,頗似歐洲之凱旋門,唯彼用穹形,而我用平構,斯其異點也。七曰塔。本諸印度而參以我國固有之風味,有七級、九級、十三級之別,恒附于佛寺,與歐洲教堂之塔相類;唯常于佛殿以外,呈獨立之觀,與彼方之組入全堂結構者不同。要之,我國建筑,既不如埃及式之闊大,亦不類哥特式之高騫,而秩序謹嚴,配置精巧,為吾族數千年來守禮法尚實際之精神所表示焉。

■雕刻

音樂、建筑皆足以表示人生觀;而表示之最直接者為雕刻,雕刻者,以木、石、金、土之屬,刻之范之,為種種人物之形象者也。其所取材,率在歷史之事實,現今之風俗,即有推本神話宗教者,亦猶是人生觀之代表云爾。

雕刻之術,大別為二類:一淺雕凸雕之屬,象不離璞,僅以圻堮起伏之文寫示之者也。如山東嘉祥之漢武梁祠畫像,及山西大名之北魏造像等屬之。一具體之造像,雕刻之工,面面俱到者也。如商武乙為偶人以像天神,秦始皇鑄金人十二,及后世一切神祠佛寺之像皆屬之。

雕刻之精者,一曰勻稱,各部分之長短肥瘠,互相比例,不違天然之狀態也。二曰致密,琢磨之工,無懈可擊也。三曰渾成,無斧鑿痕也。四曰生動,儀態萬方,合于力學之公例,神情活現,合于心理學之公例也。吾國之以雕刻名者,為晉之戴逵,嘗刻一佛像,自隱帳中,聽人臧否,隨而改之。如是者十年,厥工方就,然其像不傳。其后以塑像名者,唐有楊惠之,元有劉元。西方則古代希臘之雕刻,優美絕倫;而十五世紀以來,意、法、德、英諸國,亦復名家輩出。吾人試一游巴黎之魯佛爾及盧克遜堡博物院,則希臘及法國之雕刻術,可略見一斑矣。

相傳越王勾踐嘗以金鑄范蠡之像,是為我國鑄造肖像之始。然后世鮮用之。西方則自羅馬時競尚雕鑄肖像,至今未沫。或以石,或以銅,無不面目逼真焉。

我國尚儀式,而西人尚自然,故我國造像,自如來袒胸,觀音赤足,仍印度舊式外,鮮不具冠服者。西方則自希臘以來,喜為裸像;其為骨骼之修廣,筋肉之張弛,悉以解剖術為準。作者固不能不先有所研究,觀者亦得為練達身體之一助焉。

■裝飾

裝飾者,最普通之美術也。其所取之材,曰石類,曰金類,曰陶土,此取諸礦物者也;曰木,曰草,曰藤,曰棉,曰麻,曰果核,曰漆,此取諸植物者也;曰介,曰角,曰骨,日牙,曰皮,曰毛羽,曰絲,此取諸動物者也。其所施之技,曰刻,曰鑄,曰陶,曰鑲,曰編,曰織,曰繡,日繪。其所寫像者,曰幾何學之線面,曰動植物及人類之形狀,曰神話宗教,及社會之事變。其所附麗者,曰身體,曰被服,曰器用,曰宮室,曰都市。

身體之裝飾,一曰文身,二曰虧體。文身之飾,或繪或刺,為未開化所常有。我國今唯演劇寸或以粉墨涂面;而臂上花繡,則唯我國之拳棒家,外國之航海家,間或有之。虧體之飾,如野蠻人穿鼻懸環,鑿唇安木之屬,我國婦女,舊有纏足、穿耳之習,亦其類也。

被服之裝飾,如冠、服、帶、佩及一切金、鉆、珠、玉之飾皆是。近世文明民族,已日趨簡素;唯帝王、貴族、及軍人,猶有特別之制服;而婦女冠服,尚喜翻新。巴黎新式女服,常為全歐模范。德、法殲戰以后,德政府嘗欲創日耳曼式以代之,而德之婦女,未能從焉。

器用之裝飾,大之如坐臥具,小之如陳設品皆是。我國如商、周之鐘鼎,漢之轤鏡,宋以后之瓷器,皆其選也。

宮室之裝飾,如檐楣柱頭,多有刻文;承塵及壁,或施繪畫;集色彩之玻板以為窗,綴斑駁之石片以敷地,皆是。其他若窗幕、地氈之類,亦附屬之。

都市之裝飾,如《考工記》:“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涂九軌。”所以求勻稱而表莊嚴也。巴黎一市,塞納河左右,緯以長橋,界為馳道,間以廣場,文以崇閎之建筑,疏以廣大之園林,積漸布置,蔚成大觀;而馳道之旁,蔭以列樹,芬以花塍;廣場及公園之中,古木雜花,噴泉造像,分合錯綜,悉具意匠。是皆所以饜公眾之美感,而非一人一家之所得而私也。

由是觀之,人智進步,則裝飾之道,漸異其范圍。身體之裝飾,為未開化時代所尚;都市之裝飾,則非文化發達之國,不能注意,由近而遠,由私而公,可以觀世運矣。

主站蜘蛛池模板: 什邡市| 长白| 巨野县| 金门县| 安图县| 潜山县| 棋牌| 深泽县| 安仁县| 沙河市| 孟津县| 灵武市| 子长县| 美姑县| 蓝山县| 邹平县| 江西省| 耒阳市| 房山区| 南丰县| 南平市| 岳普湖县| 丰原市| 太仓市| 合肥市| 吴旗县| 阿拉善右旗| 石楼县| 石狮市| 谷城县| 华坪县| 宝鸡市| 呈贡县| 长寿区| 开阳县| 宜兰市| 东光县| 长丰县| 麟游县| 千阳县| 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