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里仁第四

  • 論語 大學 中庸
  • (春秋)孔子著 辜鴻銘譯注
  • 2846字
  • 2021-11-20 22:03:26

4-1

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辜譯】

孔子說:“鄉(xiāng)鄰之間蘊含的高尚美德,能夠營造品德高尚的生活。一個人在選擇住處的時候,如果不選擇道德高尚的地方,這樣的人就不是聰明人。”

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辜譯】

孔子說:“缺乏高尚品德的人不能長久忍受生活的貧困和不幸,也不能享受持久的榮華富貴。品德高尚的人在家也具有高尚的品德,聰明人會發(fā)現(xiàn)做一個品德高尚的人是非常有利的。”

4-3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辜譯】

孔子說:“只有擁有高尚品德的人,才懂得如何愛憎分明。”

4-4

子曰:“茍志于仁矣,無惡也。”

【辜譯】

孔子說:“如果你專心專意于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就會遠離邪惡。”

4-5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

【辜譯】

孔子說:“榮華富貴是每個人追求的目標,但如果為了得到榮華富貴而拒絕承擔責任,我寧肯放棄這樣的目標;貧窮卑微的生活是人們都厭惡的,但是如果不背離責任就無法擺脫貧困的生活,我寧愿不擺脫這樣的生活。智者如果失去了高尚的品德,就不配稱為智者。智者在生活中每時每刻從未忽視道德的規(guī)范,即便是異常忙碌,遇到艱難險阻,也總是堅守高尚的品德。”

4-6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辜譯】

孔子說:“現(xiàn)在我還沒有看到真正熱愛品德高尚生活的人,或者看到真正憎惡不道德生活的人。真正熱愛品德高尚生活的人,會把高尚的品德看得高于一切;而真正憎惡不道德生活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不會允許任何不道德的事情影響他,那么他就會成為一個品德高尚的人。無論如何,如果有人真的想讓自己過一天品德高尚的生活,我相信他會發(fā)現(xiàn)自己有足夠的力量這么做。但我至少到現(xiàn)在還沒有聽說過這樣的事情。”

4-7

子曰:“人之過也,各于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辜譯】

孔子說:“人們的錯誤都具有各自的性格特征。通過觀察一個人所犯的錯誤,就可以判斷這個人的道德品質(zhì)。”

4-8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辜譯】

孔子說:“當一個人在早晨學到了知識,那么在太陽下山前死去,也可能是非常知足的事情。”

4-9

子曰:“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辜譯】

孔子說:“如果一個人立志于刻苦學習,但是又以吃不飽穿不暖為羞恥,同這樣的人交談是毫無用處的。”

4-10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辜譯】

孔子說:“聰明人在對社會做出評判時,不會有任何嗜好或偏見,而總是站在正確的一邊。”

4-11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辜譯】

孔子說:“聰明人看重的是人的道德價值觀,愚人看重的只是人的社會地位。*聰明人渴望公平公正,而愚人只想得到利益恩惠。”

[*我冒昧地認為,在這句話中有一處非常明顯的書寫錯誤,“上”(土)表示職位,這個字到目前為止從未被中國學者發(fā)現(xiàn)。在古漢語中,這兩個詞的意思是完全相同的,因此出現(xiàn)書寫錯誤是正常的。]

4-12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辜譯】

孔子說:“如果你總是只考慮個人得失,那么肯定會樹立很多敵人。”

4-13

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

【辜譯】

孔子說:“如果統(tǒng)治者能用發(fā)自內(nèi)心的優(yōu)雅舉止和謙恭品德來統(tǒng)治國家,那么管理國家事務也就不存在困難。但是如果統(tǒng)治者缺乏優(yōu)雅的舉止和謙恭的品德,而僅僅依靠繁雜的禮節(jié)和規(guī)矩,對他又有什么用呢?”

4-14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辜譯】

孔子說:“不要總是考慮做官的問題,應當考慮如何才能勝任自己的工作。不要總是去想自己不被人所知,而是要通過努力做事來贏得好的聲譽。”

4-15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辜譯】

孔子對一位學生(曾參)說:“有一條原則始終貫穿于我的生活和教學生涯中。”學生(曾參)回答:“我也是這么想的。”

過了一會兒,孔子離開了,其他學生就問之前和孔子說話的學生(曾參):“剛才老師和你說的話是什么意思?”這位學生(曾參)回答:“貫穿于老師整個生活和教學生涯的原則,可以用兩個詞來概括:嚴謹認真,寬容博愛。”

4-16

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辜譯】

孔子說:“聰明人看待問題時會關注什么是正確的,而愚人只會關注如何對他自己有利。”*

[*阿查立爵士①是這么翻譯這句話的:The gentleman regards what is right, the cad regards what will pay.(紳士看重的是什么是正確的,而流氓考慮的是能得到多少)。]

注釋

①阿查立爵士(Chaloner Alabaster,1838-1898),英國外交官,共濟會會員。生于英國伯恩茅斯,曾就讀于倫敦國王學院。1855年作為使館翻譯學生前往中國。1858年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期間,曾奉英國當局命令,押送兩廣總督葉名琛前往印度。1869-1891年多次出任駐華大使。1892年退休,并獲騎士爵位。

4-17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

【辜譯】

孔子說:“當我們遇到值得學習的人,就應該思考如何與他們齊頭并進。當我們遇到不如自己的人,就應該反省,并找出我們身上是否有和他們相同的缺點。”

4-18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辜譯】

孔子說:“兒子在侍奉父母的時候,不應該責備父母。但是如果非得這樣做的話,而父母又不愿聽從,那么也不該不尊重父母,或?qū)λ麄兊囊笾弥焕怼o論父母給兒子帶來多大麻煩,兒子也應當絕不抱怨。”

4-19

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

【辜譯】

孔子說:“如果父母在世,兒子就不該遠離家鄉(xiāng);如果要去遠方,應告訴父母要去什么地方。”

4-20

子曰:“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辜譯】

孔子說:“當父親去世三年后,兒子在其有生之年不改變父親的處事原則,這樣的兒子可以稱為孝子。”

4-21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辜譯】

孔子說:“子女應當總是把父母的年齡牢記在心,一方面是為了感恩,一方面是為父母年老而擔心。”

4-22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辜譯】

孔子說:“古代的人之所以保持沉默,是因為他們害怕說到卻做不到。”

4-23

子曰:“以約失之者鮮矣。”

【辜譯】

孔子說:“沒有欲望的人*很少犯錯誤。”

[*或許這樣翻譯更好:He who confines his sphere(能夠控制自己欲望的人)。

“一般來說,你會發(fā)現(xiàn),對于鄉(xiāng)村而言,懂得經(jīng)營的人要比城鎮(zhèn)的人少得多;而小城鎮(zhèn)里面懂得經(jīng)營的人又比大城鎮(zhèn)的少得多。為什么呢?這是因為人們受到了條件的限制。”——歌德]

4-24

子曰:“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辜譯】

孔子說:“聰明人應當說話要謹慎,而行動要敏捷。”

4-25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辜譯】

孔子說:“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孤立的,一定會有思想一致的人與他在一起。”

4-26

子游曰:“事君數(shù),斯辱矣;朋友數(shù),斯疏矣。”

【辜譯】

孔子的一位學生(子游)說:“在事奉國君的時候,如果不停地指出國君的錯誤,必定會讓自己遭到羞辱;如果以同樣的方式對待朋友,必定會導致同朋友疏遠。”

主站蜘蛛池模板: 堆龙德庆县| 阿拉尔市| 麻江县| 丹阳市| 丘北县| 满洲里市| 台南县| 德惠市| 江门市| 湘西| 基隆市| 上栗县| 邹平县| 武穴市| 华蓥市| 北辰区| 如皋市| 西乡县| 科技| 苏尼特左旗| 武安市| 长阳| 阿拉善盟| 保定市| 洛浦县| 拉孜县| 南部县| 昌乐县| 肥城市| 苍山县| 宁武县| 宜川县| 海口市| 宁远县| 嘉兴市| 休宁县| 陇南市| 修水县| 江达县| 临海市| 宜良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