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雍也

6-1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①?!?

【注釋】①南面:泛指做官治民。古代,坐北朝南是最好的,因此也以這個方向的位置最為尊貴,不論天子、諸侯卿大夫,當作為長官出現的時候,總是南面而坐的。

【譯文】孔子說:“冉雍啊,可以承擔治理國家的重任?!?

【引注】朱熹曰:“南面者,人君聽治之位。言仲弓寬洪簡重,有人君之度也?!?

《正義》曰:“此章稱弟子冉雍之德行。南面,謂諸侯也。言冉雍有德行,堪任為諸侯,治理一國者也?!?

【解說】古時候,以面向南為尊位,天子、諸侯、官員在聽政的時候,都是面向南面而坐的。在孔子看來,并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做國家治理者的,只有具備治理者的品行、才能、學識和素養的人,才能勝任治國安邦的重任??鬃釉诒菊轮蟹Q贊弟子冉雍是一個有德行的人,認為他是可以成為國家的治理者,并能受到大眾尊重的執政者。

6-2 仲弓問子桑伯子①。子曰:“可也,簡②?!敝俟唬骸熬泳储鄱泻啟?,以臨⑤其民,不亦可乎?居簡而行簡,無乃⑥大⑦簡乎?”子曰:“雍之言然。”

【注釋】①桑伯子:魯國人,一說以為莊周所稱子桑子,此人生平不可考,行為十分散漫。②簡:簡要、不煩瑣。③居敬:為人嚴肅認真。④行簡:推行政事簡而不繁。⑤臨:面臨、面對,這里當“治理”講。⑥無乃:豈不是。⑦大:同“太”。

【譯文】仲弓請教孔子對桑伯子這個人如何評價。孔子說:“此人有可取之處,只是簡單了一些?!敝俟謫柕溃骸捌綍r恭敬嚴肅而行事簡要快捷,用這種辦法治理百姓,不也是可以的嗎?(但是)平時簡單粗略,行動散漫拖沓,這豈不是太簡單了嗎?”孔子說:“冉雍,你說得對啊。”

【引注】朱熹曰:“自處以敬,則中有主而自治嚴,如是而行簡以臨民,則事不煩而民不擾,所以為可。若先自處以簡,則中無主而自治疏矣,而所行又簡,豈不失之太簡,而無法度之可守乎?《家語》記伯子不衣冠而處,夫子譏其欲同人道于牛馬。然則伯子蓋太簡者,而仲弓疑夫子之過許與?仲弓蓋未喻夫子可字之意,而其所言之理,有默契焉者,故夫子然之。”

程子曰:“子桑伯子之簡,雖可取而未盡善,故夫子云‘可’也。仲弓因言內主于敬而簡,則為要直;內存乎簡而簡,則為疏略,可謂得其旨矣。”又曰:“居敬則心中無物,故所行自簡;居簡則先有心于簡,而多一‘簡’字矣,故曰‘太簡’?!?

【解說】這一章通過孔子和冉雍的對話,提出了一條極其重要的為政原則——“居敬而行簡”,即行事清明簡要,果斷快捷,嚴謹自律,認真恭敬。冉雍和孔子一致認為用這種方法治理百姓是可行的,也只有用“居敬而行簡”的態度去行事,掌握簡潔、高效原則的人,才能擔負治理國家的重任。但是,做到“居敬而行簡”并不容易,如果掌握不好尺度,把握不好火候,就很容易導致“居簡而行簡”的不良后果,所以,如何才能達到政簡而功倍的效果,需要有一個較為先進而具體的計劃。

6-3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①,不貳過②,不幸短命死矣③!今也則亡④,未聞好學者也?!?

【注釋】①不遷怒:不把自己的怒氣發泄到別人身上。②不貳過:這是指不犯同樣的錯誤。貳,重復、一再。③短命死矣:顏回年僅二十九歲,頭發就全部白了,由于勞累,很早就去世了,年僅四十歲(公元前521—公元前481年)。④亡:同“無”,沒有。

【譯文】魯哀公問孔子:“你的弟子中誰最好學?”孔子回答說:“只有顏回是勤奮好學的,他從不遷怒于別人,也從不重犯曾經犯過的過錯。可惜的是他短命早夭?,F在也還沒有發現這樣的人,再也沒有聽說有像他那樣好學的人了?!?

【引注】朱熹曰:“顏子克己之功至于如此,可謂真好學矣。短命者,顏子三十二而卒也。既云今也則亡,又言未聞好學者,蓋深惜之,又以見真好學者之難得也。”

程子曰:“顏子之怒,在物不在己,故不遷。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不貳過也?!庇衷唬骸跋才谑?,則理之當喜怒者也,不在血氣則不遷。若舜之誅四兇也,可怒在彼,己何與焉。如鑒之照物,妍媸在彼,隨物應之而已,何遷之有?”又曰:“如顏子地位,豈有不善?所謂不善,只是微有差失。才差失便能知之,才知之便更不萌作?!?

張子曰:“慊于己者,不使萌于再?!?

新安陳氏曰:“人惟不能克去己私,故遷怒者私意之執滯也,貳過者私意之隱伏也。顏子之學真能克己,故當怒未嘗不怒,既怒則不遷;有過未嘗不知,既知則不留。此皆克己之功效而好學之符驗也?!?

【解說】這一章孔子大贊顏回是一個勤奮好學的好學生,對于顏回的早逝,孔子感到非常惋惜,說道:“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笨鬃诱J為,很難找到像顏回那樣好學的人了。在孔子對顏回的評價中,他主要著眼于顏回的好學,贊頌顏回具有“不遷怒”和“不貳過”的高尚品行。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孔子的好學,實質上就是自我修養,講求知行、學行合一;他的教育宗旨是培養學生們好的道德情操。

6-4 子華①使于齊,冉子②為其母請粟③。子曰:“與之釜④?!闭堃妗T唬骸芭c之庾⑤?!比阶优c之粟五秉⑥。子曰:“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⑦急不繼富?!?

【注釋】①子華:姓公西,名赤,孔子的學生。②冉子:即冉有。③粟:米。④釜:古代的量名,一釜可容六斗四升。⑤庾(yǔ):古代的量名,一庾等于十六斗。⑥五秉:古代的量名,一秉等于十六斛,五秉則是八十斛。⑦周:周濟、救濟。

【譯文】子華出使齊國,冉有為他的母親向孔子請求補助一些谷米。孔子說:“就給六斗四升吧?!比接姓埱笤龆嘁恍?。孔子說:“那就給十六斗吧?!比接袑嶋H上給了八十斛??鬃诱f:“公西赤到齊國去,乘坐著肥馬駕的車子,穿著又輕軟又貴重的皮袍。我聽古人說,君子只救濟那些急需的人,而不會救濟富有的人?!?

【引注】程子曰:“夫子之使子華,子華之為夫子使,義也。而冉子乃為之請,圣人寬容,不欲直拒人。故與之少,所以示不當與也。請益而與之亦少,所以示不當益也。求未達而自與之多,則己過矣,故夫子非之。蓋赤茍至乏,則夫子必自周之,不待請矣。原思為宰,則有常祿。思辭其多,故又教以分諸鄰里之貧者,蓋亦莫非義也?!?

張子曰:“于斯二者,可見圣人之用財矣?!?

鄭玄曰:“子華為師使,義也,與仕者異,少與之者,抑冉有之[言]?!?

【解說】孔子從儒家“仁(人)道”思想出發,主張君子應該周濟那些窮困潦倒、真正需要幫助的人,而不必周濟那些富足的人。這種思想符合孔子的“愛人”學說,更符合人道主義。

6-5 原思①為之宰②,與之粟九百,辭。子曰:“毋!以與爾鄰里鄉黨③乎!”

【注釋】①原思:姓原,名憲,字子思,魯國人。生于公元前515年,孔子的學生,曾是孔子家的總管。②宰:管家。③鄰里鄉黨:指原思的同鄉,或家鄉周圍的百姓。古代以五家為鄰,二十五家為里,五百家為黨,一萬兩千五百家為鄉。

【譯文】原思給孔子家當總管,孔子給他的薪酬是九百小米,原思推辭不要。孔子說:“不要推辭了。如果有多余的,就給你的那些窮困的鄉親們吧?!?

【引注】鄭玄曰:“無(毋)者,止其辭讓者。君子仕,辭位不辭祿。與爾鄰里鄉黨乎,可以施惠于恩舊?!?

【解說】在周濟的對象上,孔子提倡要周濟那些貧困的人,以達到“雪中送炭”的效果,是極富同情心的做法。這一章孔子勸原思接受他給予的小米,并教導他救濟窮人,這符合他的“君子周急不繼富”的思想。

6-6 子謂仲弓,曰:“犁牛①為之骍且角②。雖欲勿用,山川其③舍④諸?”

【注釋】①犁牛:即耕牛。②骍且角:祭祀用的牛,有紅色的毛并且有完整的角。骍,紅色。周朝以赤色為貴,所以祭祀的時候也用赤色的牲畜。角,指長得完整而端正的角。③其:難道、怎么會。④舍:舍棄。

【譯文】孔子對仲弓說:“耕牛產下的幼犢長著紅色的毛和整齊的角,人們雖不愿用它作祭品,但山川之神難道會舍棄它嗎?”

【引注】朱熹曰:“人雖不用,神必不舍也。仲弓父賤而行惡,故夫子以此譬之。言父之惡,不能廢其子之善,如仲弓之賢,自當見用于世也。然此論仲弓云爾,非與仲弓言也?!?

范氏曰:“以瞽瞍為父而有舜,以鯀為父而有禹。古之圣賢,不系于世類,尚矣。子能改父之過,變惡以為美,則可謂孝矣?!?

【解說】孔子認為,無論何時、何地,只要是真正的人才,就一定會脫穎而出且受到重用,因為他本身具備了突出的才能和高尚的品德。

6-7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①不違仁。其余則日月②至焉而已矣。”

【注釋】①三月:指較長的時間。②日月:一天或一個月,指較短的時間。

【譯文】孔子說:“顏回啊,心地善良仁厚,他可以在長時間內做到不違背仁義,其余的學生只能在短時間內做到仁而已。”

【引注】朱熹曰:“心不違仁者,無私欲而有其德也。日月至焉者,或日一至焉,或月一至焉,能造其域而不能久也?!?

程子曰:“三月,天道小變之節,言其久也,過此則圣人矣。不違仁,只是無纖毫私欲。少有私欲,便是不仁?!?

尹氏曰:“此顏子于圣人,未達一閑者也,若圣人則渾然無閑斷矣?!?

張子曰:“始學之要,當知‘三月不違’與‘日月至焉’內外賓主之辨。使心意勉勉循循而不能已,過此幾非在我者?!?

【解說】這一章孔子贊揚顏回“三月不違仁”,實質上是贊頌顏回求“仁”的恒心和毅力。這里,孔子告誡人們,不難的是“日月至焉”,難的是“三月不違仁”。換言之,不難的是“一時激情”,難的是“持之以恒”。在孔子看來,“仁心的修養”是進德修業的大問題,需要持之不移的“恒心”和持續不斷的“毅力”,經過長期的磨練和鉆研,才能修煉成仁者本色。

6-8 季康子①問:“仲由可使從政也與?”子曰:“由也果②,于從政乎何有?”曰:“賜也可使從政也與?”曰:“賜也達③,于從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從政也與?”曰:“求也藝④,于從政乎何有?”

【注釋】①季康子:公元前492年,他繼其父為魯國正卿,正逢孔子周游列國。②果:果斷、決斷。③達:通達、順暢。④藝:指多才藝。

【譯文】季康子問孔子:“仲由能夠管理國家政事嗎?”孔子說:“仲由做事果斷,對于管理國家政事有什么困難呢?”季康子又問:“端木賜能夠管理國家政事嗎?”孔子說:“端木賜通達事理,對于管理政事有什么困難呢?”季康子繼續問道:“冉求能夠管理國家政事嗎?”孔子說:“冉求多才多藝,對于管理國家政事有什么困難呢?”

【引注】程子曰:“季康子問三子之才可以從政乎?夫子答以各有所長。非惟三子,人各有所長。能取其長,皆可用也?!?

【解說】孔子對于自己的每一個學生都有明確而又準確的評價。在本章中,孔子分別以“果”“達”“藝”對仲由、端木賜和冉求三人做出了評斷。孔子認為,他們在從事國務活動和行政事務方面,都各有其所長。

6-9 季氏使閔子騫①為費②宰。閔子騫曰:“善為我辭焉。如有復我③者,則吾必在汶上④矣?!?

【注釋】①閔子騫:姓閔,名損,字子騫,魯國人,孔子的學生。②費(mì):季氏的封邑,故城在今山東費縣西北一帶。③復我:再來召我。④汶上:水名,即今山東大汶河。汶水是當時齊國和魯國的界河,魯國在汶水之南?!般肷稀笔侵搞胨谋泵?,暗指齊國之地。

【譯文】季氏派人請閔子騫去做費邑的長官。閔子騫對使者說:“請你替我好好辭掉吧。如果再來召我,那我一定逃到汶水岸邊去了。”

【引注】朱熹曰:“閔子不欲臣季氏,令使者善為己辭。言若再來召我,則當去之齊。”

程子曰:“仲尼之門,能不仕大夫之家者,閔子、曾子數人而已?!?

謝氏曰:“學者能少知內外之分,皆可以樂道而忘人之勢。況閔子得圣人為之依歸,彼其視季氏不義之富貴,不啻犬彘。又從而臣之,豈其心哉?在圣人則有不然者,蓋居亂邦、見惡人,在圣人則可;自圣人以下,剛則必取禍,柔則必取辱。閔子豈不能早見而豫待之乎?如由也不得其死,求也為季氏附益,夫豈其本心哉?蓋既無先見之知,又無克亂之才故也。然則閔子其賢乎!”

新安陳氏曰:“始言善為我辭,辭之之言雖婉;終言去之汶上,絕之之意甚決,真有德行者審于進退之言也?!?

【解說】本章記述了孔子的學生閔子騫不愿在當時的情況下為官的事情,當季氏派使者請他去費邑從官時,說:“善為我辭焉。如有復我者,則吾必在汶上矣?!边@充分表明了閔子騫辭官不做的決心,這份勇氣令人贊嘆。朱熹就曾對閔子騫的這一做法贊賞道:處亂世,遇惡人當政,“剛則必取禍,柔則必取辱”。意思是說,身處亂世,遭遇不良者執政的情況,無論硬碰還是屈從,都會受到傷害。此時,唯有剛柔相濟,才能應付自如,保存實力。這是一種明哲保身的處世哲學。

6-10 伯牛①有疾,子問之,自牖②執其手,曰:“亡之,命矣夫③!斯人④也而有斯疾⑤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注釋】①伯牛:姓冉,名耕,字伯牛,魯國人,孔子的學生。②牖(yǒu):房屋南面的窗戶。③夫(fú):語氣詞,相當于“吧”。④斯人:這個人。⑤斯疾:這種病。

【譯文】伯牛病了,孔子前去探望他,從窗口握著他的手,說:“無藥可治了嗎,這是命里注定的吧!這樣的人竟會得了這樣的病??!這樣的人竟會得這樣的病啊!”

【引注】朱熹曰:“君視之,則遷于南牖下,使君得以南面視己。時伯牛家以此禮尊孔子,孔子不敢當,故不入其室,而自牖執其手,蓋與之永訣也。命,謂天命。言此人不應有此疾,而今乃有之,是乃天之所命也。然則非其不能謹疾而有以致之,亦可見矣?!?

侯氏曰:“伯牛以德行稱,亞于顏、閔。故其將死也,孔子尤痛惜之?!?

【解說】這一章體現了孔子與學生的感情十分深厚,學生伯牛生病,孔子親自前去探望,得知伯牛的病無藥可治,惋嘆道:“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從孔子的話中,既反映了他痛惜賢人遭受這種惡疾,又反映了孔子對于賢才的愛惜之情。

6-11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①食,一瓢飲,在陋巷②。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注釋】①簞(dān):古代盛飯用的圓形竹器。②陋巷:此處指顏回的住處。

【譯文】孔子說:“顏回,賢明啊!一小竹筒飯,一瓢冷水,住在偏僻簡陋的街巷里。別人不堪忍受這種生活的窮困清苦,顏回卻沒有改變他樂觀的本性。顏回是真正的賢明之士啊!”

【引注】朱熹曰:“顏子之貧如此,而處之泰然,不以害其樂,故夫子再言‘賢哉回也’以深嘆美之?!?

程子曰:“顏子之樂,非樂簞瓢陋巷也,不以貧窶累其心而改其所樂也,故夫子稱其賢。”又曰:“簞瓢陋巷非可樂,蓋自有其樂爾。其字當玩味,自有深意?!庇衷唬骸拔羰軐W于周茂叔,每令尋仲尼顏子樂處,所樂何事?!?

【解說】孔子在本章中稱贊顏回“人不堪其憂,不改其樂”,即貧賤不能移的精神??鬃诱J為,顏回的高尚就在于他能夠忍受一般人不能忍受的貧苦,更難得的是,顏回在這種困苦清貧的生活中還能自得其樂,不改變自身樂觀的精神。其實,這也是儒家對待生活的基本態度——安貧樂道,知足常樂。這一思想影響了世世代代的中國人,令人們受益無窮。

6-12 冉求曰:“非不說①子之道,力不足也?!弊釉唬骸傲Σ蛔阏?,中道而廢。今女②畫③。”

【注釋】①說:通“悅”。②女:通“汝”,你,這里指冉求。③畫:原地不動,停止前進。

【譯文】冉求說:“我不是不喜歡夫子的學說,而是我的能力不夠呀。”孔子說:“能力不夠的人,常會半途而廢?,F在,你是自己給自己劃了界限不想前進。”

【引注】胡氏曰:“夫子稱顏回不改其樂,冉求聞之,故有是言。然使求說夫子之道,誠如口之說芻豢,則必將盡力以求之,何患力之不足哉?畫而不進,則日退而已矣,此冉求之所以局于藝也?!?

雙峰饒氏曰:“力不足者,是氣質弱甚,天理不能勝人欲。中道而廢者,如人擔重擔,行遠路,行到中途氣匿力竭,十分去不得,方始放下,如此方謂之力不足。冉求未嘗用力便說力不足,如季氏旅泰山,且須救他,邊說不能,此是畫處?!?

【解說】這一章通過冉求和孔子的對話,可以看出冉求對學習孔子的學說產生了畏難情緒。對于夫子的學說,他用“力不足”三個字回答,從中可以看出冉求在學習孔子學說的過程中非常吃力,進而他的自信心備受打擊。但孔子卻認為,冉求并非能力不夠,而是他從思想上放棄了繼續求學,所以對他提出批評。其實,一個人的能力是可以依靠自己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得以提高的,主要在于這個人是否具備自我肯定的意識和自我調節的能力。如果兩者都具備了,就可以重新樹立信心,突破自我。

6-13 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

【譯文】孔子告誡子夏說:“你應該努力做君子式的學者,不要做小人式的學者?!?

【引注】程子曰:“君子儒為己,小人儒為人。”

謝氏曰:“君子小人之分,義與利之閑而已。然所謂利者,豈必殖貨財之謂?以私滅公,適己自便,凡可以害天理者皆利也。子夏文學雖有余,然意其遠者大者或昧焉,故夫子語之以此?!?

【解說】子夏是一個細致謹慎的人,于小事上不肯放過每個細節,于是經常陷入困惑之中??鬃釉诒菊戮褪墙虒ё酉膽摿⒅具h大,從長遠利益著手,不要過于拘泥小事,告誡他要提升自己的學究之方和修身之道,以成為一個“君子儒”,即通曉禮法、心胸開闊、品格高尚的人。

6-14 子游為武城①宰。子曰:“女②得人焉爾乎?”曰:“有澹臺滅明③者,行不由徑④,非公事,未嘗至于偃⑤之室也?!?

【注釋】①武城:魯國的小城邑,位于今山東費縣西南一帶。②女:通“汝”,你。③澹臺滅明:姓澹臺,名滅明,字子羽,武城人,孔子的弟子,小孔子四十九歲。此人為人公正無私,以諾為名,大有君子之姿。④徑:小路。⑤偃:言偃,子游自稱其名。

【譯文】子游做了武城的縣官??鬃诱f:“你得到有才德的人了嗎?”。子游回答說:“有一個叫澹臺滅明的人,走路從來不走小路,沒有公事,從來不到我的住處來。”

【引注】朱熹曰:“不由徑,則動必以正,而無見小欲速之意可知。非公事不見邑宰,則其有以自守,而無枉己殉人之私可見矣?!?

楊氏曰:“為政以人才為先,故孔子以得人為問。如滅明者,觀其二事之小,而其正大之情可見矣。后世有不由徑者,人必以為迂;不至其室,人必以為簡。非孔氏之徒,其孰能知而取之?”愚謂持身以滅明為法,則無茍賤之羞;取人以子游為法,則無邪媚之惑?!?

【解說】孔子和他的弟子們都非常重視賢才,本章中體現了孔子的弟子子游識別人才的才能和本領。在孔子看來,治理好一個國家需要賢才的輔助,執政者必須懂得用人之道,要具備識人的能力,要做到識才、用才、惜才,這是出于政治和國務活動的需要。

6-15 子曰:“孟之反①不伐②,奔③而殿④,將入門,策⑤其馬,曰,‘非敢后也,馬不進也。'”

【注釋】①孟之反:名側,魯國大夫。②伐:夸耀。③奔:逃跑。④殿:殿后,在撤退大軍的后面作掩護。⑤策:鞭打。

【譯文】孔子說:“孟之反不夸耀自己的功績。在出師不利而敗退的時候,主動留在最后掩護全軍。當進入城門的時候,他卻用箭桿鞭打著戰馬,說:‘不是我敢于殿后,只是由于我的戰馬跑得慢啊。'”

【引注】胡氏曰:“反即莊周所稱孟子反者是也?!?

朱子曰:“欲上人之心,便是私欲。圣人四方八面提起,向人說只要去得私欲,孟子反他事不可知,只此一事便可為法?!?

謝氏曰:“人能操無欲上人之心,則人欲日消、天理日明,而凡可以矜己夸人者,皆無足道矣。然不知學者欲上人之心無時而忘也,若孟之反,可以為法矣。”

【解說】這一章孔子贊頌孟子反不自夸、不居功的謙遜品德,這是一種高深的修養,也是一種立身處世的原則,值得我們學習。

6-16 子曰:“不有祝鮀①之佞②,而有宋朝③之美,難乎免于今之世矣。”

【注釋】①祝鮀(tuó):字子魚,以能言善辯受到衛靈公重用,是當時衛國的大夫。②佞:有口才。③宋朝:指宋國的公子朝。公子是世襲的官名,朝是他的名字,此人長相很漂亮,曾因貌美而引起亂子。

【譯文】孔子說:“如果沒有祝鮀的口才,而僅有宋朝的美貌,那么在當今之世是很難避免災禍的?!?

【引注】朱熹曰:“言衰世好諛悅色,非此難免,蓋傷之也?!?

南軒張氏曰:“必有巧言令色而后可以免于世,則世衰道微可知,中人已下以利害存心者鮮不為之變易亦。此圣人所以嘆也?!?

【解說】這一章孔子用比喻的方法對當時崇尚巧言善變和以貌取人的社會風氣進行了嚴厲的抨擊。同時,孔子告誡人們要在當世得以生存,要以德服人,不可重言重色,否則就會惹禍上身。

6-17 子曰:“誰能出不由戶①,何莫②由③斯道④也?”

【注釋】①戶:單扇的木門,一般指室內的房門。房屋的大門都是雙扉,稱“門”。②何莫:何不,為什么不。③由:經過。④斯道:這條道路。

【譯文】孔子說:“誰能走出屋子而不經過房門呢?為什么沒有人走我所指出的這條道路呢?”

【引注】朱熹曰:“人不能出不由戶,何故乃不由此道邪?怪而嘆之之辭?!?

洪氏曰:“人知出必由戶,而不知行必由道。非道遠人,人自遠爾?!?

【解說】這一章孔子主要宣揚的是“德治”和“禮制”。在孔子看來,仁(人)道才是治國安邦的根本,才是立足社會的法則。他用“出不由戶”做比喻,告誡人們要遵從他的“道”,要信任其道。但是,當時孔子的學說并沒有引起眾人的重視,對此,他內心深感不解,所以才發出了這樣的疑問。

6-18 子曰:“質①勝文②則野③,文勝質則史④。文質彬彬⑤,然后君子。”

【注釋】①質:樸實、自然。②文:文采。③野:粗魯、鄙野。④史:虛偽、浮夸。⑤彬彬:指文采和質樸配合得當。

【譯文】孔子說:“質樸勝于文采就顯得粗野,風度翩翩勝過質樸就顯得虛浮。只有質樸和文采配合恰當,才是君子的氣質?!?

【引注】朱熹曰:“學者當損有余,補不足,至于成德,則不期然而然矣?!?

程子曰:“君子之道,文質得其宜也。”

楊氏曰:“文質不可以相勝。然質之勝文,猶之甘可以受和,白可以受采也。文勝而至于滅質,則其本亡矣。雖有文,將安施乎?然則與其史也,寧野?!?

【解說】這一章高度概括了孔子的文質思想,說明了“文”與“質”的配合得當,才符合君子的人格模式。在孔子看來,無論是“文勝質”還是“質勝文”,都是不可取的。在這里,我們可以將文和質兩個概念理解為形式和內容,孔子意在通過這段話提醒人們,任何事情只有把形式和內容緊密結合起來融會貫通,才能相得益彰、事半功倍??鬃拥奈馁|思想經過兩千多年的實踐,不斷得到豐富和發展,對人們的思想和行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6-19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①之生也幸而免?!?

【注釋】①罔:指不正直的人。

【譯文】孔子說:“人活在世上應該是正直的,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那是由于僥幸而避免了災禍?!?

【引注】程子曰:“生理本直。罔,不直也,而亦生者,幸而免爾?!?

包咸曰:“誣枉正直之道而亦生,是幸而免也?!?

【解說】“直”,既是修身之本,又是生存之道??鬃诱J為,只有那些正直、坦率、仁義之人,才能活得坦蕩;而那些虛偽、奸詐、誣罔之人,即使也能生存,也只是他們僥幸地避免了災禍而已,“多行不義必自斃”,這樣的人多是以悲劇收場??鬃釉谶@里主要告誡人們,立身處世要以仁、義、直為根本。

6-20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譯文】孔子說:“對于任何事情都了解的人不如對此有興趣愛好的人,有這種興趣愛好的人不如以此為樂的人?!?

【引注】尹氏曰:“知之者,知有此道也。好之者,好而未得也。樂之者,有所得而樂之也。”

張敬夫曰:“譬之五谷,知者知其可食者也,好者食而嗜之者也,樂者嗜之而飽者也。知而不能好,則是知之未至也;好之而未及于樂,則是好之未至也。此古之學者,所以自強而不息者歟?”

雙峰饒氏曰:“論地位,則知不如好,好不如樂。論工夫,則樂原于好,好原于知。”

【解說】這一章孔子主要針對進德修業的問題,提出了求知的三種不同層次的境界——“知”“好”“樂”??鬃诱J為,“知”不如“好”,“好”不如“樂”。由此可以看出,“樂”在“學”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其實,無論做什么事情,只憑理論上的理解和滿腔熱情的愛好都是不夠的,最重要的還是“樂在其中”,比如孔子的弟子顏回,即便是生活的清貧困苦,卻還是磨滅不掉他的樂觀向上的精神,這是一種很難得的心態。

6-21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譯文】孔子說:“具有中等以上天資的人,可以教給他較為高深的學問;具有中等以下天資的人,是不可以教給他較為高深的學問的?!?

【引注】朱熹曰:“教人者,當隨其高下而告語之,則其言易入而無躐等之弊也。”

張敬夫曰:“圣人之道,精粗雖無二致,但其施教,則必因其材而篤焉。蓋中人以下之質,驟而語之太高,非惟不能以入,且將妄意躐等,而有不切于身之弊,亦終于下而已矣。故就其所及而語之,是乃所以使之切問近思,而漸進于高遠也?!?

【解說】孔子認為,對于天賦資質不同的人要給予不同的教育,教育內容上的深淺程度也要有所區別。其實,孔子提出的是“因才施教”的原則,即根據學生智力水平的高低,有針對性地制定出教學方案和教學方法。這是他教育思想的重要內容之一,極具進步意義,對我國教育學的形成和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6-22 樊遲問知①,子曰:“務②民之義③,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后獲,可謂仁矣。”

【注釋】①知:通“智”。②務:從事、致力于。③民之義:符合人民利益的事情。

【譯文】樊遲問孔子什么是真正的大智慧??鬃诱f:“專心致力于人們切身利益相關的事情,尊敬鬼神但要遠離它,這就是智慧?!狈t又問什么是仁德,孔子說:“有仁德的人,先經歷實踐的困苦,而后才會有所得,這就是仁??!”

【引注】朱熹曰:“專用力于人道之所宜,而不惑于鬼神之不可知,知者之事也。先其事之所難,而后其效之所得,仁者之心也。此必因樊遲之失而告之。”

程子曰:“人多信鬼神,惑也。而不信者又不能敬,能敬能遠,可謂知矣。”又曰:“先難,克己也。以所難為先,而不計所獲,仁也?!?

呂氏曰:“當務為急,不求所難知;力行所知,不憚所難為。”

【解說】孔子認為,真正的大智慧就是專心致力于人們切身利益相關的事情,尊敬鬼神但要遠離它。這也是執政者必須具備的“智”,即惜民、愛民的道德教化。仁德就是樂于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即“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反映的是一種“大愛”精神。這種理論在現代也具有一定的價值,值得我們發揚光大。

6-23 子曰:“知①者樂②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③,仁者壽。”

【注釋】①知:通“智”。②樂:古音(yào),喜愛,愛好。下同。③樂:快樂。

【譯文】孔子說:“聰明的人愛好流動的水,仁德的人愛好穩重的山。聰明的人勇于實踐,仁德的人安于義理。聰明的人快樂,仁德的人長壽?!?

【引注】朱熹曰:“知者達于事理而周流無滯,有似于水,故樂水;仁者安于義理而厚重不遷,有似于山,故樂山。動靜以體言,樂壽以效言也。動而不括故樂,靜而有常故壽。”

程子曰:“非體仁知之深者,不能如此形容之?!?

【解說】這一章是孔子對“智者”和“仁者”的生活方式及精神境界的比較研究??鬃诱J為,智者具有“水”一般的心態,平和友善,因為智慧的人通達事理,思想活躍,反應敏捷,就如同水不停地流一樣;仁者則具有“山”一般的心態,沉著穩重,因為仁厚的人安于義理,仁慈寬容,平和安穩,就如同山一樣。無論是“智者”還是“仁者”,都符合“君子”的修養,也只有具備了這些品德,才能適應當時社會的要求。

6-24 子曰:“齊一變,至于魯;魯一變,至于道?!?

【譯文】孔子說:“齊國經過改革變化,就可以趕上魯國;魯國經過改革變化,就可以達到仁道的理想政治了?!?

【引注】朱熹曰:“孔子之時,齊俗急功利,喜夸詐,乃霸政之余習。魯則重禮教,崇信義,猶有先王之遺風焉,但人亡政息,不能無廢墜爾。”又曰:“道,則先王之道也。言二國之政俗有美惡,故其變而之道有難易。”

程子曰:“夫子之時,齊強魯弱,孰不以為齊勝魯也,然魯猶存周公之法制。齊由桓公之霸,為從簡尚功之治,太公之遺法變易盡矣,故一變乃能至魯。魯則修舉廢墜而已,一變則至于先王之道也。”

【解說】孔子在本章提出了治國安邦的基本原則——“仁道”??鬃诱J為,齊國經過改革可以達到魯國的政治,魯國的政治再經過適當的改革,就可以達到理想政治了。在這里,孔子意在呼吁執政者要適時進行政治改革,實行以“仁”為本的新的社會體制,唯有如此才能國泰民安。

6-25 子曰:“觚①不觚,觚哉!觚哉!”

【注釋】①觚(gū):古代盛酒的器具,上圓下方,有棱,容量約有二升。

【譯文】孔子說:“觚,不像個觚的樣子,還能算是觚嗎?還能算是觚嗎?”

【引注】朱熹曰:“不觚者,蓋當時失其制而不為棱也。觚哉觚哉,言不得為觚也。”

程子曰:“觚而失其形制,則非觚也。舉一器,而天下之物莫不皆然。故君而失其君之道,則為不君;臣而失其臣之職,則為虛位。”

范氏曰:“人而不仁則非人,國而不治則不國矣。”

【解說】這一章反映了周禮在孔子思想中的重要地位,在孔子看來,符合周禮就值得提倡,無論是井田、音樂、酒具還是刑罰,只要是周禮規定的,就是盡善盡美,甚至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從禮從德乃是立身處世之本,是每個人都必須做到的。

6-26 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①焉’,其從之也?”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②也,不可陷③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注釋】①仁:指有仁德的人。②逝:通“折”,往。③陷:陷入。

【譯文】宰我問道:“對于有仁德的人,如果別人告訴他說,‘井里掉下去一位有仁德的人’,他是不是會跟著跳下去?”孔子說:“為什么要這樣做呢?有仁德的人是可以前往營救的,但是不能陷自己于井中??;有仁德的君子可以被欺騙,但絕不可被人愚弄迷惑。”

【引注】朱熹曰:“蓋身在井上,乃可以救井中之人;若從之于井,則不復能救之矣。此理甚明,人所易曉,仁者雖切于救人而不私其身,然不應如此之愚也。”

新安陳氏曰:“好仁不好學其蔽固愚,然徒有切于救人之心而不察所以救人之理,仁者不當如是其愚,是故貴夫學也?!?

【解說】孔子認為,一個有仁德的君子,可以擬定救人之法前往援救,可以殺身成仁,為真理而犧牲,但絕不會被迷惑,不會上當受騙,更不會被庸人的荒唐說法引誘而去跳井。一個真正的智者不僅要在為人處世上做到問心無愧,還要本著“大愛”之心對待萬事萬物,更要懂得因時因勢而靈活應變,只有這樣,才能事半功倍。

6-27 子曰:“君子博學于文,約①之以禮,亦可以弗畔②矣夫!”

【注釋】①約:約束。②畔:通“叛”。

【譯文】孔子說:“君子廣泛地學習古代的文化典籍,用禮儀來約束自己,其言行也就不會離經叛道了?!?

【引注】朱熹曰:“君子學欲其博,故于文無不考;守欲其要,故其動必以禮。如此,則可以不背于道矣?!?

程子曰:“博學于文而不約之以禮,必至于汗漫。博學矣,又能守禮而由于規矩,則亦可以不畔道矣?!?

【解說】這一章孔子提出了成就君子的兩條重要措施——“博學于文”和“約之以禮”。孔子認為,只有廣泛地學習古代的文化典籍,用禮儀制度來約束自己的言行,才能治國、平天下。其實,孔子在這里闡述的是為人之道,我們要用心體悟。

6-28 子見南子①,子路不說②。夫子矢③之曰:“予所否④者,天厭之!天厭之!”

【注釋】①南子:衛靈公的夫人,操行失禮,行為淫亂。②說:同“悅”,高興,愉悅。③矢:同“誓”,發誓。④否:不對,此處指做了不正當的事。

【譯文】孔子無奈去見南子,子路很不高興??鬃影l誓說:“如果我做了不正當的事情,就讓上天譴責我吧!讓上天譴責我吧!”

【引注】朱熹曰:“孔子至衛,南子請見,孔子辭謝,不得已而見之。蓋古者仕于其國,有見其小君之禮。而子路以夫子見此淫亂之人為辱,故不悅。矢,誓也。所,誓辭也,如云‘所不與崔、慶者’之類。否,謂不合于禮,不由其道也。厭,棄絕也。圣人道大德全,無可不可。其見惡人,固謂在我有可見之禮,則彼之不善,我何與焉。然此豈子路所能測哉?故重言以誓之,欲其姑信此而深思以得之也?!?

【解說】這一章闡述了孔子去見南子,引起了弟子的質疑,孔子則發誓說:“予所否者,天厭之!”可見,孔子行事周全,顧全他人感受,為了消除弟子對自己的猜測,便用發誓的方式向自己的弟子表白。

6-29 子曰:“中庸①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注釋】①中庸:適當,折中。中,謂之無過無不及。庸,平常。

【譯文】孔子說:“中庸作為一種道德標準,應該算是最高的了吧!長期以來人們已經很少能夠做到了?!?

【引注】朱熹曰:“鮮,上聲。中者,無過無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至,極也。鮮,少也。言民少此德,今已久矣?!?

程子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自世教衰,民不興于行,少有此德久矣。”

【解說】孔子和儒家特別重視和提倡“中庸”,那么何為“中庸”呢?中庸是一種折中調和的思想,代表一種最高的德行,它是一種道德實踐的原則,也是一種為人處世的方法,其核心是保持事物的平衡,使人的氣質、作風、德行等一切都不偏不倚,以達到“中立不倚”的效果。在這里,孔子指出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都要保持“中庸”的狀態,這在古代認識史上是具有進步意義的。即使在當今社會中,中庸也是被人們所提倡的,因為這是提高自我控制力、避免過失的最佳方法。

6-30 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譯文】子貢說:“如果有人對百姓廣泛地施予好處,又能救濟貧困大眾的人,怎么樣?可以算是仁德之人了嗎?”孔子說:“怎么能只是仁人呢?簡直就是圣人了!唐堯、虞舜恐怕都難以做到。凡事有仁德的人,自己想要有所建樹,必須先幫助別人成就事業,自己想要顯達,必須先幫助別人通達。這樣凡事推己及人,就可以說是實行仁德的方法了?!?

【引注】朱熹曰:“仁以理言,通乎上下。圣以地言,則造其極之名也。乎者,疑而未定之辭。病,心有所不足也。言此何止于仁,必也圣人能之乎!則雖堯舜之圣,其心猶有所不足于此也。以是求仁,愈難而愈遠矣?!庇衷唬骸耙约杭叭?,仁者之心也。于此觀之,可以見天理之周流而無閑矣。狀仁之體,莫切于此?!?

程子曰:“夫博施者,豈非圣人之所欲?然必五十乃衣帛,七十乃食肉。圣人之心,非不欲少者亦衣帛食肉也,顧其養有所不贍爾,此病其施之不博也。濟眾者,豈非圣人之所欲?然治不過九州。圣人非不欲四海之外亦兼濟也,顧其治有所不及爾,此病其濟之不眾也。推此以求,修己以安百姓,則為病可知。茍以吾治已足,則便不是圣人。”

呂氏曰:“子貢有志于仁,徒事高遠,未知其方??鬃咏桃杂诩喝≈扇搿J悄藶槿手?,雖博施濟眾,亦由此進?!?

【解說】這一章孔子提出了實行“仁”的重要方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在孔子看來,“仁”的境界是可以通過自身努力達到的,但需要具備“將心比心、推己及人”的崇高品德,因為這是“仁道”的重要內容,它體現的是一種寬容大度的道德情懷??梢哉f,推己及人不僅是成就禮儀之邦的方法,更是為人處世的原則。如果我們想要達到“仁”的境界,就要努力實行仁道,使自己擁有一顆“大愛”之心,做一個問心無愧的仁者。

主站蜘蛛池模板: 姜堰市| 盐池县| 桐柏县| 崇文区| 永善县| 绵阳市| 正安县| 会泽县| 德州市| 五莲县| 娄烦县| 莒南县| 钟祥市| 四子王旗| 夹江县| 阿荣旗| 贵州省| 上饶市| 衡山县| 娄底市| 新昌县| 弋阳县| 顺昌县| 义马市| 平阳县| 太原市| 和林格尔县| 南靖县| 平潭县| 甘德县| 吉隆县| 通辽市| 乌审旗| 格尔木市| 丹巴县| 新兴县| 即墨市| 磐安县| 开封市| 泽库县| 巫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