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八佾

3-1 孔子謂季氏①:“八佾②舞于庭,是可忍③也,孰不可忍也!”

【注釋】①季氏:魯國大夫季孫氏,即季平子。與叔孫氏、孟孫氏三家共握魯國政權。②八佾(yì):指古代奏樂舞蹈的行列。佾,是行、列的意思。古時,八個人為一行,這一行就叫一佾。八佾就是八行,八八六十四人的大型舞蹈。據《周禮》規定,只有天子才能用八佾舞,諸侯能用六佾舞,卿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季氏是正卿,所以四佾舞才是季氏應該用的舞蹈規模。③忍:容忍,忍耐。

【譯文】孔子談到季氏時,說道:“季氏用天子八佾的舞蹈在自己的庭院中宴樂,如果這樣的事他都能忍心做得出來,那還有什么事情他做不出來的啊!”

【引注】朱熹曰:“季氏以大夫而僭用天子之樂,孔子言其此事尚忍為之,則何事不可忍為。或曰,‘忍,容忍也。’蓋深疾之之辭?!?

范氏曰:“樂舞之數,自上而下,降殺以兩而已,故兩之間,不可以毫發僭差也??鬃訛檎?,先正禮樂,則季氏之罪不容誅矣?!?

謝氏曰:“君子于其所不當為不敢須臾處,不忍故也。而季氏忍此矣,則雖弒父與君,亦何所憚而不為乎?”

【解說】這一章是孔子對魯大夫季孫氏的嚴厲批評,因為他在奏樂舞蹈方面犯了越禮之罪。在孔子看來,季孫氏以大夫身份而僭用天子的八佾舞蹈儀式,這是違犯周禮、犯上的表現,為不仁之為,孔子對此極為憤慨??鬃诱J為,遵從禮節是保證國家太平、社會安定的基石,需要每一個不同地位的人去自覺遵守,否則就會出現犯上作亂的事情。

3-2 三家①者以《雍》②徹。子曰:“‘相維辟公,天子穆穆’③,奚取于三家之堂④?”

【注釋】①三家:魯國掌權的三家,即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這三家都是魯桓公的后代,又稱“三桓”。②《雍》:《詩經·周頌》中的一篇。古代天子舉行祭禮撤去祭品時所唱的一首詩歌。③相維辟公,天子穆穆:《雍》詩中的兩句。相,助祭。維,語氣助詞,無意義,可不譯。辟公,指諸侯。穆穆:敬也,用來形容天子虔誠致敬的容貌。④堂:接客祭祖的地方。

【譯文】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三家在祭祖完畢時唱著《雍》這首詩撤去祭品。孔子說:“(《雍》詩上有這樣兩句話)‘助祭的是諸侯,天子虔敬穆穆地在那里主祭?!y道這是能用在你三家的廟堂上的祭禮嗎?”

【引注】朱熹曰:“此《雍》詩之辭,孔子引之,言三家之堂非有此事,亦何取于此義而歌之乎?譏其無知妄作,以取僭竊之罪。”

程子曰:“周公之功固大矣,皆臣子之分所當為,魯安得獨用天子禮樂哉?成王之賜,伯禽之受,皆非也。其因襲之弊,遂使季氏僭八佾,三家僭《雍》徹,故仲尼譏之?!?

【解說】這一章與上一章都是談魯國當政者違“禮”的事件。對于季孫氏、孟孫氏、叔孫氏三家越禮犯上的舉動,孔子表現得極為憤慨,并給予嚴厲的批判和譴責。

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①?人而不仁,如樂何?”

【注釋】①如禮何:此句是“如何禮”的倒裝。禮,在此作動詞用,表示禮的施行。同理,后句“如樂何”也是“如何樂”的倒裝。

【譯文】孔子說:“一個人若不能施行仁道,那么他又怎么能施行禮儀呢?一個人若不能施行仁道,那么他又怎么能運用禮樂呢?”

【引注】游氏曰:“人而不仁,則人心亡矣,其如禮樂何哉?言雖欲用之,而禮樂不為之用也?!?

程子曰:“仁者天下之正理。失正理,則無序而不和?!?

李氏曰:“禮樂待人而后行,茍非其人,則雖玉帛交錯,鐘鼓鏗鏘,亦將如之何哉?”然記者序此于八佾、《雍》徹之后,疑其為僭禮樂者發也?!?

【解說】孔子認為,“禮”與“樂”不僅是仁道的兩種表現形式,而且更是政治生活、社會生活、文化生活、經濟生活的兩項重要內容,是人們社會實踐的重要方式,反映了社會風氣、社會秩序的好壞,也反映了人們的道德精神風貌的好壞,所以必須重視。儒家人道學說的核心是“仁”,所以“禮”與“樂”的根本則是“仁”。禮樂要遵從仁道而行,仁道要憑禮樂而施。

3-4 林放①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②也,寧戚③?!?

【注釋】①林放:字子丘,魯國人。②易:禮節周到。③戚:心中悲哀。

【譯文】林放向孔子請教禮的根本??鬃诱f:“你提的問題意義重大!就禮節儀式而言,與其奢侈,不如儉約;就喪禮而言,與其溫和平靜,不如內心哀傷?!?

【引注】朱熹曰:“在喪禮,則節文習熟,而無哀痛慘怛之實者也。戚則一于哀,而文不足耳。禮貴得中,奢易則過于文,儉戚則不及而質,二者皆未合禮。然凡物之理,必先有質而后有文,則質乃禮之本也?!?

范氏曰:“夫祭,與其敬不足而禮有余也,不若禮不足而敬有余也,喪與其哀不足而禮有余也,不若禮不足而哀有余也。禮失之奢,喪失之易,皆不能反本,而隨其末故也。禮奢而備,不若儉而不備之愈也;喪易而文,不若戚而不文之愈也。儉者物之質,戚者心之誠,故為禮之本?!?

楊氏曰:“禮始諸飲食,故污尊而抔飲,為之簠、簋、籩、豆、罍、爵之飾,所以文之也,則其本儉而已。喪不可以徑情而直行,為之衰麻哭踴之數,所以節之也,則其本戚而已。周衰,世方以文滅質,而林放獨能問禮之本,故夫子大之,而告之以此?!?

【解說】這一章記載了魯人林放向孔子請教禮節之道的對話??鬃与m然很重視禮節,尤其是長輩去世后子女對其的祭祀之禮,他把這看作是子女盡孝的表現。然而,對于禮儀,孔子卻反對形式主義的鋪張浪費,因為孔子認為表面上的奢華遠不及內心和感情上的真情流露。

3-5 子曰:“夷狄①之有君,不如諸夏②之亡③也?!?

【注釋】①夷狄:我國古代對少數民族的稱呼。夷,指東方少數民族。狄,指北方的少數民族。②諸夏:我國古代居住在黃河流域的華夏族大小諸侯國。③亡:同“無”。

【譯文】孔子說:“夷狄部族雖然有君主,還不如中原諸國,君主已經名存實亡了?!?

【引注】程子曰:“夷狄且有君長,不如諸夏之僭亂,反無上下之分也?!?

尹氏曰:“孔子傷時之亂而嘆之也。亡,非實亡也,雖有之,不能盡其道爾?!?

鄭玄曰:“為時喪亂,以矯仁(人)心。亡,無也?!?

【解說】本章是孔子對當時文化落后的部落君主不講禮儀制度的批判??鬃诱J為,缺乏禮儀制度的國家,即使有君主,也只是名存實亡。由此強調了禮樂制度對于一個國家的決定性作用。陳祥說:“禮儀存則雖無君而與有君同,禮儀亡則雖有君而與無君等。”禮制,是一種治國的有效手段,禮樂制度完善則國家興盛。

3-6 季氏旅①于泰山。子謂冉有②曰:“女③弗能救④與?”對曰:“不能?!弊釉唬骸皢韬?!曾⑤謂泰山不如林放乎?”

【注釋】①旅:祭山的祭名。當時,只有天子和諸侯才有祭祀名山大川的資格。②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生于公元前522年,春秋末魯國人,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二十九歲。此人多才多藝,尤以政事著名,擅長理財。③女:同“汝”,你。④救:挽求、勸阻。⑤曾:則,那么。

【譯文】魯大夫季孫氏要去祭祀泰山??鬃訉θ接姓f:“你能勸阻他的僭竊的罪過嗎?”冉回答說:“不能?!笨鬃诱f:“唉!神明有知,也是不會享用非禮之祭所敬獻的貢奉,林放尚且知道禮節,更何況是明察如泰山之神,難道說泰山之神還不如林放嗎?”

【引注】朱熹曰:“神不享非禮,欲季氏知其無益而自止,又進林放以厲冉有也?!?

范氏曰:“冉有從季氏,夫子豈不知其不可告也,然而圣人不輕絕人。盡己之心,安知冉有之不能救、季氏之不可諫也。既不能正,則美林放以明泰山之不可誣,是亦教誨之道也?!?

包咸曰:“神不享非禮,林放尚知禮,泰山之神反不如林放,欲誣而祭之也。”

【解說】祭祀泰山是天子和諸侯的專權,季孫氏只是魯國的大夫,但是他竟然超越自己的祭祀范圍去泰山祭山神,這明顯是越禮的行為??鬃訉Υ藰O為憤慨,批評冉有為何沒有勸阻季氏。從孔子的語氣中,我們可以感受到那種無奈、譴責的意味,由此,不難看出孔子十分重于禮節之道。

3-7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①乎!揖②讓而升,下而飲③,其爭也君子。”

【注釋】①射:指古代的射禮。②揖:拱手行禮,表示尊敬。③飲:飲酒。

【譯文】孔子說:“君子沒有什么可與別人爭的事情。如果有所爭奪的話,一定就是射箭比賽了!即使是比賽,也要相互拱手作揖謙恭讓道,然后才走上賽場。比賽結束后,共同飲酒。競賽活動中都不失君子之風!”

【引注】朱熹曰:“君子恭遜不與人爭,惟于射而后有爭。然其爭也,雍容揖遜乃如此,則其爭也君子,而非若小人之爭矣?!?

【解說】這一章,孔子強調禮讓、不爭是君子為人處世的根本,更是一個人道德精神的體現??鬃诱J為,一個道德高尚的人應該是有所爭,有所不爭;即使爭,也要彬彬有禮地爭,就如同射箭比賽一樣,有禮貌地公平競爭??鬃拥倪@番話正反映了儒家思想的一個重要特點,即強調謙遜禮讓,這一點在現代社會仍具有積極意義。

3-8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①何謂也?”子曰:“繪事后素②?!痹唬骸岸Y后乎?”子曰:“起③予④者商⑤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注釋】①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前兩句是《詩經·衛風·碩人》中的詩句。第三句可能是逸句。倩,笑得好看。兮,語氣助詞,相當于“啊”。盼,美人眼珠轉動黑白分明的樣子。②繪事后素:繪畫的工作在素色的底子上進行。繪,畫畫。素,白底子。③起:啟發,開導。④予:我,孔子自指。⑤商:卜商,即子夏。

【譯文】子夏問孔子:“‘盈盈笑顏真美麗啊,美麗眼睛真明亮啊,純稚如花天生麗質啊?!@幾句話傳達的深意是什么呢?”孔子說:“這是說先有素色的底子,然后畫畫?!弊酉挠謫枺骸澳敲矗@是不是說禮是在仁義之后產生的呢?”孔子說:“能夠闡發我的意思并能給我啟示的人是卜商??!現在可以同你討論《詩經》了?!?

【引注】朱熹曰:“人有此倩盼之美質,而又加以華采之飾,如有素地而加采色也。子夏疑其反謂以素為飾,故問之。

謝氏曰:“子貢因論學而知《詩》,子夏因論《詩》而知學,故皆可與言《詩》?!?

楊氏曰:“‘甘受和,白受采,忠信之人,可以學禮。茍無其質,禮不虛行’。此‘繪事后素’之說也??鬃釉弧L事后素’,而子夏曰‘禮后乎’,可謂能繼其志矣。非得之言意之表者能之乎?商賜可與言《詩》者以此。若夫玩心于章句之末,則其為《詩》也固而已矣。所謂起予,則亦相長之義也。”

【解說】在本章中,孔子與子夏從“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開始討論關于“禮”的起源問題??鬃诱J為,一個人實行“禮”是建立在“仁”的基礎上的。子夏在與夫子討論的過程中,領悟到“禮”起源于“仁(人)”道。這也反映了孔子治學的謙虛態度,勤于思考,善于思索,不恥下問,教學相長。

3-9 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①不足征②也。殷禮,吾能言之,宋③不足征也。文獻④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

【注釋】①杞:春秋時國名,公元前11世紀周封諸侯國。初在今河南杞縣一帶,后遷至今山東安丘東北。②征:證明,實施。③宋:國名,商湯的后裔,在今河南商丘一帶。④文獻:文,指歷史典籍;獻,指通曉歷史掌故的人。

【譯文】孔子說:“夏朝的禮法,我能說出來,但是它的后代杞國不足以證明。殷朝的禮法,我是很清楚的,但它的后代宋國不足以證明。這都是由于兩國的典籍和賢才不足所造成的。如果足夠的話,我就能引以為證了?!?

【引注】朱熹曰:“二代之禮,我能言之,而二國不足取以為證,以其文獻不足故也。文獻若足,則我能取之,以證君言矣。”

【解說】本章反映了孔子對禮法研究的程度和謹慎的態度??鬃硬粌H研究周禮,而且還很熟知夏周商代的禮儀制度。孔子認為,對夏商周之禮的說明,要靠足夠的歷史典籍賢人來證明,這也反映了他對歷史文獻的重視和對知識的求實態度。

3-10 子曰:“禘①自既灌②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

【注釋】①禘(dì):祭名。古代只有天子才有舉行祭祀祖先隆重典禮的權力,此祭祀之禮為五年一次。②灌:祭名,禘禮中第一次獻酒。

【譯文】孔子說:“對于施行禘祭大禮的儀式,從第一次獻酒以后,我就不想再看下去了?!?

【引注】朱熹曰:“灌者,方祭之始,用郁鬯之酒灌地,以降神也。魯之君臣,當此之時,誠意未散,猶有可觀,自此以后,則浸以懈怠而無足觀矣。蓋魯祭非禮,孔子本不欲觀,至此而失禮之中又失禮焉,故發此嘆也。”

趙伯循曰:“禘,王者之大祭也。王者既立始祖之廟,又推始祖所自出之帝,祀之于始祖之廟,而以始祖配之也。成王以周公有大勛勞,賜魯重祭。故得禘于周公之廟,以文王為所出之帝,而周公配之,然非禮矣。”

謝氏曰:“夫子嘗曰,‘我欲觀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我欲觀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衷唬骸矣^周道,幽厲傷之,吾舍魯何適矣。魯之郊禘非禮也,周公其衰矣!’考之杞宋已如彼,考之當今又如此,孔子所以深嘆也?!?

【解說】禘祭之禮是古代一種極為盛大的祭禮,只有天子才能舉行。這一章孔子對魯國施行這一天子之禮表示極度憤慨。在孔子看來,一個人的等級名分,無論是生是死都不能改變。因此,他說:“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

3-11 或問禘之說①。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②諸斯乎!”指其掌。

【注釋】①禘之說:關于禘祭的規定。說,理論、道理、規定。②示:展示。

【譯文】有人向孔子請教關于舉行禘祭的規定。孔子說:“我不知道。知道舉行禘祭大禮的原因的人去治理天下,就會像把東西擺在這里(手掌上)一樣容易!”孔子指著自己的手掌說道。

【引注】朱熹曰:”先王報本追遠之意,莫深于禘。非仁孝誠敬之至,不足以與此,非或人之所及也。而不王不禘之法,又魯之所當諱者,故以‘不知’答之。示,與視同。指其掌,弟子記夫子言此而自指其掌,言其明且易也。蓋知禘之說,則理無不明,誠無不格,而治天下不難矣。圣人于此,豈真有所不知也哉?”

謝氏曰:“我觀周道,幽、厲傷之,吾舍魯何適矣。禘魯之郊非禮也,周公其衰矣!考之杞、宋已如彼,考之當今又如此,孔子所以深嘆也。”

【解說】這一章與上一章都反映了孔子對魯國的禘祭之禮的不滿,所以有人問他關于禘祭的規定時,他又不好明說,只能故意說不知“禘祭”的由來。但孔子又接著說道,懂得禘祭道理的人治理天下就容易了,因為這樣的人深諳禮儀對于治國的重要性。

3-12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①。”

【注釋】①如不祭:就好像沒有祭祀一樣。祭,祭祀。

【譯文】祭祀祖先,就像被祭祀的魂靈真的站在面前一樣,祭祀神靈就如同神存在??鬃诱f:“我如果不親自參加祭祀,那就好像沒有祭祀一樣?!?

【引注】朱熹曰:“己當祭之時,或有故不得與,而使他人攝之,則不得致其如在之誠。故雖已祭,而此心缺然,如未嘗祭也。”

程子曰:“祭,祭先祖也。祭神,祭外神也。祭先主于孝,祭神主于敬?!?

范氏曰:“君子之祭,七日戒,三日齊,必見所祭者,誠之至也。是故郊則天神格,廟則人鬼享,皆由己以致之也。有其誠則有其神,無其誠則無其神,可不謹乎?吾不與祭如不祭,誠為實,禮為虛也?!?

【解說】孔子在本章中強調祭祀者的真情實意、誠心誠意才是至關重要的,他反對裝模作樣或者別人代祭等不道德的行為,所以他要求祭祀者在實行祭祀之禮時,必須達到一種“人神合一”的精神境界。

3-13 王孫賈①問曰:“與其媚②于奧③,寧媚于灶④,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于天,無所禱⑤也?!?

【注釋】①王孫賈:周靈王之孫,名賈,衛靈公的大臣,時任大夫。②媚:諂媚、奉承。③奧:屋內的西南角。④灶:灶旁之神。⑤禱:求助神的保佑。

【譯文】王孫賈問孔子道:“與其奉承屋內西南角的神,還不如祭祀自家的灶神。是這樣嗎?”孔子說:“不是這樣的。如果違背天理,祈禱也于事無補了?!?

【引注】朱熹曰:“天,即理也;其尊無對,非奧灶之可比也。逆理,則獲罪于天矣,豈媚于奧灶所能禱而免乎?言但當順理,非特不當媚灶,亦不可媚于奧也。”

謝氏曰:“圣人之言,遜而不迫。使王孫賈而知此意,不為無益;使其不知,亦非所以取禍?!?

【解說】這一章通過孔子與王孫賈的對話,反映了行事遵從周禮的重要性??鬃诱J為,祭祀不是目的,而是通過這種形式體現“仁、禮”的仁道之風。在祭祀的過程中,看重內心是否真誠。如果沒有誠意,違背了天理,那么祭祀祈禱也沒有什么用處了。

3-14 子曰:“周監①于二代②,郁郁③乎文哉,吾從周?!?

【注釋】①監(jiàn):通“鑒”,借鑒。②二代:這里指夏代和周代。③郁郁:豐富、濃郁。

【譯文】孔子說:“周朝的禮儀制度借鑒于夏朝和商朝的典章制度而制定,是多么豐富多彩??!我遵從周朝的禮樂制度?!?

【引注】朱熹曰:“其視二代之禮而損益之。郁郁,文盛貌。”

尹氏曰:“三代之禮至周大備,夫子美其文而從之?!?

【解說】孔子在本章高度贊揚了周朝的禮樂制度??鬃訉ο?、商、周的禮儀制度都有深入的研究,他認為,周禮是在夏朝和商朝的基礎上發展演變而來的,是豐富多彩又非常美好的。遵從周禮是孔子的基本態度,但這不是絕對的??梢姡鬃訉ΧY慎重的程度。

3-15 子入太廟①,每事問。或曰:“孰謂鄹②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弊勇勚?,曰:“是禮也?!?

【注釋】①太廟:古代開國之君太祖的廟。魯國的太廟是周公旦的廟,供魯國祭祀周公。②鄹(zōu):春秋時魯國地名,又寫作“陬”。鄹,是孔子的出生地,在今山東曲阜附近?!佰溉酥印?,就是指孔子。

【譯文】孔子到了太廟,每件事都要請教。有人就說:“誰說鄹大夫的兒子是深知禮儀的?他進到太廟中,每件事都要問別人。”孔子聽到此話后,說:“這就是禮儀所確立的精神實質呀!”

【引注】朱熹曰:“孔子父叔梁紇,嘗為其邑大夫??鬃幼陨僖灾Y聞,故或人因此而譏之。孔子言是禮者,敬謹之至,乃所以為禮也?!?

尹氏曰:“禮者,敬而已矣。雖知亦問,謹之至也,其為敬莫大于此。謂之不知禮者,豈足以知孔子哉?”

【解說】在孔子看來,禮不僅是一種制度文化,而且還是一種精神文化,反映了一個國家、一個社會的精神風貌??鬃訉χ芏Y十分熟悉,當他來到祭祀周公的太廟時,依然事事都要問別人,這恰恰反映了孔子不恥下問、虛心好學的品質??鬃拥倪@種良好的修養和謙虛謹慎處事的態度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

3-16 子曰:“射不主皮①,為力不同科②,古之道也?!?

【注釋】①皮:用善皮做成的箭靶子。古代稱箭靶子為“侯”。②科:等級。

【譯文】孔子說:“比賽射箭不一定非要射中箭靶的中心不可,因為各人的力氣大小不同。這是古代的規矩?!?

【引注】朱熹曰:“周衰,禮廢,列國兵爭,復尚貫革,故孔子嘆之?!?

楊氏曰:“中可以學而能,力不可以強而至。圣人言古之道,所以正今之失?!?

【解說】孔子在本章中主要討論了有關具體的禮——射禮的規矩的問題?!吧洹笔侵艽F族經常舉行的一種禮節儀式,是周禮的內容之一。周武王立下的射禮的規矩,比賽以射中箭靶子為準,而不在于是否射中了箭靶上的皮革,因為每個人的力氣大小不同。其實,做人、行事與射箭比賽有著異曲同工之處,有的人太過固執,凡事都以自我為中心,這樣的人往往得不到他人的尊重和支持,其根本原因是他們不知謙讓之禮乃是立身處世之根本的道理。

3-17 子貢欲去告朔①之餼羊②。子曰:“賜也!爾愛③其羊,我愛其禮。”

【注釋】①告朔:古代的一種制度,每年秋冬之際,天子把第二年的歷書頒發給諸侯。歷法將朔發生的那一天定為夏歷每月的初一日。告,為上告下之義。朔,農歷每月初一為朔日。②餼(xì)羊:祭祀用的活羊。③愛:愛惜。

【譯文】子貢打算把每月初一告祭祖廟用的活羊撤去不用??鬃诱f:“賜啊,你愛惜的只是那只羊,我珍惜的是那種祭祀之禮。”

【引注】楊氏曰:“告朔,諸侯所以命于君親,禮之大者。魯不視朔矣,然羊存則告朔之名未泯,而其實因可舉。此夫子所以惜之也?!?

南軒張氏曰:“夫子之意,以為禮雖廢而羊存,庶幾后之人猶有能因養而求禮者,是則羊雖虛器固禮之所寓也。玩夫子之辭意,則子貢之欲去羊其亦隘狹而少味矣?!?

【解說】這一章通過孔子和子貢的對話,反映了孔子維護禮制的立場。子貢認為,既然告朔之禮不施行了,那就可以去掉每月初一祭祖廟用的那只羊。在孔子看來,子貢的觀點有悖于禮義,對子貢加以指責??鬃泳S護周禮,即使是一種虛假的形式,他也要保留下來。后人便用“告朔餼羊”比喻形式上的虛文。

3-18 子曰:“事①君盡禮,人以為諂②也。”

【注釋】①事:侍奉,服務。②諂:諂媚。

【譯文】孔子說:“按照周禮的制度去事奉君主,別人卻以為你這是諂媚求榮呢。”

【引注】黃氏曰:“孔子于事君之禮,非有所加也,如是而后盡爾。時人不能,反以為諂。故孔子言之,以明禮之當然也?!?

程子曰:“圣人事君盡禮,當時以為諂。若他人言之,必曰我事君盡禮,小人以為諂,而孔子之言止于如此。圣人道大德宏,此亦可見?!?

胡氏曰:“圣人事君盡禮,非自賢而駭俗內交以媚君也,亦曰畏天命、畏大人而已矣?!?

【解說】孔子認為,不管別人如何議論,君是君,臣是臣,侍奉君主必須遵行周禮,這是孔子的政治倫理信念。但令他無奈的是,很多不懂禮儀的人卻以為他這是巴結奉承君主,這表示當時的君臣關系已經遭到破壞,君臣之禮也被人忽視了。

3-19 定公①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注釋】①定公:魯國的君主,姓姬,名宋,“定”是謚號。襄公之子,昭公的弟弟,接替魯昭公的王位,公元前509—公元前495年在位。

【譯文】魯定公問孔子:“君主任用臣子,臣屬事奉君主,各自該怎么做呢?”孔子回答說:“君主應該按照禮的規定去對待臣子,臣子敬事國君應該忠心耿耿。”

【引注】朱熹曰:“二者皆理之當然,各欲自盡而已。”

呂氏曰:“使臣不患其不忠,患禮之不至;事君不患其無禮,患忠之不足。”

尹氏曰:“君臣以義合者也。故君使臣以禮,則臣事君以忠?!?

【解說】這一章孔子主要強調君臣之禮是建立在禮與忠的基礎上的。孔子認為,君臣之禮要求雙方都要以禮相待,互敬互愛,同心同德,只有做到這一點,君臣之間才會和諧相處,國家才能太平。

3-20 子曰:“《關雎》①,樂而不淫②,哀而不傷。”

【注釋】①《關雎(jū)》:這是《詩·周南》的篇名,為全書的第一篇,現代研究者認為此篇是寫社會男女戀愛的作品。②淫:過多,過分。

【譯文】孔子說:“《關雎》這首詩,快樂而不放蕩,憂愁而不哀傷。”

【引注】朱熹曰:“淫者,樂之過而失其正者也。傷者,哀之過而害于和者也。《關雎》之詩,言后妃之德,宜配君子。求之未得,則不能無寤寐反側之憂;求而得之,則宜其有琴瑟鐘鼓之樂。蓋其憂雖深而不害于和,其樂雖盛而不失其正,故夫子稱之如此。欲學者玩其辭,審其音,而有以識其性情之正也?!?

【解說】孔子認為,《關雎》所表達的情感是不偏不倚的,歡快而不放蕩,哀愁而不至于過分悲傷,恰到好處,符合中庸之道的原則??鬃訉Α蛾P雎》這首詩的評價,體現了他的“思無邪”的藝術觀,有其可貴的價值。

3-21 哀公①問社②于宰我,宰我③對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栗④?!弊勇勚唬骸俺墒虏徽f,遂事不諫,既⑤往⑥不咎⑦?!?

【注釋】①哀公:魯國的君主,名蔣,定公之子,在位二十七年。②社:土地神,祭祀土神的廟也稱社。③宰我:名予,字子我,孔子的學生。④戰栗:恐懼,發抖。⑤既:已經。⑥往:過去的。⑦咎:職責,責難。

【譯文】魯哀公向孔子的弟子宰我問土地神的神主應該用什么樹木。宰我回答說:“夏朝用松木,商朝用柏木,周朝用栗木,意思是使老百姓戰栗害怕?!笨鬃勇牭竭@件事后,告誡宰我說:“已經做過的事就不要解釋了,已經完成的事就不用再規勸了,已經過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了?!?

【引注】朱熹曰:“孔子以宰我所對,非立社之本意,又啟時君殺伐之心,而其言已出,不可復救,故歷言此以深責之,欲使謹其后也。”

尹氏曰:“古者各以所宜木名其社,非取義于木也。宰我不知而妄對,故夫子責之?!?

慶源輔氏曰:“宰我在言語之科,然觀此戰栗之對,則失于鑿,流于妄者或不能免。大凡己所未曉之事而妄言以語人,不惟無益而失己欺人之弊,有不可勝言者,又況導人以殺戮之事哉!此夫子所以深責之也。”

【解說】古時立國都要建立祭土神的廟,對建廟所用的木柱材料是有特殊規定的。魯哀公向宰我請教這一問題,宰我在回答了夏朝用松木,商朝用柏木,周朝用栗木后,又隨意說出了選用森材的寓意則是使老百姓戰栗害怕。對此,孔子表示極大不滿,說道:“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笨鬃拥倪@句話主要是告誡宰我:“事情一旦過去了,就不必再追究了;事情一旦錯了,就無法補救了。”后人也將孔子的這番話作為立身處世的原則。

3-22 子曰:“管仲①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②,官事不攝③,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④,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⑤,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注釋】①管仲:即管敬仲,姓管,名夷吾,齊國人,春秋初期政治家,法家先驅。有鮑叔牙推薦,被齊桓公任命為宰相,尊稱“仲父”,輔助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②三歸:相傳是三處藏錢幣的府庫。③攝:兼任。④樹塞門:在大門口筑的一道短墻,以別內外,相當于屏風、照壁等。⑤反坫(diàn):古代君主招待別國的君主時,用以放置獻過酒的空杯子的設施,用土筑成,形似土堆,鑒于兩檻之間。

【譯文】孔子說:“管仲這個人的器量太小了!”有人問:“管仲生活節儉嗎?”孔子說:“管仲有三處藏金的府庫,家中的各項事務都有專職人員處理而不兼任,這怎么談得上節儉呢?”那人又問:“那么管仲知禮嗎?”孔子回答說:“國君在大門口設立照壁,管仲在大門口也設立照壁以別內外。國君為了和別國君主的友好往來,特在堂上有安放空酒杯的反坫,管仲也有這樣的設備。如果說管仲知禮,那么還有誰不知禮呢?”

【引注】朱熹曰:“孔子譏管仲之器小,其旨深矣?;蛉瞬恢善鋬€,故斥其奢以明其非儉?;蛴忠善渲Y,故又斥其僭,以明其不知禮。蓋雖不復明言小器之所以然,而其所以小者,于此亦可見矣。”

程子曰:“奢而犯禮,其器之小可知?!?

蘇氏曰:“自修身正家以及于國,則其本深,其及者遠,是謂大器。揚雄所謂‘大器猶規矩準繩’,先自治而后治人者是也。管仲三歸反坫,桓公內嬖六人,而霸天下,其本固已淺矣。管仲死,桓公薨,天下不復宗齊?!?

楊氏曰:“夫子大管仲之功而小其器。蓋非王佐之才,雖能合諸侯、正天下,其器不足稱也。道學不明,而王霸之略混為一途。故聞管仲之器小,則疑其為儉,以不儉告之,則又疑其知禮。蓋世方以詭遇為功,而不知為之范,則不悟其小宜矣?!?

【解說】管仲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他施行的改革措施極為有效,使齊國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富強起來,并輔助齊桓公稱霸諸侯。但孔子在禮儀方面對管仲提出了批評??鬃诱J為,管仲在改革中有違背周禮的地方,而且在實施改革措施的過程中更有破壞禮儀的地方,比如“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管氏亦樹塞門”“管氏亦有反坫”。孔子在對管仲違背“節儉”和“禮制”的指責是嚴謹的,做到了言出有據,并不是空洞的批判,這一點是值得人們學習的。

3-23 子語①魯大師②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③如也;從④之,純⑤如也,皦⑥如也,繹⑦如也,以成?!?

【注釋】①語(yù):告訴,動詞用法。②大(tài)師:樂官名。③翕(xī):相合、和順、協調。④從(zòng):放縱、展開。⑤純:美好、和諧。⑥皦(jiǎo):音節明亮清楚的狀態。⑦繹:連續不斷。

【譯文】孔子告訴魯國樂官演奏音樂的原理。說:“奏樂的原理是可以知道的:開始演奏,翕翕然給人以熱烈的感受;繼續展開下去,純純然給人以和諧的感受;皦皦然給人以清晰的感受;繹繹然給人以余味無窮的感受。如此以至曲終?!?

【引注】謝氏曰:“五音六律不具,不足以為樂。翕如,言其合也。五音合矣,清濁高下,如五味之相濟而后和,故曰‘純如’。合而和矣,欲其無相奪倫,故曰‘皦如’,然豈宮自宮而商自商乎?不相反而相連,如貫珠可也,故曰‘繹如也,以成’?!?

【解說】這一章孔子通過向魯國大師講述演奏音樂原理的過程,反映了孔子在音樂中追求的是“翕如”“純如”“皦如”“繹如”的美好境界,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孔子對于和合理論的貢獻??鬃诱J為,音樂在教育人民、團結人民、凝聚人民、陶冶人民的精神以及提高人民素質中的重要作用。

3-24 儀封人①請見,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睆恼咭娭凇3?,曰:“二三子何患于喪③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④?!?

【注釋】①儀封人:守衛儀邑的官員。儀,地名,在今河南蘭考縣境內。封人,鎮守邊疆的官。②從者:指隨從孔子環游的弟子。③喪:失去,這里指失去官職。④木鐸:指銅制木舌的鈴鐺。古代天子發布政令時搖它以召集廣大聽眾。

【譯文】儀地的地方長官請求見孔子,孔子說:“凡是有道德的君子到這里來,我沒有不會見的?!笨鬃拥碾S從學生們帶著他去見孔子。他出來后對孔子的學生們說:“你們何必擔心沒有官職呢?天下無道已經很久了,上天將把孔夫子作為教化天下人的‘木鐸’來警世人的?!?

【引注】朱熹曰:“言亂極當治,天必將使夫子得位設教,不久失位也。封人一見夫子而遽以是稱之,其所得于觀感之間者深矣?;蛟唬捐I所以徇于道路,言天使夫子失位,周流四方以行其教,如木鐸之徇于道路也?!?

【解說】這一章主要記述儀封人對孔子的景仰和歌頌。從儀地長官的言語中,可知當時天下的道德淪喪已經很久了,百姓們對于“仁”“禮”知之甚少,對此,孔子甚感無奈,但他對禮制的追求永無止境,一直堅持傳播倫理道德和禮節制度,而且憑借他的自身影響力,已經喚醒許多人了,這讓儀封人對他敬佩有加。

3-25 子謂《韶》①:“盡美②矣,又盡善③也?!敝^《武》④:“盡美矣,未盡善也?!?

【注釋】①《韶》:古代歌頌虞舜的一種樂舞的名稱。②美:就樂曲的音調和舞蹈的形式而言。③善:就樂曲的思想內容而言。④《武》:古代歌頌周武王的一種樂舞的名稱。

【譯文】孔子在評論《韶》時說:“藝術形式美極了,內容也很好?!笨鬃釉谠u論《武》時說:“藝術形式很美,但思想內容卻不是很好?!?

【引注】朱熹曰:“舜紹堯致治,武王伐紂救民,其功一也,故其樂皆盡美。然舜之德,性之也,又以揖遜而有天下;武王之德,反之也,又以征誅而得天下,故其實有不同者。”

程子曰:“成湯放桀,惟有慚德,武王亦然,故未盡善。堯、舜、湯、武,其揆一也。征伐非其所欲,所遇之時然爾?!?

【解說】這一章孔子通過對《韶》和《武》這兩曲不同時代的樂曲的評價,提出了“美”和“善”兩條音樂欣賞標準??鬃诱J為,“美”反映的是審美的價值觀,“善”則反映的是道德的價值觀。這在孔子的理念中有明顯的區別,在孔子看來,一首樂曲只有達到“盡善”“盡美”,即藝術形式和思想內容都達到一定的標準,才是上乘之作。

3-26 子曰:“居上①不寬②,為③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注釋】①居上:身居高位的人。②寬:寬厚。③為:實施、實行。

【譯文】孔子說:“居上位者不寬厚,施禮的時候不嚴肅,參加喪禮時也不哀痛,這樣的人我怎么能看得下去呢?”

【引注】朱熹曰:“居上主于愛人,故以寬為本。為禮以敬為本,臨喪以哀為本。既無其本,則以何者而觀其所行之得失哉?”

雙峰饒氏曰:“‘以’字訓‘用’,謂用寬、敬、哀三者觀之也。蓋有此三者,則其大體已得,方可就此觀其小節;若無此三者,則全體都不是?!?

南軒張氏曰:“居上不寬則失所以為長人之本,其他雖有所為,尚何觀乎?為禮而不敬,臨喪而不哀,則繁文末節,雖多,亦何以觀也。然寬非縱弛之謂,總其大綱使人得以自效也?!?

【解說】這一章孔子對身居高位者提出了道德要求——要實行“德治”和“禮治”。對此,孔子具體列舉了三條重要原則:一是為人處世要寬容大度,懂得“愛人”之禮;二是在施禮時要嚴肅認真;三是在參加喪禮時要內心哀痛。總之,居上位者的言行舉止要謹慎莊重,恪守禮儀,為百姓做出榜樣。如果居上位者做不到這一點,就不能把國家治理好,百姓也無法安居樂業。

主站蜘蛛池模板: 厦门市| 洪雅县| 徐水县| 手游| 濮阳县| 肥城市| 景洪市| 来凤县| 从江县| 柯坪县| 山东| 商丘市| 老河口市| 仁化县| 阿克苏市| 横山县| 武穴市| 湟中县| 万源市| 金寨县| 易门县| 昌都县| 大方县| 咸阳市| 乐清市| 西青区| 京山县| 海林市| 望江县| 龙江县| 介休市| 特克斯县| 晋中市| 慈利县| 黎城县| 万盛区| 大余县| 黎城县| 阳泉市| 萨迦县| 桑植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