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里仁
- 論語
- 毛佩琦 徐昌強主編
- 10005字
- 2021-11-20 22:03:30
4-1 子曰:“里①仁為美,擇不處②仁,焉得知③?”
【注釋】①里:住處。②處:居住。③知(zhì):通“智”,智慧。
【譯文】孔子說:“居住在有仁德的地方多好啊,如果選擇的住處沒有仁德,怎么能說是智慧的呢?”
【引注】朱熹曰:“里有仁厚之俗為美。擇里而不居于是焉,則失其是非之本心,而不得為知矣。”
新安陳氏曰:“惻隱羞惡辭讓是非皆人之本心。是非之心,知之端也。不知,則失其是非之本心矣。”
【解說】這一章孔子主要闡述了擇居、擇友,乃至擇業、擇鄰的原則——“里仁為美”,這也是提高智慧和自身修養的基石。外界環境對于一個人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孔子認為,一個明智的人常以德為鄰、依仁而居、擇善而處,因為這樣有利于自我完善、進德修業,更有利于造就自我、超越自我。
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①,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②,知③者利仁④。”
【注釋】①約:窮困、困窘。②安仁:安于仁道。③知:通“智”。④利仁:利于仁愛。
【譯文】孔子說:“沒有仁德的人,是不可能長久地處在貧困中的,也不能長久地居于快樂的境地。有仁德的人安于仁道,有智慧的人則利于仁愛。”
【引注】朱熹曰:“不仁之人,失其本心,久約必濫,久樂必淫。惟仁者則安其仁而無適不然,知者則利于仁而不易所守,蓋雖深淺之不同,然皆非外物所能奪矣。”
謝氏曰:“仁者心無內外遠近精粗之間,非有所存而自不亡,非有所理而自不亂,如目視而耳聽,手持而足行也。知者謂之有所見則可,謂之有所得則未可。有所存斯不亡,有所理斯不亂,未能無意也。安仁則一,利仁則二。安仁者非顏閔以上,去圣人為不遠,不知此味也。諸子雖有卓越之才,謂之見道不惑則可,然未免于利之也。”
鄭玄曰:“仁者安樂仁道,智者利仁為之。”
【解說】這一章孔子主要闡述了仁者與不仁者對于逆境與順境的不同態度,并提出了仁者與智者的區分標準,即“仁者安仁,智者利仁”。孔子認為,沒有仁德的人是不可能長久地處在貧困或安樂之中的,因為這樣的人經不起逆境和順境的考驗,只有具備仁德的人才會安于仁道。孔子以此來告誡人們:真正有道德操守、有智慧的人,才能在任何環境下做到矢志不渝,安之若素。
4-3 子曰:“惟仁者能①好②人,能惡③人。”
【注釋】①能:懂得,知道。②好(hào):喜愛,愛好。③惡:憎惡,討厭。
【譯文】孔子說:“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正確辨認‘好人’和‘惡人’。”
【引注】朱熹曰:“蓋無私心,然后好惡當于理,程子所謂‘得其公正’是也。”
游氏曰:“好善而惡惡,天下之同情,然人每失其正者,心有所系而不能自克也。惟仁者無私心,所以能好惡也。”
程子曰:“仁者用心以公,故能好惡人。公,最近仁。”
【解說】這一章孔子主要是對仁者的贊頌,在他看來,只有具備仁德的人才能做到公平、正確地辨認“好人”和“惡人”。他們能夠客觀地洞察真相,做到愛憎分明,表彰好人,批評壞人。這樣的仁者才能贏得眾人的尊重和支持,才能治理好國家。
4-4 子曰:“茍①志于仁矣,無惡也。”
【注釋】①茍:如果,假設詞。
【譯文】孔子說:“如果一個人立志于施行仁道,就不會有惡行了。”
【引注】朱熹曰:“其心誠在于仁,則必無為惡之事矣。”
楊氏曰:“茍志于仁,未必無過舉也,然而為惡則無矣。”
【解說】孔子認為,一個國家、一個家庭、一個人要想沒有過錯,就必須立定志向修行仁道、施行仁道。因為具備了仁德的人,才能以“寬”“禮”的視角去看待一切,他們只會做有益于國家、有利于百姓的善事,絕不會有犯上作亂、為非作歹、驕奢淫逸、隨心所欲等惡行。
4-5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①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②,造次③必于是,顛沛必于是。”
【注釋】①惡乎:怎么。②違仁:遠離仁德。違,離開。③造次:倉促、急迫。
【譯文】孔子說:“富裕與顯貴,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是如果用不仁道的方法得到,君子是不會接受的。貧窮與低賤,是人人都厭惡的,但是如果用不正當的方法擺脫它,君子也是不能接受的。君子如果離開了仁德,又怎么能稱其為君子呢?君子是不會在吃一頓飯時就背離仁德的,即使是在最緊迫的時刻也必定謹守仁德,即使處于顛沛流離的困境之時,君子還是會固守仁德。”
【引注】朱熹曰:“不以其道得之,謂不當得而得之。然于富貴則不處,于貧賤則不去,君子之審富貴而安貧賤也如此。”又曰:“君子之不去乎仁如此,不但富貴、貧賤、取舍之間而已也。言君子為仁,自富貴、貧賤、取舍之間,以至于終食、造次、顛沛之頃,無時無處而不用其力也。然取舍之分明,然后存養之功密;存養之功密,則其取舍之分益明矣。”
【解說】這一章孔子主要闡述的是君子的處世態度,以及如何能夠提高自我仁德修養。在孔子看來,一個人之所以被稱為君子,就是因為他們無論身居何種環境,都會依照仁德的原則行事;他們在任何時候都安于“仁”。也只有具備了仁德修養的人,才能達到“不義而富且貴,于我為浮云”的精神境界,才能造就“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的君子之德。孔子的這一理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價值。
4-6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①尚②之;惡不仁者,其為③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注釋】①無以:不可。②尚:超過。③為:施行。
【譯文】孔子說:“我沒有見過一個真正愛好仁德的人,也沒有見過一個真正厭惡不仁的人。真正愛好仁德的人,認為天下沒有什么事超過仁德的;厭惡不仁的人,之所以崇尚仁德,是為了不讓不仁德的人影響自己。有能夠在一天之內用自己的力量去實行仁道的人嗎?我還沒有見過力量不夠的人。或許這種人是有的,但我還沒見過。”
【引注】朱熹曰:“夫子自言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蓋好仁者真知仁之可好,故天下之物無以加之。惡不仁者真知不仁之可惡,故其所以為仁者,必能絕去不仁之事,而不使少有及于其身。此皆成德之事,故難得而見之也。言好仁惡不仁者,雖不可見,然或有人果能一旦奮然用力于仁,則我又未見其力有不足者。蓋為仁在己,欲之則是,而志之所至,氣必至焉。故仁雖難能,而至之亦易也。蓋人之氣質不同,故疑亦容或有此昏弱之甚,欲進而不能者,但我偶未之見耳。蓋不敢終以為易,而又嘆人之莫肯用力于仁也。”又曰:“此章言仁之成德,雖難其人,然學者茍能實用其力,則亦無不可至之理。但用力而不至者,今亦未見其人焉,此夫子所以反復而嘆惜之也。”
【解說】這一章孔子特別強調個人的“仁德”修養,雖然“仁”的標準很高,既能“好仁”又能“惡不仁”的人很少見,但是只要人們能自覺地努力,一心向善好仁,是完全可以達到“仁”的境界的。其實,“仁”離我們并不遙遠,在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中足以體現仁行,所以,我們要在生活的每一個時刻和細節中去躬行踐履仁道仁德。
4-7 子曰:“人之過①也,各于其黨②。觀過,斯知仁③矣。”
【注釋】①過:過失。②黨:類。③仁:通“人”。
【譯文】孔子說:“人的過錯,總是與他同類的人所犯錯誤的性質是一樣的。所以,考察一個人所犯的錯誤,就可以知道這個人是哪一類人了。”
【引注】鄭玄曰:“此黨謂族親。過后(厚)則仁,過薄則不仁也。”
程子曰:“人之過也,各于其類。君子常失于厚,小人常失于薄;君子過于愛,小人過于忍。”
尹氏曰:“于此觀之,則人之仁不仁可知矣。”
吳氏曰:“后漢吳佑謂,‘掾以親故,受污辱之名,所謂觀過知仁’是也。”
【解說】人的過失可能由一種原因所致,也可能由多種原因所致,其所犯錯誤的責任大小也是不盡相同的。但是,在孔子看來,無論是什么原因導致一個人出現過錯,從根本上講是這個人缺少仁德,因為有仁德的人往往會盡自己的力量避免過失,而不仁者無法避免錯誤。所以,孔子云:“人之過也,各于其黨。”孔子是從另一角度講了加強道德修養的重要性。
4-8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譯文】孔子說:“早晨我悟得了真理,即使當天晚上死去也沒有什么遺憾。”
【引注】朱熹曰:“道者,事物當然之理。茍得聞之,則生順死安,無復遺恨矣。朝夕,所以甚言其時之近。”
程子曰:“言人不可以不知道,茍得聞道,雖死可也。”又曰:“皆實理也,人知而信者為難。死生亦大矣!非誠有所得,豈以夕死為可乎?”
何晏曰:“言將至死不聞世之有道也。”
【解說】孔子認為,一個人只要悟出了修行仁德的真理;懂得了社會、政治的最高原則;體悟了為人處世的最高準則,即使生命結束了也了無遺憾。這反映了孔子對探求真理的恒心、求取真理的執著和毅力。一句“朝聞道,夕死可矣”,足以體現孔子獻身真理的犧牲精神。人生是一段奇妙的旅程,我們每個人都無法置身“道”之外,對于自己曾經擁有的和錯失的人或事,不免喜憂參半;對于自己現在所向往的和追求的東西,不免懵懂無措。但無論如何,重要的是自己是否能夠悟出有利于鑄就人生輝煌的“道”。
4-9 子曰:“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譯文】孔子說:“讀書人有志于追求真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為恥辱,這種人是不值得與他共謀大事的。”
【引注】朱熹曰:“心欲求道,而以口體之奉不若人為恥,其識趣之卑陋甚矣,何足與議于道哉?”
程子曰:“志于道而心役乎外,何足與議也?”
【解說】孔子的人生態度和生活方式都是以“仁道”為出發點和歸宿的。好學者有志于追求真理,不會以自己的敝衣陋食為恥辱,不會因自己身處困境而自暴自棄。孔子認為,一個人過于斤斤計較吃穿等生活瑣事,就不會懷有遠大志向,而和這樣的人討論關于“道”的問題,實在不值得。
4-10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①也,無莫②也,義③之與比④。”
【注釋】①適:可以。②莫:不可以。③義:適宜、妥當。④比:親近、相近、靠近。
【譯文】孔子說:“君子對于天下的人和事,都沒有厚薄、遠近、親疏之分,只以道義為準則而不偏袒。”
【引注】謝氏曰:“適,可也。莫,不可也。無可無不可,茍無道以主之,不幾于猖狂自恣乎?此佛老之學,所以自謂心無所住而能應變,而卒得罪于圣人也。圣人之學不然,于無可無不可之間,有義存焉。然則君子之心,果有所倚乎?”
【解說】孔子認為,有道德的君子具有高尚的人格,為人低調、公正、善良,從不鋒芒畢露,對于任何事情都沒有厚薄、遠近、親疏之分,只以“道義”為基準。這是一種嚴肅靈活的處世態度。
4-11 子曰:“君子懷①德,小人懷土②;君子懷刑③,小人懷惠④。”
【注釋】①懷:安。②土:鄉土。③刑:法制懲罰。④惠:恩惠、好處。
【譯文】孔子說:“君子安于道德的修行,小人安于生活的安逸。君子安于法制的國度,小人安于利己的好處。”
【引注】朱熹曰:“懷德,謂存其固有之善。懷土,謂溺其所處之安。懷刑,謂畏法。懷惠,謂貪利。君子小人趣向不同,公私之間而已。”
尹氏曰:“樂善惡不善,所以為君子;茍安務得,所以為小人。”
【解說】這一章孔子主要談論了君子與小人在人格形態上的本質區別。君子具有高尚的道德,他們心胸寬廣、為人和善、大公無私、志向遠大,致力于自身德行修養和國家禮法問題;小人心胸狹窄、張揚跋扈、自私自利,只關心眼前的小利,他們為了得到一些小恩小惠,往往付出慘痛的代價。
4-12 子曰:“放①于利而行,多怨②。”
【注釋】①放(fǎng):依據,效法。②怨:怨恨,怨憤。
【譯文】孔子說:“每件事都依據個人的利益肆意而行,必然會招致更多的怨恨。”
【引注】孔氏曰:“放,依也。多怨,謂多取怨。”
程子曰:“欲利于己,必害于人,故多怨。”
勉齋黃氏曰:“謂之放則無一言一動不在于利也,謂之多則其怨之者不但一二人而已,惟其放利,所以多怨。”
雙峰饒氏曰:“事事依利而行,則利己害人處必多,所以多怨。”
【解說】孔子認為,一個人的行為準則必須以“道義仁德”為基準,把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如此才能得到眾人的尊重。如果一個人的行為準則建立在個人利益之上,凡事都以自我意志為轉移,那么,就會招致來自各方的怨恨和指責。正所謂:“損人利己人必怨之。利己而不害人,利己而不損人,利己利人,則少怨。”我們要謹記孔老夫子的教誨,凡事要以仁義、大家的利益為行動的依據。
4-13 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①?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②?”
【注釋】①何有:全意為“何難之有”,即容易。②如禮何:即“如何禮”,意思是要怎樣對待禮儀呢?
【譯文】孔子說:“能夠用禮讓原則來治理國家嗎?那還有什么困難呢?不能用禮讓原則來治理國家,又怎樣對待禮儀呢?”
【引注】朱熹曰:“有禮之實以為國,則何難之有,不然,則其禮文雖具,亦且無如之何矣,而況于為國乎?”
【解說】孔子在本章中主要闡述了安邦治國的根本要求——禮讓原則。在孔子看來,禮是制度,讓是品德,一個國家若想成為禮儀之邦,就必須把禮讓原則推而廣之,用于國與國之間的交往。因為良好的制度的制定和實行是管理國家的重要措施,高尚的道德風貌是凝聚民眾的重要保證。
4-14 子曰:“不患①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注釋】①不患:不擔心,不憂慮。
【譯文】孔子說:“不擔心沒有地位,應當擔心自己沒有立身的本領;不擔心沒有人知道自己,而應該擔心自己不具備讓人知曉的本領。”
【引注】朱子曰:“猶言不怕無官做,但怕有官不會做。致君澤民之具,達則行之,無位非所患也。圣人所說之是教人不求知,但盡其在我之實而已。”
程子曰:“君子求其在己者而已矣。”
【解說】孔子在這一章討論的是立身處世的基本態度——不要擔心自己的社會地位,而要首先培養自身的學問、修養、才能等本領。孔子認為,一個人如果要立足于社會,令眾人敬佩有加,必須嚴于律己,在處理人際關系時,應本著躬行謙讓、與人為善的原則,這才是令人知曉的真正本領。
4-15 子曰:“參①乎,吾道一以貫②之。”曾子曰:“惟③。”子出,門人④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注釋】①參:即曾參。②貫:貫穿,統貫。③惟:是這樣的。④門人:曾子的弟子。
【譯文】孔子說:“曾參啊,我的學說是由一個基本的思想貫穿始終的。”曾子說:“是這樣的。”孔子離開后,同學們便問曾子:“這是什么意思?”曾子說:“夫子學說的根本思想其實就是‘忠恕’之道。”
【引注】朱熹曰:“圣人之心,渾然一理,而泛應曲當,用各不同。曾子于其用處,蓋已隨事精察而力行之,但未知其體之一爾。夫子知其真積力久,將有所得,是以呼而告之。曾子果能默契其指,即應之速而無疑也。”
程子曰:“以己及物,仁也;推己及物,恕也,‘違道不遠’是也。忠恕一以貫之:忠者天道,恕者人道;忠者無妄,恕者所以行乎忠也;忠者體,恕者用,大本達道也。此與‘違道不遠’異者,動以天爾。”又曰:“‘維天之命,于穆不已’,忠也;‘干道變化,各正性命’,恕也。”又曰:“圣人教人各因其才,‘吾道一以貫之’,惟曾子為能達此,孔子所以告之也。曾子告門人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亦猶夫子之告曾子也。《中庸》所謂‘忠恕違道不遠’,斯乃‘下學上達’之義。”
【解說】孔子的“道”就是仁(人)道,即人際交往的原則。忠、恕則是“仁”的基本要求,貫穿于孔子思想的各個方面。它強調了仁愛之心和忠善之本,其間蘊涵了寬容平和而不強加于人的良好心態,以及忠于本職而不疏其責的敬業精神,這正是立身于社會的基石。只要具備了忠與恕這兩條原則,就能奉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最終到達“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境界。
4-16 子曰:“君子喻①于義,小人喻于利。”
【注釋】①喻:知曉,明白。
【譯文】孔子說:“君子明白的是大義,小人懂得的是小利。”
【引注】楊氏曰:“君子有舍生而取義者,以利言之,則人之所欲無甚于生,所惡無甚于死,孰肯舍生而取義哉?其所喻者義而已,不知利之為利故也,小人反是。”
程子曰:“君子之于義,猶小人之于利也。惟其深喻,是以篤好。”
【解說】這一章孔子談論的是君子和小人的區別,即君子明白道義,知曉真理;小人工于小利,在乎小惠。“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是孔子學說中最為經典的語句之一,對后世的影響較大。孔子認為,道德高尚的君子重義輕利,行事穩重;小人重利輕義,一味追求個人利益,這樣就容易犯上作亂,破壞社會秩序,危及國家利益。
4-17 子曰:“見賢①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②也。”
【注釋】①賢:賢德。②自省:自我反省。
【譯文】孔子說:“見到賢德的人,就應該向他學習、看齊。見到缺少賢德的人,就應該自我反省是否和他有一樣的行為。”
【引注】朱熹曰:“思齊者,冀己亦有是善;內自省者,恐己亦有是惡。”
胡氏曰:“見人之善惡不同,而無不反諸身者,則不徒羨人而甘自棄,不徒責人而忘自責矣。”
【解說】孔子在這一章指出了提高自身道德修養的有效方法,即見到賢德的人,就應該向他學習、看齊。見到缺少賢德的人,就應該自我反省是否和他有一樣的行為。其實,這就是取別人之長、補自己之短的做法,孔子認為,一個人應該遷善改過,看到他人身上的優點,就應該學習和效法;看到別人身上的缺點,就要自我審視,看看自己是否做過同樣的事情,如果做過就要努力改過,如果沒有做過就要以此警示自己。
4-18 子曰:“事父母幾①諫②,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③而不怨。”
【注釋】①幾(jī):輕微、婉轉。②諫:進諫、勸諫。③勞:憂愁、煩惱。
【譯文】孔子說:“子女侍奉父母,對他們的過錯應當委婉地勸諫。自己的勸諫若是沒有被父母采納,則應當更加恭敬而不要違抗父母的意志,要替他們操勞而不心懷抱怨。”
【引注】朱熹曰:“此章與《內則》之言相表里。幾,微也。微諫,所謂‘父母有過,下氣怡色,柔聲以諫’也。‘見志不從,又敬不違’,所謂‘諫若不入,起敬起孝,悅則復諫’也。‘勞而不怨’,所謂‘與其得罪于鄉、黨、州、閭,寧熟諫。父母怒不悅,而撻之流血,不敢疾怨,起敬起孝’也。”
【解說】這一章孔子講的是關于孝敬父母的問題。孔子認為,子女侍奉父母要盡心盡力,恭敬有禮,即使父母有不對的地方,子女只能婉轉地勸諫,即便是規勸無果,也不能有任何怨言。這一觀點反映了孔子觀念中的孝順之道也是建立在仁愛基礎之上的。只要有了愛心,就能耐心地規勸,對父母畢恭畢敬,毫無怨言,就能“勞而不怨”。
4-19 子曰:“父母在,不遠游①,游必有方②。”
【注釋】①游:指游學、游官等外出活動。②方:一定的地方。
【譯文】孔子說:“父母在世,子女不宜到遠方游行。即使不得已要出遠門,也必須有一定的地方。”
【引注】朱熹曰:“遠游,則去親遠而為日久,定省曠而音問疏;不惟己之思親不置,亦恐親之念我不忘也。游必有方,如己告云之東,即不敢更適西,欲親必知己之所在而無憂,召己則必至而無失也。”
范氏曰:“子能以父母之心為心則孝矣。”
【解說】孔子認為,“父母在,不遠游”是最能體現“孝道”的具體內容之一。在交通不發達的古代,人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都比較落后,在那個時代,子女只有侍奉在父母的身邊,不遠游他鄉,如果有不得已遠離家鄉的理由,也必須有一個確定的地方,以便父母召喚,這是年代本身的原因造成的孝順父母的方式。這種孝順的心意和精神境界值得后人稱頌。在交通和科技都比較發達的今天,要做到“不遠游”有些不現實,但是,不管走到哪里,走出多遠,為人子女的都必須做到“游必有方”,免得令父母掛念,而且無論工作多忙,都要常回家看看。
4-20 子曰:“三年①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注釋】①三年:泛指多年。
【譯文】孔子說:“(當父母去世后)如果是他能夠繼續遵守父親的教誨,就可以說他是盡到‘孝’了。”
【引注】尹氏曰:“如其道,雖終身無改可也。如其非道,何待三年。然則三年無改者,孝子之心有所不忍故也。”
游氏曰:“三年無改,亦謂在所當改而可以未改者耳。”
【解說】這一章內容在《學而》第十一章中出現,孔子強調“孝”必須以仁愛為基礎。當父母去世后,三年內能繼承父親的德行,并將其保持下去,不改變父親所制定的那一套規矩,這樣的兒子就是孝子了。所謂的“三年無改于父之道”是長期不改變父親的正道,“三年”不是確指,而是概數。
4-21 子曰:“父母之年①,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②。”
【注釋】①年:年紀,年歲。②懼:憂懼。
【譯文】孔子說:“父母的年紀,不可不謹記在心。一方面為父母高壽而歡喜,一方面又為父母衰老而憂懼。”
【引注】朱熹曰:“知,猶記憶也。常知父母之年,則既喜其壽,又懼其衰,而于愛日之誠,自有不能已者。”
【解說】孔子告誡人們做一個真正的孝子,應把父母的年紀謹記在心,為父母的高壽而高興,為父母的衰老而憂懼。為了維護宗法家族制度,孔子特別強調“孝”,他要求子女應從內心深處去孝敬自己的父母,以父母的心為自己的心,以父母的歡樂為自己的歡樂,以父母的憂慮為自己的憂慮,時刻把父母牽掛于心。這樣就會更好地培養子女對父母的愛心。在當今這個物質豐富、經濟發達的時代,很多家庭中父母和子女分開生活,導致子女平時盡孝的地方較古人少了許多,這就更要求子女做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4-22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①也。”
【注釋】①逮:及,做到,趕上。
【譯文】孔子說:“古代人不輕易發表言論,因為他們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跟不上為恥辱。”
【引注】朱熹曰:“言古者,以見今之不然。逮,及也。行不及言,可恥之甚。古者所以不出其言,為此故也。”
范氏曰:“君子之于言也,不得已而后出之,非言之難,而行之難也。人惟其不行也,是以輕言之。言之如其所行,行之如其所言,則出諸其口必不易矣。”
【解說】在本章里,孔子說道:“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意在提醒人們要謹言慎行,言行一致,不要輕易允諾,隨心所欲地說話,不要輕率地發表言論,否則就會失信于人,降低自己的威信。
4-23 子曰:“以約①失之者鮮②矣。”
【注釋】①約:約束。②鮮:少。
【譯文】孔子說:“因為嚴于律己而犯錯誤的是很少的。”
【引注】謝氏曰:“不侈然以自放之謂約。”
尹氏曰:“凡事約則鮮失,非止謂儉約也。”
慶源輔氏曰:“約與放相反,約則守乎規矩之中,放則逸于規矩之外。”
朱子曰:“約有收斂近里著實之意,非徒簡而已。或曰,約恐失之吝嗇。”
【解說】在《為政》一章中,孔子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其意思是說,如果人們做到了“齊之以禮”,就能使人們提高自我約束力,社會就能朝著有序的方向發展。本章中,孔子又提到“以約失之者鮮矣”,意在警示人們要經常檢驗自己的言行,處處節制,并及時做出調整和約束,不可為所欲為,信口開河,以免犯錯。
4-24 子曰:“君子欲訥①于言而敏②于行。”
【注釋】①訥:遲鈍,這里指說話要謹慎。②敏:敏捷、快速。
【譯文】孔子說:“君子說話要謹慎,而行動要敏捷。”
【引注】謝氏曰:“放言易,故欲訥;力行難,故欲敏。”
【解說】在《學而》一章中,孔子說:“敏于事而慎于言。”在《為政》一章中又說:“先行,其言而后從之。”本章中,孔子則說:“欲訥于言而敏于行。”意在提醒我們:在說話、辦事時,一定要把握時機,知道什么時候該說,什么時候不該說;什么情況適合做,什么情況不適合做。“訥于言”就是“慎言”,“敏于行”就是“貴行”。孔子認為,一個人在不了解周邊環境和不熟知當下實際情況之時,就應該少說話,多做本職之事,做仁義之事,且行動要敏捷迅速,這樣才能立于不敗之地。如果該說的時候不說,該做的時候不做,就可能失去大好機會;如果不注意周邊環境氣氛,隨心所欲,就會招致反感和怨恨。
4-25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①。”
【注釋】①鄰:鄰居,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譯文】孔子說:“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孤立的,一定會有志同道合的人與他相處。”
【引注】朱熹曰:“德不孤立,必以類應。故有德者,必有其類從之,如居之有鄰也。”
【解說】這一章,孔子主要是勉勵人們修飭德行。其實,這也是孔子在贊揚他所提倡的“仁德”的力量是無窮的。在他看來,有道德的人具有高尚的品德和優質的修養,行事作風遵行仁道,這自然會影響周圍的人,更會吸引周圍的人,尤其是與他志同道合的人向他靠攏,并與他成為朋友。這樣,他必然不會孤立,因為道德是不會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的,它會跨越一切障礙綿延發展,這就是“仁德”的力量。
4-26 子游曰:“事君數①,斯②辱矣;朋友數,斯疏矣。”
【注釋】①數(shuò):屢次、頻繁。②斯:就。
【譯文】子游說:“如果事奉君主頻繁進諫,就是自取其辱;與朋友相交太瑣碎頻繁,就會被疏遠。”
【引注】程子曰:“數,煩數也。”
胡氏曰:“事君,諫不行,則當去;導友,善不納,則當止。至于煩瀆,則言者輕,聽者厭矣,是以求榮而反辱,求親而反疏也。”
范氏曰:“君臣朋友,皆以義合,故其事同也。”
東陽許氏曰:“事君交友之道,所當為者固非一端。此章以君友同言,又同一‘數’字,所以專主諫諍說。”
【解說】這一章子游告誡人們,在侍奉君主和結交朋友時應該注意的方法,即與朋友結交時不要太過頻繁、過于接近,否則會適得其反。其實,在與人交往時,最佳的全交之道則是保持一定的距離。我們常說“距離產生美”“遠香近臭”“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甜如蜜”等,都暗含著這一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