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秦兩漢文化名人小傳(品中國古代文人)
- 魏雁
- 1918字
- 2021-11-02 16:33:13
三 特別喜歡搞發明創造的墨子
墨子不僅會講理論,還善于在實踐中搞發明創造。我們先說他在軍事技術方面的創造。
據《墨經》記載,墨子曾經發明過三種進攻武器,第一種是連弩車:作為一種城戰武器,連弩車屬于大型機械裝備。使用時,需要將其放到城墻上,由十個人一起操作。連弩車一次射擊可同時發射出六十支大弩箭和無數的小弩箭。其長為十尺的弩箭的箭尾用繩子系在轆轤上,在射擊完成后可迅速卷起收回,這是連弩車最為巧妙的地方。
第二種是轉射機,這種機器長六尺,可由兩人操作,可環轉發射弩箭,比連弩車輕巧靈活。
第三種是藉車,這種車的外面用鐵皮包裹,其車身一部分埋在地下,由三人以上操控,主要用于投射炭火,用來防御敵人的攻擊。
除了以上三種軍事機械,據說墨子還能在頃刻之間將三寸之木削為可承受300公斤重的軸承,并利用杠桿原理研制成用于提水的桔槔以及用于生產的轆轤、滑車和云梯等。
墨子制作器械在當時是很有名的,有一個關于他和魯班的故事流傳甚廣。
據歷史記載,有一次楚國要攻打宋國,為了方便攻城墻,還專門從魯國請來了公輸班制造了云梯。在宋國任大夫的墨子聽說后,立即從魯國出發,走了十天十夜,鞋都走沒了,就用破衣服裹一下腳。
趕到楚國之后,就趕緊找楚王好好談了談。他說,你們楚國地方廣闊,宋國才一點點;楚國物產豐富,而宋國還比較貧困,何必去攻宋呢?不有點像一個富人去偷窮鄰居一樣可笑嗎?
楚王回答說,對是對,但現在高級工程師公輸班已經為寡人造好云梯了,一定要攻宋,沒辦法的。
墨子笑道,那不要緊,我就和公輸先生演練一下,來一次沙盤演習。如果我輸了,你們就繼續攻打宋國吧。
楚王表示同意。
于是墨子解了衣帶做成一個城池的模樣,和公輸班演習起攻守之策。公輸班改變了九次攻城的戰術,墨子都把他擋了回去。最后公輸班的攻城器械都用完了,而墨子的守御辦法還綽綽有余。
公輸班說,我知道還有一個辦法可以戰勝你,可是我不說。
墨子也說,我知道你想用什么辦法戰勝我,但是我也不說。
楚王蒙了,你們都不說,我怎么說?
于是墨子說,公輸班是想殺了我。可惜遲了,我的弟子早已拿著守城器械在宋國恭候您的大駕呢。
就這樣,楚國放棄了攻打宋國,墨子保全了自己服務的國家。
當然,這一場化干戈為玉帛的故事也說明墨子和公輸班都有相當豐富的幾何知識。試想想,沒有幾何方面的認識,城墻的建造,距離、高低、土方等測量,器械的修造,又怎么可能呢?
除了保家衛國,制作兵器,《墨子》中還有很多數學方面的內容與現代數學觀念一致。比如墨子對圓的定義:“圓,一中同長也。”中,就是圓心。它和我們現在圓的定義是多么的一致! “方,柱隅四雜也”,墨子在這里所說的就是現在的矩形,四條直邊、四個直角構成的圖形。《墨子》中還提到了分割問題,把一個物體從中間分開棄去一半,從剩余的一半中再棄去一半,如此分割下去,最后剩下一個不能分割的“端”,也就是一個點。
除了數學,墨子和他的弟子還在物理學方面實現了很大的突破,比如說他們做了世界上最早的小孔成像實驗,在當時就知道光是直線傳播的;他還提出了粒子論的雛形,提出了端子的概念,指出端是不占空間的,是物體不可再細分的最小單元。由于墨子在光學領域的突出貢獻,中國將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命名為“墨子號”。
蔡元培先生曾說:“先秦唯墨子頗治科學。”他不僅治,還治得相當有成績,這對于一個貧苦出身的農民而言,真是一件偉大的事。
可以說,墨子是中國最早的工匠精神的踐行者,引領者。有人說,工匠精神不只是技術問題,而是需要在所從事的行業中注入文化、態度、熱情甚至對生命的理解。如果鉆研不能帶給鉆研者愉悅,這種鉆研是不可能持久進行的。
突然想起日本漫畫家宮崎駿的作品《風起了》,其中的男主就是這樣一位癡迷于制造飛機的技術鉆研者,雖然他也為自己用心創作出來的飛機用于戰場而深深矛盾,但做一架好飛機的熱情和難以控制的愉悅感,卻使他一直堅持。我們拋開戰爭這個不怎么令人愉悅的話題,《風起了》體現的也正是同墨子一樣的工匠精神。
一個國家要發展,實業是根本,而制造業又是實業的核心,技術又絕對是制造業的命門。在平凡的工作實踐中,憑著熱情努力鉆研,探索創造,這正是技術能夠取得進步、制造業能夠立于不敗之地所需要的工匠精神!
即便墨家在思想上存在局限之處,那墨家在技術領域的研究貢獻,卻是其他諸子百家都無法比擬的。
儒家幾千年間雖備受矚目,作為儒家反面的墨家雖備受冷落,但這絕不代表墨家是毫無可取之處的,歷史會慢慢地沉淀出關于墨家的全部真相,它不會是盡善盡美,但仍然飽含赤誠!
清代以后,研究墨家之風漸起,在歷史的長河里沉睡了幾千年的墨家又開始被叫醒,各種探尋研究,后人為什么又想到了墨家呢?墨家一片真心為他人、為國家的赤誠,是墨家自我要求嚴格甚至苛刻的磊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