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先秦兩漢文化名人小傳(品中國古代文人)作者名: 魏雁本章字數: 2942字更新時間: 2021-11-02 16:33:12
二 近乎軍事化管理的墨家
墨子的弟子當時總共有300多人,是一個接近于軍事化管理的團體。所有弟子的行動,都由墨子統一指揮;弟子出去當官后,如果弟子的領導不愿意實踐墨家的觀點,那么弟子就必須辭職;弟子當官后,如果逢迎諂媚、不再遵守墨家規定,那么墨子會出面請弟子的領導辭退該弟子;所有弟子出去工作后的收入,也要跟大家一起分享。
在墨子的嚴格管理下,弟子們越來越具有一種俠士精神——可以為彼此赴湯蹈火,死不足惜。
墨者的首領,名為巨子,相當于有絕對威嚴的軍事首領,巨子對于違反了墨者規定的人,有生殺大權。
這種教育現象還是比較稀少的,墨子是怎么做到的呢?
我們通過幾組設計的對話來了解墨子思想的主要內容以及他的教育方法。
首先,墨子對弟子們說:你們大家一定要兼愛哈,有福同享有難同當。不僅人與人之間如此,國與國之間也應該如此,不要打打殺殺、以大欺小、恃強凌弱——兼相愛是墨子思想的核心內容。
墨子認為,國家人民之大害,就在于國與國之間、民與民之間無休止的互相爭斗,為什么要爭斗呢?因為人們不相愛。所以墨子認為兼愛可以作為解決所有問題的良藥。——但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尤其是在以戰爭為主要生活內容的戰國時代,這種兼愛的思想哪里有存在的空間?各個國家想的都是怎么擴大地盤,遠交近攻之類的。這可能也是墨子這種近乎理想化的思想體系沒有在戰國繼續發展的核心原因所在吧?
對話繼續。
弟子們問:請問這是為什么呢?
墨子回答說:其實這就好比是一種投資,你這樣對別人,別人才會這樣對你對不對?——交相利作為兼相愛的補充,一起作為墨家思想的核心。這六個字的意思是說,大家都要互相愛護,不侵占別人的利益。但是同在一個區域內,難免會發生損害別人利益的行為,比如說大家同住在一個房間,你晚上想點燈讀書,可是別人想睡覺,燈光可能會影響別人的睡眠。這時候應該怎么辦呢?墨子由此提出了“交相利”,就是說大家要商量好,實行利益交換,得到對方同意,就不算侵害別人利益了。所以有人說功利主義是墨家哲學的根本意思,但這種功利不是那種損人利己的,他強調的是對國家好、對百姓好、互相好的那種利,這也是墨子判斷一切事情是否有價值的標準。
有比較大膽的弟子就問了:可是如果我就是不想有福同享只想有難同當,行不行呢,先生?
墨子就回說:不行不行的,兼愛是天意。你如果不這樣,鬼神會罰你生病的。——敬鬼神是墨家思想的重要內容,來自鬼神的懲罰也是墨子貫徹其主張的重要途徑。
農民出身的弟子就說了:先生我們讀書少,你可別嚇唬我們,你之前不也生過病嗎?難道是鬼神在罰你?
墨子有點不高興了:你們必須信!你如果還不信,就只能讓國家權力機關來懲治你。——墨子在鬼神的制裁之外,又拉來政治的制裁。
大家繼續刨根問底:可是憑什么國家權力機關要懲治我?我為什么就要聽他們的管理呢?
墨子堅定地回答:因為君權神授,神的話不聽怎么行呢?
說到神,很多人沉默了,還有幾個想要抗辯一些什么的人,張了張嘴,卻不知該說些什么。
這時,墨子的死對頭孔子踱著方步走了過來。(筆者設計對話,便于理解墨家與儒家思想的主要分歧所在。)
墨子立馬上前責問,不放過任何一個辯論的機會:我說孔子先生,你不是不信鬼神么?為什么又喜歡搞各種祭拜儀式,還總是那么隆重?
孔子不慌不忙地回答說:我們拜的不是鬼神,是祖先,是一種詩意的感恩。孔子的眼光突然變得柔和起來,他看著遠方,似乎在緬懷他的先祖,然后,悠悠地說了句:這種詩意,你這農人是不會懂的呀。——墨家信鬼神,儒家遠離鬼神。
墨子依然用現實的目光焦急地恫嚇孔子:你怎么能不信鬼神呢?你不信鬼神,鬼神都不高興了。——墨家眼中的神是至高無上的,代表了古代農民的宇宙觀。
孔子氣定神閑地回了句:可是這個關我什么事,我這輩子都還沒過好。——儒家說的是“未知生,焉知死”“子不語怪力亂神”。
墨子仍然不依不饒地問孔子:你們儒家為什么要求父母死后,子女非得守孝三年?這簡直就是浪費,浪費財力物力人力。——墨家主張“節葬短喪”,也就是節約葬禮的花費,縮短守喪的期限,他追求的是現實的功利,也追求極度的節儉。
孔子認真地看著墨子:你小時候父母帶你三年,你才能出父母懷而獨立行走,如今父母死了,讓你守孝三年,這很過分嗎?——儒家從柔而來,非常重視喪葬禮儀,他們重視人倫,認為守孝是對父母的感恩,是對生命無常的思考,是希望活著的人珍惜生命奮發有為。
除此之外,墨家還主張放棄音樂、美術等毫無實際用處的東西,他認為,音樂美術都是情感的產物,情感是最沒有意義的,而且還會使人的行動受到限制,所以與情感有關的知識學問應該全部擯棄,人就要理性理智地活著。——有沒有感覺在墨家的世界里,人就應該像一部日夜勞作的機器?
墨子以為人應該犧牲現在的一切享受,來求取未來的富庶功利,這種說法自然符合人作為一種生物的追求,但墨子似乎忽略了人不僅僅是一種生物,還是一種有情感需求的高級生物。更何況,人生究其實質,本來就是活在每一個當下。如果目前的每一個當下都要如此受苦,至于未來如何,真的還重要嗎?今天都過不下去了,明天再美好,有什么用呢?
莊子在他的《天下篇》中曾經對當時流行的一些思潮逐一進行了點評,涉及墨家思想的,筆者直接翻譯引用如下。——莊子距離墨子很近,對當時的情形應該是了解的,馮友蘭也認為他的評價是很中肯的。
“……不以奢侈影響后世,不糜費萬物,不炫耀禮法,用規矩自我勉勵,以應付社會的危難,這是古代道術的內涵之一。墨翟、禽滑厘對這種道術很喜歡,但他們實行得太過分,局限性太大。提倡非樂,主張節用,生不作樂,死不服喪。墨子倡導博愛兼利而反對戰爭,主張和睦相處;又好學而淵博,不立異,不與先王相同,毀棄古代的禮樂。
黃帝有《大韶》之樂,堯有《大章》之樂……古代的喪禮,貴賤有儀法,上下有等級,天子的棺槨七層,諸侯五層,大夫三層,士兩層。現在墨子獨自主張生不歌樂,死不服喪,只用三寸厚的桐木棺而沒有槨,作為標準。以此來教導人,恐怕不是愛人之道;自己去實行,實在是不愛惜自己。墨子的學說盡管是成立的,然而應該歌唱而不歌唱,應該哭泣而不哭泣,應該作樂而不作樂,這合乎人情常理嗎?生前辛勤勞苦,死后簡單薄葬,這種主張太苛刻了。使人憂勞,使人悲苦,實行起來是很困難的,恐怕不能夠成為圣人之道,違反了天下人的心愿,天下人是不堪忍受的。墨子雖然自己能夠做到,但對天下的人卻無可奈何!背離了天下的人,也就遠離了王道。
墨子稱道說:“從前禹治理洪水,疏浚江河而溝通四夷九州,大川三百,支流三千,小河無數。禹親自持筐操鏟勞作,匯合天下的河川,辛苦得連腿上的汗毛都磨光了,風里來雨里去,終于安定了天下。禹是大圣人,為了天下還如此勞苦。”使后世的墨者,多用獸皮粗布為衣,穿著木屐草鞋,白天黑夜都不休息,以自苦為準則,并說:“不能這樣,就不是禹之道,不足以稱為墨者。”
墨翟、禽滑厘的用意是很好的,具體做法卻太過分。這將使后世的墨者,以極端勞苦的方式互相競進。這種做法亂國有余,治國不足。盡管如此,墨子還是真心愛天下的,這樣的人實在是難以求得,即使辛苦得形容枯槁也不舍棄自己的主張,真是有才之士啊!”
馮友蘭在他的《中國哲學史》中說,莊子“此批評可謂正當,墨學不行于后世,此或亦一故也”。但莊子在客觀評價其理論主張的同時,還是肯定了墨子及其弟子在為人品性上的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