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秦兩漢文化名人小傳(品中國古代文人)
- 魏雁
- 3607字
- 2021-11-02 16:33:11
二 艱難實踐儒家政治理想的熱血青年
從孔子一生的政治實踐和挫敗的次數(shù)之多來看,他確實算是政治界屢敗屢戰(zhàn)的熱血青年!
熱血青年是這樣慢慢成長起來的。
孔子是后人對他的尊稱,他的原名叫孔丘。孔丘出生在魯國、成長在魯國,應該算是魯國人。但孔子的先祖其實是殷商的舊人,周朝建立之后,殷商舊人在原來的地盤上建立起了宋國。孔子的先輩就出生在此,據(jù)說孔子這一脈的先輩本來是有機會做宋國國君的,但后來卻發(fā)揚風格讓給了自己的弟弟。而且后來他這一脈又全家遷移到魯國。
在魯國生活了很久的孔家,到了孔丘的父親這一代。孔丘的父親64歲的時候和一個十幾歲的姑娘顏征在結婚了。按道理說,這年齡相差的確有點大,在當時的社會也不太被接受,連《史記》里面寫到這部分都用了“野合”二字。
傳說孔子的母親是在尼丘山下誠心禱告,才生下了他,所以他的頭形也像尼丘山一樣是周圍高中間低。好有畫面感,感覺就像一個大大的山谷,里面裝的全是智慧。因為頭長得很像是尼丘山的樣子,所以母親就為他取名孔丘,因為排行老二,所以字仲尼。(古代取名字,老大帶一個伯字,老二是仲,老三是叔,老四是季。)
因為父親年紀確實大,孔丘生下來還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孔丘只能和母親相依為命,家里應該是很窮的。但是他很好學,母親對他要求也很嚴格,長大的孔丘越來越爭氣。
年輕的他在魯國政府里做了個小官,因為工作成績好,很快就被提拔做了大司寇,還是挺厲害的,真是窮人的孩子早當家!
孔子的工作做得很出色,這事傳到了隔壁的齊國。齊國人怕孔子再這么努力繼續(xù)治理下去,魯國就成了一個有威脅的鄰居,于是他們就策劃了一場會盟,意思是要好好教訓教訓魯國,讓他們知道旁邊還有一個強大的齊國,做事情不要太過分。(插播一句:這時候孔子已經(jīng)開始收學生了,一邊工作一邊教書。)
其實這時候的齊國已經(jīng)不是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在位時那個厲害的齊國了,齊桓公去世之后差不多100年,孔丘才出生的。但是曾經(jīng)做過老大的齊國一直自視甚高,所以對于這次的齊魯會盟,還沒正式開始,態(tài)度上就已經(jīng)劍拔弩張了。
這次會盟魯國方面主要由孔子負責,孔子找當時在魯國當權的季氏兄弟要五百乘兵車押后,他說:文事都要以武事做后盾才能辦得好呀!
季氏雖然口頭答應了,可就是一直不給人、不給車、不給馬。
沒辦法,年輕的孔丘和魯國國君只好硬著頭皮出發(fā)了,但孔丘很厲害,他為自己和國君準備了后手。
到了會盟的地方,齊國國君已經(jīng)在高臺之上,氣勢傲人。魯國國君就座之后,齊國管事的官員就快步向前請示說:請開始演奏四方舞樂。
于是演奏。
孔子急忙上前說道:我們兩國國君是來友好相會的,為什么在這里演奏夷狄的舞樂?請命令管事官員讓他們下去!
齊國國君心中慚愧,于是示意演奏者下臺。
接著官員又請示演奏宮中的樂曲——說是宮中的曲子,演奏者其實不過是一些歌舞雜技藝人以及身材矮小的侏儒。孔子再次上前阻止,“普通人敢來胡鬧迷惑諸侯,依法論罪這可是要殺頭的!請命令管事官員去執(zhí)行”!
結果這些藝人、侏儒都被執(zhí)法,齊國國君大為恐懼,他深知自己講道理絕對比不上孔子,回國之后很是惶恐!
接下來的事情就是,一方面孔子更受到魯國國君的重用,在國內(nèi)繼續(xù)改革;另一方面呢,齊國開始想辦法阻止孔子受重用。
先說魯國。
孔子回國后,第一件想干的事情就是削弱把持朝政的季氏三兄弟的勢力——臣子比國君勢力還大,以下犯上,這可是孔子最不能接受的,他要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個人要有個人的樣子,這樣社會才能穩(wěn)定,秩序才可井然啊!
可是拿什么做借口呢?
愛讀書、愛研究周朝禮制的孔丘發(fā)現(xiàn),按照周朝的定例,臣子們的城墻都不能高過一丈,長不能超過三百丈。可是季氏三兄弟家中修筑的城墻明顯已經(jīng)超過了這個標準嗎!
熱血青年孔丘就帶著人去拆毀城墻,很必然的結果是,雙方打起來了。最后還是國君出面,總算是成功拆毀了兩座城墻。
在孔丘的努力下,眼看著王權就要一步步回收了。可是就在這關鍵時刻,齊國的辦法也想出來了,他們精心挑選了美女80人、健馬120多匹送給了魯國國君。
本來心里就害怕季氏三兄弟的魯國國君徹底被美女、健馬拉攏腐蝕了。孔子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子路勸老師說,現(xiàn)在我們可以離開這里了吧?孔子還是堅持說,魯國馬上就要在郊外祭祀了,如果祭祀之后的烤肉能夠按照周的禮法分給大夫們,那我就繼續(xù)留下。
結果并沒有分到肉!
沒辦法,孔丘只好帶著幾個學生離開了魯國,這時候的孔丘已經(jīng)56歲了。56歲,對那時候的人來說,已經(jīng)很老了。那么老的老人還要背井離鄉(xiāng),他的心里一定很難過吧?更何況當時的情況是回鄉(xiāng)不可期,前路兩茫茫。
其實關于孔子在魯國當大司寇這段時間的工作表現(xiàn)如何,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判斷,比如說木心就很不滿意孔子曾經(jīng)殺掉少正卯這件事。少正卯也是個學者,也收徒講學,思想新、口才好,還把孔子的門徒吸引過去了一些。孔子會不會因為這件事不開心真不知道,但事實是作為大司寇的孔子以少正卯聚眾結社、鼓吹邪說以及混淆是非為由,把少老師給殺了!《論語》中沒有提及此事,子思也不說,但是后來是荀子把這件事說了出來。——可惜的是少老師的學術到底是哪一派,我們無從知曉,因為他并沒有什么著作留下來。
這件事我覺得應該一分為二來看,畢竟說到底,孔子他不是神,他也是有七情六欲的人。
就這樣,并沒有完全灰心的孔子抱著自己的政治主張也許能夠在別的國家得到實現(xiàn)的美好愿望離開了,對呀,他的政治主張在魯國不是已經(jīng)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嗎?
第一站,孔子帶著他的學生到了衛(wèi)國,當時衛(wèi)國的國君是衛(wèi)靈公,衛(wèi)靈公真不能算是好國君的代表,他有點老了,渾渾噩噩的,但他有個很漂亮的妃子叫南子。南子因為傾慕孔子的才華,很想單獨見一下他。
南子在當時名聲不太好,孔子本來是不想去的,但他可能想取得南子的支持以圖在衛(wèi)國能夠?qū)崿F(xiàn)自己的政治抱負,所以還是應約前去了。
司馬遷在《史記》里面記載說他們兩個人的見面是隔著簾子進行的,孔子能聽到南子走路時身上首飾發(fā)出的叮叮當當?shù)穆曇簟扇说膶υ拑?nèi)容確實已經(jīng)無從考證了,但他的學生子路就對夫子單獨去見南子這樣的女人表現(xiàn)出明顯的不滿,為此,孔子還對天發(fā)誓說:“予所不者,天厭之,天厭之!”意思是說:如果我有做得不對的地方,就讓上天厭棄我吧,就讓上天厭棄我吧。——還重復了兩次,《史記》有記錄。其實孔子是很少或者幾乎沒有這樣賭咒發(fā)誓過的,這樣激烈的情緒在孔子也是絕無僅有的。
雖然起了些波折,但有一段時間衛(wèi)靈公還是重用了孔子,然而最終孔子還是帶著他的學生離開衛(wèi)國繼續(xù)前行了——直接原因是孔子看到衛(wèi)靈公的辦事風格,深知他不是可以長期合作的人,所以選擇了離開。
他帶著弟子們來到了宋國。
按理說,宋國人應該會很歡迎他,因為孔子本來就是宋國人,而且他的祖先本來還應該做宋國的國君。
然而正因為如此,當時的宋國國君特別怕他回來奪權,所以拼命趕他們走。第三站,一行人顛沛流離來到了鄭國。
當時正逢鄭國戰(zhàn)亂,孔子和弟子們就被沖散了——用“屋漏偏逢連夜雨,船遲又遇打頭風”這樣的話來形容當時的孔子,真是再合適不過了!
他的學生子貢滿大街跑,才終于找著了孔子。孔子當時好凄慘,問子貢說,街道上這么亂,你是怎么找到我的啊?
子貢說:人家告訴我東門這邊坐著個外鄉(xiāng)人,額頭長得像堯,神情像是個大人物,卻狼狽得像一條喪家犬。我就知道肯定是你了。
孔子笑了,你說的對啊,我就是一只喪家犬,惶惶然如喪家犬!這七個字就成了孔子那十幾年顛沛流離生活的最好描述。
有人說孔子五行屬土,而且還是路邊土,所以一生注定要辛苦輾轉(zhuǎn)、漂若浮萍。
就這樣,他們好不容易想辦法從鄭國到了陳國,又碰上陳國內(nèi)亂,十幾個人終于到了絕境,他們被困在一個山洞里,十幾日都沒有飯吃——這就是在陳絕糧的故事。
在絕境面前,有些學生心里就想不通了,他們甚至有點懷疑是不是孔子的治國理念本來就有問題?
孔子的學生顏回說,夫子是個高人,他們看不懂,所以才不能重用他。
聽到這個討論的孔子感動得流下了熱淚!
再后來他們就南渡到了楚國,楚國倒是非常熱情地接待了他們,國君也很想重用孔子,但是楚國的宰相對楚王說,孔子這個人很厲害,身邊又有那么多人輔佐他,他又不是楚人,留下來恐怕會對楚國不利吧——宰相說的恐怕是對自己的地位不利吧!
實在走投無路的孔子又不得不回到了衛(wèi)國。
再后來,當年的魯國國君去世了,新任的國君很想重用孔子,于是孔子終于受到自己的祖國魯國的邀請,在他整整漂泊了14年、從56歲到70歲,風里雨里、顛沛流離了14年之后,他才終于回到了自己的國家。
著名的《春秋》也是孔子在十幾年的漂泊之路上堅持而作的。
回到家的孔子終于過上了安詳?shù)睦夏晟睿辉賲⑴c政事,只求安心講學。
回家三年之后,孔子逝世。逝世前七天,子貢去看望他,他正一個人拄著手杖站在門口,他對子貢說,泰山要倒了,梁木要斷了,有學問的人要死了。他說夢見自己的棺木停在兩楹之間,就像自己的祖先殷商人那樣。
曾經(jīng)的熱血青年孔子走完了自己的人生路,一個偉大的靈魂停止了思考,一個堅持自己的政治主張、辛苦輾轉(zhuǎn)希望理想得以實踐的圣者,終止了自己前行的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