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他的家族
導讀
杜甫祖上聲名顯赫。他的曾祖杜依藝曾做鞏縣令,此后杜家便定居河南。他的祖父杜審言是一位有名的詩人。不過這顯赫的家族,到杜甫這一代已經衰落。
關鍵詞
出身顯赫 家族衰落 自稱“杜陵野老”
杜甫雖然出身于名門望族,不過到杜甫的時候,家族已經沒落。所以杜甫在《進雕賦表》里說:“臣之近代陵夷,公侯之貴磨滅,鼎銘之勛,不復照曜于明時。”他的遠祖在譜系上可以稽考的是杜預。杜預是京兆郡杜陵縣(今屬陜西省西安市)人,后來定居襄陽,所以杜甫自稱“杜陵野老”,襄陽,杜甫也當作老家看。杜甫自稱是杜預的第十三代孫。從杜預到杜甫,年代久遠,自不必究論。入唐以來,杜甫曾祖杜依藝,曾做鞏縣令。此后杜氏這一支派,便以河南為家,不過還自稱襄陽人。
杜依藝,除了在唐朝做過監察御史、鞏縣令以外,其他事跡無考。不過杜甫有一個曾老姑,卻頗精鑒識。這曾老姑是王珪的母親,她在王珪小的時候,就知道王珪必貴。后來看見房玄齡、杜如晦和王珪交游,便說:“二客公輔才,汝貴不疑。”杜甫《送重表侄王砅評事使南海》詩說到他的這個曾老姑:“向竊窺數公,經綸亦俱有。次問最少年,虬髯十八九。子等成大名,皆因此人手。”似乎太宗當時也曾被鑒識。
杜依藝的兒子,便是杜甫的祖父——杜審言。審言,字必簡,擢進士后為隰城尉,累遷洛陽丞,坐事貶吉州司戶參軍。因杜并刺殺周季重,免官還東都。后武后重其文章,授著作佐郎,遷膳部員外郎。神龍初,因與張易之交往,流峰州。不久,召回為國子監主簿、修文館直學士。卒,詔贈著作郎。
杜審言的從祖兄杜易簡,為岑文本所器,擢進士,補渭南尉。咸亨初,歷殿中侍御史,旋遷考功員外郎,因上書言李敬玄罪,為李敬玄所構,貶開州司馬。
杜審言先娶薛氏,生三子:杜閑、杜并、杜專;三女:長適魏上瑜,魏上瑜為巨鹿人,曾任蜀縣丞;次適裴榮期,裴榮期為河東人,曾任濟王府錄事;小女適盧正均,盧正均為范陽人,曾任平陽郡司倉參軍。后娶盧氏,生子杜登;二女:長適王佑,王佑為京兆人,曾任硤石尉;次適賀?,賀?為會稽人,曾任常熟主簿。杜甫所謂“諸姑今海畔”,不知系指何姑。裴氏姑,天寶元年(742)卒于東京,杜甫有《唐故萬年縣君京兆杜氏墓志》,自稱:“甫昔臥病于我諸姑,姑之子又病。問女巫,巫曰:‘處楹之東南隅者吉。’姑遂易子之地以安我。我用是存,而姑之子卒。后乃知之于走使。”
杜甫的父親杜閑,曾任朝議大夫、兗州司馬、奉天令,卒年不詳。母親崔氏,杜甫有《祭外祖祖母文》,知道他的外祖母是紀王李慎的孫女、義陽王李琮的女兒,適崔氏。紀王李慎是唐太宗的第十子,可見杜甫的母親實出于唐太宗一脈。生子:甫、穎、觀、豐、占諸人;女一,適韋氏。杜甫諸叔:杜并替父報仇,被殺;杜專,曾任開封尉;杜登,曾任武康尉。
杜甫雖稱杜二,但未聞有兄,諸弟亦未知行列。杜穎曾為臨邑主簿。廣德二年(764)秋,曾赴成都見杜甫,后又赴齊州。大歷三年(768),杜甫在《遠懷舍弟穎、觀等》中寫道:“陽翟空知處,荊南近得書。”當時杜穎已從齊州移居陽翟。先是安祿山之亂,杜甫詩說:“近有平陰信,遙憐舍弟存。”又說:“喪亂聞吾弟,饑寒傍濟州。”“汝書猶在壁,汝妾已辭房。”似乎也都是指杜穎。
杜觀,大歷二年(767),在杜甫在夔州的時候,曾自中都經江陵到夔州和杜甫見面,后來又回藍田迎新婦。大歷三年(768)杜觀迎得新婦,就居當陽。杜詩說:“自汝到荊府,書來數喚吾。”不過杜甫出峽后,卻沒有去當陽,徑自南下。
杜豐,自亂后,似乎終未和杜甫見面。大歷元年(766)杜甫在夔州寫下《第五弟豐獨在江左,近三四載寂無消息,覓使寄此二首》,其中一句寫道:“聞汝依山寺,杭州定越州。”杜豐大概不在杭州就在越州。不過覓使寄詩后,也無下文。
杜占,這是和杜甫入蜀的一個弟弟。廣德元年(763)冬,杜甫在梓州,有《舍弟占歸草堂檢校聊示此詩》詩。后來詩中絕少提到杜占,不知是隨杜甫出川了,還是留住草堂。
杜甫的妹妹似乎只有一人。至德二載(757)《元日寄韋氏妹》說:“近聞韋氏妹,迎在漢鐘離。”后來《乾元中寓居同谷縣作歌七首》說:“有妹有妹在鐘離,良人早歿諸孤癡。”杜甫始終未得和此妹再見。
杜甫的母親,詩中絕不見。揆(kuí)之臥病姑的話,似乎杜甫幼年便喪母了。舅氏頗多,在白水遇到十九舅,閬(làng)州遇到十一舅和二十四舅,夔州遇到四舅,衡州遇到十七舅。諸舅的名字大多不詳,只知道攝郴州刺史的二十三舅是崔偉;此外還有南曹小司寇舅、崔都水翁,并行列也不清楚。
杜甫的同族,見于詩歌的有從弟杜位,襄陽人,是李林甫的女婿。天寶年間,杜甫曾在他的曲江宅守歲。李林甫死后,杜位被貶新州。上元二年(761),杜甫在成都的時候,杜位遇赦放還。大歷元年(766),杜位在江陵衛伯玉幕做行軍司馬。大歷三年(768),杜甫出峽到江陵,便住在杜位宅。
從弟杜亞,字次公,少涉學,善言地理及歷代成敗事,杜詩談到他:“兵法五十家,爾腹為篋笥。”肅宗在靈武,上書論時政,擢校書郎。杜鴻漸節度河西,辟為從事。至德二載(757),杜甫有《送從弟亞赴安西判官》,終東都留守。
嘉州四兄,杜甫去成都時,遇之于嘉州。據《狂歌行,贈四兄》,這位四兄似是隱淪者流,曾住長安,后來在嘉州,始終是不襪不巾,頭脂足垢不洗的。所以杜甫說:“兄將富貴等浮云,弟切功名好權勢。”比起這位四兄來,杜甫只好自居為奔競之徒了。
十五弟,大歷元年(766),杜甫在夔州,有《送十五弟侍御使蜀》詩。名跡不詳。
從侄杜勤,天寶末應試落第,杜甫有《醉歌行》送別。杜勤那時很年輕:“只今年才十六七,射策君門期第一。”杜甫很喜愛這個侄兒,侄兒落第后杜甫作一首長歌來慰勉,告訴他“暫蹶霜蹄未為失”。
從侄杜佐,乾元二年(759),杜甫到秦州,杜佐的草堂便在東柯谷。杜佐也是襄陽人,殿中侍御史杜的兒子,做過大理正。杜甫在秦州曾寄詩向之索米薤。“已應舂得細,頗覺寄來遲。”又說:“甚聞霜薤白,重惠意如何。”
從孫杜濟,字應物。天寶末在長安,杜甫偶到他家存問,杜濟的態度似乎不好,杜甫作詩示之:“阿翁懶惰久,覺兒行步奔。所來為宗族,亦不為盤飧。小人利口實,薄俗難具論。勿受外嫌猜,同姓古所敦。”后來,杜濟在四川做過綿州刺史,又做過嚴武的行軍司馬,和杜甫似乎齟齬更多。(詳見外篇《杜甫和從孫杜濟的齟齬》。)
從孫杜崇簡,襄陽人,曾做益州司馬參軍。杜甫在夔州遇到他,稱他有“質樸古人風”。那時杜崇簡也隱居夔州,杜甫寄詩云:“吾孫騎曹不騎馬,業學尸鄉多養雞。”杜崇簡似乎也愛聽閑話,所以杜甫告誡他說:“牧豎樵童亦無賴,莫令斬斷青云梯。”
杜甫妻楊氏,是司農少卿楊怡的女兒,生卒年俱不詳,不過度隴入蜀以及漂泊衡岳時都和杜甫在一起。兒子除了在奉先餓死一個以外,有宗文、宗武。宗文小名熊兒,宗武小名驥子。杜甫似乎更愛宗武些,詩中嘗說“驥子好男兒”,又說“驥子最憐渠”。后來在夔州,對宗文只是催樹雞柵,對宗武卻說:“覓句新知律,攤書解滿床。”又說:“詩是吾家事,人傳世上情。熟精《文選》理,休覓彩衣輕。”
女兒在至德二載(757)已有兩個,后來出川似乎又添加一個,不過結果都不清楚,只是在《北征》里,曾描寫那兩個小女道:“床前兩小女,補綻才過膝。海圖坼波濤,舊繡移曲折。天吳及紫鳳,顛倒在短褐。”又說:“學母無不為,曉妝隨手抹。移時施朱鉛,狼藉畫眉闊。”后來,杜甫對他女兒的事,詩里便不怎樣說了。
宗武的兒子,杜嗣業,便是搬運杜甫靈柩,同時請元稹做墓志銘的人,但此外闃然無聞。
仇兆鰲說:“陸務觀詩注:少陵之后,有徙大埡、大蓬者。戴復古詩中有杜子野,趙孟詩中有杜伯玉,楊載所記有杜舉。錢謙益謂今岳州平江縣杜富,猶藏拾遺敕命。喜文人子孫千年不替也。”不過都是如此云云,無法證實。楊載更說杜甫有門人吳成、鄒遂、王恭等傳其詩法云云,益不足信。
歷史的溫度
文章四友
“文章四友”是指初唐詩壇上的四位詩人,他們分別是:李嶠(約645—約714)、蘇味道(648—705)、崔融(653—706)和杜審言(約645—708)。四人之中,杜審言的藝術成就最高。
杜審言,字必簡,祖籍襄陽,是杜甫的祖父。胡應麟在《詩藪》中寫道:“初唐無七言律,五言亦未超然。二體之妙,杜審言實為首倡。”
杜審言早年在江陰任縣丞的時候,寫下了他最負盛名的五言律詩《和晉陵陸丞早春游望》:
獨有宦游人,偏驚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
忽聞歌古調,歸思欲沾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