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弗洛伊德心理學的基本理論是如何構(gòu)成的,學者們各持己見。它是將心理學歸為自然科學的嘗試?它是將我們的感受和沖動歸結(jié)于“本能”的企圖?它是對飽受道德爭議的性本能概念的延伸?它是對俄狄浦斯情結(jié)的普遍重要性的信仰?它是將性格分為“本我”“自我”和“超我”的設想?它是關于童年時期形成的重復模式的概念?它是對于通過再現(xiàn)童年經(jīng)歷來提高治療效果的期待?
毫無疑問,以上所述都是弗洛伊德心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這也取決于每個人的價值判斷,即我們是將這些觀點歸為整個系統(tǒng)的核心,還是僅僅視其為次要理論的論述。正如后面即將闡述的,所有這些理論都將接受批評論證,它們更應當被視作精神分析所肩負的歷史重任,而絕非其理論核心。
我大膽地預測:弗洛伊德究竟給心理學和精神病學創(chuàng)造了哪些建設性的成果和不朽的價值?籠而統(tǒng)之:若不以弗洛伊德學說中的這些理論作為觀測和思考的指導,那么,人們在心理學和精神療法領域就根本無法取得任何重要的進展;拋棄這些理論,任何新的研究成果都會貶值。
闡明這些基本概念的難點之一在于它們總是與某些有爭議的學說劃分不清,為了明確這些概念的精髓,必須將其從某些理論研究中分離開來。因此,當下流行的方式就是有目的地對這些基本理論的概念進行論述。
我認為弗洛伊德研究中最根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系列理論成果是:精神的發(fā)展過程是受到嚴格制約的,人們的行為和感受是由潛意識里的動機決定的,這些動機即我們的情感力量。由于這些理論相互關聯(lián),學者們可以從其中任意一個開始研究。但是,嚴格意義上,我個人還是認為潛意識動機應該排在第一位。這些理論,包括它在內(nèi),都普遍為人們所接受,但是它們并沒有被人們理解透徹。有些人缺乏探索自身態(tài)度和目標的經(jīng)驗,也沒有意識到它們所蘊含的力量,對于他們來說,想要真正理解這個概念是很難的。
精神分析法的評論者認為,實際上,我們從未真正地發(fā)掘病人的潛意識;病人能夠覺察潛意識的存在,只是從未意識到它對于生命的重要性。我們將舉一個潛意識是如何被發(fā)現(xiàn)的例子來進行闡述。以分析層面上的觀察為基礎:患者被告知他似乎在強迫自己不能犯一點兒錯,必須永遠做到完美,還要比身邊的人都更聰明,但是理性的懷疑遮掩了這一切。當病人意識到以上所述都真實地發(fā)生在他身上時,他才回想起來:當他閱讀偵探小說時,那些頂級偵探滴水不漏的觀察和推斷會讓他感到萬分興奮;在高中時,他曾胸懷大志;他從不擅長與人理論,總是被他人的觀點左右,但他會花很長時間來反復思量他當時本應說出口的話;有一次,他把作息時間看錯了,之后便極度懊惱;他總是不敢談論或書寫任何存在疑點的事情,從而沒有多少值得一提的建樹;他對任何形式的批評都很敏感,他經(jīng)常懷疑自己的智力;在看魔術(shù)表演時,如果他不能馬上理解其中的招數(shù),他就會感到筋疲力盡。
這位病人意識到的是什么?沒意識到的又是什么?他偶爾會意識到“做到完美”對他的吸引力,但卻絲毫沒有意識到這種態(tài)度會給他的生活帶來什么影響,他只把它看作一種無足輕重的特質(zhì)。他不僅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言行和自立的規(guī)矩與這種態(tài)度或多或少是有關聯(lián)的,也沒有意識到為什么他一定要永遠做到完美,這就意味著病人終究沒有意識到潛意識的重要性。
反對潛意識動機這一概念的學者往往太形式主義。對于態(tài)度的認知不僅包括意識到它的存在,還包括意識到其強大的力量及影響,以及意識到它所帶來的結(jié)果和所具備的功能。盡管有時這種認知可能會達到有意識的狀態(tài),但是如果沒有意識到以上所述的內(nèi)容,那么這種認知還只是潛意識的。另一些反對的聲音更進一步認為,我們從未發(fā)現(xiàn)過真正的潛意識,這從諸多與事實相左的案例中可以看出。比如說,一個病人會有意識地、無差別地喜歡他所遇到的每一個人。我們認為,他并不見得真的喜歡那些人,他只是覺得這是他的義務,這個觀點也許擊中了問題的要害。他總是模模糊糊地意識到這一點,但是又不敢承認。我們甚至指出,其實他對別人是輕視多于好感,但這一全新的揭示也沒能對他產(chǎn)生多大的影響。他知道他偶爾會看輕別人,但卻沒有意識到這種感覺的深度和廣度。但是我們進一步指出,他的這種輕視來自于鄙視他人的傾向,這一完全陌生的觀點也許會讓他恍然大悟。
弗洛伊德理論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其指出了潛意識過程的存在,而在于它的兩個特殊的方面。第一就是把潛意識從意識里剝離出去,或者說不承認他們是意識的一部分,但并不否定它的存在和影響。舉例來說,有時我們會無緣無故地感到不高興或沮喪,我們會在不明動機的情況下做出很重要的決定,我們的興趣愛好、我們的信仰、我們的感情寄托可能是由未知的因素決定的。另一方面,拋開純粹的理論內(nèi)涵來說,指的是因為我們并不愿意去認知,所以潛意識還是潛意識。綜上所述,后者是從實踐層面和理論層面理解精神現(xiàn)象的關鍵。這意味著,如果要揭示潛意識動機,我們就不得不進行一番掙扎,因為這會威脅到我們的一些利益;簡單地說,這指的就是“阻抗”,這一概念對心理治療而言具有很重要的價值。至于那些阻止沖動進入意識的利益,對于它們的本質(zhì),學者們持不同的觀點,但這相對來說并不重要。
弗洛伊德在認識到潛意識過程及其影響之后,提出了另一個最具建設性的基本理論:一個有效的假設——心理過程同生理過程一樣,是受到嚴格決定的。這個理論解決了一些迄今為止都被認為是偶然發(fā)生的、無法解釋的,或是神秘莫測的精神現(xiàn)象,比如夢境、幻想、日常生活中所犯的錯誤。該理論也鼓勵學者們對那些一直以來歸因于生理刺激的精神現(xiàn)象進行心理上的理解和探索,比如:噩夢的精神基礎、手淫帶來的精神影響、癔癥的精神決定論、功能性疾病的精神決定因素以及工作疲勞的精神決定因素。一直以來,我們認為很多現(xiàn)象都是由外界因素導致的,因此它們也沒有引起心理學家的興趣,但現(xiàn)在我們有了一種建設性的方法來重新審視它們。比如,引起偶然事件的精神因素、特定習慣的形成與保持背后的心理動力機制、從精神角度重新理解那些曾歸咎于命運、不斷重復的人生經(jīng)歷。
弗洛伊德的思想對于這些問題的意義并不在于提供了解決的方法——比如,對于重復性強迫癥來說,這絕不是一個好的解決方法;其真正意義在于,它幫助了心理學家更好地去理解這些問題。實際上,“人的精神過程是被決定的”這一理論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前提條件,需要我們理解透徹,否則我們的分析工作將舉步維艱,無法對病人的反應做出分析。我們甚至能通過他的思想來發(fā)現(xiàn)我們理解病情時存在的漏洞,并由此提出問題,使我們得出更好、更完整的理解。例如,我們觀察到某些病人,他們自認為在人世間舉足輕重,但是周遭的人們并不認同,由此他們便對世界產(chǎn)生強烈的敵意,從而發(fā)展出不切實際的空虛感。我們注意到病人的空虛感通常是在他們做出帶有敵意的行為時產(chǎn)生的,因此做出推測性的假設,即這種空虛感代表著對幻想的沉迷和對無法忍受的現(xiàn)實世界的絕對貶低。然而,當我們謹記“人的精神過程是被決定的”這一前提時,我們能夠更清楚地認識到,我們對病情的分析一定缺少了某個特殊的因素或者某些因素的集合,因為我們看到其他一些病人也有類似的癥狀,但他們并沒有發(fā)展出空虛感。
量化評估也是同樣的道理。例如,我們不經(jīng)意地透露出一點不耐煩,便會引起病人極為顯著的焦慮,原因與結(jié)果在程度上的不成比例讓研究者們心生疑竇:一絲輕微的不耐煩就會引發(fā)病人如此強烈的焦慮,也許是因為病人無法從根本上確定我們對待他們的態(tài)度;那么,是什么導致了這種不確定性的程度?為什么我們的態(tài)度對他來說至關重要?他是否感覺對我們有著完全的依賴,如果是,為什么呢?他是否跟所有人相處時都會產(chǎn)生同樣的不安全感?抑或是有一些特殊的因素,導致這只出現(xiàn)在他與我們的關系中?總的來說,“心理過程受到嚴格的決定”這一有效假設給了我們明確的指導,并激勵我們更深入地研究心理上的關聯(lián)。
第三個精神分析的基本原理在前面兩個部分中也提到過,我們稱之為人格動力學。更準確的闡述為:一般而言,我們態(tài)度和行為背后的動機來源于情感的力量,具體來說,為了理解人們的性格差異,我們必須認識到引起矛盾性格的情緒動機是什么。
對于一般性的假設,我們沒必要論述它的建設性價值以及它在應對理性動機、條件反射和習慣形成等心理學問題上的優(yōu)越性。弗洛伊德認為,這些心理驅(qū)動在本質(zhì)上是人的本能:性本能或毀滅本能。但是,如果摒棄這些理論性的研究,用“力比多”來替代情感上的動力、沖動、需求或者激情,我們就會找到這種假設的核心,并能通過對性格的理解來實現(xiàn)它的價值。
更為具體的假設強調(diào)內(nèi)心沖突的重要性,這是研究神經(jīng)癥的關鍵,其中有爭議的部分是關于內(nèi)心沖突本質(zhì)的問題。弗洛伊德認為這種沖突介于“本能”和“自我”之間,他把由自己提出的本能理論和沖突概念糾纏在一起,這引起了眾人猛烈的批評,我自己也把弗洛伊德的本能論傾向看作是精神分析法發(fā)展的障礙之一。然而,一番爭論之后,爭論的焦點卻從該理論的核心部分——沖突理論,轉(zhuǎn)移到了尚存爭議的本能理論。關于沖突,為什么我會賦予它本質(zhì)上的重要性,在此,我不便做長篇大論的闡述,但是這一概念將貫穿全書。就算我們放棄整個本能理論,也無法改變神經(jīng)癥本質(zhì)上來源于沖突這一事實。弗洛伊德能超越這些理論假設的阻礙,從而認識到這一點,就足以證明他的遠見卓識。
弗洛伊德不僅揭示了潛意識過程在性格以及神經(jīng)癥的形成當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還教給我們許多有關其動力機制的知識。弗洛伊德把阻止情感或沖動進入意識的行為叫作壓抑,壓抑的過程可用鴕鳥政策來類比:被壓抑的感情或沖動還與從前一樣強烈,但是我們“假裝”它并不存在。從通常意義上來說,壓抑和假裝之間的唯一不同是,對于前者我們主觀上認為自己并沒有沖動。要想抑制一股沖動,僅靠簡單的壓抑是不夠的,必須尋求其他的防御機制。關于這些防御機制,我們可以大致將其分為兩類:一種是改變沖動本身,另一種是僅僅改變它的方向。
嚴格來講,只有第一類防御機制可以稱為壓抑,因為它確實減少了對于某種情感或沖動的意識。能夠產(chǎn)生這種結(jié)果的兩種主要防御機制是反向作用和投射,反向作用會使人發(fā)展出補償性人格。例如,具有冷酷性格的人也許會以夸張的友善來示人。傾向于剝削他人的人在受到壓抑后,也許會在請求別人幫忙的時候表現(xiàn)得過分謙虛或者表現(xiàn)得戰(zhàn)戰(zhàn)兢兢。為了壓抑內(nèi)心的憤怒,人們也許會表現(xiàn)得漠不關心;即使內(nèi)心渴望愛情,也會用“我不在乎”來掩飾。
通過投射感情到別人身上也能得到相同的結(jié)果,投射的過程就類似于我們天真地認為別人會和我們有相同的感受和行動。有時候,投射的確只是這樣。比如說,某個病人因為陷入種種人格沖突而對自己產(chǎn)生厭惡之情,當他面對治療分析師時,他會自然而然地認為分析師也同樣厭惡他。不過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人發(fā)現(xiàn)投射和潛意識之間有任何關聯(lián)。有時我們堅信他人具有某種沖動或感受,實際是為了否認自己有著同樣的感覺。這種轉(zhuǎn)移具有很多好處,比如說,一位丈夫?qū)⒆约簩ν庥龅钠谠S投射在妻子身上,那么丈夫不僅阻止了自己的沖動進入意識,而且可能會高高在上地對待自己的妻子,也許還會帶著種種怒氣天經(jīng)地義地懷疑和指責妻子的任何不正當感情。
由于有種種好處,這種防御機制很常見。稍加補充一點,但不是對該理念的批駁,而是一個警告,即在沒有證據(jù)的情況下,不要把任何事都解讀為投射反應,而且在查證投射反應的因素時要極其謹慎。例如,如果一個病人堅信分析家不喜歡他,那么這也許是病人自己不喜歡這位分析家,從而產(chǎn)生了感情的投射,但也可能是因為病人對自己有不滿之情。甚至,這也許根本就不是什么投射,只是病人不想跟分析家在感情上有任何瓜葛的借口,因為他害怕自己會產(chǎn)生依賴性。
另一類防御機制并不改變沖動的性質(zhì),只是改變它的方向。這一類防御并不壓抑情感本身,而是壓抑該情感與特定人物或情境的聯(lián)系。將情緒從特定人物和情境中剝離出來有許多方法,下面我將就其中最重要的一些方法進行闡述。
首先,我們可能會將自己對一個人的感情轉(zhuǎn)移到另一個人身上。這常常發(fā)生在人們憤怒時,當人們對那些自己畏懼或者依賴的人感到憤怒,或是隱隱意識到對某個人有著無名之火時,便會將怒火轉(zhuǎn)移到他們不畏懼的人身上,比如說小孩或者女傭,或是轉(zhuǎn)移給那些自己不依賴的人,比如姻親或者雇員,抑或是轉(zhuǎn)移給那些能為怒火找到正當理由的人,比如將對丈夫的怒火發(fā)泄到耍詐的侍者身上。另外,如果一個人對自己不滿,那么他很有可能對周圍的人發(fā)無名火。
第二,我們可能會將自己對人的情感轉(zhuǎn)移給其他物體、動物、行為和環(huán)境,向墻上的蒼蠅發(fā)火就是一個眾所周知的例子。轉(zhuǎn)移還可以表現(xiàn)為,我們將自己的怒火從發(fā)怒的對象身上轉(zhuǎn)移到其珍惜的想法和行為上。就這一點來看,我們剛好印證了心理決定論的用處,因為人們轉(zhuǎn)移情感的對象是受到嚴格決定的。比如,一位妻子全身心地為丈夫付出,但卻莫名其妙地抱怨丈夫的工作,這可能是因為她想完全地占有她的丈夫。
第三,我們可能將對其他人的感情轉(zhuǎn)移到自己身上,一個顯著的例子是將對別人的譴責轉(zhuǎn)移給自己。這個觀點的價值在于弗洛伊德指出了存在于眾多神經(jīng)癥中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問題,通過觀察,弗洛伊德發(fā)現(xiàn),當人們無法表達批評、指責或者憤怒的情緒時,他們就會傾向于尋找自己的問題。
第四,我們對特定的人或情景產(chǎn)生的感情可以變得完全模糊和泛化。比如說,對自己或他人的某種特定的懊惱,可能會泛化成一種整體的憤怒狀態(tài)。面對某種特定的困境,我們的焦慮可能會被模糊處理為沒有任何實質(zhì)內(nèi)容的焦慮。
至于那些完全無意識的情感是如何得以釋放的,弗洛伊德指出了四種途徑,如下所述。
第一,盡管上述防御機制阻止了情感或者其真正意義和方向進入意識,但卻依然使情感以一種迂回婉轉(zhuǎn)的方式表達了出來。比如說,一位過分溺愛孩子的母親常常將自己的溺愛表現(xiàn)為敵意。如果她的敵意投射到別人身上,那么在認定他人對自己有敵意后,她仍然會以敵意作為還擊。但如果一種情緒僅僅是被轉(zhuǎn)移,那么它仍會被表達出來,只是表達的方向是錯誤的。
第二,若以一種理性思維模式為基礎,壓抑的情緒或沖動是可以表達出來的。或者更規(guī)范一些,就如艾瑞克·弗洛姆(也是精神分析心理學家)所說:如果它們是以廣為社會接受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控制欲和占有欲往往會以愛的形式表達出來,個人的野心也可以文飾為對一項事業(yè)的獻身,詆毀可以披上理智懷疑的外衣,明明是充滿敵意的挑釁,卻打著揭示真相的旗號。雖然我們對這種合理化過程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但弗洛伊德又做了更進一步的探索;他不僅向世人展示了其在運用上的廣度和精度,還教會我們?nèi)绾卧谥委熤邢到y(tǒng)地運用它來發(fā)現(xiàn)潛意識里的動力。
就第二方面而言,很重要的一點是,合理化也被用于維護防御機制,并對其做出辯護。一個人如果無力指控他人或為自己的利益辯護,他也許就會有意識地為他人著想或試著理解別人。當人們不愿意承認有潛意識的力量在驅(qū)使自己時,他往往會將其合理化,說“不相信自由意志”是罪惡的。如果沒有能力獲取自己想要的東西,人們就會表現(xiàn)為無私;而人們的疑病性恐懼,則會被認為是在履行照料自己的責任。
在實際應用中,對這個概念的頻繁誤用并不會抹殺它的價值,就好比你不能將手術(shù)中的失誤歸咎于一把上好的手術(shù)刀。但是,我們應該意識到,運用合理化其實是在使用一種危險的工具,如果沒有確鑿的證據(jù),我們就不能用合理化作為借口來解釋某種態(tài)度或是罪過。如果真正的驅(qū)動是其他動機而非意識,那么合理化就是存在的。比如,有些人不愿接受收入很高但很艱難的工作,這是因為他堅守信念,不會為了經(jīng)濟和地位上的誘惑而放棄自己的信仰。另外一個可能性是,盡管他有信念,但最重要的動機是他擔心自己因不能完全勝任這份工作而遭受譴責或者攻擊。針對后者,如果不是因為害怕失敗,那么他還是會妥協(xié)并接受這份工作。至于這兩種情況在眾多變數(shù)中哪一個更重要,當然會有不同的說法。但是,只有當“害怕失敗”這個動機更有影響力時,我們才能運用合理化這個概念。我們并不相信他的有意識的動機,這可能是因為我們認識到,這個人在其他情況下會毫不猶豫地做出讓步。
第三,人們在不經(jīng)意間也會流露出被壓抑的情緒或想法。弗洛伊德在關于智力心理學和日常錯誤心理學的研究中已經(jīng)闡明這些理論;盡管在細節(jié)上還存在著爭議,但這些研究成果還是成了精神分析的重要依據(jù)。一個人的情緒和態(tài)度常常會在不經(jīng)意間流露,比如他說話的語氣和肢體語言,或者他在不知其意的情況下說了或做了某件事,這些觀察同樣也是精神分析療法的極有價值的組成部分。
第四,也是最后一點,壓抑的渴望或者恐懼也許會在夢境或幻想中重現(xiàn),被壓抑的復仇沖動也可能會出現(xiàn)在夢中;當一個人自認為高某人一等,但卻不敢在有意識的思維中存在這樣的想法時,這種優(yōu)越感就會在夢中出現(xiàn)。這個概念所代表的成果甚至比我們以往的研究更有影響力,特別是我們將其概念所針對的范疇由夢境和幻想擴展到了無意識錯覺。從治療的角度來說,這種認識很重要。病人往往并不想被治愈,因為他們不愿意放棄自己的錯覺。
本書接下來的章節(jié)將不再論述弗洛伊德的解夢理論,因此我想借機闡述一下我是如何理解該理論的重要性的。暫且不說弗洛伊德已經(jīng)教會我們許多關于解夢的具體細節(jié),我首先認為,他的最重要的貢獻是提出了有效的假設——夢境表達了人們渴望達成愿望的傾向。如果我們充分了解了夢的潛在內(nèi)容,夢就可以給予我們解釋現(xiàn)存動力的線索——夢到底表達了人的什么傾向?哪些潛在的需要促使它表達了該傾向?
舉個簡化了的例子,一位分析師在某個病人夢中呈現(xiàn)出無知、專橫、丑陋的樣子。假設夢境顯示病人的內(nèi)心傾向,那么這個夢表現(xiàn)出了以下幾點:第一,這表現(xiàn)了貶低某人某物的傾向,比如,貶低一種觀點。第二,我們必須找到驅(qū)使病人貶低分析者的實際需求。這個問題反過來讓我們認識到,該病人在與分析者溝通的過程中,認為分析者說了一些羞辱自己的話,或者感到自己的主導權(quán)岌岌可危,只有通過貶低分析者他才能鞏固自己的地位。通過分析這一連串的反應,我們需要面對另一個問題,即這是否是該病人特有的反應模式。在神經(jīng)官能癥中,做夢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尋找緩解焦慮的辦法,或者為真實生活中無法解決的紛爭尋求解決方案。如果這些嘗試失敗了,那么病人還將持續(xù)做焦慮的夢。
弗洛伊德的解夢理論常常受到人們的爭議,但是在我看來,爭議的兩個方面常常被人們混淆:一方面是進行解讀所應遵循的理論原則,另一方面是我們實際做出的解讀。弗洛伊德已經(jīng)為我們提供了方法論的觀點,但它們肯定只是形式主義。由這些理論導出的實際結(jié)果將完全取決于個體的基本動機、反應和矛盾沖突,因此,在相同的理論基礎上進行分析可能會得出不同的結(jié)論,但結(jié)論的不同并不影響該理論的有效性。
弗洛伊德的另一個基本貢獻是,為研究神經(jīng)質(zhì)焦慮的本質(zhì)以及它在神經(jīng)官能癥中所起的作用開辟了新的道路。本書后面的章節(jié)將會詳細闡述這一點,在此不再贅述。
同樣,我可以在此簡短地論述一下兒童時期經(jīng)歷的影響。該研究比較有爭議的部分是以下三個假設:遺傳比環(huán)境更重要,人生中比較重要的經(jīng)歷在本質(zhì)上與性欲有關,成年人的經(jīng)歷在很大程度上是童年經(jīng)歷的重復上演。就算這些飽受爭議的理論全部作廢,弗洛伊德理論的精髓仍將存在:童年經(jīng)歷對性格和神經(jīng)官能癥的形成有著超乎想象的影響。無須多言,大家都知道,這些研究不僅為精神病學領域,還為教育學和人類文化學帶來了革命性的影響。
在存有爭議的觀點中,弗洛伊德有關性欲的理論將會在后面的章節(jié)闡述。盡管很多人反對弗洛伊德對性欲的評價,但是別忘了,弗洛伊德為將性問題作為事實來研究,以及理解這些問題的實質(zhì)和意義掃清了障礙。
同樣重要的是,弗洛伊德為我們提供了治療的基本方法論工具。主要的概念包括移情、抵抗與自由聯(lián)想法,它們都是精神分析療法的重要組成部分。
移情是否為嬰兒時期態(tài)度的不斷重復,這個話題也備受爭議。拋開這一點不說,移情理論認為,觀察、理解和討論病人在精神分析情境下的情緒反應,是我們研究其性格結(jié)構(gòu)及其所遇困難的最直接的方法,它已經(jīng)成為最具影響力的、不可或缺的分析治療工具。我認為,除了利用移情的治療作用,我們未來的心理分析應立足于對病人反應的更為精確和深入的觀察與理解。這個信念是基于一種假設提出的,即所有人類心理的本質(zhì)都建立在對人際關系運行過程的理解之上。精神分析上的關系也是人類關系中的一種形式,它為我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理解這些關系過程的可能性。因此,精神分析法要對這種關系進行更精確、更深入的研究,這將極大地促進心理學的發(fā)展與成長。
抵抗,即個人保護自己被壓抑的感情或想法,防止它們進入自己的意識。我們之前也提到過這個概念,它是基于我們的一個認知,即病人有很好的理由拒絕讓自己意識到一些驅(qū)動力的存在。那么這就引起了一些存在爭議的問題,而在我看來,這些觀點并不正確,即這些利益的本質(zhì)并不會削弱認識其存在的重要性的觀點。我們已經(jīng)花費大量的精力來研究病人是如何捍衛(wèi)自己的立場,以及他們是如何掙扎、退縮和逃避問題的;若我們能分析更多的個案,了解不同個體的掙扎方式,我們就更能快速有效地促進精神分析療法的發(fā)展。
不管是否有任何智力上或情感上的阻抗,病人都要盡到自己的義務,將自己的想法或感受全盤托出,這是讓精神分析做出精確觀察的關鍵因素。精神分析療法的基本規(guī)則中用到了一個有效的原理:盡管沒有顯現(xiàn),但想法和感覺總是持續(xù)存在的。這就要求分析師必須高度關注病人想法和感覺的生成順序,也使他們能夠逐漸得出試驗性的結(jié)論——哪些傾向或者反應能夠促使病人做出明確的表達。至于自由聯(lián)想的觀點,在治療法中,它屬于潛在價值尚未明確的一個分析概念。經(jīng)驗告訴我,只要我們更透徹地理解可能出現(xiàn)的心理反應、心理連接和表達形式,這個概念的價值就能得到更好、更有力的證明。
要想對病人潛在的精神發(fā)展過程做出判斷,我們應該留意病人表達的內(nèi)容及其順序,并對他的言行舉止——手勢、語調(diào)和喜好,進行整體的觀察。如果與病人就這些假設性的推斷進行溝通,他們便會由此產(chǎn)生更多的聯(lián)想,繼續(xù)、證實或者推翻分析師所做出的解讀,并給予分析師新的信息以拓寬他們的思維,或是縮小信息的范圍至更具體的情境,進而從整體上揭示出對這些解讀的情緒反應。
這種方法一直遭到質(zhì)疑,反對者們認為這些解讀太過武斷。在分析師解讀后,病人所做的自由聯(lián)想會受到之前分析師解讀的啟發(fā)和影響,因此整個過程的主觀性非常強。如果這種反對的聲音存在任何意義的話,除了心理學領域所呼吁的客觀性不可能獲得之外,它只會有如下可能性:一位易受影響的病人被灌輸了頗具權(quán)威性的錯誤解讀,這位病人將受到誤導。這就像是一個老師誤導學生一樣,如果老師告訴學生他能在顯微鏡下看到什么,那么學生就深信不疑地認為自己已經(jīng)觀察到那些物體,這是極有可能發(fā)生的。忽略這種解讀的誤導其實是很危險的,我們不能完全消除這種誤導,但是可以減少它的影響。分析師的心理學知識越豐富,對心理學的理解越透徹,他就越不會對理論性的概念按部就班,越不會先入為主地去詮釋或者讓自己的問題干擾了觀察。如果能不斷地考慮和分析到病人可能出現(xiàn)的過度順從,那么誤導的危險就能得到進一步的減少。
上述討論無法完全涵蓋弗洛伊德所有的研究成果。以上闡述僅僅是心理學研究方法的基礎,我的實際經(jīng)驗表明,它們都是最具建設性的。我們可以簡明扼要地闡述這些論點,因為這些都是我在工作過程中需要使用的工具;在接下來的每一章里,我會逐一地闡明它們的效度和用途。可以說,它們是本書的心理基礎,本書將陸續(xù)提到弗洛伊德的其他眾多開創(chuàng)性觀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