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沈宋”、劉希夷及“文章四友”

詩啊,不能承受功利之熏

李隆基登上皇位,成為唐玄宗。唐玄宗結束了初唐時期皇權混亂的局面,開啟了“開元盛世”,將大唐王朝推上了發展的巔峰。

比“初唐四杰”稍晚一點兒,名氣較大的詩人,有宋之問、沈佺期、劉希夷,以及“文章四友”李嶠、蘇味道、崔融、杜審言。

宋之問(656—712),字延清,汾州隰城(今山西汾陽市)人。沈佺期(656—714),字云卿,相州內黃(今河南內黃縣)人。兩人同年出生,同年中進士。同年中進士的還有宋之問的外甥劉希夷(651—679)。他們中進士的那一年,是高宗上元二年(675)。

能夠考取進士,三人的才氣毋庸置疑,當然,這也與武則天當權后進士擴招有關。這時候的進士科雖改為每三年舉行一次,但每次錄取的進士達一千多人,比太宗、高宗前期的錄取比例高許多。

這時候的進士含金量也下降了,考中進士并不會立馬被授予官職,而是要再參加吏部的“釋褐試”,方得授官。“釋褐”,就是脫下布衣,換官服。

宋之問、沈佺期、劉希夷三人雖為同科進士,但劉希夷沒有通過“釋褐試”,只得回家待制。宋之問文采出眾,人又長得高大英俊,不出意外,通過了“釋褐試”,同“初唐四杰”之一楊炯一起被分配到文藝館當老師。

沈佺期也通過了吏部考試,被授予協律郎一職。這個職務是干什么的呢?其實就是詩賦格律的專門研究人員,同時作些應制詩,歌頌時世。通過他的職務,我們可以得出兩點結論:一是當時朝廷十分重視律詩,有專人研究詩的格律;二是沈佺期詩賦的造詣極高,足以為詩的格律制定規范。

事實上,談唐詩就繞不過“沈宋”,不是因為他們的詩寫得多好,而是因為他們是律詩規范的確立者。

就詩賦方面的才華及對詩歌的貢獻而論,“沈宋”其實并不亞于“初唐四杰”,但是,這二人為何不怎么為人稱道,也無多少名句讓人傳誦呢?實是這二人的人品讓人不齒。

這二人將寫詩當作仕途的墊腳石、官場的敲門磚,在本來是“興寄”的詩中注入了功利動機,如何能體現“詩言志,歌詠懷”的詩歌精神呢?他們的詩歌沒有詩人應有的風骨,與“初唐四杰”詩歌的格調相比,簡直是云泥之別。

以宋之問與沈佺期的人品,即便寫出好的詩句,后人也恥于吟誦。像宋朝的蔡京,其書法水平高妙無比,直比書圣王羲之,可后人不愿提及他,更沒人將他的字當作法帖。

我們來看看宋之問與沈佺期的人品差到什么程度。

宋之問是劉希夷的小舅舅,劉希夷沒被授官,回家后很失落。他寫了一首詩,興寄自己對人生有限、富貴無常的感傷與惆悵。這首詩就是唐詩名篇之一《代悲白頭翁》:


洛陽城東桃李花,飛來飛去落誰家。

洛陽女兒惜顏色,坐見落花長嘆息。

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

已見松柏摧為薪,更聞桑田變成海。

古人無復洛城東,今人還對落花風。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紅顏子,應憐半死白頭翁。

此翁白頭真可憐,伊昔紅顏美少年。

公子王孫芳樹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祿池臺文錦繡,將軍樓閣畫神仙。

一朝臥病無相識,三春行樂在誰邊。

宛轉蛾眉能幾時,須臾鶴發亂如絲。

但看古來歌舞地,惟有黃昏鳥雀悲。


這是一首古樂府體詩,運用南朝樂府詩中的排比、對偶、蟬聯、回文等修辭手法,以洛陽女子與白頭翁的感慨來興寄作者對人生的惆悵。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兩句,成為傳誦千年的名句。劉希夷也因這首詩而聞名于世。

劉希夷對這首嘔心瀝血的詩作很滿意,便拿去與自己的小舅舅宋之問交流。誰知宋之問一見這首詩,驚嘆不已,愛不釋手。他是行家呀,知道這首詩必將流傳千古,居然要求外甥將這首詩的署名權轉讓給自己。

劉希夷先是同意,但第二天就反悔了。

宋之問惱羞成怒,命家丁用沙袋將自己的外甥活活壓死了。這就是詩壇上的“因詩殺親”傳說公案。很多人并不相信這件事,但《全唐詩》中收錄了一首幾乎一模一樣的詩,題目是“有所思”,署名則是宋之問。所有人都知道宋之問以五律見長,一直致力于律詩的寫作,又怎會突然寫出一篇七言樂府長詩呢?

如果說這件事有點捕風捉影,那么再看看別的事。

宋之問長得高大英俊,又能說會道。為了得到武則天的寵幸,他先是獻媚武則天的面首張易之,得到進入后宮的機會后,立即寫了一首艷詩獻給武則天,表達自己想要在生活上侍奉女皇的熱切愿望。此詩讓武則天贊不絕口,但她就是不表態讓宋之問留下。待宋之問很失望地離開后,武則天對張易之說出真相:“此人確是難遇之才,只是口臭熏人。”

張柬之發動宮變,逼迫武則天退位,唐中宗李顯復辟,誅殺了張易之、張宗昌兄弟,而宋之問作為張氏兄弟的黨羽被貶為瀧州(今廣東羅定市)參軍。由于難以忍受嶺南蠻荒之地的生活,他剛到貶謫之地,就偷偷溜回了洛陽,藏匿于好友張仲之家中。

當時武則天雖死,但武三思仍然聲勢顯赫,讓諸多忠于李唐的大臣憤恨不已,于是包括張仲之在內的大臣,在張仲之家密謀殺掉武三思。

這事讓躲在張仲之家的宋之問知曉,他居然派自己的侄子偷偷去告密。結果,包括張仲之在內的大臣全部被殺。而他因為依附了武三思,告密有功,不但沒被追究擅自從嶺南逃回之責,還被提升為鴻臚主簿,后又改任考功員外郎。

考功員外郎是管理貢生招生的官員。宋之問擔任這一職務后,大肆收受賄賂。其間,他先是投靠太平公主,后見安樂公主更漂亮,更有實權,又轉投安樂公主。

太平公主一怒之下,告發了宋之問受賄之事,于是他再被貶為越州長史。

中宗駕崩后,太平公主與李隆基聯手發動政變,消滅了韋皇后與安樂公主的勢力,擁護睿宗復辟。這時候的宋之問,落得個被賜死的下場。

沈佺期與宋之問因是同科進士,關系密切,曾與宋之問一道諂事權貴張易之,也曾因受賄入獄。但是,他沒有賣友求榮,被貶驩州(今越南北部)十五年后,他最終返回了長安,擔任中書舍人的要職。

沈佺期與宋之問人品不好,但被貶之后所寫的詩,在格律和情感內容上,都具有較高的水準。因為這些詩,他們才在云蒸霞蔚的詩壇上占有一席之地。

以下選二人的代表作進行賞析。


渡漢江(宋之問)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獨不見(沈佺期)

盧家少婦郁金堂,海燕雙棲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

白狼河北音書斷,丹鳳城南秋夜長。

誰謂含愁獨不見,更教明月照流黃。


這兩首詩嚴格遵循了五絕與七律的規范,是五絕和七律最早的標桿。

律詩的成熟,除了“沈宋”的貢獻,同時期的“文章四友”李嶠、蘇味道、崔融和杜審言也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杜審言在詩壇不太出名,但他的孫子在詩壇太出名了,那就是“詩圣”杜甫。

杜審言(約645—708),字必簡,祖籍襄陽,遷居鞏縣(今河南鞏義市)。唐高宗咸亨進士,曾受武則天恩寵。唐中宗李顯復辟后,他因與張易之兄弟交往,被流放峰州(今越南富壽省越池東南)。后來,他又被召回,擔任國子監主簿、修文館直學士。

杜審言很狂傲,狂傲得不著邊際。他說過:“我的文章當使屈原、宋玉為手下雜役,我的書法當使王羲之稱我為老師!”不像杜甫他爺爺,倒有幾分像李白他爺爺。

蘇味道出任天官侍郎時,有一次召集大家共同寫判詞。杜審言寫完出來,對人道:“蘇味道必死!”

同僚嚇了一跳,急忙問怎么回事。杜審言一本正經地道:“因為他見了我的判詞,會羞愧而死!”

有一次病重,宋之問與武平一一道去看望他。杜審言對二人說:“造化這小兒害苦了我,還有什么可說的!不過我活著,老是壓著你們抬不起頭,我要是死了,你們應該感到大大的寬慰,只可恨我找不到接替的人啊!”

杜審言當吉州司戶參軍時,頂頭上司周季重與他的同僚郭若納合謀誣陷他,將他定了死罪。但是,杜審言的二兒子杜并(杜甫的叔叔)是個烈性子,聽說自己父親被陷害,才十三歲的他,居然袖里藏刀,直接闖入公堂,當場刺殺了周季重。杜并被侍衛當場殺死。

周季重臨死前嘆息道:“杜審言有孝子,我不知道,是郭若納害了我啊!”

這件事震驚朝野,刑部介入調查,查明冤情后,還了杜審言清白。杜并的孝烈也名揚天下,后來有“燕許大手筆”之稱的許國公蘇颋(tǐng),親自為杜并寫了墓志銘,以彰顯他的孝烈。

可就是杜審言這樣的狂傲之人,后來也巴結武則天的面首張易之兄弟。可見,有些文人的骨氣在權勢面前,也不得不化為自我安慰、獨自酌飲的濁酒。

除了應制詩,杜審言吟詠山水、贈別懷人的詩寫得真實自然、清新可喜,如《和晉陵陸丞相早春游望》:


獨有宦游人,偏驚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

忽聞歌古調,歸思欲沾巾。


這首詩對仗工整,平仄協調,語言清新流麗,在形式上完全符合律詩要求,立意新穎,通過景象描寫讓一股欣欣生氣洋溢于詩中。杜甫自豪地說過“吾祖詩冠古”(杜甫《贈蜀僧閭丘師兄》),也不算吹噓過頭。

蘇味道與杜審言一樣,自己在文壇上不太出名,但后代在文壇上是太出名了。他最出名的后代是誰呢?就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大文豪蘇軾。

蘇味道是個老滑頭,好在這一點并沒有遺傳到蘇軾身上。成語“模棱兩可”就是由他而來。

蘇味道當上武則天時代的宰相(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后,為了不得罪人,他出言謹慎,什么事情都不輕易表態。

蘇味道上任第一天,就有下屬匯報事項,請他解決。他聽完匯報,東扯西拉,說了一大通廢話,就是不說解決的辦法。

下屬被說得頭昏腦漲,最后不解地問道:“宰相大人說了很多,可卑職愚鈍,還是沒有聽出您說的解決辦法啊!”

蘇味道惱怒道:“沒有悟出辦法來,那是你自己的事了!”說完,他手摸椅棱,抬頭望房頂,不再搭理這位屬下。

這位屬下自認倒霉,心想,可能是宰相才上任的緣故吧。可是,之后所有人匯報工作,碰到的情景都與他遇到的差不多,這位宰相大人從來就不明確說出自己的意見。

時間一長,朝臣都在背后稱他為“模棱宰相”,也有人干脆稱他為“蘇模棱”。再后來,有人譏笑蘇宰相的話從來正確,因為“模棱兩可”,這一成語由此誕生了。

蘇味道做事模棱兩可,寫詩卻不含糊,如《正月十五夜》: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游伎皆秾李,行歌盡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詩中的“金吾”是指京城禁軍,前文提到的“左金吾將軍”就是禁軍首領。“玉漏”是指計時器。這首詩真實地描繪了大唐都市正月十五之夜的繁華景象,通篇語句清麗,完全符合格律,是為初唐律詩名篇。“火樹銀花不夜天”所用的典故,就出自這首詩。

武則天去世后,由于巴結過張易之兄弟,蘇味道被唐中宗貶至四川眉州任刺史,死于任所。他死后葬回欒城蘇邱村,但其一子留在了四川眉山,宋朝“三蘇”就是這一支的后代。

經過“初唐四杰”的推動,至“沈宋”時,五言律詩終于定形。沈佺期與宋之問“回忌聲病,約句準篇,著定格律,遂成近體,如錦繡成文,學者宗尚”(元·辛文房《唐才子傳·沈佺期》)。王世貞在《藝苑卮言》中說:“五言至沈、宋,始可稱律。律為音律、法律,天下無嚴于是者。知虛實平仄不得任情,而法度明矣。”

七律成熟稍晚一點兒,但從這時起,律詩(近體詩)與古體詩有了更明確的劃分,之后律詩成了唐朝詩人運用最多的形式。

主站蜘蛛池模板: 湟中县| 阳春市| 巴南区| 错那县| 武强县| 平陆县| 铁岭市| 桃江县| 孟村| 吉木萨尔县| 大理市| 勐海县| 汉阴县| 吴堡县| 唐河县| 奉新县| 江西省| 汝城县| 峨边| 华容县| 临泉县| 贡山| 新泰市| 黄浦区| 常州市| 竹北市| 大冶市| 门头沟区| 理塘县| 石景山区| 凤凰县| 新巴尔虎右旗| 保德县| 石首市| 陇川县| 酉阳| 固安县| 华容县| 广州市| 齐齐哈尔市| 嘉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