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筆落驚風雨:大唐詩人風華錄
- 包勁松
- 4548字
- 2021-10-09 16:24:30
陳子昂
登上黃金臺,才知孤悲無人能懂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第一次讀到這首《登幽州臺歌》,筆者腦海中就自然而然出現一幅畫面:那個吟詠著“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人,戴著高冠,款款走來。
一看作者是陳子昂,筆者有點蒙,再一看陳子昂是唐朝人,更加震驚。
筆者的第一感覺,作者即便不是屈原本人,最起碼與高唱“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者是同年代的人。
可作者確確實實是初唐詩人,只不過高舉復古大旗,呼喚“建安風骨”而已,所以他的詩,風骨雄健,古韻盎然。
這首詩,短短二十二個字,卻使一種千年的孤獨、萬年的悲愴撲面而來。
寒秋時節,落葉紛紛,獨處高臺,輕輕吟誦這首詩,你一定會有一種悲天憫人的憂傷和歷史滄桑的感慨。
作者究竟要表達什么樣的孤獨、什么樣的悲傷?是表達才高命蹇、壯志難酬的悲哀,還是表達人生渺渺、何去何從的茫然?
筆者認為,作者要表達的,其實就是千百年來中國文人特有的東西——骨子里的孤獨與悲傷情懷。
中國文人絕大多數是理想主義者,理想主義者的最終理想,是讓現實社會走向理想中的狀態,然而,現實中的社會又豈是一介書生所能左右的?這不是一個人的悲哀,而是這個群體連綿不絕的悲哀。每一個中國文人讀到這首詩時,都會產生強烈的共鳴。
是什么原因促使陳子昂喊出古往今來所有文人的心聲?又是什么原因讓陳子昂被后人尊稱為“詩骨”?就讓我們走進他的人生,尋找答案。
陳子昂(約659—700),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市)人。陳子昂是個富家子弟,雖然很聰明,但一開始并不喜歡讀書,而喜習武搏擊,想當一名笑傲江湖的大俠。十七八歲的時候,在一次群斗中,他傷了自己的同伴,而后幡然醒悟,棄武從文,慨然立“濟天下”之宏志。此后,他鉆研經史,不幾年便學涉百家,尤其是詩文,居然有司馬相如的遺風。
682年,學有所成的陳子昂進京參加科考,但他沒有名氣,也沒有去行卷,因無人推薦而落榜。
陳子昂痛定思痛,決定留在京城搏出名氣再參加科舉考試。可是,他一個外鄉人,雖然有錢,卻沒有官場背景,要想闖出名氣,真的很難。
一天,他在長安街頭漫無目的地閑逛,忽然發現一群人圍住一位老者,正在嘰嘰喳喳地議論,于是,他也擠進人群想看看熱鬧。
擠進人群,他才知道原委。原來那位老者正在兜售一把破舊的古琴。據老者說,這把古琴乃東漢時期大文豪、大書法家蔡邕制作的焦尾琴,音色古樸,是難得的稀世珍品。不過,老者兜售的價格是一萬兩白銀。
圍觀的人議論,這個老頭不是瘋子,就是個騙子??偠灾桥龅缴底?,否則老者的這把琴不可能賣得出去。
陳子昂聽清原委,忽然靈機一動,走到老者跟前說:“這把琴我買了!”說完,他也不還價,直接掏出一萬兩銀票,錢貨兩訖。
圍觀的人驚呆了,心想,這世上還真有錢多人傻的人?。康豢催@位買琴者,氣宇軒昂,氣度不凡,也不像個傻子呀!于是,有懂風雅卻無銀子的人說道:“這位仁兄,既然能一擲千金購買這把古琴,想必是位絕代琴師吧?能不能現場奏一曲,讓我們見識一下古琴不同凡響的音色和您高超的琴技,也不枉我們湊了這場熱鬧?”
陳子昂慨然應允道:“既然諸位有雅興,不妨明日到宣陽里客棧一聚,我設宴招待大家,然后撫琴為大家助興!”
有錢就是豪爽,不但花大把的銀子買琴,還花錢請素不相識的人吃飯喝酒。于是乎,第二天的宣陽里客棧,人山人海,將大廳擠得滿滿當當。
眾人沒有失望,來者皆可落座,好酒好菜伺候得舒舒服服。
就在眾人嚷嚷著那個錢多人傻的人咋還不出來彈琴助興時,陳子昂翩然出場。來到大廳中央,他神情激昂地道:“我是四川的陳子昂,自幼苦讀詩書,寫了詩文百卷,怎奈庶民出身,無人賞識,彈琴不過是雕蟲小技,又怎么和我的詩文相比呢?”
話音未落,就聽得砰的一聲,陳子昂將那把花了一萬兩銀子買來的古琴當場摔得粉碎。
眾人目瞪口呆之際,陳子昂迅速拿出早就準備好的詩卷,一一分發,然后誠懇地道:“如果覺得寫得不好,請當場批評指正;如果覺得寫得好,請大家予以傳誦!”
眾人打開詩卷,當即誦讀,有文化的人覺得那是字字珠璣、滿紙云霞??!于是,陳子昂的詩名在京城大噪。
陳子昂的詩卷終于傳到時任京兆府司功參軍王適的手中。王適官雖不大,卻是京城中名氣很大的詩品家。他讀完陳子昂的詩卷,驚嘆道:“此人必為海內文宗矣?!庇谑?,他熱忱地向禮部推薦陳子昂。
第二年(684年),陳子昂不出意外高中進士。
中了進士的陳子昂,還沒參加吏部的“釋褐試”時,唐高宗李治就在洛陽駕崩。武則天詔令駐東都洛陽的軍隊與文武百官護送高宗靈柩,回京都長安安葬。
這種事勞民傷財,還是一介布衣的陳子昂,覺得大張旗鼓地護送高宗靈柩回京的做法不對,斗膽向武則天遞上《諫靈駕入京書》。
武則天細心閱讀了諫書,發現寫得有理有據、分析透徹、言辭犀利、政見卓越。武則天不接受諫書的意見,但還是覺得寫諫書的陳子昂文采斐然,是個不可多得的奇才。于是,她召見了陳子昂,授予他“麟臺正字”的官職。
這個官職就是中書省中的校書郎,階位低,不過,武則天親自授予,就彰顯了破格的恩寵。陳子昂借此順順當當地走上了仕途。
與大多數讀書人不同的是,陳子昂出仕,“達濟天下”的理想更真實些。他本是富甲一方的豪門子弟,根本沒有生計上的擔憂,如果沒有一腔熱血報效國家的理想驅動,他完全可以待在老家,安安逸逸地做一輩子富家翁。
既然決心濟天下,那么對于當權者不顧民生的做法,就要犯顏直諫。陳子昂在京做小官時,一連給武則天上了七八封諫書,陳述時弊,希望革新??上闹G言雖然忠直,但受盤根錯節的利益掣肘,武則天只能束之高閣。
見自己的諫言石沉大海,陳子昂知道走諫臣這條“濟天下”的道走不通,于是改走“從軍”這條路,以實際行動踐行報國理想。公元686年,陳子昂跟隨喬知之北征突厥。征討勝利后,陳子昂回京復職。
687年,武則天準備派兵前往蜀地,開辟山道,從雅安進攻羌人,再征伐吐蕃。陳子昂聽到消息,毅然呈上《諫雅州討生羌書》,反對窮兵黷武,認為強國必先富民,主張與民休生養息,提倡族群之間和睦相處。
諫議書議論透辟,情理兼贍,武則天看后,接受了陳子昂的諫議,取消了這次戰爭。
693年,登基后的武則天基本平定了天下動亂。九月,她帶領一班文武大臣游龍門山,別出心裁地搞了一場“宮廷賽詩會”,目的當然是點綴太平,接受歌功頌德。
這種詩會,諸如沈佺期、宋之問之流,自然心領神會,誰敢不大肆吹捧?
賽詩會上吹捧得最賣力的當數宋之問。第一個完成詩作的是左史東方虬,武則天命上官婉兒將錦袍賜予東方虬。待宋之問獻上詩,武則天仔細一看,贊嘆不已,又命上官婉兒取來披在東方虬身上的錦袍,賜予宋之問。
眾臣哈哈大笑,其樂融融。武則天欣賞宋之問文采的同時,不忘還有一個同樣文采飛揚的陳子昂,命上官婉兒取來陳子昂的獻詩誦讀。
上官婉兒剛讀完陳子昂獻詩的第一聯,武則天的臉色就陰沉下來。待這首詩讀完,詩會現場一片靜寂,連空氣都緊張得像要爆炸似的。
這首詩是這么寫的:
圣人不利己,憂濟在元元。
黃屋非堯意,瑤臺安可論?
吾聞西方化,清凈道彌敦。
奈何窮金玉,雕刻以為尊?
云構山林盡,瑤圖珠翠煩。
鬼工尚未可,人力安能存?
夸愚適增累,矜智道逾昏。
這首詩是說,圣人不是考慮一己利益的人,而是憂慮關心百姓的人。金碧輝煌的宮殿不是堯這樣的圣君所住的,更別說瑤臺了。我聽說西方佛教以清凈為宗旨,為什么花費金玉雕刻塑像來表達尊敬?建個大寺廟,要砍盡山上所有的樹木,建個瑤臺搞得珠光寶氣的,很煩人。這樣的廟,鬼斧神工都不一定能完成,何況人力?夸示宗教排場,足以造成無窮的后患;玩弄聰明的結果,徒然勞民傷財,使政治更加昏亂。
這是歌功頌德的獻詩?這明明是對武則天勞民傷財興建佛寺的批判嘛!
武則天的臉,陰沉得能滴下水來,宋之問之流的諂媚文臣早就被嚇得冷汗濕透了衣裳。好在這時宰相狄仁杰站起身,大聲道:“陳學士敢于為民請命,為蒼生社稷著想,其言發自肺腑,忠誠可表!”
武則天當上女皇,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遵循的是李世民的“貞觀治國”理念,所以對于諫臣也還能寬容,聽到自己最信任的狄宰相說出這種話,武則天趁機下臺階,道:“陳愛卿敢于忠言直諫,實在難得!”說完,武則天還當眾下旨擢升陳子昂為右拾遺,主管勸諫和舉薦官員。
696年,東北契丹騷擾邊境,武則天下令派兵征討。這次討伐的主帥是建安王武攸宜。陳子昂慨然應征,擔任軍事參謀。
武攸宜兵至河北薊州,卻不敢主動出擊。陳子昂熱情進諫,并自告奮勇地請求帶兵數萬人作為先鋒,迎擊敵軍。但武攸宜認為陳子昂不過一介書生,根本不予理睬。
陳子昂再次進諫請求,武攸宜被徹底激怒,將陳子昂貶為軍曹。結果,唐軍錯失了殲滅契丹軍隊的機會,眼睜睜看著契丹軍隊載著從大唐掠奪的財物溜走了。
在這種情況下,滿懷悲憤的陳子昂登上建在薊州的幽州臺,想起幽州臺的歷史由來,不由得悲憤交加,感慨萬千,手撫幽州臺那蒼古的石欄,泫然而泣,吟出了本文開頭所寫的震撼人心的千古絕唱。
幽州臺又稱黃金臺,是戰國時期燕昭王為招賢納士而修建的拜將臺。當時燕國與齊國交戰,被齊國打得一敗涂地。為了招徠天下英豪,燕昭王下令建此臺,以示禮賢下士。戰國名將樂毅,就是見到燕昭王此舉才投效燕國。燕國在樂毅的率領下,終于擊敗了齊國。
這一事件發生后,陳子昂“達濟天下”的夢想徹底被撲滅。心灰意懶的他,憤然辭官回家,準備隱居山林,聊度余生。
可是,陳子昂的舉動已經徹底得罪了權勢熏天的武攸宜。陳子昂回家不久,武攸宜便密令射洪縣令段簡,羅織他的罪名,并將他逮捕入獄。
陳子昂并不知內情,還以為縣令只是貪圖他的財產,便命家人納送縣令銅錢二十萬緡,以期縣令放過自己??墒强h令收了錢,依然對陳子昂施刑逼供,將身體羸弱的他杖得奄奄一息。
悲憤交加的陳子昂在獄中為自己起了一卦,卦象出現后,他仰天長嘆:“天命不佑,吾殆死矣!”
之后,他絕食三天,無言而亡。
這一年剛好是700年,只有四十二歲的陳子昂,就這樣在屈辱中含恨離世。
陳子昂是武周時期最具理想主義色彩的詩人。其人豪俠仗義,剛直忠烈,是這一時期少有的不諂媚奸佞的錚錚詩人,其詩風骨崢嶸,寓意深刻,蒼勁有力。
除了千古傳誦的《登幽州臺歌》,陳子昂還寫有“感遇三十八首”等一百二十多篇詩作。他的詩高雅沖淡,一掃六代之纖弱,“橫制頹波,天下翕然,質文一變”(唐·盧藏用《唐右拾遺陳子昂文集序》)。陳子昂的詩風與人品,皆傲骨錚錚,后人尊崇他為“詩骨”。
初唐到盛唐詩風發展轉變的過程中,陳子昂起了相當大的作用。
事實上,初唐時期,無論是李世民,還是武則天,雖然都崇尚詩文,但出于歌功頌德、粉飾太平的需要,他們倡導的還是“上官體”之類的宮廷詩。早期以王勃為代表的“初唐四杰”,就指責宮廷詩是“骨氣都盡,剛健不聞”(唐·楊炯《王勃集序》)。陳子昂繼承了他們的主張,更一針見血地指出初唐宮廷詩人奉為偶像的齊梁詩風是“彩麗競繁,而興寄都絕”(《修竹篇序》)。他還明確提出詩歌創作應繼承漢魏風骨,應具有真情實感的內容、慷慨激昂的氣魄。
陳子昂這種倡導復古,實現詩歌內容的真正革新的文學主張,得到后來詩人的積極響應。所以,初唐之后,詩人創作的詩歌,形式百花齊放,內容也呈包羅萬象之勢,終于將唐詩推向了文學史的巔峰,孕育出“唐詩”這顆璀璨奪目的文學明珠。
后人對陳子昂推崇備至,杜甫贊他“千古立忠義,感遇有遺篇”,白居易將他與杜甫并列稱贊:“杜甫陳子昂,才名括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