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心態(2)
- 思維模式決定成敗:影響一生的20種思維與100個關鍵
- 李連濱
- 4272字
- 2014-07-21 11:26:51
他們自己變了,升級之后的思維模式讓他們更能夠迎接更大的挑戰、更多的考驗。如同照鏡子一般,站在鏡子面前的人變了,反射在鏡子里的那個人也將跟著起變化。不是我們現在變得多么能打了,而是有些問題已經自動地不見了。
他們隨時準備著再度適應以完善繼續前進的機制、以謀求健康持久的成功。他們不知道什么是心態問題,也忙得沒有時間去思考“什么是心態出現了問題”。
改造世界
“失敗的人”先改造世界再適應環境
在聞名世界的威斯特敏斯特大教堂的地下室里,有一塊無名的墓碑,上面深深地刻著這樣的一段話:
當我年輕的時候,我的想象力沒有受到過限制,我夢想改變這個世界。
當我成熟了以后,我發現我不能改變這個世界,就將目光縮短了些,決定只改變我的國家。
當我進入晚年時,我發現我不能改變我的國家,我的最后愿望僅僅是改變一下我的家庭。但是,這也不可能。
當我躺在床上,行將就木時,突然意識到:如果一開始我僅僅去改變自己,然后作為一個榜樣,我可能改變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幫助和鼓勵下,我可能為國家做一些事情;然后,誰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變這個世界。
當年輕的曼德拉接受了這份靈魂的洗禮之后,頓然醍醐灌頂,聲稱自己找到了改變南非甚至整個世界的鑰匙。回到南非后,這個志向遠大、原本贊同以暴制暴來填平種族歧視鴻溝的黑人青年,一下子改變了自己的思想格局與處事風格。他從改變自己著手,逐漸改變家庭及周圍的世界,經歷幾十年之后,終于改變了他的國家。
“失敗的人”在改造世界的過程中,所做的努力大多是讓別人做些什么,而不是自己多做事情。他們不相信自己能夠把事情做好,卻習慣于對著別人的行動指手畫腳(評頭論足);他們想讓別人按照自己的方式做事,可誰愿意變成他們那副連自己都不相信的樣子?他們想把周圍改造成自己熟悉的樣子,因為這讓他們覺得安全,而別人也在按照自己習慣的樣子裝修環境。都在尋求安全感,但彼此又給到對方這里很危險的感覺。
“失敗的人”在不得不適應環境的時候,又心存怨恨,因為這是一種甘拜下風俯首稱臣的屈服、這是一種放下武器舉手投降的屈辱。內心思想的紊亂在委曲求全的勉為其難中逐漸變成了外在世界的混亂,讓他們很容易看到問題并深陷其中。這個時候,不再自己人打自己人了,但相同的思維方式又讓他們開始了自己打自己,自我的感覺越來越不良好。
“失敗的人”覺得達成目標之前先要清除一切阻力,他們的所謂努力也經常阻擋著別人實現夢想。當他們將前面的路面打磨得沒有阻力的時候,更大的問題又來了,在沒有阻力的冰面上他們無法快速地通過。這也會讓他們產生新的郁悶。
接受洗禮
“成功的人”接受新事物
在蒼茫的大海上,狂風卷集著烏云。在烏云和大海之間,海燕像黑色的閃電,在高傲地飛翔。一會兒翅膀碰著波浪,一會兒箭一般地沖向烏云,它叫喊著。就在這鳥兒勇敢的叫喊聲里,烏云聽出了歡樂。在這叫喊聲里,充滿著對暴風雨的渴望!在這叫喊聲里,烏云聽出了憤怒的力量、熱情的火焰和勝利的信心。
海鷗在暴風雨來臨之前呻吟著,呻吟著,它們在大海上飛竄,想把自己對暴風雨的恐懼掩藏到大海深處;海鴨也呻吟著,它們這些海鴨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戰斗的歡樂,轟隆隆的雷聲就把它們嚇壞了;蠢笨的企鵝,膽怯地把肥胖的身體躲藏在懸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飛翔!
烏云越來越暗,越來越低,向海面直壓下來,而波浪一邊歌唱,一邊沖向高空,去迎接那雷聲。雷聲轟響。波浪在憤怒的飛沫中呼叫,跟狂風爭鳴。看吧,狂風緊緊抱起一層層巨浪,惡狠狠地將它們甩到懸崖上,把這些大塊的翡翠摔成塵霧和碎末。
看吧,它飛舞著,像個精靈,高傲的、黑色的、暴風雨的精靈。它在大笑,它又在嚎叫;它笑那些烏云,它因為歡樂而嚎叫!這個敏感的精靈,它從雷聲的震怒里,早就聽出了困乏。它深信:烏云遮不住太陽。是的,遮不住!暴風雨!暴風雨就要來啦!而勇敢的海燕卻迎著風吶喊:“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
——高爾基《海燕》
迎接挑戰的過程也是在接受著洗禮,不斷升華著我們心靈的高度、調整著我們看待問題的角度。
我們的國家有960萬平方千米的土地,卻不過是地球總面積的1.88%;我們的地球能夠裝得下65億的各色人等,卻不過是圍繞著太陽飛行的一顆行星;我們的太陽可以有100億年的工作時間,卻不過是銀河系里1200億顆恒星中的一員而已。
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再小,似乎都是天大的事,而去過太空的宇航員卻更可以理解:天大的事都是小事。當用這般高度放眼人生的時候,自然就會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有些事情也就不必再度糾纏了。區區幾十年的時光荏苒,挑些大點的、再大點的事來干吧,別忘了,還要讓它們跟你的夢想發生關系。
嘗試各種可能性的過程中,也去過了別人執著的那個角度,也就有能力理解別人的感受了。眼前一亮之間,也就不再執著于盲人摸象了,也就有能力規避掉“盲人騎瞎馬,半夜臨深淵”的不利境遇了。
抗拒洗腦
“失敗的人”保持舊習慣
美國唐奈爾大學的科學家做了一個著名的實驗:
科研人員將一只青蛙丟進沸水中,就在這千鈞一發的生死攸關之際,青蛙奮力跳出了鍋外,安然地逃掉了。
之后,科研人員又把這只青蛙放進裝滿冷水的鍋里,然后在底下慢慢地加溫。開始的時候,青蛙很愜意,在溫暖的水里悠然自得;后來,感覺到水燙得無法忍受的時候,就想要往外跳。而此時已經四肢無力,想跳也跳不出來了;最終,青蛙被活活地煮死在熱水中。
抗拒洗腦就是在逃避挑戰。沒有哪一個準備著投降的將軍可以贏得戰斗的勝利。
“失敗的人”雖然改造過世界,但并不是成功地改造過世界,他們的自我也并不完善。他們沒能改造世界成功是因為他們沒有先改變自己、先進化自己的思維模式,而他們卻認為是有人跟自己過不去,所以更加地抵制別人給他們的建議。他們會埋怨水的溫度太高導致了他們的失敗,而不會反思自己為什么之前沒能發現這是個有可能溫度不斷升高的環境。
因為用相同的方法想得到不同的結果,所以不斷地遭遇失敗;因為害怕受到新的刺激,“失敗的人”習慣于呆在沒有刺激的環境里,這讓他們覺得暫時很安全;因為下的決定大多帶來失敗的后果,“失敗的人”不敢輕易再下決定,這倒不是他們如何慎重,而是他們害怕再度看到失敗。這個時候,他們以不變應萬變的策略就是不下決定。
“失敗的人”意識不到是自己思考問題的方式給自己帶來了一個接一個的麻煩,反而抗拒一次又一次的可能修復系統漏洞的機會。也許是不斷地給別人洗腦沒能成功,所以也害怕別人在自己的身上做文章。當外面風雨交加的時候,他們就捂起耳朵,像鴕鳥把頭插進沙堆里躲避風沙一樣;當外在高聲提醒的時候,他們卻極為惱火:“吵什么吵!既然外面那么危險,你還在外面呆著干嗎?傻瓜蛋!”當里面也電閃雷鳴的時候,他們想喊:“兄弟,你是從哪個門沖出去的?”卻怎么也喊不出聲。
習以為常的問題已經不再被定義為問題了,面對著這些問題總比看到更大的問題讓人來得輕松一些。掩耳盜鈴的行為在故事里是那么的夸張可笑,而生活中此類的主角卻比比皆是。他們不知道:只要換一種方式也許就可以擺脫失敗的尾追、痛苦的尾隨了。
高產能
“成功的人”處于創造價值的資產狀態
有兩個因素決定著一個人是否能干成一件事情:第一,是這個人愿意干(意愿度);第二,是這個人有能力干(勝任力)。
有意愿度,就會全力以赴;有勝任力,就會在全力以赴的時候拿到成果。
“成功的人”是有意愿度的。
解放思想才能解放生產力。這是改革開放吹響的第一聲號角,由此迎來了30年的恢弘歷程。
“成功的人”的思維是活躍的,處事是包容的,反應是迅速的。他們的夢想在腦海里浮想聯翩、他們的目標在眼前迫在眉睫、他們的身體在當下躍躍欲試。
“成功的人”想要實現自己的夢想,內在的驅動讓他們情緒高漲、自動自發。
“成功的人”愿意付出代價。他們時常在沖鋒的時候,唱著“真心英雄”的歌,投身于風雨去尋找彩虹。
“成功的人”是有勝任力的。
“成功的人”把自己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在做事情上,這讓他們越來越靠近目標、越來越能在現實中看到夢想的呱呱墜地、越來越能聽到新生命(好結果)誕生的第一聲啼哭。
能力是逼出來的。在經歷千錘百煉的過程中,沒有能力也練出能力了,更何況他們自身就充滿價值。
雖然是鉆石,但必須經過打磨才能更加地熠熠閃光。
在不斷突破挑戰的過程中,“成功的人”找到了規律、找到了讓問題不再發生的規律。透過系統的設置,他們的思維模式得以優化,他們在解決當下問題的同時又規避了未來的問題。他們的內在世界里沒有問題,他們的外在世界里也沒有問題。
低產能
“失敗的人”處于消耗價值的負債狀態
哥倆兒外出打獵,看見遠處飛來一群大雁。兩人剛要彎弓搭箭,準備射雁。
哥哥說話了:“現在的雁肥,射下來煮著吃。”
弟弟反駁道:“還是烤著吃好,又香又脆。”
哥哥生氣了:“我說了算,就煮著吃!”
弟弟堅持著:“一定要烤著吃!”
兩人爭執不下,一直吵到村里的長輩面前。老人家給他們出了個主意:射下來的大雁,一半煮著吃、一半烤著吃。哥倆兒都同意了。
等到他們再回去射雁的時候,那群大雁早已經飛得無影無蹤了。
沒有意愿度,就不會全力以赴;沒有勝任力,即使全力以赴也不能拿到成果。
“失敗的人”似乎總有些心事放不下,這讓他們做起事來瞻前顧后,無法全力以赴于當下的目標。分散的注意力也分散了他們僅有的資源,不能將有限的資源集中起來持續聚焦,這讓他們的相對的劣勢更變成了絕對的劣勢。
一股又一股本可以用來建設的力量,卻在不知所措的沖撞中彼此消耗著。本來就資源有限,而這樣的折騰又讓他們繼續地借貸生活。
“失敗的人”放不下別人對自己的半點推敲,總希望得到全世界的認同后才愿意表現出義無反顧。他們的多數努力深陷于孰是孰非的彼此攻擊中,而錯失了創造價值過程中的彼此供給;他們覺得全世界的人都跟自己過不去;他們覺得只有自己才是全世界最完美的人,除了不自信之外。
他們自身就是一個問題。這樣的思維習慣不但讓自己陷入了麻煩,也把別人拖進了戰爭。
“失敗的人”總想用相同的方法來得到不同的結果,這讓他們屢屢受挫。大事干不了就找些小事來忙吧!當他們拿著雞毛當令箭滿世界地發號施令的時候,已經沖到最前面的戰士聽到的是鳴金收兵;當從他們那里發出沖鋒號令的時候,最佳的進攻時機也許早已經錯過了;當失敗再一次降臨的時候,他們又習慣性地拾起散落在地上的、芝麻大的瑣事,開始了駕輕就熟地展示自己還可以再領導一次沖鋒的能力與實力。
這個時候,他們所表現出來的骨氣與勇氣多是為了讓自己活下來,而不是把問題解決掉。而最容易活下來的方法恰恰就是趕快離開。當把自己全身的力氣都用來退縮的時候,他們與眼前的挑戰脫離接觸了。這個時候,他們的整個世界已經淹沒在一片失敗的陰霾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