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東進江淮,吞滅六國和蓼國
書名: 春秋楚國風云作者名: 千里草人本章字數: 2451字更新時間: 2021-09-23 11:45:16
江國是楚穆王即位以來所滅的第一個諸侯國,但令楚穆王始料不及的是,秦國人發怒了。
這段時期正是秦晉交惡期,兩國數年之間連續發生崤山之役、彭衙之役、王官之役,完全撕破了臉,秦國已然成為晉國霸業西線最大的隱患。
秦穆公并不是一個好惹的人,都說秦人好戰,那是因為他們的土地需要從西戎那里取得,而且是要拼了老命去真刀真槍奪回!
秦人的歷史便是一部不斷與戎狄武裝打架的戰爭史。
秦國一直巴望著融入中原,多少年來,他們忍辱負重,一次次幫助晉國,卻一次次被所謂的中原禮儀之邦晉國忽悠,簡直就是春秋最典型的東郭先生。
晉國貌似真的不應該發動崤山之戰,此戰令秦國徹底看清了晉國和中原諸侯文明禮儀表面下的虛偽。
從秦穆公后期開始,秦人開始把滿腔的怒火撒到了晉國身上。以后,我們會經??吹角貢x之間爆發戰爭。
晉國的短視,導致了最后陷入西秦南楚的敵對消耗中。任憑你晉國國力再強,人才再多,無休止的戰爭,最終勢必導致國家衰退。
這應了那句話:搬起石頭砸爛了自己的腳。
楚國,經歷城濮之戰大敗于晉國后,楚成王對北上爭霸也有些心灰意冷。
但秦晉交惡給他帶來了希望,楚國與秦國迅速結盟,并借機奪回了對陳、蔡兩國的控制權。
現在是楚穆王時代了,楚穆王當然要好好利用大國關系,于是他趁機滅了江國。
但他沒料到的是,江國與秦國是同為贏姓國家。對秦國來講,那是兄弟國家。
在春秋時期,同姓諸侯國之間的那種血緣之情是很緊密的。一般來說,沒有特殊情況,同姓諸侯之間的關系要遠遠比異姓諸侯來得更緊密。
原來,江國是由一個叫江元仲的夏朝大理所建,都城大約在今天的河南省正陽縣。
大理,即主管刑部的官員,時任大理的江元仲是伯益的兒子,伯益是顓頊帝的孫女的兒子,即重孫。
人們賦予伯益的出生以神秘色彩,說是上古時代,顓頊帝有個叫女修的孫女,因吃了一個燕子蛋,居然因此而懷孕了,然后生下了伯益。
當然,實則估計女修是與哪個男子偷吃禁果。但未婚生子總得有個理由,于是便成了神秘的傳說。
伯益長大后,輔佐大禹治水有功,舜帝便賜伯益為嬴姓,伯益就成了古代嬴姓各族的祖先。
伯益下傳幾十代,經夏、商,到大周王朝時,周天子封伯益的后裔元仲于原江國舊址,重新建立了江國。
伯益的后裔有14支,既徐氏、郯氏、莒氏、終黎氏、運奄氏、菟裘氏、將梁氏、黃氏、江氏、修魚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趙氏、合稱嬴姓十四氏。
嬴姓十四氏在各地分散建國,成為一個個或大或小的諸侯國。江國就是其中之一。
史料記載,江國被滅,秦穆公著素衣,以示悲哀。
因為服素衣在當時的規格相當高,當時有人問秦穆公道:“主公,為何對江國被滅,主公要如此悲傷?”
秦穆公道:“江國,是我們秦國的同姓兄弟國家。如今兄弟遭難,但寡人又不能去救,眼睜睜看著同姓兄弟之國被滅,這是恥辱。作為國君,寡人真的很難過?!?
秦穆公雖然因為遠水救不了近火,在江國被滅中沒發兵救援江國,但他卻因此遷怒于楚國。
至少,秦穆公要表現出這種怒火給天下人看!
于是,公元前622年,秦穆公發兵進攻楚國西北重鎮郢城。當然,這個郢城并非楚國都城郢都,準確講叫下郢,在今天的河南淅川西南。
秦穆公伐楚,其實只是做個樣子罷了。
取得對晉國王官之戰勝利,并收斂崤山之戰死難秦兵的遺骸后,秦國在春秋江湖一時名聲大振,分散在春秋江湖的十四支伯益贏姓后裔聞之莫不歡欣鼓舞。
土地和人口是當時最重要的戰略資源,秦國尤其需要人口。深謀遠慮的秦穆公不惜與楚國交惡,目的就是告訴全天下人,天下贏姓是一家,歡迎來秦國發展。
于是,許多贏姓子弟都涌向了秦國,這正是秦穆公的深謀遠慮之舉!
令秦穆公欣慰的是,楚穆王同樣也是具有遠大戰略眼光的。
他深知秦穆公用意,于是對著一幫群情激昂的將士們道:就讓秦國打幾下吧,我們不予理會。
是的,秦穆公根本沒有要拿下下郢的意思,秦軍就是出動了一下軍隊而已,與楚軍根本沒有正式接觸就撤軍了。
兩國國君都清楚,共同的敵人是晉國。敵人的敵人應是朋友,朋友之間有火就讓他發泄發泄吧,不必當真。
楚穆王的目標不是秦國,而是晉國。晉國現在是春秋江湖盟主,身邊跟了一大堆中原諸侯小弟。
楚國需要做的,就是一個個去收拾這些晉國的小兄弟們。
這一次,輪到了六國和蓼國。
征討的理由是一樣的,這兩國原來都是楚國的附庸,但后來都背叛了楚國。
結果也都是一樣的,公元前622年秋,楚穆王派令尹成大心和大夫屈仲歸率軍滅了六國。
公元前622年冬,楚穆王派公子燮率軍滅了蓼國。
六國是一個很古老的國家,故地在今安徽省六安市一帶。
據傳,古六國是為皋陶之后的一個偃姓封國,曾經助湯伐夏,成為商朝重要的封國之一。
到了大周王朝建立,六國被列入東夷國家,確切地說,六國屬于淮夷的一支。因不服大周王朝統治,曾參加淮夷部落的叛周軍事行動。
后來,周成王派召公征伐淮夷,淮夷大敗。六國戰敗后,投降大周王朝,從此成為大周王朝的一個封國。
至了周穆王時,六國因為立功而受到周穆王獎賞,被提拔為伯爵。
如今,六國被楚國滅亡。六國亡后,其后人中有以六為氏的,成為中華姓氏文化中六姓的淵源之一。
不過關于六姓,后來還有一個重要淵源。
明朝時,燕王朱棣奪位后,強迫大儒方孝儒寫即位詔書,但方孝孺堅決不寫,結果被處以誅連十族的極刑。
十族中當然有不少人是活了下來,但不敢再姓方,便改姓“六”,因為“六”與“方”從字形上講很相似。
蓼國則是夏朝時便有的一個封國,在今天的河南省唐河縣、桐柏縣一帶,是正宗的黃帝后裔。
蓼國最初叫西蓼國,公元前639年,西蓼國被楚國所滅。
一部分蓼國人流亡到今天河南的安豐、固始一帶,重新建國,史稱東蓼國。
可惜的是,這個東蓼國僅僅存活了十幾年,便再次被楚國所滅。
蓼國被滅后,后人以國為氏,但不是蓼,而是廖,因為西蓼國的開國之君叫廖叔安。
據說,蓼國亡于強楚,廖叔安為西蓼國開國國君,其后人中就有以國為氏的,即廖氏,這就是廖姓的淵源之一。
六國和蓼兩國的被滅,使楚國的國土面積已經達到了江淮流域,楚國進一步控制今安徽中西部大片江淮地區。
當然,楚國的強勢東擴,勢必引起一個國家的緊張,那便是當時還未在春秋江湖出道的東南姬姓諸侯吳國。
令楚穆王沒想到的是,就是這個吳國,后來成為了楚國的勁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