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伯比還立即赴楚宮見楚武王,道:“大王,請務必給莫敖增援。”
楚武王一聽就愣住了:大軍剛出征,還未與敵對陣,憑什么增援?
“大王,臣觀莫敖趾高氣揚,怕有不測,請增援吧。”斗伯比再三請求道。史料記載,斗伯比的話是“必濟師!”
楚武王郁悶了,他非常不高興。大軍出征在途,令尹難道是老糊涂了么,居然說什么怕有不測?
難道你不知道瑕兒所率的,那可是楚軍主力!楚國那么大,總得有留守部隊,此時哪還有兵力濟師?
楚武王面帶慍意,拂袖而去。
斗伯比無可奈何,悻悻而歸。
楚武王去了哪里?
當然是鄧曼夫人那里。
但凡有心事,他都會講與鄧曼夫人聽。
鄧曼夫人聽后,立即嚴肅道:“大王,臣妾以為,令尹請求增援,不是說要給瑕兒增加兵力。令尹所要表達的意思,是因為瑕兒已經習慣了勝利,極有可能會自以為是,獨斷專行,從而輕視羅國。
輕視敵人,會導致他可能輕率行事,不加防備。大王,戰場無小事,驕兵必敗啊。
對君主來說,一定要對大臣、將領予以督察。令尹來見大王,就是希望大王您對瑕兒予以訓誡。
君主就應以信用來安撫百姓,以美德來訓誡官員,以刑法來震懾驕傲,使他們生心有畏懼之心。心有敬畏,將士才能打勝仗!”
鄧曼夫人認為,斗伯比的“必濟師”并非“一定要派出援軍”,因為確實正如楚武王所想的,楚國的主力都已被屈瑕帶去了。
濟師,既有軍事上的兵力援助,更有法制上的對主將約束提醒。
鄧曼夫人并未親臨軍前,卻能知屈瑕可能會累次勝績而驕傲自滿。而且,她知道斗伯比的本意并不是要求楚武王增兵,而是請楚武王安政固本,強化對將領的提醒監督。
這段話,說明了鄧曼夫人能夠從大臣的提議中,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并且提醒楚武王應重視如何治理國家、管理人民、約束將領。
在這里,鄧曼夫人首先闡述了治國之道,民眾是根本。
國家需要取信于民,國君要以身作則,要讓官員知道什么是美德、什么是恥辱,更要對他們有監督,賞罰分明。
最重要的,是要在官員的意識中,植入一種憂患敬畏意識。這種治國統兵之道,放在現代都是非常實用的。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代,那是多么難能可貴!
楚武王本就不是一個糊涂蟲,他聽鄧曼夫人這樣一說,如醍醐灌頂,幡然醒悟,立即派人前去追趕屈瑕。
但令人遺憾的是,楚武王的特使最終沒有趕上屈瑕大軍。
好了,我們來看看這場楚國伐羅之戰的情況吧。
屈瑕引兵屯于鄢水岸。鄢水,即今天湖北的蠻河,是中國長江流域漢水水系的一條支流。
其實當時的羅國國君也擔心害怕的要命。畢竟,楚軍十萬大軍,這哪是對手?
唉,早知如此,何必當初搞什么刺探情況啊。
羅國國君后悔不已。
沒辦法了,投降吧。
正欲行投降之事,大夫郭伯加站出來反對了:“主公不可!別看楚國一戰便滅鄖,再戰便滅絞,如此戰功,主將必生驕心。將帥驕傲,必有疏漏。臣有一計,可破楚軍!
兩條腿走路,一條是我們自己的備戰。主公可先向鄢地增兵精兵五千,列于鄢水以迎敵。臣再親自率軍五千于鄢岸,再安排弓弩手八百于射程之內。
另一條是聯絡盧國。盧國早就對楚國不滿,給足厚禮,由盧軍偷襲楚軍。具體是待楚軍渡河至半,奇襲其后隊,楚軍必大敗。什么屈瑕斗廉,就讓鄢水成為他們的葬身之地吧。”
羅國國君聽后認為可行,遂按郭伯加的計策行事。
屈瑕見對岸羅軍嚴陣以待,防范嚴密,一時倒也不敢貿然渡河,下令大軍在鄢岸扎營,暫時停止進軍。
屈瑕一時無良策渡河,心生焦慮,每天借酒消愁。楚軍在鄢水岸邊十數天,見主帥屈瑕毫無進軍之意,副帥斗廉很郁悶,他對屈瑕道:
“莫敖大人,現在羅兵阻擋在前,但也不過是一二萬之眾,縱有弓弩數百,我大軍十萬之眾,又有何懼?
末將建議立即進兵!末將愿先率領一支精兵,沿河而下,于下游偷渡過河,襲擾對岸敵軍。
莫敖大人趁機指揮大軍渡過鄢水,前后夾擊,羅軍必敗。如果我們久屯于此,萬一有奇兵后襲,則進退無路,便將陷入被動。望莫敖大人明察。”
屈瑕聽后呵呵一笑,道:“我大楚自發兵以來,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勢如破竹。小小羅國,又何足道哉?就在這里停留數日,待本莫敖想出破敵良策,再進兵不遲,你不要多說了!”
斗廉大急:“莫敖大人,這里地勢險狹,若屯兵于此,恐日久生變,我們還是快點進兵吧。”
屈瑕大怒,喝斥斗廉道:“本莫敖為帥,自有分寸,你三番五次擾本莫敖思路,是什么意思?”
屈瑕喝退斗廉,并下令,全軍將士若有再進言類似意見,一律斬首。
屈瑕認為羅國不足懼,周邊小國更忌憚楚軍的強大,哪敢來援?只對付你羅國,任你頭上長角也不懼。
所以,屈瑕要想條妙計破羅軍,而且必須是一戰而名垂千古,光耀必須蓋過你斗廉的。老是聽你斗廉的,自己這個主帥也太窩囊了。
再說羅國,依計行事,很快就與盧國取得了聯系。
這正合盧國之意。盧國早就想扁一頓楚國了,聽羅國如此這般的安排,欣然同意,并立即整頓兵馬,向鄢水進發。
羅國主帥郭伯加就在對岸耐心等著,他最擔心的是盧國大軍未到,而楚兵渡河來戰。現在,這個擔心不必了,因為情報人員已將喜訊帶到:盧國大軍已到楚軍后方。
郭伯加立即向屈瑕下了戰書:“小樣,敢渡河來戰否?”
屈瑕大怒,將竹簡扯斷,立即命令三軍渡過鄢水。斗廉苦勸,屈瑕不聽。
誰知,剛渡一半,羅軍部署于對岸的八百弓箭就朝楚軍戰船射來。一時箭如雨下。楚兵均成活靶子,一時難以登岸。
屈瑕大急,忙指揮退向右岸。不料后方殺聲連天,原來是盧軍殺至,截住右岸,楚兵大亂。
萬眾以上的軍隊,講究的是一個隊形與士氣。楚兵此時隊形已亂,又久屯河邊本就士氣低落,再加上敵軍奇襲后陣,哪還有心思作戰?
大軍此時更是渡水尚半,部隊一亂,互相擠扯,溺死于鄢水者無數。
屈瑕在斗廉的保護下,全力拼戰,好不容易登岸,又遇盧兵殺至。混戰一場,全軍崩潰。
好不容易突出重圍,率殘兵至一荒谷,清點將士,十萬僅余兩三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