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大敗,有什么后果,屈瑕自然知道。楚國有一條軍紀:大敗者主帥自裁!
屈瑕拔出長劍,面向楚國都城郢都而跪,悲悔交加,淚如雨下:“父王啊,兒臣不孝,無能!悔不聽斗廉之言,致今日大敗!
數萬將士血染沙場,皆兒臣之過,兒臣還有何顏面再見父王?”
是啊,如果大軍到達鄢河時,不作任何停留,直接強渡鄢河殺奔羅都城,諒羅國區區數萬兵馬,又哪里是十萬楚國精銳的對手?
或者,如果聽了斗廉的建議,派一支部隊沿河而下,擇一防衛松懈處先行突破,讓羅國在鄢河的防守工事無用武之地,也照樣可以取勝。
又或者,如果戰前詳細分析敵我態勢,掌握周邊幾個小國動向,加強情報工作,由楚武王派兵對盧國予以嚴防,盧國哪敢來偷襲?
又或者,當羅軍來下戰書時,冷靜分析,楚軍在鄢河這邊加強戰備,大軍先掉頭吃掉身后的盧軍,再行向羅國進軍之事,又怎么會有此敗績?
但戰機總是稍縱即逝的,所謂名將,便是能夠將天時地利人和綜合運用,十分珍惜每一次的機會。
而屈瑕不是名將,歷史上沒有一員名將能夠在優勢兵力下遭遇大敗的。
屈瑕敗在了自己的驕傲自滿上,這便是驕兵必敗!
后來,驕兵必敗成了中華成語庫里的一個著名成語。
只是,令人有點不解是人們把驕兵必敗的出處,列于東漢班固的《漢書·魏相傳》:“恃國家之大,矜民人之眾,欲見威于敵者,謂之驕兵,兵驕者滅。”
典故則是楚霸王項羽,說的是項羽自以為貴族出身,英雄蓋世,力拔山河,擁有雄兵百萬,不把亭長出身的劉邦放在眼內。
但劉邦善用張良、韓信、蕭何等人,由弱轉強。楚漢相爭,結果是項羽慘敗,自刎烏江。
讀了春秋后,有理由相信已有史料記載的驕兵必敗的典故,最早應是楚武王時的莫敖、楚王子屈瑕的伐羅之戰,或者說是楚羅鄢水之戰。
對應驕兵必敗,中國人又創造了一個“哀兵必勝”的成語,出處則是《老子》“禍莫大于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意思就是兩軍實力相當時,悲憤而激昂的一方,勇于戰斗,必然勝利。后指受欺侮而奮起抵抗的軍隊,必定能取勝。
好了,這些我們便不講了。
這里,屈瑕一番含血帶淚自我批評后,長劍揮過,自刎而亡。
屈瑕作為楚武王時代一名戰功居偉的統帥,公元前701年伐鄖,公元前700年伐絞,公元前699年伐羅,三年三戰,前兩戰均取大勝。
伐鄖之戰中,他知人善任,嚴謹持重,善于傾聽,接納斗廉計策,出奇兵夜襲一舉獲勝。
伐絞之戰中,更是自己出計,表現出了知己知彼、隨機應變,初步展現出了一員名將的風采。
只是可惜,最后一戰伐羅之戰讓這位本應成為楚國歷史上名將錄里的王子,因為驕傲而兵敗自裁,令人唏噓不已。
斗廉等一干將士欲哭無淚。他們心里清楚的很,此次兵敗,對于楚武王是一個沉重的打擊,而他們這些將帥,不得不為戰敗負起責任!
大家將自己綁起來,將屈瑕尸體收斂裝車,率著殘余楚兵,敗回郢都。
楚武王大驚,見到自己最欣賞的兒子的尸體,不由大慟。
他看到自己器重的斗廉等人,自縛跪于地,便將他們都攙扶起來,對他們說:“這其實是不谷的過錯,將士們無罪啊。”
屈瑕兵敗自刎,這不是一件小事。要知道,他可是楚王的兒子,位居莫敖,在沒有設立儲君的楚國,是被很多人看重的未來的楚王。
但規定就是規定,帥兵大敗主將自裁謝罪,這就是最徹底的責任追究。
什么刑不上大夫之類的規定,那是中原毫無生氣活力的死教條,在楚國沒有這回事。
責任追究,不但追究的是主要責任,領導責任,還要追究次要責任。
所以,斗廉等將軍均自縛待囚,聽任處置。責任追究甚至還有更深層次的,那便是楚王自責。
楚武王說這是自己的過錯,原因其實是令尹斗伯比曾在屈瑕出兵前勸諫過楚武王,擔心屈瑕連續得勝,可能會驕傲自滿。
但當時楚武王沒有采納,所以他將責任攬到了自己的頭上!
鄧曼夫人也曾經提醒屈瑕必定驕傲輕敵,獨斷專行,提醒楚武王叫他謹慎用兵,或者派監軍督導。
經鄧曼夫人提醒,楚武王才如夢初醒,于是便派人去追屈瑕。
但他派的人是誰呢?
居然是一個他國的使臣!
因為當時正好有一個叫賴國的派了使臣來楚國,這個賴國是與息國接壤的。
前面講過,楚武王開疆拓土,吞并了很多國家,也讓很多國家臣服楚國。
但這種臣服是口服心不服的那種,不像后來齊桓公時的齊國,許多中原國家對齊國是心服口服的,因為齊國靠的是管仲的治國之策,行的是尊王攘夷。
楚國行的是大棒政策,本身又是南蠻夷族,讓這些個姬姓王族之國能真正心服口服的并不多,大家只是懼怕楚國的武力罷了。
這一次,楚武王也真是發了昏了,他居然讓這個賴國的使臣代表自己去提醒屈瑕!
結果,這個使臣一聽原來是這回事啊,咱賴國迫不得已做了你的偽軍,誰給你出全力?
于是,這個使臣是不緊不慢的去追屈瑕大軍,等追到鄢河,屈瑕已然兵敗自刎了。
所以,楚武王是非常自責的。論起領導責任,他的責任也不輕。再說,屈瑕死后,如果將斗廉等一干將軍都斬首了,誰替他領兵打仗?
所以,楚武王以自己應負主要責任為由,寬恕了將軍們。
對楚國人來說,攤上楚武王這樣的一把手,多么令人肅然起敬!在這樣的領導下面工作,哪個還不盡心盡職?
這便是楚武王領導下的當時楚國的政治清明,由此營造的全國上下同仇敵愾精誠團結的氛圍。
這樣的國家,哪怕是曾經受過慘重的失敗,也一定能夠重新站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