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梁長嘆一聲,但此時既然楚隨兩國正式開戰,作為隨國重臣,他必須把全部心思用于這場戰役了。
季梁登高眺望楚軍部署,見楚軍分左右兩軍,心中頓時有了主意。
季梁對隨侯道:“主公,臣觀楚軍分左右兩軍,楚子親征,斗伯比、斗緡、斗廉、觀丁父等為將,均為當世名將。
楚軍兵力不亞我軍,不可小覷。若正面對抗,我軍無任何優勢,須出奇兵才行?!?
隨侯道:“依大夫看,寡人該如何布陣?”
季梁道:“按楚國習俗,左大右小,臣以為楚子必在左軍,其左軍必然為精銳,應避其鋒芒。
如果我軍以右軍牽制楚子所在的左軍,主力盡數部署于左軍,可先擊潰其右軍。
楚右軍一敗,則士氣必散,并沖撞楚子所在的左軍,可獲勝矣?!?
隨侯大喜,正待依計行事,少師卻道:“主公萬萬不可。季大夫所言實乃誤國矣。
想我隨國,本就漢陽堂堂諸侯之長,各諸侯都眼睜睜看著我們隨國。
但這幾年來,我們隨國總是碰到楚國便認慫。上次本是狠狠打擊楚國的機會,季大夫偏偏建議放跑了楚軍。
現在機會來了,卻認為楚子在左軍而不敢與之拼殺。這實在是有損大國顏面,令將士沮喪,以后主公還有什么底氣面對漢陽諸侯?
正因為楚子在左軍,我軍更要以精銳之師沖殺其左軍!唯有將楚子親率的左軍擊潰,方可令楚國以后不敢再輕看我大隨!
否則,哪怕以詭計取勝,楚子定是不服,今后將不停襲擾我大隨,這才是我大隨之禍患啊。”
隨侯聽少師這樣一說,頓時覺得少師才是真正的忠臣,于是采納少師之策,將精銳部署于右軍。
公元前704年,楚國、隨國這兩個漢江流域的大國爆發了戰爭,史稱速杞之戰。
速杞,今天湖北廣水西,當時在隨國境內。戰役原因,楚國主動挑起,以隨國不參加由楚國發起的沈鹿會盟為理由,舉重兵侵入隨國。隨國奮起反抗,戰爭爆發。
戰役打響了,一切按當時最符合周禮的樣子進行著。
打個仗還要有什么樣子么?
是的,這里我們要講講春秋時期,如隨國這樣的傳統諸侯應該如何打仗的,這也叫戰禮。
根據規定,兩國交戰,先下戰書,約定雙方正式開戰的時間和地點,然后雙方相對而列陣。
一軍對一軍,兩軍對兩軍,三軍呢?那便是三軍對三軍。
待戰鼓擂響,雙方使勁向對方沖殺。這個時候,往往是戰車沖在前面,步卒隨后,雙方混戰在一起,直至一方頂不住了撤退。撤退方即戰敗方。
那戰勝方呢?
有明確規定,戰勝方可以追擊,但不能追擊過分,只能追擊一段時間。
可以抓俘虜,但不能殺俘虜。
可以在戰場上殺死敵人,但如果敵人是白發老人或者是嘴上無毛的少年,則不能殺之。
如果敵方士兵已經受傷了,也不得再次傷害。
此外,還有不阻敵人于險隘中取勝,不主動攻擊尚未列好陣的敵人等等。
這樣的規定,居然是以前古戰場的樣子?
是的,你可以不信,但那確實是事實。
那個年代,打仗的目的不是為了消滅敵人,不是為了奪取土地,更不是滅亡對方國家,而是讓對方服氣!
只是到了春秋后期,尤其是戰國時期,戰爭的目的發生了根本變化,國與國之間的戰爭,從原來的讓對方服輸,變成了讓對方去死!
戰爭,越到后來,其目的就成了盡可能地殺敵以消滅對方有生力量,盡可能地占地以擴大自己的地盤,盡可能地滅亡對方以成就自己霸業!
所以,春秋前期的戰爭,是義戰,是講戰爭禮義的,夏商西周更是如此。
到春秋中后期,列國紛爭越來越激烈,最終戰爭性質變了,導致“春秋無義戰”。
速杞之戰顯然是一場義戰。
楚隨兩軍約定了具體的時間與地點,然后待雙方列陣完畢,一切準備停當,只聽戰鼓擂響,雙方將士吶喊著向對方沖殺過去。
此時的速杞戰場上,楚軍分左右兩軍,左軍由國君熊通親自為帥,世子屈瑕為副將,斗廉為左軍司馬。
楚右軍由令尹斗伯比為帥,斗緡為副將,斗丹為軍中司馬。
隨國亦布左右兩軍,國君親自指揮右軍,上卿少師為副將;上卿季梁率左軍。
楚隨雙方車對車、君對君、將對將、卒對卒在速杞擺開陣勢。
隨軍將領少師一車當先,這位歷史上留下不好名聲的隨國大夫,卻也算是一位忠臣,更是一員勇將。
只見隨國大夫少師身先士卒,怒吼著兄弟們跟老子沖啊類似口號,率著隨右軍向楚左軍沖殺過去。
楚左軍,正是楚國國君熊通所在的部隊。少師是英勇的,但楚軍比他率領的隨軍,論起英勇不知高了幾個檔次!
首先是早已經出道的熊通之子屈瑕,正當英年,且已經被立為楚國世子,在若敖氏家族三大牛人斗緡、斗廉、斗丹的護衛下,迎向著隨軍沖殺在最前面的卿大夫少師。
少師急欲攻向熊通,但屈瑕、斗緡、斗廉、斗丹等人的戰車已至。這幾個都是楚軍中戰斗指數超一流的主,伐隨這一役,卯足了勁,此時是人人爭先,個個奮勇,誰人敢擋?
一直以為自己的隨軍才是漢陽諸侯最精銳之師的少師,這才知道什么叫勇者無敵,自己的這點勇根本不夠人家看的。
斗廉等楚軍一個沖鋒上來,便將少師為首的隨軍給沖得七零八落,少師大驚。
但很快少師便不需要驚了,因為他的戰車被沖翻了,然后在千軍萬馬中,隨國卿大夫少師戰死沙場。
隨軍見少師戰死,士氣頓挫。冷兵器時代的戰場,在對陣雙方人數差不多的情況下,決定性的因素便是士氣。
本來隨軍奮起抵抗侵略,少師等主戰派又是慷慨激昂,國君親自上陣,士氣不可謂不強。
這才有了一開戰,隨軍便奮勇沖殺向楚軍的局面,兩軍混戰,一時難解難分。
但強悍的楚軍本就作足了準備,此次伐隨更是志在必得,再加上屈瑕等人一出戰便導致代表隨軍主戰派的少師戰死,隨軍最終敗北。
不但是失敗,而且是大敗,具體表現形式便是潰散。
隨侯見勢不妙,早就想脫離戰場了。但楚軍哪里肯讓隨侯輕易撤出戰場?
屈瑕等一彪戰車緊緊纏住隨侯。
這位稱雄江漢平原數十載的漢陽諸姬之首隨侯看來是要被俘了。季梁統率的隨軍左軍卻十分頑強,與楚右軍混戰一起,打得難解難分。
但很快消息傳來,隨右軍大敗,主將少師戰死,國君身陷包圍。
季梁大急,情知這場戰役隨軍戰敗了。
聽說國君危急,季梁帶了一支精銳立即向右軍隨侯方向靠攏,總算是保著隨侯撤出戰場,急急如漏網之魚逃回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