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叔敖果然沒有讓虞邱失望,也沒讓楚莊王失望,更沒有讓楚國人民失望,甚至,他還沒有讓太史公司馬遷失望。
司馬遷對他的評價很高,將他列為“循吏”中的第一號人物。
循吏是指實干的能臣,處世不招搖,改革精神勁頭足,往往不空談,求實招。
當然有時過于講原則,甚至偏于嚴苛,甚至會留下一個刻薄寡恩的口碑。
孫叔敖是怎么一個循吏呢?
公元前601年,在虞邱的舉薦下,楚莊王任命孫叔敖為令尹。
孫叔敖也叫蒍敖,既然以蒍為氏,那會不會與蒍賈有關系?
有不少史料記載,孫叔敖是蒍賈的其中一個兒子。
甚至有史料認為,蒍賈在與斗越椒的斗爭中被殺,蒍氏家族遭到滅頂之災,孫叔敖便只身逃到了期思隱居起來。
但這個很不靠譜。
斗越椒何許人也?若敖氏家族何其強大?蒍氏既滅,逃個把族人有可能,但要讓蒍賈的兒子逃走,估計是難的。
此外,蒍賈被殺是公元前605年的事,兩頭蛇的故事是孫叔敖小的時候的故事。
一般公族人家,有此等美事,老早便傳開了。名聲在外不見得是好事,至少斗越椒不可能放過這樣既勇武又仁孝的蒍賈之子。
再從蒍賈的年齡推算一下,蒍賈出現在史料中,是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戰前的蒍地閱兵,當時他只有十來歲,到了公元前605年死于非命,僅僅過了27年。
從中可以推斷,蒍賈只活了大約40歲出個頭。算他18歲生下孫叔敖,那孫叔敖也就22歲。
這么年輕就能夠在期思之地擁有強大的號召力,率領百姓修筑重要水利工程?這么年輕,虞邱敢推薦他為楚國令尹?
這些都存在很大的疑問。
所以,孫叔敖雖以蒍為氏,但他不可能是蒍賈的兒子,但有可能是蒍賈的同族中人。甚至,比蒍賈的輩份還要高,比如同族的叔伯之類的。
好了,講這些沒多大意思。我們只要記住:孫叔敖本以蒍為氏,而蒍氏本出自羋姓,與楚王同宗,是楚國公族后人。
對楚莊王來講,只要孫叔敖不是若敖氏的后人,他就敢用。而且,蒍氏家族后人與若敖氏有仇,他就更敢用了。
楚莊王對孫叔敖寄予厚望。
公元前601年夏,楚國朝堂上,楚莊王當眾宣布虞邱為“國老”,賞邑三百戶,任命孫叔敖為令尹,統領楚國軍政。
當時朝堂是一片嘩然,楚莊王冷冷看著群臣,道:
“各位臣工,如今楚國正處于內憂外患之秋,軍隊常年征戰疲憊,百姓受災致貧,國庫空虛,百業待興,大家說說,不谷該如何治理楚國?”
群臣默不作聲,誰都不想在此時發表什么言論,因為大家都不知道如何發表言論。
大王任命孫叔敖為令尹,還是聽聽新令尹怎么說吧。
孫叔敖出列了。群臣第一次見到孫叔敖,心里便犯嘀咕了:就這個矮子還當令尹?
史料記載,孫叔敖雖然是公族之后,但長相非常一般,甚至連一般都算不上。
“楚之孫叔敖,期思之鄙人也,突禿長左,軒較之下”。
什么意思?
就是說楚國的孫叔敖,原是期思這個地方的一介小民,頭禿發少,左手比右手長,身高不及車前的橫木。
在群臣一片竊竊私語中,孫叔敖朗聲道:“大王所言甚是,雖說楚國連續平滅叛亂,征伐戎狄又獲勝績。但國內卻是百姓困苦、軍士疲憊、財力枯竭、盜賊紛起。
國外更有強晉虎視眈眈,諸侯心有不服,附庸若即若離。大王能夠憂思為國,臣等非常欣慰。
臣以為,當下楚國應頒法令以正國法,教百姓以化民風,息刀兵以安民眾,修水利以除水患,抓生產以富國家,繁市場以盈國庫。”
然后,他將已經準備好的治國之策呈獻給楚莊王。
楚莊王大喜,于是,一場轟轟烈烈的楚國經濟和社會改革發展運動就在令尹孫叔敖的帶領下展開了。
孫叔敖充分發揮了其發展經濟方面的才能。
當時的經濟主要靠農業,農業又主要靠天靠地,楚國境內多條大江大河,無水患時,流域均為沃土,但水患時,流域又成為災區。
孫叔敖立即啟動了他的大型水利工程修建計劃。
孫叔敖是治水專家。他自幼生活的地方正處淮河流域,淮河每年都要泛濫,給當地的百姓帶來災難,孫叔敖從小便立志要治好水患,為百姓造福。
他動員百姓修建了期思陂,引期思之水灌溉雩婁一帶的農作物,在泉河、石槽河上游修建水陂塘,形成水藤結瓜式的期思陂。
期思陂既防下游水澇,又供上游灌溉,是中國最早見于記載的大型灌溉工程,這個水利工程直到今天還在發揮著重要作用。
淮河以南的壽春,是楚國的主要糧食產地之一,這里每年糧食的豐歉情況,事關百姓生活和軍糧供應。
孫叔敖親自率隊實地考察。他走遍了淮河以南淠河以東的大片農區,又不辭辛勞沿淠水翻山越嶺勘測大別山一帶的水源,定下了引大別山之水的措施。
公元前601年,孫叔敖在淮南一帶征集民力,選定淠河之東、瓦埠湖之西的長方形地帶,就南高北低的地形和上引下控的水流,合理布置工程,開始了大規模的圍堤造陂。
歷經萬苦,終于建成了周長120里許、上引龍穴山和淠河之水源、下控1300多平方公里的淠東平原萬頃農田灌溉區。
因當時陂中有一白芍亭,故名“芍陂”。
如果說期思陂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那芍陂是中國古代水利工程建設史上的“水利之冠”,距今已有2500多年歷史。
芍陂的興建,適合國情,深得民心,大大促進了楚國的經濟繁榮,更有利于屯田積谷濟軍。
自古至今,芍陂對淮河以南地區的灌溉、航運、水產養殖、屯田濟軍等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
除上述工程外,孫叔敖還興建安徽霍邱縣的水門塘,治理湖北的沮水和云夢澤,促進了楚國的農業發展。
后人為紀念他,在安豐塘北堤建有孫公祠,在湖北沙市公園建有孫叔敖衣冠冢,在期思集立碑并建有楚相孫公廟。
孫叔敖通過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土地產出效益,大大增強了國力。
史載孫叔敖當令尹時期是楚國最富足的時期。
在治理了水患發展農業生產的基礎上,孫叔敖將目光轉向了林業、礦業、牧業和漁業的發展。
他因勢利導,引導百姓利用秋冬農閑季節上山采伐木,再在春夏多水季節通過河道運出去賣掉。
楚國多山多水,孫叔敖引導百姓靠水吃山靠水吃水,大力發展畜牧業和捕澇業。
他鼓勵百姓秋冬上山采礦,實施國家收購政策,激發百姓采礦積極性,發展了青銅業。
孫叔敖的施政,使各地資源得到合理利用,大大促進了楚國國家富足和百姓生活改善。
在極短的時間內,楚國出現了一個“家富人喜,優贍樂業,式序在朝,行無螟蜮,豐年蕃庶”的全盛時期。
這樣的盛景,令人想起了管仲。想當年的齊國,在內憂外患中,齊桓公正是任管仲為相,全面進行改革,迅速崛起成為中原第一霸主。
現在的楚國,也正是因為孫叔敖的改革和教化,使楚國迅速擺脫內憂外患,一舉成為經濟和軍事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