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07章 楚國循吏第一人孫叔敖(下)

  • 春秋楚國風云
  • 千里草人
  • 3051字
  • 2021-09-24 07:37:10

楚莊王非常高興,尤其是青銅業(yè)的發(fā)展,這是國家的重要戰(zhàn)略資源。楚國本就盛產(chǎn)青銅,但大量的銅礦由于生產(chǎn)效率低下,開采不力。

現(xiàn)在國家的青銅堆積如山,楚莊王便有了好大喜功的想法:咱大楚青銅如此之多,那便用點掉吧。

于是,他找孫叔敖商議,推行幣制改革,將原來的銅幣一律鑄大鑄厚。

是的,這也是展示咱大楚國力所在,讓各諸侯看看,大楚國力雄厚如此,所使用的錢幣也比你們的大。

孫叔敖遲疑了一下,沒有當場反對。有的事,要讓領(lǐng)導嘗試嘗試后才知道利弊所在。

原來,楚國市場上流通的通行貨幣是一種貝殼形狀的銅幣,叫做“蟻鼻錢”,這種銅幣重量輕體積小便于攜帶。

楚莊王本就不懂經(jīng)濟,卻好面子。

他認為,楚國現(xiàn)在國力強盛了,處處都要體現(xiàn)大國風范,其中一個風范便是大氣。所以在這個銅幣上,楚莊王下令改鑄成大幣。

這下引發(fā)了一系列的社會動蕩。

首先是商人們有想法了:國家到底要搞什么了?會不會借此來剝奪我們的利益啊?下一步會不會將我們的商業(yè)都收歸國有?等等。

楚莊王當然是不知道的,幣制改革是經(jīng)濟改革中最敏感的改革之一,沒有特殊情況,你動這個貨幣做什么?

然后是老百姓有意見了:原本的蟻鼻錢多好使啊,輕巧方便,現(xiàn)在改成大幣,太不方便了,還不如不用這玩意兒。

于是,大家干脆按最早的那種交易方式,用我的布換你的鹽,用我的米換你的油。

這叫什么?以貨易貨,不要貨幣這個一般等價物了。

這就意味著商業(yè)走向蕭條,楚莊王的這個換幣行動,完全失敗了。

孫叔敖將相關(guān)情況向楚莊王作了匯報:

“大王,請治臣罪。因臣施政失當,同意大王改變幣制,導致市場混亂商業(yè)蕭條,這都是臣之過。臣懇請大王恢復原來的蟻鼻錢以安民心以寬商賈。”

得,這個孫叔敖,別看從政才幾年,卻已經(jīng)學會了官場上一般人最難學到的一套:將領(lǐng)導的責任主動攬到自己的身上。

楚莊王還有什么意見?馬上恢復幣制,于是,一切又正常了,市場又繁榮了。

這便是孫叔敖在抓經(jīng)濟促發(fā)展上的具體作為。史料記載,楚國在孫叔敖的執(zhí)政下,百業(yè)俱興,人民安定,國庫充盈,城無盜賊。

楚莊王笑了,群臣服了。

孫叔敖是中國歷史上難得的一位賢相,他既是一位循吏,也是一位廉吏。在他的身上,輝映著一位古代官員的超高級人格魅力。

孫叔敖的一生,是謙恭的一生,他常常向他人求教,并時刻銘記于心,成為一生的行動準則。

有一次,他聽說在狐丘之地有一位老者,知識淵博,人民都很愛戴他,尊稱他為狐丘丈人,孫叔敖便登門拜訪。

狐丘丈人見令尹親自來訪,他知道孫叔敖當上令尹不久便做了大量的惠民利國實事,所以非常高興,也很欣慰。

他與孫叔敖一邊喝茶,一邊攀談起來,兩人聊了很多國計民生的大事,許多對孫叔敖非常有啟發(fā)意義。

孫叔敖向狐丘丈人求教為官之道,狐丘丈人說:“老夫聽說有三利必有三害,令尹大人可知?”

孫叔敖道:“愿聞其祥。”

狐丘丈人于是解釋道:“爵位高的人,人們會嫉妒他;官大的人,君主會厭惡他;俸祿多的人,怨恨會集中于他。這就是三利三害。”

孫叔敖沉默了,現(xiàn)在自己已經(jīng)是楚王的紅人,甚至已經(jīng)活在楚國人民的一片叫好中,位高權(quán)重,爵位不可謂不高,官職不可謂不大,俸?不可謂不多,這就是三利啊。

但這三利背后,還深含著這樣的隱患:來自人們的嫉妒,來自領(lǐng)導的不滿,來自同僚的怨恨,這就是三害啊。

狐丘丈人的三利三害,其實是一則非常經(jīng)典的哲學道理,所謂禍福相伏,正是如此。

后來,莊子關(guān)于塞翁失馬的寓言,講的也就是這個道理。

孫叔敖牢牢記住了這三利三害,他下定決心,自己一定不能將這三利轉(zhuǎn)化成三害。

是的,三利他都已經(jīng)客觀存在了,他要做的便是破解這里面的三害隱患。

爵位雖高,但心系百姓,多走基層,親近民眾,多做替民解困之事。

官職雖大,但為人低調(diào),謙虛謹慎,慎小慎微,多施興國強邦之策。

俸?雖多,但不貪不斂,體恤貧苦,好善樂施,多行雪中送炭之義。

孫叔敖把自己的想法對狐丘丈人講了,狐丘丈人感慨道:“令尹如此,估計連堯舜也做不到吧。”

但孫叔敖做到了!

史料記載,孫叔敖一生清廉,生活上極其儉樸,輕車簡從,吃穿簡樸,妻兒不穿帛衣,自家的馬也不食粟,生活之簡樸簡直令人匪夷所思。

展現(xiàn)在人民面前的楚國一國令尹,是一個“糲餅菜甍,枯魚之膳,冬羔裘,夏葛衣,面有饑色”的形象。

他將自己的絕大多數(shù)俸?都用于治理水患和救濟窮人上。

史料記載他為國為民耗盡了家業(yè),到后來去世時,“家無余財,妻子窮困,負薪而食”,徒有四壁,連棺木也未準備。

孫叔敖去世后,兒子穿粗布破衣,靠打柴度日。由于家里實在太過于貧苦,孫叔敖的兒子不得不去找他父親的好朋友以求救濟。

堂堂一國之相的家啊,這樣的人,古今中外,還有出其右者乎?

所以,《呂氏春秋》、《荀子·非相》把孫叔敖列為圣人。

作為令尹,孫叔敖專注于治國理政上,為國家而不計小家。

諸葛亮曾評價孫叔敖說:“昔孫叔敖乘馬三年,不知牝牡,稱其賢也。”

意思就是,堂堂令尹,自己騎了三年的馬居然不知其是雌是雄,高度評價了孫叔敖一心撲在為國為民大業(yè)上,而不被其他的瑣事所分散了精力。

真正的鞠躬盡瘁!

孫叔敖還經(jīng)常推功攬過,足可以說是擔當作為的表率,上至楚莊王,再到楚國群臣,下至楚國軍民,大家都很佩服他。

是的,唯有自己作出了表率的領(lǐng)導,才會得到真正的人心。

這就是孫叔敖。

孫叔敖的一生,政績突出,實施的安邦興國利民之策,無不從實際出發(fā),不高談闊論,不強推狠施。

史料記載了孫叔敖在推行車制改革中的一件事。

當時楚國流行的是一種叫“庳車”的馬車,這種馬車因為底盤較低,所以坐起來不容易顛簸。

楚莊王認為這種馬車不利于作戰(zhàn),王公大臣和將軍士兵都應該在平日里按戰(zhàn)車的標準坐馬車,所以命令改革車制,要求將車輪加大,底盤增高。

但大家貌似都不愿意,原因是原來的那種“庳車”因為底盤底,所以坐著穩(wěn),舒服。

孫叔敖經(jīng)過調(diào)研后對楚莊王說:“大王,車改已經(jīng)要求了多次,但顯然百姓還不大理解。臣有一計,大王不妨用之。”

楚莊王本就為此事憂心重重,只令尹有辦法,便問計將何出。

孫叔敖的辦法是另辟蹊徑。

他建議楚莊王,不如把都市街巷兩頭的門檻都加高,這樣本來可以直接通行的馬車便不得不停車,乘車的人便不得不下馬。

楚莊王聽后連稱大妙,便依計而行。

果然,只用了半年,全國各地的馬車都自動加高了底盤,楚莊王的車改得以順利推行。

這便是孫叔敖的施政辦法,他很少搞那種強行推行的那一套,大多數(shù)都用了教化以導民意的辦法。

所以孫叔敖能贏得楚國上下的擁護和愛戴,也能贏得歷史上的高度評價。

孫叔敖不但自己行得正坐得端,以上率下,率先垂范,他還十分注重家風建設。

在他的家里,不允許有任何貪公謀私之為,也不允許妻兒言行高調(diào)。孫叔敖臨死之前還告誡兒子不要貪慕榮利。

史料記載,孫叔敖病危臨死前,告誡他的兒子道:“楚王多次封賞我,我都沒有接受。假如我死了,楚王就會封賞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的封地。

楚國和越國交界的地方有塊叫寢的山地,這地方貧瘠,沒人會喜歡這地。如果接受楚王封賞,你就要了那塊地吧。”

孫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拿肥沃的地方封給他的兒子,孫叔敖的兒子沒有接受,請求楚王封給叫寢的這塊山地。

后來,孫叔敖的后代便世居寢地。

這也是孫叔敖的眼光和智慧,一個具有長遠眼光的人,是不會把眼前利益當作長足的利的益。

如果接受楚王封賞的肥沃之地,那一定會惹來別人的算計。而人家所不看好的,自己擁有了才會長久。

后來,晉國有一位叫士會的牛人,也向?qū)O叔敖學習,不要好地,要貧地,也就擁有了真正的為子孫后代謀幸福。

孫叔敖和士會,都是那個時代能把眼光看到好幾代后人的高人。

孫叔敖去世后,他的后人為了紀念他,有的人便放棄了原來的蒍氏而改成孫氏,也有的以孫叔為氏,成為中華姓氏庫里的孫姓和孫叔之姓的淵源之一。

主站蜘蛛池模板: 惠东县| 包头市| 江川县| 新源县| 佛坪县| 绥宁县| 当涂县| 加查县| 文登市| 花莲县| 将乐县| 六枝特区| 沛县| 洛宁县| 什邡市| 五原县| 安庆市| 余干县| 贵定县| 昌吉市| 同江市| 安徽省| 宁安市| 白城市| 自治县| 布拖县| 湛江市| 龙里县| 长垣县| 樟树市| 枣庄市| 洪洞县| 江阴市| 山西省| 曲阜市| 岱山县| 肃宁县| 遵义县| 无锡市| 凤山县| 枝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