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物流碳排放與低碳發展政策研究
- 張漢鵬 鐘鑫
- 5462字
- 2021-12-30 12:53:32
1.3 城市物流配送
1.3.1 物流配送的功能與流程
物流配送幾乎包括了所有的物流功能要素,是全部物流活動在小范圍內的體現(汪曉霞,2011)。其主要的功能要素如下:
(1)備貨。它是配送的準備工作或基礎工作。備貨工作包括籌集貨源、訂貨或購貨、集貨、進貨及有關的質量檢查、結算、交接等。配送的優勢之一,就是可以集中用戶的需求進行一定規模的備貨。備貨是決定配送成敗的初期工作,如果備貨成本太高,會大大降低配送的效益。
(2)儲存。配送中的儲存有儲備及暫存兩種形態。儲備是按一定時期的配送經營要求形成的對配送的資源保證。這種類型的儲備數量較大,儲備結構也較完善,視貨源及到貨情況,可以有計劃地確定周轉儲備及保險儲備結構及數量。暫存是具體執行配送時,按分揀配貨要求,在理貨場地所做的少量儲存準備。暫存主要是調節配貨與送貨的節奏,一般時間不長。總體儲存效益取決于儲存總量,而暫存數量只會對工作便利性造成影響。
(3)分揀及配貨。分揀及配貨是完善送貨、支持送貨的準備性工作,是不同配送企業在送貨時進行競爭和提高自身經濟效益的必然延伸,是送貨向高級形式發展的必然要求。有了分揀及配貨功能會大大提高送貨服務水平,因此,分揀及配貨是決定整個配送系統水平的關鍵要素。
(4)配裝。在單個用戶配送數量不能達到車輛的有效載運負荷時,就存在如何集中不同用戶的配送貨物,進行搭配裝載以充分利用運能、運力的問題,這就是配裝。通過配裝送貨可以大大提高送貨水平并降低送貨成本,所以配裝也是配送系統中具有現代特點的功能要素,也是現代配送不同于以往送貨的重要區別。
(5)配送加工。在配送中,配送加工這一功能要素不具有普遍性,但是往往是有重要作用的功能要素。通過配送加工,可以大大提高用戶的滿意程度。配送加工是流通加工的一種,一般配送加工只取決于用戶要求,其加工的目的較為單一。
(6)配送運輸。配送運輸屬于運輸中的末端運輸、支線運輸,是較短距離、較小規模、頻度較高的運輸形式,一般使用汽車做運輸工具。配送運輸不同于干線運輸,由于配送用戶多,城市交通路線較為復雜,如何組合成最佳路線、如何使配裝和路線有效搭配等,是配送運輸中一項難度較大的工作。
(7)送達服務。配好的貨物運輸到用戶還不算配送工作完結,因為貨物送達和用戶接貨往往還會出現不協調。因此,要圓滿地實現貨物的移交,有效地、方便地處理相關手續并完成結算,還應講究卸貨地點、卸貨方式等內容。物流配送的一般業務運作流程如圖1-5所示。
圖1-5 物流配送業務運作流程
1.3.2 物流配送的形式
本節根據配送的主體和客體、配送的服務方式以及配送的組織形式等分類標準,簡要介紹物流配送形式。
1.3.2.1 基于配送主體和客體劃分的配送模式
1.3.2.1.1 按物流配送的主體劃分
(1)大型生產廠商主導型物流配送。這指的是規模較大、有著分布較廣的營銷網絡的生產廠商直接將產品按零售商的時間、數量等要求送至零售商的一種配送方式。隨著零售商對高頻率、小批量訂貨要求的增加及生產廠商越來越重視將其產品和服務靠近客戶的營銷戰略,傳統大型生產廠家通過批發、代理等中間流通渠道進行商品銷售的方式開始大大弱化,零售商通過互聯網直接向生產廠商訂貨,生產廠商根據各零售商的訂貨要求直接配送逐漸成為一種潮流。如我國知名企業海爾、聯想、寶潔、長虹、康佳、TCL、科龍、美的、格力等紛紛在其營銷網絡的基礎上建設自己的物流配送體系,其中海爾、聯想、寶潔等企業已通過與第三方物流公司合作進行網上銷售與產品配送業務。其配送模式如圖1-6所示。
圖1-6 大型生產廠商主導型物流配送模式
(2)大型連鎖企業自組型物流配送。連鎖企業通過統一采購、統一庫存、統一配送和統一管理而降低了經營管理成本,取得了規模經營效益。而隨著門店數量的增加,能否實現有效配送往往成為制約連鎖企業業務發展的重要因素。世界500強企業美國零售業巨頭沃爾瑪堪稱零售配送的典范。沃爾瑪有近20個大型配送中心,擁有2 000多輛長途運輸卡車和1.1萬輛以上配送車,并擁有私家通信衛星和完善的貨物采購、跟蹤、庫存、配送等管理系統。正是通過其先進的物流系統,沃爾瑪將其3 000多家分店所需的貨物按照規定日期安全、準確地送達。其配送模式如圖1-7所示。
圖1-7 大型連鎖企業自組型物流配送模式
(3)批發企業主導型物流配送。此即大型或中型批發商從各生產企業批發來商品并將其批發配送給地域內的小型超市、便民店、百貨店等中小零售企業。其配送模式如圖1-8所示。
圖1-8 批發企業主導型共同配送
(4)專業物流企業社會化物流配送。這主要指由原大型生產廠商,批發、零售企業等儲運部門脫離母體單獨分化出去,或通過不同企業間儲運部門的聯合兼并共同成立的物流公司,以及從公路運輸、倉儲企業轉化而來的專門從事社會第三方物流服務的物流企業。在這種模式中,從事配送業務的企業,通過與上游(生產、加工企業)建立廣泛的代理或買斷關系,與下游(零售店鋪)形成較穩定的契約關系,從而用高效的信息系統將生產、加工企業的商品或信息進行統一組合、處理后,按客戶訂單的要求,快速、穩定、高效率、低成本地配送到需求用戶。其配送模式如圖1-9所示。
圖1-9 專業物流企業社會化物流配送
(5)以交通運輸業為主體的貨運轉型物流配送。這是指從事交通運輸業的航運、港口、鐵路和公路等企業依托港口、貨運站、集裝箱堆場、公路樞紐、機場及其后方集疏運網絡通道將貨物迅速地配送給用戶,而不是等待用戶自行提取。如果在港口建立物流配送中心,將若干個用戶的貨物,使用一輛卡車,根據路程的遠近或用戶地理分析情況,一次性送達所有用戶,這將大大提高運輸裝卸效率和減少港口倉庫面積,最終提高客戶服務水平和降低物流費用。其配送模式如圖1-10所示。
圖1-10 以交通運輸業為主體的貨運轉型物流配送
1.3.2.1.2 按物流配送客體特征劃分
(1)按物流配送的產品類型劃分,主要有家電配送、化妝品配送、醫藥品配送、日用品配送、食品配送、服飾產品配送、汽車零件配送、電子產品配送、書籍產品配送等。
(2)按配送物品的種類和數量差別劃分,可以分為三種形式:①少品種大批量配送模式。一般為生產和批發企業所采用,配送成本低,選擇直接配送的效果往往會更好。②多品種少批量配送模式。一般應用于生產線上的零配件配送和商業連鎖超市配送。具有多用戶、多批次、高頻度和組織難度大等特點,是一種高水平、高技術的配送方式,符合現代消費、需求多樣化的趨勢要求。③配套(成套)配送模式,指按照企業的生產需要,將其所需的多種商品(配套或成套產品)配備齊全后直接送到企業的配送模式。這既是定時配送的一種形式,又能達到多品種、少批量、準時配送的效果。
1.3.2.2 按服務方式劃分
按照配送的服務方式,即配送的時間和配送的數量的不同,可劃分為下列類型:
(1)定時配送模式。即按規定的時間間隔進行物品配送,每次配送的品種和數量均可按計劃執行,也可按事先商定的聯絡方式下達配送通知,按用戶要求的品種及數量和時間進行配送。配套定時配送可以使所服務的生產企業實現“零庫存”,達到多品種、少數量、準時配送的效果,便于配送企業安排工作計劃和運輸工具,用戶則便于安排接收貨物的人員和設備,但當要求配送的數量變化較大時,則會使配送運力安排出現困難。定時配送常見的形式有小時配、日配等。
(2)定量配送模式。即按規定的數量(批量)在一個指定時間范圍內配送物品。這種配送方式下,每次配送的品種、數量固定,備貨作業較為簡單,可以按托盤、集裝箱等方式或按車輛的裝載能力規定配送的數量。這種配送方式的工作較好安排,適用于以下情況:用戶有一定的倉儲能力;配送路線難以實現準時配送;難以實行共同配送,只有達到一定配送批量才能使配送成本降低。
(3)定時、定量配送模式。即按規定的時間、品種、數量進行配送作業。這種配送方式結合了定時配送方式和定量配送方式的特點,服務質量較高,同時也使配送組織工作難度增加,通常針對固定用戶進行此項服務,其適用范圍有限,只適合于在生產穩定、產品批量較大的用戶中推行。
(4)定時、定量、定路線配送模式。在規定的線路上按規定時間表進行物品配送。這種配送方式有利于安排車輛及駕駛人員,在配送用戶較多的地區,也可以避免配送工作組織的困難。它只適用于消費者集中,配送數量、品種及時間等都較穩定的地區,如連鎖店商品配送活動。
(5)即時配送模式。它可以滿足用戶的急需,降低用戶的庫存,但組織難度較大,是一種靈活的配送模式。
(6)JIT(準時)配送模式。它是以需定供,即供方根據需方的要求,按照所要求的品種、規格、質量、數量、時間等將物品配送到指定地點的一種配送模式。它要求不多送也不少送,不早送也不晚送,所送物品要全部保證質量,不能有任何廢品。準時配送可以使用戶有效地安排接貨的人力、物力并實現零庫存、零廢品,也可避免商品積壓、過期變質等浪費現象,滿足最大化節約需求。
1.3.2.3 按配送組織形式劃分
1.3.2.3.1 按上下游企業(用戶)的不同關系劃分
(1)集貨型配送模式。它主要針對上家的采購物流進行創新而形成。各個上家的生產具有相互關聯性,而下家相互獨立,上家對配送中心的儲存要求明顯大于下家,因此上家相對集中而下家相對分散。同時,這類配送中心也強調其加工功能。此類配送模式適用于成品或半成品物資的配送,如汽車配送中心。
(2)散貨型配送模式。它主要針對下家的供貨物流進行優化而形成。上家對配送中心的依賴度小于下家,而下家相對集中或有利益共享(如連鎖業)的需求。采用此類配送模式的流通企業,其上家競爭激烈,下家需求以多品種、小批量為主要特征,適用于原材料或半成品物資配送,如機電產品配送中心。
(3)混合型配送模式。它綜合了上述兩種配送模式的優點,并對商品流通的全過程進行控制。采用這種配送模式的流通企業規模較大,具有相當的設備投資,如區域型物流配送中心,比較符合新型物流配送特別是電子商務下物流配送的要求。
(4)企業對企業的配送模式。它主要指社會開放系統下的企業之間的配送。作為配送需求方,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是企業作為最終的需求方;第二種是企業在接受配送服務之后,還要對產品進行銷售,即“分銷配送模式”。
(5)企業內部配送模式。它大多出現在巨型企業之中,通常有兩種情況:一種是連鎖型企業各連鎖商店的“連鎖型配送模式”,配送的作用是支持連鎖商店經營,它的主要優勢是計劃性較強,容易實現低成本的精細配送;另一種是巨型企業內部的“供應配送模式”,由高層主管統一采購、統一庫存,并按車間或分廠的生產計劃統一配送,是巨型企業成本控制的一項重要方法。
(6)企業對消費者的配送模式。它是在開放社會系統中所進行的配送。在大多數情況下,消費需求的隨機性非常強,服務水平的要求又很高,是配送供給與需求之間最難協調的一種類型。最典型的是與B2C型電子商務相配套的配送服務。
1.3.2.3.2 按是否與其他企業合作劃分
(1)自營配送模式。自營配送模式指企業物流配送的各個環節由企業自主籌建并組織管理,以滿足企業內部及外部貨物配送需求的模式。該類型的配送中,原材料倉庫和成品倉庫在內的各種物流設施設備都歸一家企業或企業集團所擁有,其物流配送只服務于集團內部各個企業,通常不對外提供配送服務。
自營配送模式可以提供更高的客戶價值。自建物流系統最大的好處,是擁有對物流系統運作過程的有效控制權,借此提升該系統對企業服務客戶的專用性,因此其配送速度及服務都是很好的。另外,它有利于企業內部各個部門之間的協調,對于獲得第一手市場信息也有幫助,同時,可以有效地防止企業商業秘密泄露。
(2)共同配送模式。共同配送模式指對某一地區的用戶進行配送時,由多個配送企業聯合在一起共同進行,以實現整體合理化的協作型配送。共同配送也就是把過去按不同貨主、不同商品分別進行的配送,改為不區分貨主和商品,實行集中運貨的“貨物及配送的集約化”(王漢新,2015)。
物流配送共同化并不局限于配送共同化,還包括物流資源利用共同化、物流設施設備利用共同化及物流管理共同化。物流資源是指人、財、物、時間和信息;物流設施設備包括運輸車輛、裝卸機械、搬運設備、托盤和集裝箱、倉儲設備及場地等;物流管理是指商品管理、在庫管理、配送管理、作業管理、成本管理、勞務管理等。
共同配送模式在推進過程中也遇到過一些阻力,主要是以下三點:
①組織協調難度大。共同配送體系由多家企業組成,各貨主對貨物配送都有一定要求,在時間、地點、數量、安全等方面必然存在差異,要把這些要素統一協調起來并非易事。
②信息共享可能造成商業秘密外泄。各參與主體的商業秘密(如客戶、價格、經營手段等)容易在共同配送中外泄,很多貨主不愿加入其中,相當程度上正是出于對這方面的考慮。
③存在利益分配上的矛盾。每個參與共同配送的企業都是獨立的利益主體,共同配送所實現的利益在參與方之間進行分配時缺乏客觀標準,難以做到公平合理地分擔成本與收益。
(3)互用配送模式。互用配送模式(見圖1-11)指幾個企業為了各自的利益,以契約的方式達成某種協議,互用對方配送系統而進行的配送。
圖1-11 互用配送模式
與共同配送模式相比,互用配送模式穩定性較差,以企業自身服務為核心,其合作對象包括經營和非經營配送業務的企業。
(4)第三方配送模式。第三方配送模式(見圖1-12)指交易雙方把自己的配送業務委托給第三方來完成的一種配送運作模式。
圖1-12 第三方配送模式
隨著物流產業的不斷發展以及第三方配送體系的不斷完善,第三方配送模式應成為工商企業和電子商務網站進行貨物配送的首選模式和方向。
以上四種配送模式的優缺點及各自適用的范圍如表1-3所示。
表1-3 四種配送模式的優缺點及適用范圍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