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無之為用
〔題解〕德之所以深奧,是因為道深奧、知識深奧。要探究深奧的德,就要有深奧的知識,就要知道“無”和“有”的關系。本章所講的“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是客觀存在著的“無”和“有”,也是實用狀態下的“無”和“有”。
〔原文〕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譯文〕三十根輻條同在一個車轂上,所支撐起來的空虛部分非常得當,有了車輪中適當的“無”,才有車的作用;用水調和黏土燒制成陶器,陶器的虛空部分留得非常得當,有了這個“無”,才有了器皿的使用價值;開鑿門窗修建房屋,虛空的部分很得當,有了這個“無”,才有房屋之用。所以人們創造“有”,是因為這個“有”可以帶來利益;人們為了“有”而創造了“無”,是因為這個“無”可以帶來用途。
〔解析〕這一章講的是實用狀態下的“無”和“有”。“有”之利要靠“無”之用來體現,“無”之用要靠“有”之利來完成,“無”和“有”在實用上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在《道德經》中“無”和“有”有多種關系:一是哲學意義上的“無”和“有”,二是認識上的“無”和“有”,三是實用狀態下的“無”和“有”。第一,哲學意義上的“無”和“有”是要解決萬物的本原問題。老子認為“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天地開始于“無”,天地的本原為“無”。萬物之母為“有”,“有”為萬物的本原。第二,認識上的“無”和“有”,是“有無相生”。“無”不能生“有”,這個“無”就沒有意義;“有”不能生“無”,這個“有”就沒有存在價值。從認識的角度看,沒有被認識的事物可以稱作“無”,已經被認識的事物可以稱作“有”。人們對事物的認識有個逐漸提高的過程,這個過程是通過已經認識的“有”,去探索發現未來之“有”,未來之“有”存在于現“有”之“無”中。通過努力就可以做到“無中生有”,之后“有”又生“無”,又醞釀著新“有”的誕生。“有無相生”深化了人們對事物的認識。第三,“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是實用狀態下的“無”和“有”。“有”會產生利益,“無”會產生用途。
《周易》對“有”與“無”的認識沒有達到《道德經》這樣的高度,但也認識到“無”和“有”之間有密切的關系。無妄卦、大有卦,講的也是“無”和“有”。大有卦“大有”不當,有災害接連發生,大有會變成“無”。無妄卦之無妄要求君子做事沒有妄的想法,但無妄并不排斥夢想、理想。有理想、夢想就能實現大有。《周易》通過具體事例告訴君子,符合道的事物,會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逐漸發展壯大起來;不符合道的事物會從有到無,逐漸衰落下去。老子的“無”和“有”所具有的哲學、認識和實用上的意義,對學習《周易》有很好的啟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