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3 研究方法

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Herodotus)記錄了普薩姆提克一世(Psamtik)曾經做過的實驗。普薩姆提克一世是公元前7世紀時的埃及國王,受好奇心驅使,他想要證明埃及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種族這一信念。為了驗證這一信念,他提出了一個假設:如果兒童沒有機會從身邊年長的人們那里學習一種語言,他們就會自發地說出人類最初的、天生的語言,也就是人類最古老的自然語言。他確信這一語言是埃及語。

為了驗證他的假設,普薩姆提克一世征用了來自低等級家庭的兩個嬰兒,將他們交給一個牧人,在一個偏遠的地方養大。這兩個嬰兒受到良好的照顧,但不被允許離開這個村莊,也不會聽到任何人說一個單詞。

在希羅多德調查這個故事的時候,孟菲斯市赫菲斯托斯(Hephaestus)的牧師告訴他,普薩姆提克一世的目的是“去了解,在嬰兒模糊的咿呀學語期結束之后,他們會清晰地說出的第一個詞是什么”。希羅多德表示這個實驗成功了,但結果并不像普薩姆提克一世希望的那樣。當兩個孩子2歲大的時候,有一天,在牧人打開大門時,他們跑過去齊聲說:“Becos!”由于這個單詞對牧人而言毫無意義,他沒有加以注意。然而這個詞語卻反復出現,于是牧人告訴了普薩姆提克一世。普薩姆提克一世立即命令將孩子帶到他面前。在聽到孩子說出同樣的單詞后,他進行了調查,并得知“Becos”在弗里吉亞語里代表了面包的意思。他失望地做出結論:弗里吉亞人是比埃及人更古老的種族。

對于這個幾千年前的觀點,我們可以輕而易舉地發現普薩姆提克一世理論中的缺點,無論是科學上的,還是倫理上的。然而,相對于簡單的推測,他的方法體現了很大的進步,有時候也被看作是歷史記載中第一個有關發展的實驗(Hunt, 1993)。

理論、假設和相關研究

接下來我們要檢驗理論和假設是如何影響發展研究的。我們還會考察研究的類型和應用于研究的方法。

理論與假設:提出發展問題

學習目標1.14 解釋理論和假設在發展研究中所扮演的角色。

諸如普薩姆提克一世提出的此類問題推動了有關發展的研究。事實上,發展心理學家現在仍在研究兒童如何學習語言。還有一些研究者則試圖找到諸如下列問題的答案:營養失調對個體日后的智力表現有什么影響?嬰幼兒如何形成與父母之間的關系,進入日托中心是否會破壞這種關系?為什么青少年特別容易受到同伴壓力的影響?挑戰智力的活動是否能夠減少與衰老有關的智力衰退?有沒有任何心理能力是隨年齡的增長而提高的?

為了回答這些問題,發展心理學家像所有心理學家和其他科學家一樣,依賴于使用科學方法。科學方法(scientific method)是采用謹慎、可控制的技術,如系統化、有條理地觀察和收集數據,來提出并回答問題的過程。科學方法包括三個主要步驟:1)識別感興趣的問題;2)形成解釋;3)進行研究來支持或者拒絕解釋。

科學方法包括理論的構想,即科學家對感興趣的現象做出的概括性解釋和預測。例如,很多人認為孩子出生后存在一個形成親子聯結的關鍵期,這是形成持久的親子關系的必要條件。人們假設,如果沒有這樣一個聯結期,親子關系就會受到永久的危害(Furnham & Weir, 1996)。

發展心理學家利用理論來形成假設。假設(hypothesis)是以一種可以被檢驗的方式所陳述出來的預測。例如,某人贊成聯結是形成親子關系的關鍵因素這一普遍理論,他也許就會提出這樣的假設:只有在父母與兒童持續相處一定時間后,有效聯結才會出現。

選擇研究類型:回答問題

學習目標1.15 比較相關研究和實驗研究。

一旦研究者形成了一個假設,他們就必須設計出一套合理的研究來檢驗假設的有效性。研究主要分為兩種類型:相關研究和實驗研究。相關研究(correlational research)是為了確認兩個因素之間是否存在關聯或關系。我們將會看到,相關研究并不能確定一個因素是否會導致另一個因素的改變。例如,相關研究可以告訴我們,母親和新生兒在其剛出生后一起相處的時間長短與兒童2歲時母嬰關系的質量好壞有關。這種相關能表明這兩個因素是否有關聯或關系,但不能表明是否是最初的接觸導致了母嬰關系將以某種特定方式發展(Schutt, 2001)。

相反,實驗研究(experimental research)被用來發現多個因素之間的因果關系。在實驗研究中,研究者會有意在仔細構造的情境中引入一個變化,用以考察這個改變所帶來的結果。例如,一個實驗研究者可能會改變母親和新生兒之間的互動時間,試圖考察建立親子聯結的時間是否會影響母嬰關系。

因為實驗研究可以回答因果問題,所以它是探索各種發展研究答案的基礎。然而,由于一些技術或倫理原因,一些研究問題無法通過實驗得到答案。例如,設計一個實驗,讓兒童沒有機會與看護者產生聯結,這就是不合倫理的。事實上,很多開創性的發展研究,如皮亞杰和維果茨基進行的研究,采用的都是相關研究的技術。因此,相關研究仍然是發展心理學家經常使用的重要研究策略。

相關研究

學習目標1.16 描述研究的類型,以及在相關研究中使用的方法。

我們已經說過,相關研究旨在檢驗兩個變量之間的關系,以確定二者是否存在關聯或相關。例如,對觀看暴力電影及其后續行為之間相關關系感興趣的研究者們發現,觀看大量暴力電影(如謀殺、犯罪、槍殺和類似畫面)的兒童,與那些很少觀看此類電影的兒童相比,前者傾向于更具攻擊性。也就是說,觀看攻擊性行為和實際表現出攻擊性行為之間存在很強的關聯或相關(Singer & Singer, 2000; Feshbach & Tangney, 2008; Coyne et al., 2009)。

那這是否意味著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結論:觀看暴力電影會導致觀看者表現出更多的攻擊性行為?絕不可以。讓我們來考慮一下存在的其他可能性:也許本身就具有攻擊性的兒童,更愿意選擇觀看暴力電影。如果是這樣,那么就是攻擊傾向導致了觀看行為,而不是相反。

再考慮一下,或者還可能存在第三個變量在同時作用于觀看和攻擊。例如,假設生長于貧困家庭的兒童更可能具有攻擊性行為,而且更愿意觀看暴力電影,那么就出現了第三個變量——低社會經濟地位,是這一變量同時導致了攻擊性行為增加和觀看暴力電影的偏好。圖1-2展示了以上提到的幾種可能性。

圖1-2 觀看暴力電影與攻擊性之間的關系

發現兩個因素之間的相關性并不意味著是一個因素導致了另一個因素的變化。例如,假設一個研究發現,兒童觀看暴力電影和他們實際的攻擊性行為間存在相關。這種相關至少反映了三種可能性:(a)觀看暴力電影導致觀看者具有更高攻擊性;(b)有攻擊性行為的兒童更可能會選擇觀看暴力電影;(c)第三個因素,例如兒童的低社會經濟地位,同時導致了更多攻擊性行為和對暴力電影的觀看。除了社會經濟地位以外,這個不確定的第三個因素還可能有哪些呢?

簡而言之,發現兩個變量彼此相關并不能證明任何因果關系。雖然變量之間有可能是以因果關系聯結的,但并非一定如此。

不過,相關研究確實也提供了重要信息。例如,我們將在后續內容中看到,兩個人之間的遺傳聯系越近,他們智力間的相關性就越高。我們還了解到,家長越多地與兒童談話,兒童的詞匯量就會越大,同時,嬰幼兒吸收的營養越好,他們在日后出現認知問題和社會問題的可能性也就越少(Hart, 2004; Colom, Lluis-Font, & Andrés-Pueyo, 2005; Robb, Richert, & Wartella, 2009)。

相關系數 兩個因素之間關系的強度和方向可以由一個數值表示,即相關系數(correlation coefficient),其取值范圍為+1.0到-1.0。一個正相關表明,從其中一個因素值的提高,可以預期另一個因素的值也同樣會升高。例如,如果我們使用職業滿意度調查問卷,發現人們在自己的第一份工作中掙得的工資越高,在隨后工作中的職業滿意度就會越高;掙得的錢越少,工作滿意度就會越低,這個發現就是一個正相關,相關系數由一個正值表示,而工資和職業滿意度的相關程度越高,這個數字就越接近+1。

相反,一個負相關系數表明,隨著一個因素的值增加,另一個因素的值就會降低。例如,假設人們發現青少年在電腦上使用即時通信工具的時間越長,他們的學業表現就會越差,那么這就是一個負相關,相關系數為-1到0,即較多的即時通信工具使用與較差的學業表現有關,而較少的即時通信工具使用則與較好的學業表現有關。二者之間的關系越強,相關系數就越接近-1。

最后,也可能出現兩個因素互不相關的情況。例如,我們不太可能在在校表現和鞋子碼數之間發現相關。在這種情況下,兩者之間的弱關系就會通過一個接近于0的相關系數表現出來。

需要強調的是,即便相關系數顯示出兩個因素具有很強的相關,也不能由此推斷是一個因素導致了另一個因素的變化。存在相關僅僅表示兩個因素是以一種可預測的方式相互關聯著。

相關研究的類型 相關研究存在幾種不同的類型。自然觀察(naturalistic observation)是在不進行干預的條件下,對自然發生的行為進行觀察。例如,一個研究者想要考察學前兒童與他人分享玩具的頻率,他會在一個班級中進行3個星期的觀察,記錄學前兒童自發與他人互相分享玩具的頻率。自然觀察的關鍵是,研究者不加干涉地觀察(Mortensen & Cialdini, 2010; Fanger, Frankel, & Hazen, 2012; Graham et al., 2014)。

自然觀察雖然具有確認兒童在其“自然生境”中行為的優勢,這種方法卻存在一個重要的缺陷:研究者無法控制他們所感興趣的因素。例如,某些情況下研究者感興趣的行為很少會自然發生,以至于研究者無法得出任何結論。

民族志學和質性研究 自然觀察逐漸采用了民族志學(ethnography),一種從人類學領域借鑒過來并應用于調查文化問題的方法。在民族志學中,研究者的目標是通過仔細、長期的考察,來理解一種文化的價值觀和態度。一般而言,運用民族志學的研究者扮演了參與觀察者的角色,他們會在另一種文化中生活幾個星期、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時間。通過仔細觀察某種文化中人們的日常生活,并進行深入的訪談,研究者們可以對另一種文化下的生活獲得深層次的理解(Dyson, 2003)。

民族志研究是質性研究這個更大范疇中的一個例子。在質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中,研究者選擇所感興趣的特定情境,以敘事的方式,詳細地描述發生了什么,以及為什么會發生。質性研究可以用于建立假設,以待之后使用更為客觀、量化的方法進行驗證。

盡管民族志研究和質性研究提供了一種關于特定情境中行為的詳細描述,但它們仍存在一些缺點。正如之前所說,觀察者的存在可能會影響被研究個體的行為。此外,由于研究的只是小部分個體,研究結果很難被推廣到其他情境中。最后,進行跨文化研究的民族志學者可能會曲解和誤解他們觀察到的現象,尤其是當面對與他們自身很不相同的文化背景時(Polkinghorne, 2005; Hallett & Barber, 2014)。

個案研究(case studies)是指對一個特定個體或少數個體進行詳盡、深入的訪談。這種研究通常不僅用于了解訪談對象,還用于推導出更加普遍的原理,或得出可能應用于他人的試驗性結論。例如,研究者曾經對表現出超常天賦的兒童,以及生命早期生活于野外、沒有與人類接觸過的兒童進行個案研究。這些個案研究為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并為未來的調查提出了假設(Wilson, 2003; Ng & Nicholas, 2010; Halkier, 2013)。

個案研究常要求被試使用日記來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常規記錄。例如,要求一組青少年把每次與朋友超過5分鐘的互動情況記錄下來,從而通過日記來追蹤他們的社會行為。

調查代表了另一種類型的相關研究。在調查研究(survey research)中,被選擇的一組人將代表更廣泛的人群總體,他們需要回答自己對于某個特定主題的態度、行為或想法的有關問題。例如,調查研究可以用來了解家長對子女的懲罰情況,以及家長對于母乳喂養的態度。可以通過他們的回答,對被調查群體所代表的更廣泛的人群進行推論。

心理生理學方法 一些發展心理學家,尤其是采用認知神經科學觀點的研究者,會使用心理生理學方法(psychophysiological method),這種方法關注生理過程和行為之間的關系。例如,研究者可能會考察大腦血流量和問題解決能力之間的關系。與之類似,一些研究將嬰幼兒的心率作為衡量其對所接觸刺激感興趣程度的指標(Field, Diego, & Hernandez-Reif, 2009; Mazoyer et al., 2009; Jones & Mize, 2016)。

最常用的心理生理學測量方法如下:

· 腦電圖(electroencephalogram, EEG)。EEG采用放置于頭皮上的電極來記錄大腦電活動。大腦活動被轉換成大腦波形特征的圖形表征,可以用來診斷癲癇和學習障礙等疾病。

· 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computer tomography, CT)。CT掃描中,電腦通過整合來自不同角度的成千上萬條X射線來建構大腦圖像。雖然它不能展示大腦活動,但可以闡明大腦的結構。

·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fMRI通過向大腦投射強磁場,在電腦中形成三維的大腦細節圖像。fMRI提供了一種在個體神經水平上了解大腦機能的最好方法。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術展示了大腦不同區域的活動性。

實驗研究:確定原因和結果

相關研究讓科學家們可以確定兩個因素是如何關聯的,卻無法揭示因果關系。為了確定一個因素的變化是否導致了另一個因素的變化,我們需要進行實驗研究。

實驗的基本概念

學習目標1.17 分析實驗如何用來確定因果關系。

在一個實驗(experiment)中,研究者或實驗者通常會設計兩種不同的條件或處理方法,研究和比較暴露于每種條件下被試的行為結果,從而考察行為是如何被影響的。實驗組暴露在實驗要研究的重要條件下;對控制組則不設置這些條件。

例如,假設你想要了解觀看暴力電影是否會使得觀眾更具攻擊性。你可能會選擇一組青少年,給他們放映一系列暴力電影,之后測量他們的攻擊性,這組青少年即實驗組。你可能會選擇另一組青少年作為控制組,給他們放映非暴力電影,之后測量他們的攻擊性。通過比較實驗組和控制組成員表現出的攻擊性行為,能夠確定觀看暴力電影是否會使觀眾產生攻擊性行為。事實上,比利時魯汶大學(University of Louvai)的心理學家雅克-菲利普·萊恩斯(Jacques-Philippe Leyens)及其同事正是通過這樣的實驗發現:青少年觀看了暴力電影后,攻擊性水平顯著提高(Leyens et al., 1975)。

這個實驗以及所有實驗的核心特征是,對不同條件下的結果進行比較。實驗組和控制組的使用,可以讓研究者排除一種可能性,即實驗結果是由實驗操控以外的因素所造成的。例如,如果沒有控制組,實驗者就無法確定是否是一些其他因素,如電影放映的時間段,甚至只是時間流逝,造成了研究者所觀測到的變化。通過使用控制組,實驗者就可以得出有關原因和結果的正確結論。

自變量和因變量 自變量(independent variable)是研究者在實驗中操縱的變量。在上述例子中,自變量是被試看到的電影類型,即暴力或非暴力。而因變量(dependent variable)是研究者在實驗中進行測量,并期望由實驗操縱帶來變化的變量。在上述例子中,被試觀看暴力或非暴力電影后的攻擊性行為程度就是因變量。每個實驗都有自變量和因變量。

實驗者需要確保實驗沒有受到控制因素以外的其他因素的影響。因此,他們將會盡力確保實驗組和控制組中的被試不知道實驗目的,因為知道實驗目的會影響被試的反應和行為。而實驗者也不會對哪些被試進入控制組、哪些被試進入實驗組的分組過程施加任何影響,這種分配被試的程序被稱為隨機分配(random assignment)。在隨機分配過程中,被試必須是僅僅依照概率被分配到不同實驗組或不同“條件”中的。通過使用隨機分配程序,在統計學意義上,可以確保可能會影響實驗結果的個人特征按比例分配在不同組中,從而使得每一組相互等價。采用隨機分配得到的等價組能夠讓實驗者自信地得出結論。

圖1-3描繪了比利時關于青少年觀看暴力或非暴力電影的研究,以及這兩類電影對個體隨后攻擊性行為的影響。你會發現,這個實驗包含了一個實驗所必備的各種要素:

圖1-3 實驗的要素

研究者隨機將一組青少年分配到觀看暴力電影或觀看非暴力電影(操作自變量)兩種“條件”中,隨后觀察被試表現出攻擊性行為的多少(測量因變量)。對結果的分析發現,觀看暴力電影的青少年,之后會表現出更多的攻擊性行為。

資料來源:Leyens et al., 1975.

· 一個自變量(暴力或非暴力電影這一條件)

· 一個因變量(對青少年攻擊性行為的測量)

· 實驗條件隨機分配(觀看暴力或非暴力電影)

· 一個預測自變量對因變量的影響的假設(觀看暴力電影會導致青少年隨后的攻擊性行為)

既然實驗研究的優點在于,它提供了一種可以判定因果關系的方式,那我們為什么并不總是使用實驗研究呢?因為無論實驗者的設計如何巧妙,總有一些情境是無法被控制的。此外,即使有可能被控制,對某些情境的控制也可能是不合倫理的。例如,研究者不能通過將不同的嬰幼兒分派給具有高社會經濟地位或低社會經濟地位的家長,來研究這種差異對兒童日后發展的影響。因此,對那些邏輯上或倫理上不能進行實驗研究的情境,發展心理學家將采用相關研究。

此外,要記住,單個研究是不足以明確地回答一個研究問題的。在完全確定得出結論之前,研究者必須使用其他程序和技術對其他更多被試進行重復研究。有時,發展心理學家使用元分析的方法,從而將很多研究結果綜合起來,給出全面的結論(Peterson & Brown, 2005; Le et al., 2010)。

選擇一種研究場景 決定研究場景與決定研究內容一樣重要。在比利時進行的關于觀看暴力電影對攻擊性行為的影響的實驗中,研究者采用了一個現實生活場景,即被判為少年犯罪的男孩組成的青少年之家。研究者之所以選擇這個樣本,一方面是因為攻擊性水平普遍比較高的青少年是該實驗的合適人選,另一方面是因為研究者可以在干擾最少的情況下,將電影融入被試的日常生活中。

對現實生活場景的利用(正如上述實驗那樣),是現場研究的特點。現場研究(field study)是指在自然發生的場合下進行的調查研究。現場研究捕捉現實生活場景中的行為。與實驗研究相比,參與現場研究的被試會表現得更加自然。

現場研究既可用于相關研究,也可用于實驗研究。現場研究一般采用自然觀察的方法,即研究者在不加干涉、不對場景加以改變的條件下,對自然發生的行為進行觀察的方法。研究者可能在兒童看護機構觀察發生的行為,也可能在中學走廊上觀察青少年的表現,還可能在老年活動中心觀察老年人的行為。

在現實生活場景中,我們很難嚴格控制場景和環境來進行實驗,所以現場研究更多地被應用于相關設計,而不是實驗設計。而大多數發展研究的實驗是在實驗室中進行的。實驗室研究(laboratory study)是為保持事件恒定而在專門設計的控制場景中進行的調查研究。實驗室可以是為研究而設計的房間或建筑,就像大學心理學系中的房間或建筑一樣。實驗室研究中控制場景的能力,使得研究者能夠更清晰地了解他們的處理將會如何影響被試。

理論和應用研究:互補的方法

學習目標1.18 解釋理論和應用研究是如何互補的。

發展心理學家一般會關注研究的兩種方法之一——理論研究或應用研究。理論研究(theoretical research)是專門為了檢驗某些有關發展的解釋,以及擴展科學知識而設計的。而應用研究(applied research)旨在為當前問題提供實際的解決方法。舉一個理論研究的例子:如果人們對兒童時期的認知變化過程感興趣,可能就會研究不同年齡的兒童在短暫觀看多位數后能記住的數字個數。而應用研究則是:通過考察小學教師為兒童傳授更容易記憶信息的方式,來理解兒童是如何學習的,這一研究的發現可以被應用到特定的環境或問題中。

但理論和應用研究之間并非總是存在明顯界線。例如,一個關于耳部感染對嬰兒聽覺損傷的研究,是理論研究還是應用研究呢?這樣的研究可以幫助我們描繪聽覺加工的基本過程,所以它可以被認為是一個理論研究。而該研究也能夠幫助人們預防聽覺損傷,這就又可以被認為是一個應用研究(Lerner, Fisher, & Weinberg, 2000)。

實際上,正如我們將在“從研究到實踐”專欄中所討論的那樣,無論本質上是理論還是應用研究,在提出和解決眾多國家政策問題的過程中,它們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從研究到實踐
相關研究成果如何影響政策的制定

· 將嬰兒日托是否存在缺點?

· 有哪些有效的方法可以用來增加女學生對自己數學和科學天賦的信心?

· 如何幫助遭遇網絡霸凌的青少年?

以上每個問題都代表了一個重要的政策議題,這些問題的答案可以通過考察相關的研究結果得到。通過控制性研究,發展心理學家在全美范圍的教育、家庭生活和健康方面,做出了極其重要的貢獻。不妨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各種研究結果是如何對美國政策提出建議的(Maton et al., 2004; Mervis, 2004; Aber et al., 2007):

· 研究結果可以向政策制定者提供一種方法,來幫助他們決定首先應該提出什么問題。例如,有關兒童撫養者的研究(在第10章中也有探討),可以幫助政策制定者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嬰兒日托的好處是否可以彌補親子聯結的削弱帶來的不良后果。研究通過反駁一個廣為流傳的觀點,即兒童接種疫苗與孤獨癥譜系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一種會產生語言和情緒障礙的異常病癥)有關,為強制兒童接種疫苗的風險和收益之間的爭論提供了非常有價值的證據(Price et al., 2010; Lester, Paley, Saltzman, & Klosinski, 2013)。

· 研究結果和研究者的陳述通常是法律起草過程中的一部分。許多立法都是基于發展心理學家的發現而得以通過的。例如,研究表明,存在發展障礙的兒童會從與正常兒童相處中受益。這個結果最終導致了美國在立法中規定,應盡可能將殘疾兒童安置于普通學校中。

· 政策制定者和其他專家可以利用研究結果來決定如何更好地執行計劃。已有研究促成了有關計劃的制訂,從而減少了青少年的不安全性行為、提高了對懷孕母親的產前照看水平、鼓勵和支持了女性在數學和科學研究方面進行探索、促進了老年人注射流感疫苗等。這些計劃的共同點是:它們中的很多細節的制訂都建立在基礎理論研究的發現之上。

· 應用研究技術被用來評價現存計劃和政策的有效性。當國家政策制定后,有必要確認它能否有效且成功地實現目標。因此,研究者將采用在基礎理論研究中建立的正式評估技術來進行驗證。例如,研究者詳細考察了DARE項目,最初發現它是無效的,隨后,基于發展心理學家的研究結果,DARE項目引進了新技術,修改后的計劃變得更有效了。另一些有關防止網絡傷害青少年的干預策略的研究表明,相比于限制他們使用互聯網,監控青少年的互聯網接入要更有效數倍(University of Akron, 2006; Khurana, Bleakley, Jordan, & Romer, 2014)。

發展心理學家經常基于理論或應用研究,與政策制定者攜手工作,共同對公共政策產生實質性影響,并最終使每個人受益。

測量發展變化

學習目標1.19 比較縱向研究、橫斷研究和序列研究。

研究人們在一生中如何成長和變化,是所有發展心理學家工作的核心。因此,研究者面臨的最棘手問題之一,是對隨年齡和時間產生的變化和差別進行測量。為了測量變化,研究者提出了三種主要的研究策略:縱向研究、橫斷研究和序列研究。

縱向研究:測量個體的變化 如果你有興趣了解兒童3~5歲時有關道德方面的發展,最直接的方法是選取一組3歲兒童,定期對他們進行追蹤測量,直至他們長到5歲。

這種策略就是縱向研究的一個例子。在縱向研究(longitudinal research)中,隨著一個或多個研究對象年齡的增長,他們的行為會被多次測量。縱向研究考察的是隨時間而產生的變化,通過追蹤很多個體隨時間發展的變化情況,研究者們可以理解某個生命階段的一般變化軌跡。

縱向研究發端于大約80年前,由路易斯·特曼(Lewis Terman)開展的一項關于天才兒童的經典研究。該研究每隔5年對1 500名高智商的兒童進行一次考察。現在他們已年過八旬,這群自稱為“白蟻”的被試,提供了從智力成就到人格和壽命等各方面的豐富信息(Feldhusen, 2003; McCullough, Tsang, & Brion, 2003; Subotnik, 2006)。

縱向研究還為研究者提供了關于語言發展的深入見解。例如,通過追蹤兒童每日的詞匯量增長,研究者能夠了解人們獲得運用語言能力背后的過程(Gershkoff-Stowe & Hahn, 2007; Oliver & Plomin, 2007; Childer, 2009; Fagan, 2009)。

縱向研究可以提供隨時間產生變化的大量信息,但也存在缺陷。首先,它需要大量的時間投入,因為研究者必須等待被試長大。其次,被試經常會在研究過程中流失,因為他們可能會對研究喪失興趣、搬走、生病或者死亡。

最后,被反復觀察或測量的被試可能會成為“測驗能手”,隨著對實驗程序逐漸熟悉,他們的測驗成績也越來越好。即使在一個研究中,對被試的觀察并沒有打擾他們的生活,比如在一段較長的時間里,簡單地記錄嬰幼兒和學前兒童的詞匯增長,被試也可能由于實驗者或觀察者的重復出現而受到影響。

因此,盡管縱向研究有很多好處,尤其是它具有考察單個個體變化的功能,發展心理學家還是會經常采用其他方式的研究。他們最常選擇的另一種方法是橫斷研究。

橫斷研究 再次假設你想要考察兒童在3~5歲的道德發展,以及他們對正確和錯誤的判斷力的變化。這次我們不采用縱向研究的方式對同一組兒童進行為期幾年的追蹤,而是同時給3歲、4歲和5歲的三組兒童呈現相同的問題,觀察他們對問題的反應,以及對自己選擇的解釋。

這種研究方法是橫斷研究的典型例子。橫斷研究(cross-sectional research)是在同一時間點,對不同年齡的個體進行相互比較的研究方式。橫斷研究提供的是不同年齡組之間發展差異的信息。

橫斷研究在時間方面比縱向研究更加經濟:橫斷研究只在一個時間點上對被試進行測試。如果特曼直接考察15歲、20歲、25歲,以此類推,直到80歲的天才人群,那么他的研究在75年前就可以完成了。由于不需對被試進行周期性測試,他們也就不會成為“測驗能手”,也不存在被試的損耗問題。但為什么會有人不使用橫斷研究方法呢?

答案在于橫斷研究有其自身的困難。此前提到過,每一個人都屬于一個特定的同輩群體(出生于差不多同時同地的一群人)。如果我們發現不同年齡的人在某個維度上表現不同,也許是因為其所屬的同輩群體間有差異,而不是由年齡問題造成的。

考慮一個具體例子:如果我們在一個相關研究中發現,25歲的個體在智力測驗中的表現好于75歲的個體,就存在多種可能的解釋。除了認為老年人智力會下降外,還可以歸因為群組間的差異。也許75歲群體接受的正規教育少于25歲群體,因為年老同輩和年輕同輩相比,完成高中學業并進入大學的可能性較低。或者也可能是因為年老群體在嬰幼兒期沒有獲得充足的營養。簡而言之,我們不能完全排除這樣一種可能性,即橫斷研究中不同年齡組之間的差異是由于同輩群體之間的差異造成的。

橫斷研究還可能存在選擇性流失(selective dropout)問題,即某些年齡段的被試比其他年齡段的被試更可能退出研究。例如,假設某個研究探討學前兒童的認知發展,其中包括了一系列認知能力的測試。與年齡較大的學前兒童相比,年齡較小的學前兒童更難完成全部測試。如果年齡較小的學前兒童,尤其是那些能力較弱的被試中途流失,就可能導致剩下的樣本中年齡較小的學齡兒童是其中能力較高的。樣本(sample)是指被選擇參加實驗的一組被試。相比之下,年齡較大的兒童的樣本則更廣泛且更具代表性。這就使得研究結果可能存在問題(Miller, 1998)。

最后,橫斷研究還可能有另外一個更基礎的缺點:它無法呈現個體身上或群體內部的變化。如果縱向研究像是一個人在不同年齡階段拍的錄像,橫斷研究就像是完全不同年齡組的快照。盡管我們可以明確和年齡有關的差異,但無法確定這種差異是否和時間的變化有關。

序列研究 由于縱向研究和橫斷研究都具有缺陷,因此研究者采用了一些折中技術。其中最常見的是序列研究,它實際上是縱向研究和橫斷研究的結合。

序列研究(sequential studies)中,研究者在不同的時間點考察不同年齡組的被試。例如,一個感興趣于兒童道德行為的研究者,可能會通過考察三組實驗開始時年齡分別為3歲、4歲、5歲兒童的行為來開展一項序列研究。

研究會在接下來的幾年持續進行,每個被試每年都要接受一次測試。也就是說,3歲組的兒童將分別在3歲、4歲、5歲時接受測試,4歲組的兒童在4歲、5歲、6歲時接受測試,5歲組的兒童在5歲、6歲、7歲時接受測試。這個方法結合了縱向研究和橫斷研究的各自優勢,并且使得發展心理學家可以弄清年齡變化和年齡差異所帶來的不同影響(見圖1-4)。

圖1-4 研究發展所采用的技術

在橫斷研究中,3歲、4歲、5歲兒童會在同一時間點被進行比較(2017年)。在縱向研究中,2017年時3歲的兒童,在他們4歲(2018年)、5歲(2019年)的時候再次接受測試。最后,序列研究將橫斷研究和縱向研究相結合,3歲兒童先在2017年與4歲、5歲兒童相比較,同時也會在1年和2年后,當他們4歲、5歲時再次被測試。雖然圖中沒有顯示,研究者還將在隨后的兩年中對2017年時4歲、5歲的兒童進行重測。那么,這三種類型的研究各有什么優勢呢?

倫理與研究

學習目標1.20 描述一些影響心理學研究的倫理議題。

在埃及國王普薩姆提克一世(Psamtik I)進行的“研究”中,為了考察語言的起源,兩名兒童被從他們的母親身邊帶走,并生活在封閉的村莊中。如果你發現自己正在思考這項研究有多么殘忍,那么和你有共鳴的人并不少。很明顯,這樣一個實驗引發了我們對于倫理的關注,因而在當今,這樣的實驗是不可能實施的。

但是,有時候倫理問題并不會如此明顯。例如,美國政府研究人員提出議案來考察攻擊性行為的可能遺傳基礎。一些研究者開始探討可能的遺傳標記,來幫助發現那些具有攻擊傾向的兒童。他們認為如果這樣,就能夠追蹤這些兒童并提供干預,從而降低他們做出暴力行為的可能性。

但批判者卻提出了嚴厲的質疑,認為這種識別可能導致兒童的自證預言。被貼上攻擊傾向標簽的兒童,會被特別地對待,而這種對待方式可能正是使他們變得更具攻擊性的原因。最終,在巨大的政治壓力下,該議案被取消了(Wright, 1995)。

為了幫助研究者處理倫理問題,包括兒童發展研究協會(Society of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SRCD)和美國心理協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APA)在內的發展心理學家的主要組織,制定了一些與發展研究相關的倫理規范。這些必須遵守的原則包括:保護被試免受傷害、被試知情同意的權利、對欺騙使用的限制,以及對被試隱私的維護等(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02; Toporek, Kwan, & Williams, 2012; Joireman & Van Lange, 2015)。以上原則的具體內容如下:

· 研究者必須保護被試不受身體和心理的傷害。被試的福利、興趣和權利高于研究者。研究中,被試的權利是最重要的(Sieber, 2000; Fisher, 2004)。

· 研究者必須在被試參與實驗前獲得他們的知情同意。如果被試的年齡大于7歲,他們必須自愿同意參加實驗。同時,對于18歲以下的被試,其家長或監護人也必須同意。

知情同意的要求也引發了一些敏感問題。例如,假設研究者想要考察流產對青少年產生的心理影響,要得到流產的未成年青少年的知情同意,就需要先得到其父母的同意。但是,如果青少年沒有將流產的事情告訴父母,那么需要父母同意這一要求就會侵犯她們的隱私,違背研究倫理。

· 在研究中對欺騙的使用必須是合理,且不會造成傷害的。雖然為了掩飾實驗的真實目的,欺騙是被允許的,但任何運用欺騙的實驗都必須在實施之前經過一個獨立小組的詳細審查。例如,假設我們想要知道被試對成功和失敗的反應,我們只需要告訴被試,他將會玩一個游戲,然而其真實目的卻是觀察他們對游戲玩得好或不好的反應。但只在不會對被試造成傷害,且通過審查小組批準,并在研究結束后向被試進行完整解釋的情況下,欺騙才是符合倫理的(Underwood, 2005)。

· 被試的隱私必須受到保護。例如,如果在實驗過程中對被試進行錄像,必須得到被試的許可,才可以觀看該錄像帶。此外,對錄像帶的獲取必須加以謹慎的限制。

從醫療保健工作者的視角看問題

由于青少年在法律意義上不是成年人,你認為對于青少年是否存在某些特殊情況,可以讓他們在不獲得父母允許的情況下參與研究?這種特殊情況又應該包含什么呢?

成為發展心理學知識的明智運用者
批判性地思考專家建議

如果立即安慰哭泣的嬰兒,你會慣壞他們。

如果任嬰兒哭鬧而不去安慰他們,他們會像某些成人一樣沒有信任感,并且黏人。

***

打屁股是訓練孩子最好的方法之一。

永遠都不要打你的孩子。

***

如果婚姻不美滿,與父母勉強相處比,離婚對兒童的影響會更好一些。

無論一段婚姻多么艱難,父母為了孩子也不要離婚。

對于怎樣撫養孩子最好或如何生活得更好的方法,從來不缺乏建議。從“心靈雞湯”類的暢銷書,到雜志和報紙專欄,對每個可能的話題都有人提出了建議和忠告,而每個人也都置身于大量信息的包圍之中。

然而,并不是所有建議都同樣有效。事實上,出現在印刷品、電視或網絡上的內容并不一定是合理和正確的。幸運的是,如下一些指南可以幫助人們區分勸告和建議在什么時候是合理的,什么時候是不合理的:

· 考慮建議的來源。來自常設的權威組織,例如美國醫學會(America Medical Association,AMA)、美國心理協會以及美國兒科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AAP)的信息,很可能是經過數年研究所得的結論,正確性很高。如果你不了解這些組織,可以去了解一下它們的目標和理念。

· 評估建議提供者的資質。相對于資質含糊不清的個人,在相關領域受到承認的研究者或專家的信息準確性更高。可以考察作者的供職單位,以及他是否屬于特定的政治或個人團體。

· 了解軼事證據和科學證據的不同。軼事證據是基于某種現象的一兩個事例,是偶然被發現或出現的;科學證據是基于謹慎、系統化的程序得來的。如果一個阿姨告訴你,她照顧的所有孩子在2個月的時候就都可以整夜安睡,所以你的孩子也可以,其可信度完全不同于你在一份報告中發現75%的兒童在9個月大的時候可以整夜安睡。當然,即便是研究報告的結果,也需要考慮研究中樣本的大小,以及它是如何得出這些數據的。

· 如果建議是基于研究發現提出的,那么該建議就應該對自身所基于的研究進行清楚、透明的描述。例如,被試是誰?使用的是什么方法?結果表明什么?在接受建議之前,應該對這些獲得研究發現的方法進行批判性的思考。

· 不要忽視信息的文化背景。盡管某項主張在某些環境中是有效的,但它可能并不適用于所有環境。例如,人們普遍認為,給兒童活動和伸展四肢的自由促進了他們肌肉的發展和靈活性。然而在一些文化下,嬰幼兒大部分時間都被緊緊束縛在母親身邊,卻并沒有發現該行為對嬰幼兒存在明顯的長期損害(Kaplan & Dove, 1987; Tronik, 1995)。

· 不要認為大部分人相信的事情就是真的。科學評估表明,我們對于各種技術有效性的一些基本假設是錯誤的。

總之,評價與人類發展相關信息的關鍵,是要保持適度的懷疑。沒有一種信息來源是絕對且始終正確的。通過保持質疑的態度,我們就能夠更好地確認發展心理學家為幫助我們理解人類畢生發展所做出的真正貢獻。

回顧、檢測和應用

回顧

學習目標1.14 解釋理論和假設在發展研究中所扮演的角色。

理論是從事實和現象中系統推演出的解釋。理論能證明假設,假設的預測是可以被測驗證明的。

學習目標1.15 比較相關研究和實驗研究。

相關研究是為了確認兩個因素之間是否存在關聯或關系。實驗研究是為了發現多個因素之間的因果關系。在實驗研究中,研究者通常會有意在仔細構造的情境中引入一個變化,用以考察這個改變所帶來的結果。

學習目標1.16 描述研究的類型,以及在相關研究中使用的方法。

相關研究檢驗兩個因素之間的關聯或聯系,不揭示因果關系。相關研究的方法包括自然觀察、民族志學、個案研究、調查研究和心理生理學方法。

學習目標1.17 分析實驗如何用來確定因果聯系。

在一個實驗中,研究者或實驗者通常會設計兩種不同的條件或處理方法,然后比較暴露于每種條件下被試的行為結果,從而考察行為是如何被影響的。實驗組暴露在實驗要研究的變量條件下,控制組則不安排變量。

學習目標1.18 解釋理論和應用研究是如何互補的。

理論研究是專門為檢驗某些有關發展的解釋,并擴展科學知識而設計的。而應用研究旨在為當前問題提供實際的解決方法。

學習目標1.19 比較縱向研究、橫斷研究和序列研究。

為測量人類年齡引起的變化,研究者們會使用針對同一批被試在不同時間進行測驗的縱向研究,對不同年齡被試在同一時間點進行測驗的橫斷研究,以及對不同年齡被試在不同時間點進行測驗的序列研究。

學習目標1.20 描述一些影響心理學研究的倫理議題。

倫理議題對心理學研究的影響包括要保護被試免受傷害、被試知情同意的權利、對欺騙使用的限制以及對被試隱私的維護。

自我檢測

1.為了用特定方式以便預測可以被檢驗,必須提出____。

a.理論

b.假設

c.分析

d.判斷

2.研究者站在十字路口,寫下紅綠燈變綠后司機需要多長時間啟動車輛。研究者同時記錄了司機的性別和大致的年齡。這個研究者最可能在進行的是____。

a.個案研究

b.自然觀察研究

c.民族志

d.調查研究

3.調查者區分兩種條件(實驗組和控制組),比較處于兩種不同條件下被試的實驗結果,從而可以觀察行為是怎樣被影響的,這描述的是____。

a.實驗

b.相關研究

c.訪談

d.自然觀察

4.研究者想要考察一組個體隨時間流逝所發生的變化,這描述的是____研究。

a.相關

b.橫斷

c.縱向

d.序列

應用于畢生發展

建立一個關于人類發展的某一個方面的理論,并提出與之相關的假設。

主站蜘蛛池模板: 皮山县| 略阳县| 林芝县| 洛南县| 会同县| 奈曼旗| 义马市| 中方县| 田林县| 新丰县| 左贡县| 会泽县| 灵石县| 七台河市| 蓬莱市| 岳池县| 延川县| 西安市| 犍为县| 商水县| 莱西市| 寿光市| 崇明县| 宁德市| 镇赉县| 芷江| 凌源市| 康保县| 屏山县| 浦城县| 巍山| 醴陵市| 馆陶县| 三门峡市| 栾城县| 常宁市| 元谋县| 石楼县| 张家界市| 琼结县| 桃园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