爻變與筮法
《易經(jīng)》爻象概念的建立,催生了爻變的概念。《系辭》:“爻也者,效天下之動者也?!庇衷唬骸柏诚髣雍鮾?nèi),吉兇見乎外?!必匙兒喲灾且粋€卦中陰爻陽爻屬性的改變,其最初與《易經(jīng)》的占筮活動密不可分,是指所筮得的別卦中的一個或幾個爻處于“陽極”或“陰極”的狀態(tài),“陽極生陰”、“陰極生陽”,爻的陰陽屬性須向?qū)α⒚孓D(zhuǎn)化,從而形成新的別卦(先秦時期又稱“之卦”)。所以在占斷吉兇結(jié)果的時候,不但要參考所筮得的本卦,還要參考“陽極”或“陰極”之爻的屬性改變之后所形成的新卦。
“大衍筮法”堪稱《周易》爻變思想的完美展現(xiàn)。大衍筮法本質(zhì)上是一個運用數(shù)字“4”的同余知識求得36、32、28、24之?dāng)?shù),也就是求得九、八、七、六所代表的老陽、少陰、少陽、少陰四爻象的數(shù)學(xué)方法,茲作一說明:
從50策中,先取出1策,以象征“太極”,擺在一邊不用。
以49策作為揲扐成卦之用。(“大衍之?dāng)?shù)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再按以下四個步驟操作:(1)將49策任意分為上下兩部分,以象征天地。(“分而為二以象兩”。)(2)從上部分中取出1策,擺在上下兩部分的中間,以象征天地人。(此為第二營,即“掛一以象三”。)(3)將上部分之策,每4策為一組數(shù)之。數(shù)至最后,或余1策,或余2策,或余3策,或余4策,將所余之策取而夾之指間;將下部分之策,每4策為一組數(shù)之。數(shù)至最后,或余1策,或余2策,或余3策,或余4策,將所余之策取而夾之指間。(4)然后將上下兩次所夾在指間之策掛起來(“后掛”)。則所掛之策或為4策、或為8策,其剩余上下兩部分之策合在一起,或44策或40策。以上所述,為“十有八變而成卦”之“一變”。
“二變”則將剩余之策再照“一變”推演一遍,同樣,所掛的策數(shù)或是4策,或是8策,則剩余之策或40策或36策或32策。
“三變”則將“二變”后剩余之策又照“一變”推演一遍,同樣,所掛的策數(shù)或是4策、或是8策,則剩余之策或36策或32策或28策或24策。余36策,9揲之?dāng)?shù),是為九,為老陽,可變之陽爻;余32策,8揲之?dāng)?shù),是為八,為少陰,不變之陰爻;余28策,7揲之?dāng)?shù),是為七,為少陽,不變之陽爻;余24策,6揲之?dāng)?shù),是為六,為老陰,可變之陰爻。
以49策按上述過程重復(fù)操作六遍,即筮得一卦六爻。關(guān)于占斷之法,朱熹曾根據(jù)春秋時的筮例做過歸納:
凡卦六爻皆不變,則占本卦彖辭,而以內(nèi)卦為貞,外卦為悔。
一爻變,則以本卦變爻辭占。
二爻變,則以本卦二變爻辭占,仍以上爻為主。
三爻變,則占本卦及之卦之彖辭,即以本卦為貞,之卦為悔;前十卦主貞,后十卦主悔。
四爻變,則以之卦二不變爻占,仍以下爻為主。
五爻變,則以之卦不變爻占。
六爻變,則乾坤占二用,余卦占之卦彖辭。[14]
以蓍草占筮,未免繁雜,后人又創(chuàng)立出金錢卦:取用六枚銅錢,置于龜殼或竹筒中,單手托握,單手封口,上下?lián)u晃6次以上,將封口手放下,輕輕將器物內(nèi)的銅錢依次倒出,前三銅錢為外卦,后三銅錢為內(nèi)卦,銅錢正面為陽,背面為陰。此種筮法,其弊在于無法產(chǎn)生變爻。另一種金錢卦筮法則是以三枚銅錢起卦,將三枚銅錢放入手中,雙手合攏隨意晃動若干次,然后拋到平整的桌面上,連續(xù)六次,三個正面為老陽,三個反面為老陰,一正二反為少陽,二正一反為少陰。因古代銅錢形制、新舊不一,所以不建議選用舊時的錢幣。讀者若要嘗試一下占筮活動的話,可選用中國人民銀行發(fā)行的五角銅幣,其大小、質(zhì)地及顏色都最為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