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爻之位
《易經》發展到六十四卦的階段,爻象的意義逐漸突出,從而為卦爻辭的撰系準備了條件。對于這一點,《系辭》有精辟的論述:“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爻位之象,躍升至與卦象同等甚至更重要的地位。
對于一卦六位之序,《易緯·乾鑿度》曰:“《易》氣從下生。”鄭玄注:“易本無形,自微及著,故氣從下生,以下爻為始也。”[8]又曰:“天地之氣,必有終始,六位之設,皆由上下。故《易》始于一,分于二,通于三,□于四,盛于五,終于上。”[9]故一卦六爻之位從下至上依次為:初、二、三、四、五、上之位。古人認為一卦六位涵攝天地人三才之道,《系辭》:“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說卦》繼《系辭》之后作了系統的總結:“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分陰分陽,迭用柔剛,故《易》六位而成章。”這一觀點被《易緯》完全繼承了下來,《易緯·乾鑿度》曰:“孔子曰:‘《易》有六位三才,天地人道之分際也。三才之道,天、地、人也。天有陰陽,地有柔剛,人有仁義,法此三者,故生六位。六位之變,陽爻者制于天也,陰爻者系于地也。天動而施曰仁,地靜而理曰義。仁成而上,義成而下,上者專制,下者順從,正形于人,則道德立而尊卑定矣。’”[10]《易緯·乾鑿度》又曰:“三畫已下為地,四畫已上為天。物感以動,類相應也。”[11]其以初、二之位為地位,以三、四之位為人位,以五、上之位為天位,反映了中國自春秋時期以來以人為天地之中的思想。天地人三才各兼一卦中的二位,又有正位與非正位之說,王夫之《周易內傳·乾》曰:“卦之六爻,初、三、五,三才之正位也;二、四、六,重爻非正位。”[12]
對于一卦六爻所象征的社會階層,《易緯·乾鑿度》曰:“初為元士,二為大夫,三為三公,四為諸侯,五為天子,上為宗廟。”[13]此種說法,當是本之于《京氏易傳》,認為一卦六位所象征的階層逐級而上,未必符合《易經》六十四卦的情實。筆者認為,六爻之象當結合上下二體之象來看,上經卦為朝廷,五位為上經卦之中,最貴,為天子之象;下經卦為郊野,二位為下經卦之中,為諸侯之象;三位行事最為勤苦,當為大夫;四位最近五位,為輔翼天子之三公。如此安排,或更符合《易經》作者撰系卦爻辭之實際。總之,六爻之象與《易經》的成書有著密切關系,正是因為爻象和爻變概念的產生,才最終使六十四卦構成了一個循環的象征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