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物流的作業與技術管理研究
- 徐嘉祺 劉雯
- 13字
- 2021-09-30 12:16:49
第二章 現代物流經濟分析理論
第一節 經濟流通中商流與物流理論
一 經濟流通中三流關系的演變
商業活動簡稱商務,具體表現為與商品交換活動有關的事物及行為,具體涵蓋了商品生產—交換—消費全過程的各項與純生產、消費無關的要素損耗及活動。現代商務逐漸由傳統的商品交易發展演變至商業行業、貿易管理并最終轉變為以生產者、消費者為核心的商品流通關系,已經成為生產、供應、銷售等商業活動的關聯紐帶和重要保障。
商品交換活動可以理解為商流、物流、信息流的交互與變化(顏麗玲等,2018)。在早期商業活動中,“以物易物”是最基本的交換方式,其中物流居于主導地位,商流、信息流的重要性相對較低。在社會發展、生產進步的過程中,貨幣的出現標志著“以錢買物”這一新型商品交換方式的誕生,“一手交錢,一手交貨”也成為該時期最核心的交換原則。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市場不斷完善,商品交換規模也不斷擴大,為商業信用的出現和發展創造了有利環境,而“錢莊”“銀行”等貨幣服務主體的出現也標志著物流與商流的分離和獨立,而多樣化的交易付款方式也因此不斷創新和發展,使商品流通水平不斷提升。多樣化的交易付款方式在滿足不同客戶商品交換需求提高交易安全性與便利性的同時,也使商品流通的速度得到了進一步提升。與此同時,信息流在商品交換流通中的重要性也不斷提升。在商品交換的過程中,交易雙方為了保護自身利益,需要在交易全過程的不同階段開展信息收集和分析工作,對交易有關的商品信息、商譽等信息進行了解和把握,為商業決策的制定和實施提供必要依據。在電子信息技術出現和發展的過程中,信息流在商業活動中的重要性得到了進一步提升,也推動著商品流通進入了全新的發展階段,推動了商品流通的創新與變革。商流、物流與信息流在商品交換中的地位變化具體如圖2-1所示,圖2-1也表明了“三流”在不同發展時期的相互關系,也體現了不同商業階段的不同發展特征。

圖2-1 經濟流通中的三流演變流程
二 商流的演變與發展
商流即商品流通,誕生于商品的生產與交換過程。在人類社會發展水平較低時,商品的生產與消費規模均相對較小,因此對于社會發展而言,商品流通的影響作用相對較小。
自西方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社會的生產力水平快速提升,產品生產及消費能力也隨之提升,商品流通規模也隨之擴大,對產品生產也表現出日益顯著的影響作用。在特定條件下,商品流通反而成為商品生產的決定性影響因素。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商品的生產與消費環節呈現出日益顯著的彼此分離現象,這種分離具體表現在空間、時間、人三個不同的維度(王玉,2017;楊雪琴,2020)。在空間維度上,商品生產與消費的分離具體表現為產品生產地點與消費地點的不一致性,且這種不一致性也隨著市場規模的擴大而不斷擴大,這就客觀上要求存在與之匹配的物資輸送活動才能確保生產與消費的關聯;在時間維度上,商品生產與消費的分離則表現為活動時間上的不一致性,即產品從生產到消費的過程中需要一定的時間進行等待,這就要求存在與之匹配的儲存管理才能確保產品在流通上的銜接性;在人的維度上,商品生產與消費的分離具體表現為供應者與消費者的不對等性,即產品供應者與需求者之間的關系并非簡單的一對一關系,而是更加復雜的多對多關系。這種復雜的供需關系要求存在相應的物流服務對產品進行協調和分配,從而實現供應者的銷售目的和需求者的消費目的。此時,物流成為極為重要的商品交換和流通的工具。
產品流通的基本環節就是以上所論述的交換、運輸、儲存等物流管理活動。基于以上基本環節,根據實際需要開展與之相關的流通管理活動具體包含兩類要素:一是基于產品所有權轉移的商品交易及價值轉變過程,也就是傳統意義上的商業流通,即商流;二是與商品流通基本活動有關的包裝、裝卸等活動,也就是物流的主要內容。由上述內容可知,商流、物流將共同構成完整的商品流通活動。
此外,商流可細分為商業交易活動與商流信息活動。其中,前者以批發、零售等不同形式實現商品所有權的轉移,與之相關的合同行為均屬于現代商業行為的基本內容;而后者則屬于以商流活動為對象的信息類輔助性活動,具體通過計劃編制、市場調研、廣告宣傳、信息分析、市場預測等活動確保商流活動的順利開展。
三 商流與物流的聯系與分離
作為商品流通活動的構成要素,商流與物流之間的關系可概括理解為相互關聯又彼此區別、相互包容又彼此分離。具體內容如下:
(一)商流與物流互為基礎
物流以商流為存在基礎(劉麗軍,2018)。也就是說,若是商品交換活動并未發生所有權的實際轉移,即并未進行交易行為,那么也不會發生實物產品空間位置的變化。在商品交換的過程中,商品交易方向和實物運動方向相統一。
商流離不開物流的保障和支持(王玉,2017)。消費者對商品使用價值的需求是商品交易發生的前提,也是商品所有權轉移的先決條件。若缺乏必要的物流措施或者充分的實物運動能力,則無法保證商品及時轉移至消費者處,這就將導致商流目的無法實現。
傳統的“一手交錢,一手交貨”行為更多出現在小額的、零星的零售交易活動中,此時商流、物流并未分離。在商品經濟不斷發展的過程中,交易規模的擴大使商流、物流的統一性逐漸削弱,商流、物流也因此出現了分離。
(二)商流與物流相互分離
簡單的一次性批發流通過程如圖2-2所示。由圖2-2可知,在該交易過程中,商品的商流過程為工廠→批發→用戶,對于這種比較簡單的交易過程中,雙箭頭線所示的商流與物流的渠道基本相同,即物流路線與商流保持一致。但是在具體市場關系中,產品在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實物流動卻存在直達的可能,具體表現為途中的粗雙箭頭線。通過該可能存在的渠道,商品的實物運動活動將顯著減少,運動成本下降的同時運送速度也將顯著提升。對于日益復雜的現代商品交易活動而言,存在這樣一種可能:產品多次、復雜的交易活動并不會影響產品由生產者到達消費者的這種最短運動路徑的存在情況,也就是可能始終存在一種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產品運動路徑。

圖2-2 商流與物流的分類
物資實物的相對獨立性特征是商流與物流分離的先決條件。在現代商業活動中,資金運動將為物資運動提供支持,資金分配將決定物資的運動方式和方向。但是受自身形態差異、運動方式與運動渠道差異的影響,資金運動與物資運動往往難以實現統一。資金運動的常見形式以財政、信貸、薪酬等為代表,而物資運動的實現方式則為空間位置的變動;此外,資金轉移所需時間較短,借助銀行轉賬、電匯等方式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資金轉移,但是物資空間位置的變動則需要借助各類運輸工具、需要較長時間、較復雜的流程才能完成。
現代商品交易還出現了一類以房屋、建筑等不動產為交易對象的僅包含商流不涉及物流的新商業形式。雖然在交易過程中上述商品的所有權發生了變化,但是其所處的空間位置卻不發生變化。
綜上所述,商品流通的存在基石是商流與物流。商流的發展有利于提升物流效率,物流的發展則有利于提升商品的流通速度,兩者的相對分離能夠更好地發揮各自的特有優勢,以此提升商品流通的科學水平促進現代商業體系的快速壯大。
四 商流與物流分離的主要形式
(一)因電子商務導致的分離
基于現代電子信息技術的電子商務實現了商流、資金流、物流、信息流等要素的綜合統一。這種全新的貿易形式僅僅借助電腦、網絡等信息化工具完成各項交易操作。但是單單依靠電子設備與網絡設備并不能完成實際的物流活動,這就使物流成為相對獨立于電子商務卻又是電子商務必不可少的組成要素之一,而現代物流系統的運營管理水平將直接決定電子商務的整體發展狀況(曹江寧,2014)。
(二)因購銷方式導致的分離
基于特定商品交易形式發生的商流、物流相分離現象,具體包含以下三種情形:
1.預購
該交易形式由買方先行支付貨款,賣方在接收貨款一定時間之后履行其貨物運輸供應義務。該交易模式將引發商流在前、物流在后的交易流通情形。
2.賒銷
該交易形式是以信用為基礎的銷售,賣方與買方簽訂購貨協議后,賣方讓買方取走貨物,而買方按照協議在規定日期付款或分期付款形式付清貨款。
3.分期付款
該交易形式實際上是賣方向買方提供的一種貸款,賣方是債權人,買方是債務人。買方在只支付一小部分貨款后就可以獲得所需的商品或勞務,但是因為以后的分期付款中包含有利息,所以用分期付款方式購買同一商品或勞務,所支付的金額要比一次性支付的貨款多一些。
對于后面兩種交易形式而言,都屬于賣方先行交付商品,買方則依托自身信用延后支付貨款的信用銷售行為,都表現出物流在前、商流在后的特點。作為現代市場交易的主要交易方式,賒銷與分期付款的普遍存在使物流在前、商流在后成為最主要的商流物流分離模式,該分流模式所占比重也隨著商品供給總量的增加而增加。
(三)因結算方式導致的分離
對于“電匯”“信匯”等結算方式而言,當買方實施了支付行為,則將在法律層面完成商品所有權由賣方向買方的轉移,也標志著商流的形成。但是物資運動的復雜性卻相對較大,往往需要在支付結算完成一定時間之后才能實現物資的發運。也就是說,商流和物流的形成時間并不一致,物流往往在商流形成之后才出現,表現出商流、物流的分流特征。
對于“托收承付”這一支付結算方式而言,物資發運首先由賣方執行,然后以運輸憑證為依據委托銀行代為辦理貨款接收手續。此時,雖然物流已經出現,但是在買方實際支付貨款之前賣方的托收手續并不代表著商流的形成,也就是商品所有權并未實際轉移,表現出商流延后、物流先行的分流特征。
對于批發這種商品交易方式而言,更多采取“三角結算”支付方式。該方式以商品交換的關聯當事人為主體,根據交易合同各自完成貨款結算行為,確保商品由生產商向銷售商的直接供應。例如,A、B、C三個企業簽訂物資交易合同,合同約定B企業首先將貨款支付給A企業,而商品卻依然由A企業進行庫存管理,即商品所有權由A企業轉移至B企業名下時其保管位置仍為A企業,這一過程并未出現物流;若此后B企業通過交易收取C企業的貨款并將其所有權轉移給C企業,則由A企業將商品直接發送給C企業。在這一過程中,B企業、C企業之間僅存在商流不存在物流,而A、C兩企業之間則僅存在物流而不存在商流,這就形成了一種“商流迂回、物流直達”的商品流通模式。
(四)因期貨交易導致的分離
在期貨市場中,存在一種更加極端的商流、物流相分離情形。期貨交易以交易雙方的保證金為交易基礎,以期貨合同的形式明確交易雙方在未來某一特定時間實際交易某一特定品質、規格期貨商品的權利義務。此類標準化合約所關注的重點并非期貨合同所針對的實際商品,而是一種因市場波動所導致的商品價格變化所形成的合同價格與市場價格之間的差值,然后根據合同條款對上述波動導致的價差賺取更高利益或者實現套期保值的交易目標。由此可知,在期貨交易過程中一般不涉及物流,物流僅僅出現在實物交割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