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代禪詩研究
- 辛鵬宇
- 3772字
- 2021-10-15 20:06:12
二 唐代禪詩的研究現狀
唐代禪詩是既跨界又融合的獨特文學現象,一直以來都是文學研究的熱點和難點問題。據不完全統計,20世紀針對唐代禪詩研究的代表性的學術論文達千篇之多。過去的十年中,唐代禪詩研究的廣度與深度呈上升態勢,每年發表的以唐代禪詩為研究對象的學術論文均有百余篇。以往對唐代禪詩的研究成果主要聚焦于文人禪詩研究,集中在八個方面。
(一)探討佛禪對唐代詩人及其詩歌創作的影響。孫昌武《禪思與詩情》(中華書局,2006)從生活方式、信仰層面、佛教教理、文化內涵梳理佛禪對僧人詩偈及文人禪詩的影響,重點分析了南宗禪心性論對王維及杜甫的影響,洪州禪“平常心是道”對白居易的影響。探討詩人的禪思和禪詩,具有較高的詩學、史學價值。針對某一位詩人所受佛教影響的研究成果也頗為豐厚,陳貽焮《唐詩論叢》(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陳鐵民《王維新論》(北京師范學院出版,1990)均收錄了他們研究王維詩歌佛禪內涵的力作。陳允吉《唐音佛教辨思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中分別論述了佛禪思想對王維、杜甫、韓愈、劉禹錫等詩人的影響。呂澂《杜甫的佛教信仰》(《歷史研究》,1978.6)認為杜甫早年受北宗禪思想浸潤,中年入蜀后轉向凈土教。終其一生佛教信仰只是夾雜、游移而淺薄,這是較早研究杜甫與佛教關系的成果。陳允吉《略辨杜甫的禪學信仰》(收入《唐音佛教辨思錄》)認可了呂澂的看法,并駁斥了郭沫若在《李白與杜甫》一文中對杜甫“極端信佛”,宗于南宗禪的論斷。謝思煒在《凈眾、保唐禪與杜甫晚年的禪宗信仰》(《首都師范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5)指出除受南北宗之爭外,杜甫在蜀地時也受到了凈眾、保唐二宗的影響。孫昌武《杜甫與佛教》(《東方論壇》,2005.4)指出杜甫汲取了禪宗的積極成分,豐富了思想,拓寬了詩歌內容。張軼男《杜甫與大乘佛法》(《北方論叢》,2014.1)揭示了杜甫思想從儒家轉向佛禪的過程,指出其人性關懷彰顯了大乘佛教愛及天下的悲憫情懷。吳言生《論李商隱詩歌的佛學意趣》(《文學遺產》,1999.4)論析了李商隱詩歌體現出詩人對無?;脺?、有求皆苦的佛學感悟,這些感悟增添了詩歌的悲愴、超逸之美。
(二)探討具體禪詩的禪意、禪趣。陳允吉在《王維輞川〈華子岡〉詩與佛家“飛鳥喻”》(《文學遺產》,1998.2)中首先考證華子岡地理位置及得名,后結合佛禪“飛鳥喻”,解讀喻象所蘊含的內涵。譚偉《龐居士三偈之禪悟境界》(《宗教學研究》,2003.1)分析龐蘊“心空”“日用”“空諸所有”三偈,揭示其一生漸次提高的禪悟境界并映射出中唐禪宗思想的變化。周裕鍇《空靈蘊藉,涵泳不盡——王維禪詩精賞》(《古典文學知識》,2016.1)解讀了王維《鹿柴》《鳥鳴澗》《過香積寺》《終南別業》空靈蘊藉的禪意。駱玉明《詩里特別有禪》(香港中和出版社,2013)對禪門富有韻味的詩偈進行了解讀。
(三)探討禪宗與唐代詩學的關系。馬奔騰《禪境與詩境》(中華書局,2010)從禪美學的角度分析了文人詩歌創作對佛禪的接受,指出禪宗心性論促成中國傳統意境理論體系的生成。張晶《禪與唐宋詩學》(新星出版社,2010)指出禪影響了文人心態及詩歌審美心理機制。劉艷芬、吳廣昊《唐宋詩禪交融現象成因探析》(《濟南大學學報》,2015.1)指出尋求心靈依托、注重靈感妙悟、運用直覺思維及注重象征手法是促成詩禪交融的四大內因。皮朝綱《禪門頌古詩評論及其對禪宗詩學的重要貢獻》(《中國美學》,2015.2)指出禪宗大師們的頌古詩及評論呈現出禪宗詩學的風貌,而禪宗詩學是中國詩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周春宇《禪宗心學對唐宋詩學的影響》(《甘肅社會科學》,2005.2)指出禪宗“境”“悟”“空”三個范疇所包含的美學思想對唐宋詩學產生了深遠影響。李壯鷹《詩與禪》(《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88.4)指出唐以后的人對詩禪關系的看法主要分為詩禪相異說、詩禪相似說、詩禪相同說。
(四)探析唐代詩歌發展與禪宗之關系。周裕鍇《中國禪宗與詩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李淼《禪宗與中國古代詩歌藝術》(長春出版社,1990)從詩與禪的互動呈現二者的相互影響和滲透,指出詩歌促成了禪門偈頌的流變,禪開拓了唐詩的思想和意境追求。姚儀敏《盛唐詩與禪》(佛光出版社,1991)指出盛唐文化促成了中國禪的發生,指出盛唐禪詩漸由單一的禪理詩過渡到豐厚圓融的禪趣、禪境詩。何林天《唐詩的繁榮與佛學思想對唐代文學的影響》(《山西師范大學學報》,1995.4)認為佛教思想影響了文人的世界觀人生觀,拓展了唐詩題材、主題、體裁及修辭方法。葉青《大歷詩人與禪宗》(《贛南師范學院學報》,1995.2)從以詩明禪、以詩喻禪和詩禪冥合三個層次闡述“禪”在大歷詩歌中的具體表現。李芳民《唐代佛教寺院文化與詩歌創作》(《文史哲》,2005.5)指出唐代佛教興盛與佛教寺院文化發達促成了眾多以寺院為題材的詩歌,游寺刺激了詩人創作的興趣,對聯唱體詩歌產生巨大影響。李小榮《唐音繚繞在禪林——論唐詩名篇在叢林的傳播與接受》(《文學遺產》,2016.1)著眼于禪宗語錄所引用的唐詩,考察詩與禪的互動關系。
(五)探討佛禪對唐代詩歌題材、流派的影響。張晶《禪與唐代山水詩派》(《社會科學戰線》,1994.6)指出從盛唐到晚唐的山水派詩人受禪宗“空觀”思想浸潤,詩歌境界呈現出空明淡遠的風格。馬現誠《佛教心性論與韓孟詩派創作的主體精神》(《廣西民族學院學報》,2001.1)認為禪宗心性論強化了詩人的主體意識,對韓孟詩派注重表現自我主體意識、書寫心性產生了重要影響。張錦輝、苑麗麗《禪宗心性論要旨及其在唐代文人禪詩中的表現》(《東方論壇》,2014.1)指出禪宗心性論促成唐代文人禪詩出現禪心、塵心和猿心三種類型,表現禪宗從息心到洗心到凈心再到識心的修心過程。
(六)探討禪宗對唐代詩僧詩歌創作的影響。吳言生《禪宗詩歌境界》(中華書局,2001)分別闡述禪宗五家七宗(臨濟宗、溈仰宗、曹洞宗、云門宗、法眼宗、楊岐宗、黃龍宗)的代表性思想及各宗派思想影響下產生的經典禪詩,是禪詩研究的力作。覃召文《禪月詩魄——中國詩僧縱橫談》(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5)分析詩僧的世俗交游、生命意志及倫常意識,指出僧人偈頌及詩歌連接著出世與入世,具有獨特的文學價值。楊惠南《禪思與禪詩》(東大圖書,1999)聚焦于禪僧所創作的體證禪的詩歌,挖掘禪偈深邃的思想內涵。杜松柏《禪門開悟詩二百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對唐宋時期禪宗五家七宗代表禪師的悟道禪詩進行了解讀,并對悟道禪詩的影響做出歷時性考察。陳允吉《“獨行”與“數息”——賈島禪詩詞義發微》(《世界宗教文化》,2019.2)從禪宗修行方式著眼,探究賈島名句的內涵。于阿麗《禪思與詩情的交匯——論中唐詩僧皎然的禪學思想和詩學觀》(《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闡述皎然禪學思想的基礎上分析皎然的詩歌創作及其詩學觀的形成。
(七)探析佛教經典對唐代文人及詩歌創作的影響。張海沙《佛教五經與唐宋詩學》(中華書局,2012)梳理和研究了《般若心經》《金剛經》《法華經》《維摩詰經》《壇經》五部佛教經典對唐宋文學的深刻影響。吳言生《楞伽妙諦印禪心——論〈楞伽經〉對禪思禪偈的影響》(《人文雜志》,1999.1)論證了《楞伽經》唯識理念、如來藏思想、處世智慧、語言觀念及判教方法影響了禪宗本體論、語言觀、修行方法及處世態度,許多禪趣濃厚的禪偈因此生成。吳言生《般若空觀印禪心——論〈心經〉對禪思禪詩的影響》(《人文雜志》,2001.4)指出《心經》般若空觀從五蘊皆空、色空相即、諸法空相、了無所得四方面內涵啟迪了禪詩創作,使禪詩閃爍慧光并彰顯澄明自在的審美襟懷。
(八)分析唐代詩歌中的經典禪意象。葛兆光《禪意的“云”——唐詩中一個語詞的分析》(《文學遺產》,1990.3)指出盛唐以前禪詩“云”意象暗示了閑適的意味,中晚唐時期生發出淡泊、清凈與閑散、自由心境的意蘊。祁偉、周裕鍇《從禪意的“云”到禪意的屋——禪意山居中兩個意象的分析》(《文學遺產》,2007.3)從詞語分析的角度分析了“云”和“屋”意象從唐宋到元明發生了歷時性的變化,投射出禪宗與詩歌觀念演進的軌跡。陳海鷹《禪詩意象的特殊點》(《廣西社會科學》,2003.12)論述了禪詩意象隨禪宗思想進程而變化,具有幽靜美等18種藝術美的形態。周玥《唐詩飛鳥意象研究》(暨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指出佛教“飛鳥喻”影響的飛鳥意象體現出佛教禪宗自性清凈、萬法皆空、生滅無常的思想,增添了詩歌的空靈寂滅之感。張錦輝《論唐代文人禪詩蓮意象的美學特色》(《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11)指出唐代文人禪詩中蓮意象具有凈潔無染本心、詩意棲居的樂土以及疏淡自然的詩境三重禪宗色彩。
此外,還涌現了許多以唐代禪詩為研究對象的學位論文。如張錦輝《唐代文人禪詩研究》(陜西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5)對唐代文人禪詩的分類、典型意象、美感特質等進行了深入的剖析。魯克兵《杜甫與佛教關系研究》(復旦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通過考察杜甫寺院游歷及與佛門友人交游情況,闡發杜甫思想雖為儒家,但也受到禪宗及凈土宗大乘精神的浸潤,這種影響集中體現在其詩歌創作中。胡遂《佛教禪宗與唐代詩風之發展演變》(河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5)考察了唐代詩壇受唐代禪宗理論的影響在不同時段顯示出不同的態勢、潮流及風貌。王秀林《晚唐五代詩僧群體研究》(復旦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3)考察了晚唐五代詩僧的時代背景、群體心態、詩歌風貌及獨特的歷史地位。李耀紅《唐代生活禪詩歌研究》(陜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8)論析了生活禪思想及審美價值對唐詩創作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