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 本書的價值及意義

以往的研究成果豐碩喜人,但較多地聚焦于唐代文人禪詩,尤其是名家、名篇個案研究,并且研究方法常著眼于語言文字、藝術技巧、審美境界的純文學研究法。對于唐代禪詩的研究目前尚有未曾涉足或涉足較淺的空白領域,正如方立天先生所指出的:“現有的禪詩研究主要集中在對文人創作的有禪意的詩歌,或是禪宗與詩歌的關系方面,而對禪宗詩歌本身則較少涉及。”[12]楊惠南認為:“禪詩活像脫韁野馬,時而親切綿密,時而狂風驟雨,不能以一般詩詞的規格來看待。”“以往禪詩大多從純文學的欣賞角度來選錄,與禪的思想無關。”[13]這兩個問題時至今日依然沒有得到充分的解決。本書在借鑒前人成果基礎上,針對這兩個問題做了比較深入的研究。

詩歌創作在唐代達到了鼎盛時期,禪宗亦是在唐代得到了充分而迅猛的發展。六祖慧能開創具有中國特色的南宗禪,臨濟宗、溈仰宗、曹洞宗、云門宗、法眼宗五家先后立派立說。在這樣的背景下,唐代文人基本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佛教思想的浸潤,禪門僧侶也紛紛受到了詩歌風潮的影響。禪之于唐代文人,其主要意義由“明心見性”的宗教皈依轉化為解決人生苦惱的心靈依托。詩之于禪門僧侶,其主要意義由“興觀群怨”(《毛詩序》)、“吟詠性情”(嚴羽《滄浪詩話·詩辨》)轉向示現禪機,宣講禪理以及記錄禪悟體證的載體。

禪屬宗教,詩屬文學,二者共同涵養了禪詩。禪詩深邃的佛禪思想、精辟的佛禪譬喻、獨特的禪悟境界、超絕的審美價值展現出震古爍今的藝術魅力。

(一)唐代詩人用詩歌表達自己的佛禪體證,賦予了唐詩深厚的佛禪思想,這些詩歌重在說明禪的哲理和意趣,既表達詩人對宇宙萬物的觀照,也蘊含著他們對社會人生的內省。

(二)唐代禪詩中多用生動的譬喻來表達詩人悟禪習禪的感悟,這些譬喻,意象奇特,寓意警拔,精妙絕倫,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唐代禪詩的譬喻品類繁多,主要可歸納為佛性永恒、諸法無常、世事虛妄、調伏妄心四大喻象系列。

(三)禪宗“超越思量”“空靈寂照”“相互含攝”“俯仰皆真”的思維方式和精神內涵融入詩歌創作,使唐代詩歌呈現出直覺境、現量境、圓融境、日用境四種禪悟境界。

(四)禪詩能夠取得無與倫比的藝術成就在于禪和詩本質上均直指心靈,是精神的、審美的結晶,需要有“妙悟”之心才能走進禪詩的國度。禪詩主要具有清幽美、自在美、無言美的美感特質。

本書各章內容相對獨立,但又互相依存,組合起來成為對唐代禪詩的較為完整的、系統的闡釋。在論述中,筆者遵循以下原則。

(一)打破詩人身份界限,文人禪詩與僧人禪詩并重。詩與禪并不是涇渭分明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所以要想對唐代禪詩進行完整地把握,首先就要打破對詩人身份的界定,回歸文本本身。王維、白居易、韋應物等文人的佛禪體悟并不遜色于禪門僧人,而王梵志、寒山、拾得等詩僧的詩歌成就也可與文人詩歌相媲美。禪門龐蘊、玄覺、景岑等大德也有極富詩意的禪詩作品流傳于世。所以筆者除了對《全唐詩》中的禪詩進行甄別、梳理、研究,也對《景德傳燈錄》《五燈會元》《碧巖錄》等禪門典籍中的部分詩偈進行了闡述。筆者將文人禪詩與禪僧詩偈并舉,在個案研究基礎上,從佛禪思想、譬喻體系、禪悟境界、審美價值角度切入,從整體上對唐代禪詩進行梳理,微觀、宏觀并重,全方位、系統地把握禪詩禪的內涵、詩的特點。

(二)以分析具體禪詩為基礎,宏觀把握唐代禪詩整體風貌。筆者對千余首唐代禪詩進行了不同程度的解析。在此基礎上探討禪詩整體的思想內涵和學價值,既有顯微闡幽的論析,亦有高屋建瓴的把握。筆者引用大量的唐代禪詩,不落名家名篇個案研究的窠臼,力圖對唐代禪詩進行整體性的呈現。

(三)從對禪學的體證及對詩學的理解出發,梳理唐代禪詩禪的思想、詩的內涵。禪詩是既跨界又交融的獨特的文學現象,做禪詩研究需禪學與詩學并舉,既要回歸禪宗詩歌禪本身,又要把握禪詩的詩學特質,二者缺一不可,一旦有所偏廢,都無法對唐代禪詩進行準確的論析。禪詩中多有對佛教經典故事及譬喻的沿用,所以在論析唐代禪詩時,對佛教經典的把握就是非常必要的。筆者在論析唐代禪詩時所使用的學術術語,相當部分采用了禪學的規范性表達,這也是對禪詩禪本義的回歸。

(四)從學術層面出發,理性與悟性并重,既對唐代禪詩進行學理性的分析,也對其詩情禪韻給予悟性的把握。禪宗的一大特點是“不可說”“不立文字”,因為有相的、相對的語言文字無法說明無相的、絕對的禪,但恰恰是禪宗成為傳世經典最多的佛教教派,因為禪宗創造了“繞路說禪”的方式,運用獨特的語句表達和行為方式,打破慣性思維,理性思考,要求學人得意忘言。詩歌因其語言朦朧性和妙悟機制與禪的精神宗旨相契合而備受禪門青睞。所以分析禪詩,必須把握禪宗的表達范式,既要用理性讀懂詩句本身,又要隨說隨掃,不落言語窠臼,需要用悟性去體會那不可說的妙境,這也就是禪宗所說的“見月忘指”“登岸舍筏”。

禪詩是唐代詩歌重要并且獨特的組成部分,是一筆豐厚的文化遺存,蘊藏著無盡的寶藏,其文學價值與審美價值都是無與倫比的。禪詩在思想上示現禪機、證悟佛道,教人超越束縛,回歸自由。在審美上呈現雋永空靈、澄明圓融的特質。筆者在采用文學研究法之外,吸收佛教哲學、佛教心理學、禪宗美學等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以期更全面、深入地挖掘禪詩的文學、禪學、美學價值和意義。需要注意的是,禪詩雖與純文學詩歌形式相同,但其精神內涵及審美特質卻是迥然不同的。通過對唐代禪詩佛禪思想、佛禪譬喻、禪悟境界以及審美價值的考察,可以明確認識到禪宗對唐詩的思想內涵、題材內容、審美境界產生了深遠影響,賦予了唐代禪詩獨特的佛禪特質和內涵。研究唐代禪詩對把握唐詩的整體風貌以及探析佛教文學的精神內核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1] 杜松柏:《禪門開悟詩二百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22頁。

[2] 印順:《中國禪宗史》,廣陵書社2008年版,第6頁。

[3] 呂澂:《中國佛學源流略講》,中華書局1979年版,第4頁。

[4] 錢穆:《中國文化導論》,商務印書館1994年版,第167頁。

[5] 朱光潛:《中西詩在情趣上的比較》,《朱光潛全集》卷3,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78—79頁。

[6] 張晶:《禪與唐宋詩學》,新星出版社2010年版,第2頁。

[7] 季羨林:《禪和文化與文學》,商務印書館1998年版,第29頁。

[8] 孫昌武:《禪思與詩情》,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1頁。

[9] 周裕鍇:《中國禪宗與詩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前言。

[10] 印順:《中國禪宗史》,廣陵書社2008年版,第135頁。

[11] 張晶:《禪與唐宋詩學》,新星出版社2010年版,第185頁。

[12] 吳言生:《禪宗詩歌境界》,中華書局2001年版,第3頁。

[13] 楊惠南:《禪思與禪詩》,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版,第5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手游| 依安县| 金山区| 谷城县| 东丽区| 乐清市| 漳浦县| 南安市| 涪陵区| 德江县| 合江县| 湖北省| 三台县| 宣威市| 长宁县| 通海县| 蒲江县| 万源市| 枣阳市| 淳化县| 沙坪坝区| 绥宁县| 金寨县| 丰宁| 铁岭县| 灵台县| 长垣县| 牙克石市| 车致| 禄丰县| 济宁市| 武宁县| 宁夏| 房山区| 江华| 通化市| 津市市| 太原市| 关岭| 彭山县| 肥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