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研究思路和方法

本書將結合作品誕生的歷史文化語境,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對戰后派戰爭小說進行研究。首先對戰后派代表作家的代表作進行解讀,以揭示戰后派作家戰爭小說的個性特征。在此基礎上,對戰后派戰爭小說的主題思想、創作手法、人物形象、戰爭觀等進行綜合性的探討,歸納總結出戰后派戰爭小說的一些共性特征,揭示其鮮明的戰后特色。

鑒于目前國內外對戰后派戰爭小說的研究現狀,為推動該領域的研究向更深的層次發展,我們在研究時將遵循美學的和歷史的觀點相統一的批評原則和真善美相統一的批評標準,吸收現代文學理論的成果,在文本細讀的基礎上展開實證研究。主要遵循以下原則和方法。

一是堅持中國人的學術立場,力求客觀評價。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學傳統會影響學者的研究,使研究帶上特有的民族性。我們既要吸收日本學者的研究成果,又不能落入他們的窠臼,人云亦云。就第二次世界大戰而言,包括中國人在內的世界上一切熱愛和平的人們,期望日本有良知的作家能對戰爭進行深刻的反省,揭露日本侵略戰爭的罪行,而不是大講特講自己受到的傷害。但是,我們不能以憤怒、憎恨的民族主義情緒遮蔽理性的思考,而應始終堅持學術的立場,避免發表太多感性的議論。對日本戰后派戰爭小說,我們既要從中國人的立場出發進行研究,又不應局限于中國人作為戰爭受害者的立場,應本著科學的態度,客觀地分析戰后派作家筆下的戰爭是什么,他們何以會這樣看待戰爭,他們戰爭認識的局限性和錯誤在什么地方,等等。質言之,我們應超越狹隘的民族主義立場,從多重維度理解戰爭及戰爭文學,深入思考戰爭與個人、民族乃至人類的關系。

二是結合作品創作的歷史文化語境,嘗試從文化的角度進行解讀。文本解讀離不開一定的歷史文化語境,這種語境既包括文本解讀時的語境,也包括作者創作時的語境。王向遠指出:“在面對某些研究對象的時候,我不反對純文學的價值觀,但面對更加紛紜復雜的文學現象的時候,我主張采取視點更高、視野更開放的‘文化學’的文學觀。”[26]日本戰后派戰爭小說反映的是日本發動的侵略戰爭,我們不可能拋開政治去進行所謂純文學的研究。我們需要研究作家的思想傾向和作品的思想內容,看它對戰爭的反映是否真實、是否正確、是否深刻,并可從中管窺作家的戰爭觀等,由此促使處在和平時期的人們正視戰爭、思考戰爭。但是,戰爭文學作品畢竟是作家審美的創造物,是對生活現象的審美反映。因此,我們也可從美學批評的角度,運用藝術標準去研究作品的藝術手法及審美價值。基于這種認識,我們將運用文化語境式批評的方法,把戰后派戰爭小說置于廣闊的社會歷史文化背景下去解讀,立體地、全方位地把握其戰爭文學的創作過程及與日本社會變遷的關系,并考察作家個人的戰爭經歷和日本的民族文化傳統對戰爭文學創作的影響。我們既要從現在的視角對戰后派戰爭小說進行解讀,又要避免完全站在現在的立場去看待歷史,不加具體分析地批判,而得出的比較武斷的結論。

三是歷時的研究與共時的研究相結合。一方面,日本文學根植于本國的土壤,我們可以從歷時的角度考察戰后派戰爭小說與甲午戰爭、日俄戰爭后日本戰爭小說的關聯,了解這些作品如何吸收文學傳統的營養,在日本文學史上處于什么地位。另一方面,日本戰后文學深受西方文學思潮的影響,而且也被廣泛譯介到世界各國,擁有大量的讀者。我們可以從共時的角度考察戰后派戰爭小說與二戰后其他國家戰爭小說的異同,在世界戰后戰爭文學的格局中對其進行多角度、全方位的研究,運用比較文學的方法更好地分析其特點,更好地了解戰后派戰爭小說與他國戰爭文學的共性與個性。

此外,中國學界對日本戰后派戰爭小說的一些研究是依據中譯本進行,多缺少第一手資料。為克服這種使用非原典的、非母語的間接文本的研究可能帶來的論證依據、論證過程和結論的不確定性,本書的研究將在仔細閱讀戰后派戰爭小說日文原著的基礎上進行,把原著作為文本解讀的依據,并廣泛涉獵中日學者既有的研究成果。


[1] 奧野健男:『日本文學史』,中央公論社1970年版,第194頁。

[2] 本多秋五:『物語戦後文學史』,新潮社1971年版,第118頁。

[3] 大久保典夫他:『現代日本文學史』,笠間書院2012年版,第136頁。

[4] [日]松原新一等:《戰后日本文學史·年表》,羅傳開等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3年版,第279頁。

[5] 矢野貫一:『近代戦爭文學事典』(第一輯)·例言,和泉書院1989年版。

[6] 安田武、有山大五編:『近代戦爭文學』,國書刊行會平成4年版,第11頁。

[7] 有山大五:「戦爭文學論——〈戦爭文學〉とその研究への一視點」,『蕓術至上主義文蕓』2000年11月。

[8] [日]松原新一等:《戰后日本文學史·年表》,羅傳開等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3年版,第425—426頁。

[9] 武躍速、蔣承勇:《20世紀西方戰爭文學中的“毀壞”意識》,《浙江社會科學》2011年第8期。

[10] 佐藤靜夫:「『戦後派文學』を問う——戦後40年という時點から」,『民主文學』1986年6月號。

[11] 參見李德純《論日本戰后派文學》,《外國文學》1987年第2期;葉渭渠《戰后派文學運動諸問題》,《日本學刊》1988年第5期;尚俠《日本戰后派文學及其主要作家》,《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年第6期。

[12] 徐東日、李玉珍:《戰后派文學——日本現代反戰文學的高峰》,《東疆學刊》1997年第4期。

[13] 何建軍:《論日本戰后派戰爭文學的主題》,《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7年第2期。

[14] 雷慧英:《日本戰后派文學興衰原因之剖析》,《外國文學研究》2004年第5期。

[15] 劉炳范:《野間宏的戰爭文學批判研究》,《齊魯學刊》2002年第5期。

[16] 劉立善:《論野間宏作品的反戰特色》,《日本研究》2014年第2期。

[17] 陳端端:《從大崗升平的戰爭小說看其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折射》,《外國文學研究》2001年第3期。

[18] 尚俠:《戰后日本文化演進與大岡小說精神》,《日本學論壇》2001年第1期。

[19] 何建軍:《淺析大岡升平的戰爭題材文學作品》,《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2年第3期。

[20] 參見王偉軍《武田泰淳和〈審判〉》,《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6期;徐靜波《〈時間〉:堀田善衛對南京大屠殺的解讀及對中日關系的思考》,《日本問題研究》2013年第4期。

[21] 馮裕智:《武田泰淳的中國戰爭經歷與戰爭反思》,《日本問題研究》2016年第5期。

[22] 王偉軍:《武田泰淳反戰思想的生成及價值取向》,《北方論叢》2016年第5期。

[23] 參見徐靜波《作家武田泰淳的上海因緣和上海意象》,《中國比較文學》2012年第4期;徐靜波《昭和中期日本自由派知識人對中國和中日關系的認識——以作家堀田善衛為例》,《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2期等。

[24] 安田武、有山大五編:『近代戦爭文學』,國書刊行會1992年版,第12頁。

[25] 王向遠:《王向遠著作集第9卷 日本侵華史研究》,寧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36頁。

[26] 王向遠:《王向遠著作集第9卷 日本侵華史研究》,寧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36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沂南县| 阳西县| 揭东县| 余江县| 库尔勒市| 赤壁市| 海盐县| 闽侯县| 霍邱县| 富裕县| 太保市| 西昌市| 克山县| 关岭| 睢宁县| 汝城县| 河东区| 兴安县| 延吉市| 鄂州市| 盐亭县| 岚皋县| 吉木乃县| 海伦市| 沁源县| 屯留县| 吉水县| 中方县| 方城县| 关岭| 仁化县| 关岭| 上蔡县| 金沙县| 长武县| 喀喇沁旗| 辰溪县| 锦屏县| 准格尔旗| 安远县| 甘洛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