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研究綜述

日本學者自戰后派文學誕生之日起就開始對其進行研究,研究對象涵蓋了戰后派作家的大多數作品。隨著中日文化交流的展開,中國學者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把戰后派文學納入研究視野,并取得了一批具有較高學術價值的成果。下面將簡要歸納整理中日兩國在戰后派戰爭小說研究方面取得的主要成果,并指出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一 日本學者的研究

從歷時的角度看,日本學者戰后初期多對戰后派文學予以高度評價。進入80年代中期,隨著日本政治的右傾化,關于戰后派文學開始出現較多的負面評價。對戰后派文學的再評價呈現出以下特點:“把戰后文學作為‘戰后派文學’把握,在此基礎上展開對‘戰后派文學’的全面否定”,或者“反倒稱贊‘戰后派文學的弱點’”。[10]

日本出版了幾部戰爭文學方面的專著,但是其內容都較少涉及戰后派作家。如安田武的《定本戰爭小說論》(1977)僅論及了武田泰淳的戰爭小說。川村湊等編著的《我們是如何講述戰爭的》(1999)主要論及了大岡升平、島尾敏雄的戰爭小說,《閱讀戰爭文學》(2008)僅論及了大岡升平的《萊特戰記》。野呂邦暢的《迷惘的士兵——戰爭文學試論》(1977)則主要通過戰場上幸存下來的普通士兵的手記、實錄,探尋在戰爭這種異常的極端條件下,日本人在想什么、做什么。

此外,日本出版了一些論述戰爭文學的專輯。如安田武、有山大五主編的《近代戰爭文學》(1985)由“近代戰爭文學的意義”“戰爭文學成立的基礎”“戰爭文學的各種樣式”“戰爭文學作家論”四章構成,收錄了22篇論文。其中,論及了大岡升平、島尾敏雄、武田泰淳、野間宏等戰爭文學作家。藝術至上主義文藝研究會于1999年、2000年先后編輯出版了《戰爭文學》專輯,各收錄了16篇相關論文,論及了島尾敏雄、武田泰淳和大岡升平等戰后派作家的戰爭小說。

關于戰后派作家,都有相關的研究專著,其中或多或少涉及了他們的戰爭小說。如日本文學研究資料刊行會編《野間宏·島尾敏雄》(1983)、渡邊廣士編《野間宏研究》(1976)、中村正義著《大岡升平札記》(1989)、野田康文著《大岡升平的創作方法》(2006)、立石伯著《武田泰淳論》(1977)、川西政明著《武田泰淳傳》(2005)、吉本隆明著《島尾敏雄》(1990)、紅野謙介著《島尾敏雄》(1995)、中井正義著《梅崎春生——從〈櫻島〉到〈幻化〉的路程》(1986)、中野信子等著《堀田善衛——其文學和思想》(2001)等。關于戰后派戰爭小說的代表作,日本學者的研究成果較為豐碩,個案研究集中在野間宏的《臉上的紅月亮》《真空地帶》、大岡升平的《俘虜記》《野火》《萊特戰記》、梅崎春生的《櫻島》《幻化》以及武田泰淳的《光蘚》等作品,對島尾敏雄、堀田善衛的戰爭小說研究較少。迄今為止,既沒有對戰后派戰爭小說進行整體性研究的專著,也缺少以某個戰后派作家的所有戰爭小說為對象的專項研究。

二 中國學者的研究

戰后派作家中,野間宏最早被介紹到中國。他于1960年率領日本文學家代表團訪問中國,受到了毛澤東主席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李德純、葉渭渠、尚俠等率先對戰后派文學進行了綜合性的述評,拉開了研究的序幕。[11]在早期的研究中,學者大多把戰后派的戰爭小說視為反戰文學予以了積極評價。到了90年代中后期,一些學者指出戰后派戰爭小說在戰爭認識上的局限,甚至由此否認日本戰后有反戰文學。

總體而言,關于戰后派的綜述性論文占較大數量,內容涉及戰后派的興衰、反戰思想及其主題等方面。如徐東日、李玉珍指出戰后派文學從人類整體的角度洞察了二戰,并揭示出日本軍國主義者在戰爭中扮演的侵略者、占領者角色,真正形成了日本現代反戰文學的高峰。[12]何建軍指出日本戰后派戰爭文學的主題既不是反對侵略戰爭,也不是反對戰敗,而是從人道主義的立場出發,對第二次世界大戰進行反思,描寫戰爭的殘酷以及帶給普通民眾的心理創傷。[13]雷慧英指出戰后派文學的興衰與日本戰后社會的變化密切相關。[14]

對戰后派作家作品的研究,早期主要圍繞野間宏的《臉上的紅月亮》《崩潰感覺》和大岡升平的《俘虜記》《野火》等幾部代表作展開。目前出版了兩本相關專著,何建軍的《大岡升平戰爭文學研究》(2012)以大岡升平的“戰爭五部曲”為主要研究對象,以其戰爭體驗為主線,將歷史事實、文學文本和作者本人的言論作為基本的實證材料,結合作品產生的歷史文化語境,在文學文本分析的基礎上展開實證研究,分析了作家所描繪的戰爭畫面及其戰爭體驗藝術化的手法、作品主題、人物形象、對戰爭的認識等。莫瓊莎的《野間宏文學研究——以“全體小說”創作為中心》(2012)從小說文體學和敘事學的角度出發,分析和論證了野間宏文學中“全體小說”創作思想的形成、“全體小說”理論在系列小說創作中從萌芽、發展到成熟的過程。

研究論文也有很多概論性、綜述性的內容。如劉炳范指出野間宏的戰爭文學雖然批判了日本軍國主義專制統治及其發動的侵略戰爭,但也存在著故意模糊戰爭的侵略性質、為日本人的侵略戰爭推卸責任的思想意識。[15]劉立善分析了野間宏《真空地帶》等作品的反戰特色。[16]陳端端分析了大岡升平在戰爭題材小說《俘虜記》《野火》《萊特戰記》中自身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折射。[17]尚俠探討了大岡升平小說中體現出的戰爭觀、文人意識、大岡情緒與美學構成。[18]何建軍指出大岡升平的戰爭題材文學作品描寫了二戰給人們帶來的創傷,具有濃厚的反戰色彩,其文學創作深受司湯達的影響。[19]在個案研究方面,學者主要探討了這些作品對戰爭與人性的反思,也有學者對作品的創作手法、人物形象、敘事特點等進行了分析。

2005年以后,中國學界對戰后派作家的研究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一是期刊發表的論文數量明顯增加。2010年以后出現了一批研究戰后派作家的碩士論文,如丁世理的碩士論文《堀田善衛的戰爭文學研究——以其在華經歷與戰爭觀為中心》(2015)較全面地分析了堀田善衛的《時間》《漢奸》《紀念碑》《橋上幻象》《方丈記私記》《廣場的孤獨》等戰爭文學作品。二是研究范圍不斷擴大,開始把武田泰淳、堀田善衛、梅崎春生、島尾敏雄作為研究對象。尤其是關于武田泰淳和堀田善衛發表了一些具有較高學術價值的論文,研究涉及武田泰淳的《蝮蛇的后裔》《審判》和堀田善衛的《時間》等作品,主要探討了這些作品對戰爭的反思以及兩位作家的中國體驗方面。[20]如馮裕智通過考察武田泰淳的中國戰爭經歷和戰地作品,探討了戰爭前后他對華態度的轉變以及對日本侵華戰爭的反思。[21]王偉軍分析了武田泰淳文學作品中體現出來的反戰思想、反戰姿態和現實價值。[22]徐靜波考察了武田泰淳的上海因緣、上海意象及其中國觀,并探究了堀田善衛對中日關系的認識。[23]

總體來看,我國學者偏重于從政治學、社會學和意識形態的角度進行研究,主要站在中國是日本侵略戰爭的受害者的民族立場,著眼于文學的政治功能,以批判的眼光論述戰后派作家在二戰認識上的成就和局限,較少從審美的角度研究作品的藝術價值。

三 研究中存在的問題

如前所述,中日兩國在戰后派戰爭小說研究領域都取得了不少成果,為今后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是,該領域的研究還存在一些問題和薄弱環節,尤其是中國的日本戰后派文學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還有不少空白點。主要問題有以下幾點。

一是研究對象不夠全面,缺乏系統性。日本學界的研究集中在野間宏、大岡升平、梅崎春生以及武田泰淳的戰爭小說代表作,很少涉獵他們其他的戰爭小說以及島尾敏雄、堀田善衛的戰爭小說。中國學界的研究集中在野間宏、大岡升平以及武田泰淳的若干戰爭小說代表作,近年有學者論及了梅崎春生的《櫻島》和堀田善衛的《時間》,但島尾敏雄的戰爭小說還無人問津。

二是研究立場民族性強,缺乏客觀性。中日兩國學者的一些研究太拘泥于自身的情感體驗和民族立場,致使其研究感情色彩濃厚,缺乏理性思辨,結論不夠客觀。如日本研究戰爭文學的著名學者安田武親身經歷了戰爭,有過戰場體驗。面對戰后日本人的戰爭體驗正在逐漸風化的情況,安田武說:“我們應該一邊同這種風化賽跑,一邊加速挖掘、記錄尚未挖出的體驗,正確地評價已經出版的戰爭文學,并確定其應有的地位。無論是否有意義,我想應該把十五年間犧牲了三百幾十萬同胞生命的記錄作為民族的歷史,毫無遺漏地記錄、傳承下去。”[24]中國學者的研究大多從正義的價值觀和政治傾向出發進行評判,與中日關系和當前的社會現實密切相關。針對國內在日本文學研究中一些盲從日本人學術觀點的現象,北京師范大學王向遠指出研究者應該堅持中國人的學術立場,強調“在日本問題、日本文學的研究中,談‘愛國主義’也不是一句空話,它是歷史留給我們的最刻骨銘心的經驗教訓,有著實實在在的現實意義”。[25]

三是研究方法各有側重,有偏頗之處。文學具有審美功能、認識功能和教育功能,戰爭文學的敘述視角也有感性層次、理性層次、人道層次和本體層次之分。由于民族立場、文學批評傳統等方面的差異,中日兩國學者研究的方法和關注的重點都不盡相同。大體而言,日本學者缺少宏觀的視野,多是微觀層面的個案研究,且偏重于從藝術的角度分析,以藝術性和審美價值作為衡量作家作品的標準,大多沒有關注到戰后派戰爭小說在戰爭反思方面的局限。中國學者更注重作品的思想價值,多是站在正義與非正義、侵略與反侵略的二元對立立場,用社會學批評的方法去解讀戰后派戰爭小說,旨在考察作品中所反映的戰爭觀或歷史認識,研究中有缺乏實證的弱點。此外,部分學者學術態度不夠嚴謹,缺乏對文本的認真研讀,觀點沒有說服力。

主站蜘蛛池模板: 鲁甸县| 腾冲县| 泸西县| 沾化县| 蒲城县| 竹北市| 诸城市| 宝丰县| 巴塘县| 南投市| 隆尧县| 柳河县| 根河市| 梅河口市| 惠东县| 舞阳县| 黄陵县| 咸丰县| 永城市| 晋江市| 翼城县| 苏尼特右旗| 西昌市| 安仁县| 南康市| 青州市| 仁布县| 张掖市| 大余县| 无棣县| 县级市| 泉州市| 盐亭县| 静海县| 成武县| 武穴市| 曲阳县| 蒙城县| 株洲市| 安乡县| 洪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