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論高清海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三個階段

張靜寧[1] 張祥浩

高清海先生(1930—2004)生前是吉林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是我國著名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家,為繁榮和發展我國的哲學事業作出了畢生的貢獻。其主要著作有《哲學的憧憬》《哲學與主體自我意識》《人的類生命與類哲學》《高清海哲學文存》等。

一個學者治學,往往是作為一個過程而展開,其思想也往往作為過程而存在。其前期和后期研究的重心可能不同,即便對同一問題的認識,其早期和晚期也可能不同。故在中國哲學史上,王陽明有《朱子晚年定論》之作,在國際馬克思主義哲學界,亦有人提出青年馬克思思想和晚年馬克思思想不同之說。高先生在他的自述中,曾說他早年是基于本體論視角接受馬克思主義哲學,20世紀80年代后,是從認識論和實踐論視角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90年代后又立足于“類哲學”領會馬克思主義哲學。高先生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視角的轉變,充分體現了他的不斷自我超越的探索精神和哲學思想的創新性。

一 以本體論“接受”馬克思主義哲學

所謂本體論,是指探究萬物之源的哲學思想。高清海先生解釋本體論說:“本體論,按照傳統的解釋是關于存在本身的學說,即探究存在作為存在所具有的本性和規定的一種哲學理論……本體哲學強調要去把握存在本身,是基于下面這樣一種觀念,即認為我們感官所觀察到的事物并非存在本身,隱藏它后面作為它的基礎的那個超感官的對象,才是真正的存在,即所說的本體。”[2]新中國成立以后流行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哲學教科書,認為物質是一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它不依賴于我們的感官而存在,意識則只是物質的反映而又反作用于物質等等,都是圍繞著世界的本源是物質這一核心而展開。因此可以說,這一時期的辯證唯物主義是一物質本體論。

高先生在20世紀50年代初就讀于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研究生班,在蘇聯馬克思主義哲學專家的指導下,系統閱讀和學習了當時的哲學原理教科書的基本內容。這一時期的學習經歷被他后來總結為從物質本體論“接受”馬克思主義哲學。畢業后回到東北人民大學,他于1956年撰寫了《什么是唯心主義》,1959年撰寫了《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1962年撰寫了《論唯心主義的認識論根源》等書,這些著作所闡述的主要內容正是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本體論。

在《什么是唯心主義》一書中,高先生闡述了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的對立、唯心主義的基本派別、唯心主義的根源等問題。該書認為:“唯物主義世界觀,根據人們在社會實踐中積累起來的經驗,從物質決定意識這一原則出發。認為世界并不由人們的意識產生,也不是由上帝創造的,世界是不依賴于意識而獨立存在著的客觀實在,而意識則是物質世界發展到一定階段上產生的東西,是對于物質世界的反映。因此,唯物主義哲學認為物質是第一性的,是世界的本源,意識是第二性的,是由物質派生的。唯心主義的觀點卻相反,他們站在和唯物主義根本對立的立場上,從意識決定物質這一原則出發來回答物質與意識的關系問題。”[3]高先生的這一論斷,即是哲學原理教科書對物質本體論最好的說明。

在寫于1962年的《論唯心主義的認識論根源》中,高先生剖析了唯心主義哲學的兩個根源,一是階級根源,它是適應反動階級利益的需要而產生的。二是認識論根源,它是由認識中的主觀主義產生的。高先生認為,哲學認識的特點是主客觀交互作用,在這一過程中,如果某一認識環節脫離了客觀對象的來源,也就勢必夸大了認識的能動作用,把認識與對象的關系歪曲為主觀創造客觀的關系,從而顛倒了主客觀的正常關系,這樣就走向“存在就是被感知”的主觀唯心主義。如果把概念這種認識形式絕對化,使它脫離了感覺的基礎,使一般變成了獨立的實體,就會走向“理性是世界的靈魂”的客觀唯心主義。高先生的這一分析,亦是當時國內馬克思主義哲學界對唯心主義認識論根源的基本共識。

從接受辯證唯物主義的這些基本觀點出發,在20世紀50年代全國對胡適的批判中,高先生寫了《批判胡適實用主義唯心論的反動本質》一文,對胡適的實用主義進行了批判,認為胡適的實用主義集中到一點,就是否認客觀世界的物質性。但是,“世界是不僅不依賴實用主義的意志也并不照顧實用主義的興趣存在著的……它是按照它自己的規律發展變化著的,只能是人的意志適應客觀規律,卻不是客觀規律適應人們的意志”[4]

高先生的這種批判,亦是當時批判者的共識,他們所依據的,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物質本體論。

在20世紀50年代,高先生還對華崗的《辯證唯物論大綱》進行批評。華崗是我黨的一個老干部,后任山東大學校長,他在講授辯證唯物主義的講義的基礎上,整理出版了《辯證唯物論大綱》一書。高先生在書評中雖然也肯定該書的出版,對于宣傳辯證唯物論是有意義的。但他認為此書在體系和觀點方面都存在許多缺點,特別在辯證唯物論基本理論方面有不少的錯誤。因此,他對該書的批評多于肯定。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物質本體論的觀點看,該書確實存在著如高先生所指出的種種理論錯誤和表達的不當。

當然,在20世紀50年代,高先生也對《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哲學教科書提出質疑。在當時教研室主任劉丹巖教授的啟發下,高先生認為辯證唯物主義作為哲學世界觀,應該包括歷史唯物主義原理的內容,而所謂歷史唯物主義,只是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學,而不屬于一般的哲學世界觀,亦不能與辯證唯物主義并列。他把這一觀點,寫成《論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關系》一書,后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這本書給高先生帶來了不少災難。在1957年的反右斗爭和1959年的反右傾運動中,高先生和劉丹巖教授被斥為分割馬克思主義哲學一整塊鋼鐵的分家論,而遭到長時間的批判。但從這本書中,我們也看到高先生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哲學原理教科書體系改革,以及擺脫物質本體論而轉向馬克思主義哲學認識論和實踐論的端倪。后在編輯高清海哲學文存時,高先生以《體系改革思想溯源》之名,收在文存第一卷里。

二 以認識論和實踐觀點“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

這個時期是從上世紀的改革開放之初開始,到1990年,大約有十年時間。高先生在《十年哲學自述》中說:“我從1980年接受哲學教科書體系改革問題的研究任務,到現在正好十個整年。回顧十年來的工作,就理論方面說,我主要開展了三項研究:1.突破僵化模式,改革教科書的哲學體系;2.克服本體論化傾向,重新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思想實質;3.體現時代精神,變革哲學觀念,推進哲學理論進一步發展。”[5]

高先生所說的改革教科書的哲學體系,是指主編完成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一書,克服本體論傾向,是指克服《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教科書把馬克思主義哲學本體論化,變革哲學觀念,推進哲學理論進一步的發展,是指從哲學是認識論和實踐論這一視角來重新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

在這一時期,高先生曾反復指出教科書的僵化的本體論傾向。他認為,舊哲學是建立在哲學和科學尚未分化,或者分化還不徹底的基礎上的,由于受到當時科學條件的限制,它們就尋求世界的終極存在,萬物的始基及其隱秘的本體,這種方法顯然是不科學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理論,決不會對這種不可能得到的科學結論作出科學的回答。可是教科書卻按照舊哲學的傳統觀點來理解哲學的定義,強調哲學是研究整個世界發展規律的科學,而不是研究以人為主體的主觀思維與客觀世界相互關系的規律,并以此安排馬克思主義哲學各個部分的內容。這樣做的結果,造成在闡述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許多問題上,沿用早已被科學的發展否定了的舊哲學的提法,例如追求世界的本源是什么,整個世界的本質是什么等等。他說:“哲學的任務不是要為這些問題提供答案,而是要為科學獲得這些答案指明認識的道路和提供思維的方法。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物質概念的基本作用就在于此。如果把物質概念看作是對上述問題的答案,那就不但使人感到除了空話絲毫沒有解決問題,而且也會使人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成一種不正確的看法。”[6]

對于如何正確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或者說以什么為基點去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高先生提出了以哲學認識論去理解。他認為,哲學的核心是認識論問題。他說:“科學的哲學是關于認識的理論,也是關于客觀世界的理論。只有符合于客觀對象的性質和狀態的認識理論,才能是科學的理論。”[7]又說:“世界觀與認識論、方法論并無分別。它們都是關于如何認識世界的理論。世界觀也就是認識和方法論。”[8]馬克思主義哲學當然也是這樣。“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世界觀同時就是認識論……恩格斯從對哲學歷史發展的總結中,明確地提出了思維對存在的關系的問題是哲學基本問題。意識與存在的矛盾既是認識論的基本矛盾,也是世界觀的基本矛盾。”[9]

當然,高先生所說的認識論與傳統的認識論并不相同,依照傳統的認識論,認識是對客觀對象的反映,又反作用于客觀對象,這就是所謂“能動的反映論”。高先生則不同,他強調:“在認識中,必須灌注著人的主體需要、目的,并表現著人的主體能力、水平等主觀因素。認識是主體和客體相互作用的產物。沒有客體對主體的作用不可能產生認識,同樣地,沒有主體對客體的作用也不可能產生人的認識。人只能在主體對客體的作用中去接受客觀的作用、反映客體的特性和本質。因而,在認識中既包括客體的內容,同時也不能不打上主體—人及其所用的認識工具的烙印,即對象化著主體的性質、狀況、目的和需要。”[10]也就是說,認識不只是客體的主體化,同時也是主體的客體化,或者說,并不是先是客體到主體,同時也是主體到客體,是一主客體的交互過程。

基于這樣的認識,在他主編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一書中,除緒論外,就分為四編,第一編是《意識與存在的關系——認識的基本矛盾》,闡述人類認識的本質是處理主體反映客體的認識關系和改造客體的實踐關系。第二編是《客體——世界的統一性和多樣性》,闡述作為人類認識和實踐的客體狀況。第三編是《主體——人作為主體的規定及其主體能力的根據和發展》,闡述人作為主體的基本規定。第四編是《主體和客體的統一——在實踐基礎上真善美的統一與自由的實現》,闡述主客對立統一的關系本質和內容,以及作為統一主客體的實踐的本質等等。

從認識的主觀能動性出發,突顯認識過程中主體的積極建構作用,并以此克服物質本體論的自然哲學觀點的局限,重新構筑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的構架和內容,這是高先生在20世紀80年代的主要工作,它集中反映了高先生這一時期是從認識論去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思想傾向。

至于實踐,亦是高先生這一時期思考馬克思哲學的主題之一。可以說,20世紀80年代的前期,高先生較多地從認識論重新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而在后期,較多地從實踐觀點的思維方式重新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他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和此后撰寫的《哲學與主體自我意識》這一重要著作中,都有論述實踐的章節。1987年,他撰寫了《論實踐觀點作為思維方式的意義》,1989年又撰寫了《再論實踐觀點的思維方式本質》。

在高先生看來,雖然傳統哲學原理教科書也強調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性,但只把實踐局限在認識論的狹小領域里,而在高先生的思想里,實踐則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思維方式。他說:“對于‘實踐’觀點,不能只看作用來回答認識基礎、來源和真理標準等問題的一個原理,而應看作馬克思主義哲學用以理解和說明全部世界觀問題的一種嶄新的思維方式。”[11]高先生所說的思維方式,是指思維活動中用以理解、評價客觀對象的基本依據和模式。實踐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思維方式是說,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立足于實踐去觀察和認識一切哲學問題的,不是把實踐僅僅看作是認識論的一個原理,而是把實踐作為一種解釋原則和思維方式去重新理解人、世界以及人與世界的關系。

高先生強調,實踐的本質是人與世界分化和統一主客觀矛盾的基本活動。與高先生的哲學同時流行的實踐唯物主義和實踐本體論,亦都重視實踐,這與高先生無異。但是這些哲學流派重視實踐,或是就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功能上說,或是就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地位上說,他們大多數都固守實踐是客觀的物質性的活動。高先生則不同,他強調的實踐既是分化世界的活動,造成人與自然矛盾的根源,又是統一世界的活動,消解人與自然的對立;既是體現著物質對精神本質作用的活動,吸收唯物論哲學合理性的根據,又是體現精神對物質的能動的創造性活動,吸收唯心論哲學合理性的根據。所以實踐既不是唯物論的范疇,也不是唯心論的范疇,所以他的實踐哲學被學界稱為“超越的實踐哲學”。

正是出于對實踐的這一理解,高先生就有重新評價唯物論和唯心論對立之作。高先生認為,實踐是主客觀相統一的過程,或者說是主客觀互動的過程,而不是單純的客觀性物質活動。所以,馬克思主義的實踐哲學既不是唯心主義哲學,也不是唯物主義哲學,而是一種超越了二者的哲學,對于以往把唯物論和唯心論對立的思維模式,有必要重新進行審視和評價。高先生說: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哲學史上的偉大變革,首先并不在于他具有辯證思想,而在于它發現了超越唯物論唯心論兩極對立的實踐哲學,為哲學開辟了新視野,實現了新變革。馬克思主義哲學所具有的辯證思想,主要也來自這一實踐理論。高先生的這一觀點,在我國改革開放后的哲學界,以其理論的徹底性,引起了學術界和社會的熱切關注和爭論。

高先生還強調,不能把唯物論和唯心論的對立看成是真理與謬誤的對立,因為真謬屬于科學知識評價的范疇,而哲學判斷并非事實判斷,在本質上說是一種反思性理論,把真謬的判斷簡單地套在哲學的頭上,并不合適。這樣,他就對當時流行的唯物論是真理,唯心論是謬誤的觀點作了合理的否定。

高先生還提出了為主觀性正名的觀點。中國的哲學界,幾十年來一直貶斥主觀性而高揚客觀性。高先生尖銳地指出,把主觀性等同于主觀主義,這是“從客觀實際出發”嗎?主觀性果然如此之壞,如此一無是處,人的“主觀能動性”從何而來?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在處理哪一件事情上不抱有主觀目的、主觀的意見,即不是從主觀愿望出發的呢?有誰能離得開主觀性呢?沒有主觀的想象,人們怎么可能在行動之前就在觀念中把“應然之物”創造出來呢?

高先生強調,人的主觀性是一具有雙重性格的矛盾本性。也就是說,人們做事既要從主觀性出發,也要從客觀性出發。它既可以把人們引向創新的一面,也可以把人們引向虛幻的一面。所以要從主觀性的雙重性格考量主觀性,要引導主觀性走向創造性源頭的一面,避免和減少主觀性的負面作用。而不是單純地貶斥主觀性。

高先生的上述諸觀點,富有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徹底性和創新精神,為當時深受哲學原理教科書哲學影響的國內馬克思主義哲學界,帶來了一股久違的清新之風,產生了重大的學術意義。其一,以認識論原則完成對哲學原理教科書體系的重構,突破以物質本體論原則構建的蘇聯教科書的僵化自然哲學體系,為我國改革開放初期的思想解放奠定哲學基礎。其二,以主體性原則重新理解哲學,構建“有我”的“署名”哲學,推動國內哲學界的哲學觀念變革和哲學創新。其三,以實踐觀點的思維方式超越實踐認識論、實踐本體論和實踐唯物主義等觀點,實現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新性理解,推動國內馬克思主義哲學創新。

三 以人學和類哲學“闡釋”馬克思主義哲學

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后,高先生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又有了新的變化。他自述他的哲學思想說:“進入90年代以后,我的思想自覺更加明確了。我意識到一切問題集中在‘人的問題’上,都決定于對人的基本看法,馬克思的實踐觀點也首先是用來表征人的本性的。于是‘人’就成為我這一階段思考的主要課題。”[12]

高先生在20世紀90年代以后以人學為中心領悟馬克思主義哲學,這是他在20世紀80年代以實踐闡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自然發展,因為實踐的本性是創造性,這只是屬于人的本性,實踐的主體是人,所以從實踐的哲學必然要引申到人的哲學,這個變化是完全合乎邏輯的。

在這一時期,高先生強調:“哲學的奧秘在于人。”他說:“人是哲學的真正的主題,哲學不過是人的自我理解、自我反思、自我意識的一種理論形態,要了解哲學的性質、功能及其歷史的演變,‘人’應是它的基礎和前提。”[13]又說:“人是哲學的核心內容,哲學作為一種世界觀理論,歸根到底是為了理解人和說明人,只是它取的方式是通過人與世界'的關系來把握人的。”[14]

因此,在高先生看來,哲學史也就是人學史。他說:“在歷史上,哲學涉及的問題很廣泛,幾乎沒有什么是哲學不能研究的,但有一點也很明確,不論以什么為對象,哲學都是從人出發,以人的觀點去看待、認識人的本性,這是‘哲學’與‘科學’在研究視角上的根本區別。”[15]1992年,高先生還專門寫了一部著作《哲學的憧憬——形而上學的沉思》,專門闡述人在哲學中的地位,提出哲學史就是人學史的思想。

哲學的奧秘或中心是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心當然也是人。他說:“我們都清楚,只是到了馬克思的哲學,才確立了關于人的具體性的觀點。馬克思的重大理論貢獻之一,就是發現了走出‘抽象王國’進入‘現實世界’的道路,從‘抽象的人’轉到了‘活生生’的現實的人。按照恩格斯的說法,馬克思哲學也就是‘關于現實的人及其歷史發展的科學。’”[16]高先生還特別強調,認為實踐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礎和人是其哲學的核心的觀點是統一的。在高先生的哲學里,說實踐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礎,這是就人的認知和活動而言,說人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心,這是就人是實踐的主體而言,二者是二而一、一而二的。

哲學家當然都談人,黑格爾的“自我意識”是談人,不過是抽象的人;費爾巴哈的“感性實體”也是談人,不過是生理學上的人。高先生談人,關注人作為“種”和“類”的區別,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類哲學”的概念。所謂種,是指生物互相區分的概念,人不同于貓,貓不同于狗,這是因為種的不同。如果沒有這種“種”的不同的概念,我們就不能區分各種物種的區別。高先生認為,種的本性是自然賦予的,它的特點是前定的,人之所以為人,貓之所以為貓,從種上說,不是他自己選擇的結果,而是由自然賦予的,這就是所謂“前定性”。“類”則不同,類當然也包含著種的含義,但它又超越了種的界限,人之所以是人,所以不同于物,主要不在于他能直立走路,兩足無毛,而是他的本性亦即作為類的本性是能進行自我創生的活動,亦即能進行社會實踐的活動。這種實踐活動并不是自然賦予的,并沒有前定性。他引馬克思的話說:“通過實踐創造對象世界,即改造無機界,證明了人是有意識的類存在物,也就是這樣的一種存在物,它把類看作自己的本質,或者說,把自身看作類存在物……因此,正是在改造對象的世界中,人才真正證明自己是類存在物。”[17]所以,高先生的“類”,就是關于人的類本性,就是指人的自我意識達到了自覺的狀態,或者說,人是有社會性的動物。他說:“類是人的真正的本性,它也就應當是以人的主題的哲學的真正的內容和實質……我們如果認識到了這一點,在我看來就不能不承認,哲學實質也就是以類(人的真正本性,這種本性同時包括了人所生活和活動的世界)為核心內容和根本性質的‘類哲學’。”這也就是說,哲學的實質也就是“類哲學”,亦即研究和把握人的類本性的一門學問,或者說,哲學的實質就是一門研究人的社會性的學問。

高先生認為,以往的哲學都沒有準確地把握人的類本性,或者都把人的本性抽象化,只有馬克思的實踐哲學才準確地把握了人的類本性。他說:“按照馬克思的觀點,人的實踐活動是類本性的活動。因而以實踐為本性的人,也就是一種具有類本性的存在。”[18]

高先生還多次引用馬克思關于人的三個階段發展的話。馬克思曾說,人和社會的發展,要經歷三種歷史形態。這就是“人的依賴關系(起初完全是自然發生的),是最初的社會形態”,“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是第二大形態”,“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是第三個階段”。高先生解釋說:“這三個階段,可以看作是人的依次以群體為主體和本位,以個體為主體和本位,以自由個性的人的聯合體,即自覺的類主體和本位的三種發展形態。”[19]這三個階段,就是人的類本性歷史生成、歷史展開、歷史實現的過程。前兩個階段人的類本性還處在由種向類脫胎、轉化的過程,只有到了第三個階段,人才進入自覺的以類為存在狀態的人,亦即充分獲得自由的人。

與此相適應,哲學的發展亦經歷了相應的形態。在“以人的依賴關系”的社會形態中,哲學表現為追問原初的先天的絕對的東西,這就是本體論的思維方式;在表現為“物的依賴關系”的社會形態中,哲學走向弘揚自身的主體權威,從本體論走向生存論、功能論,哲學理論從彼岸逐漸回到了現實的人間。只有到了自由聯合體的社會形態下,哲學才達到“類哲學”,亦即人的自我意識達到了自覺的形態。馬克思在哲學上所實現的變革,就在于為這種類哲學奠定了基礎,開辟了方向。我們今天從類哲學的觀點去理解馬克思主義的哲學,才能把握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真諦。

從此出發,高先生對傳統的哲學教科書進行了批判。高先生認為,傳統的哲學教科書最大的弊端是“人”的缺失。他指出,舊的教科書要人相信一切都是客觀規律決定的,要人承認自然是老大,是第一,在主客觀關系上,客觀是老大,是第一;在活動和規律關系上,規律是老大,是第一;在真理和價值關系上,求真是老大,是第一,價值要服從真理;在自由和必然的關系上,必然是老大,是第一,自由應順從必然。在情欲與理性關系上,理性是老大,是第一,情欲要服從理性等等。說到底,這種哲學教科書宣傳的是“客體中心論”“客觀決定論”,也就是說,在這種哲學里,人的地位是沒有的,人被失落了。

由于舊哲學教科書貫徹的是客體中心主義,即使講到人,也不講人的主體性。他說:“在今天,我們花費了那么大的精力,引用了那么多的材料,僅僅去證明自然在先,有了自然,才會有人和人的意識,而且到此便終結不再往下論證人如何主宰自然的問題,能引起人們多大興趣呢?從自然產生出了人,人為什么卻成了主體,人怎樣才能實現并發揮人的主體性?這才是人們需要從哲學中了解到的。”[20]可是我們的教科書卻不講這些,真是匪夷所思!

由于不講人,人所關心的問題,如情感、欲望等,在教科書中便成了禁區。高先生說:“人最為關心的就是人自己的問題。人所以要去認識人以外的事物,也是為了了解人自身的問題。人的全部活動,包括實踐活動、認識活動、評價活動等等在內無非都是為了了解人自身及其周圍環境的矛盾問題。在前述傾向影響下,關于人的權利、地位、價值等問題都成了禁區……學完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全部原理,能回答出什么是人,以及人在整個世界中占什么地位,人和自然的關系是怎樣的,人的價值如何等等問題嗎?”[21]哲學如果不講人所關心的生命、情感、欲望等等問題,學習這樣的哲學又有什么意義?

高先生大聲疾呼,必須要改革我們哲學的現狀,推進哲學的發展,使哲學體現時代精神,其中關鍵問題是要改變哲學中人的觀念,人的地位和人的處境。為了創新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改造舊教科書的模式,推動哲學觀念變革,高先生貢獻了畢生的精力。

結語

縱觀高清海先生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三個階段,我們看到,高先生對于哲學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解一直處在變化中。這種變化,是不斷自我超越的變化,正如他在自傳中說:“我從‘本體論’接受哲學,經過了從‘認識論’和‘實踐論’理解哲學的發展階段,最后捕捉到現實和具體的‘人’,由此確立了‘類’哲學的觀念。”[22]高先生的這一自述,是符合他的思想歷程的。

如果有人要問,高先生在不同的三個時期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有三種不同的理解,哪個階段的理解是正確的呢?在我們看來,三個階段的理解,不是正確不正確的問題,而是理解的層次不斷深入的問題。它們彼此并不互相否定。后一階段的理解,雖然不同于前一階段,但其理論根源,即寓于前一階段的理解之中。它們只是視角的不同,而不是正確和不正確的不同。我們知道,哲學不是凝固不變的東西,它始終處于發展之中。因此,哲學也就是哲學史。馬克思主義哲學當然也是這樣。它不是終極不變的一套知識,而是一種哲學思維方式,不是一種教條,而是行動的指南。在馬克思主義哲學誕生一百多年時間里,它處于不斷發展、不斷豐富之中。時代不同,它的理論形態也就不同,所以20世紀有20世紀的馬克思主義哲學,21世紀有21世紀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地域不同,它的理論表現也就不同。所以西方有西方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有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如果凝固不變了,也就失去了生命力。

哲學家的思想只有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才富于理論的生命力。當然,創新不是任意的,它應有歷史和理論的依據。不斷自我超越,不斷跟上時代和哲學發展的步伐,這是一個真正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家應有的思想品質。高先生就是這樣一位馬克思主義哲學家,他的哲學思想的深邃性就在這里,即使到了彌留之際,他還諄諄教導學生:中華民族的未來發展需要有自己的哲學理論。這是他生前發表的最后一篇文章,被看作是他的“哲學遺囑”。究竟如何完成高先生的哲學遺囑?拿什么來告慰先生對中國哲學發展的畢生求索?這值得我們每一個哲學理論工作者深入思考,也是我們在當代再度學習研究高先生哲學思想的意義與價值所在。

[該文原載于《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5期]


[1] 張靜寧,東南大學副教授。

[2] 《高清海哲學文存》第1卷,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41頁。

[3] 高清海:《什么是唯心主義》,遼寧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頁。

[4] 高清海:《批判胡適實用主義唯心論的反動本質》,《東北人民大學人文科學學報》1955年第1期。

[5] 《高清海哲學文存》第1卷,第312頁。

[6] 高清海:《找回失去的“哲學自我”》,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86—87頁。

[7] 《高清海哲學文存》(第1卷),第187頁。

[8] 《高清海哲學文存》(第1卷),第188頁。

[9] 《高清海哲學文存》(第1卷),第190頁。

[10] 高清海:《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上,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96頁。

[11] 《高清海哲學文存》第1卷,第1頁。

[12] 《高清海哲學文存》第6卷,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88頁。

[13] 《高清海哲學文存》第1卷,第97頁。

[14] 《高清海哲學文存》第1卷,第327頁。

[15] 高清海:《找回失去的“哲學自我”》,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5頁。

[16] 高清海:《找回失去的“哲學自我”》,第240頁。

[17] 高清海:《找回失去的“哲學自我”》,第272頁。

[18] 《高清海哲學文存》第6卷,第5頁。

[19] 高清海:《找回失去的“哲學自我”》,第275頁。

[20] 《高清海哲學文存》第1卷,第304頁。

[21] 《高清海哲學文存》第1卷,第303頁。

[22] 《高清海哲學文存》第6卷,第390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德保县| 天等县| 亳州市| 康乐县| 阿坝县| 武平县| 莎车县| 信阳市| 焦作市| 汕尾市| 贺兰县| 土默特右旗| 莒南县| 陇西县| 泗水县| 措勤县| 辽阳县| 当涂县| 孟州市| 平和县| 武汉市| 密山市| 大名县| 盐津县| 武隆县| 大竹县| 宜州市| 绥芬河市| 湖州市| 图们市| 当阳市| 大同市| 宽城| 宁强县| 杨浦区| 报价| 沁阳市| 张北县| 明星| 巨野县| 黄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