啖助學派通論
唐代中葉,學術界興起了一個新《春秋》學派。這個學派以啖助、趙匡為先驅,陸淳(質)集其大成,對當時學術界產生過很大的影響。宋人陳振孫說:“漢儒以來,言《春秋》者惟宗三傳,三傳之外,能卓然有見于千載之后者,自啖氏始,不可沒也?!保ā吨饼S書錄解題》卷2)清末學者皮錫瑞也說:“《春秋》雜采三傳,自啖助始。”又說:“今世所傳合三傳為一書者,自唐陸淳《春秋纂例》始?!保ā督泴W通論》之四《春秋》)“淳本啖助、趙匡之說,雜采三傳,以意去取,合為一書,變專門為通學,是《春秋》經學一大變。宋儒治《春秋》學者,皆此一派?!保ā督泴W通論》之四《春秋》)《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經部總序認為,清代以前兩千年經學凡六變,其中唐代的“孔穎達、賈公彥、啖助、陸淳”為上承章句之學,下啟宋明理學的第二變。這些評價表明了啖、趙、陸等人在經學史上的重要地位。
啖助著有《春秋集傳集注》及《春秋統例》,趙匡著有《春秋闡微纂類義統》,均已佚。陸淳的著作今存三種:《春秋集傳纂例》十卷,《春秋集傳辨疑》十卷,《春秋集傳微旨》三卷。這三種書是陸淳在啖趙二人的研究基礎上完成的,實際上集中了啖、趙、陸三人的《春秋》學思想。他在《春秋集傳辨疑》凡例中說:
《集傳》取舍三傳之義,可入條例者于《春秋集傳纂例》諸篇言之備矣。其有隨文解釋,非例可舉者,恐有疑難,故纂啖、趙之說,著《辨疑》。
這就說明了《春秋集傳纂例》《疑辨》二書綜合了啖、趙二人的研究成果,集其大成。二書中多處明標“陸淳曰”,提出自己觀點。至于《春秋集傳微旨》,則先列“三傳”異同,參以啖、趙之說,而斷其是非。在該書自序中,陸淳說“其有事或反經而志協乎道,跡雖近義而意實蘊奸,或本正而末邪,或始非而終是,介乎疑似之間者,并委曲發明,故曰《春秋集傳微旨》”??芍摃篌w上為陸淳自撰,代表了他本人的觀點。但每條必稱“淳聞于師曰”,以示不忘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