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每個委屈的孩子,內心里都住著一個“恐嚇者”
我們遭遇過的所有傷害,都會在內心深處留下或深或淺的傷痕,這些傷痕,會一直伴隨著我們的生命成長;
我們太過于驕傲,粗糙地包扎過后,就把它深藏起來,任它在心底流血潰爛、堆積成山;
我們用堅強給自己做個偽裝,讓傷口覆蓋一層厚厚的盔甲,然后努力奔跑,去做人生的贏家;
我們總是想用金錢、榮譽、物質去安撫那些傷口,期待自己變得夠強大時,它們就能自我痊愈;
我們以為只要跑得足夠快、站得足夠高,就可以把那些痛苦遠遠地甩在身后,從此擁抱幸福人生;
但最終我們卻發現,這一切的努力都無濟于事,那些痛苦,隨著時間的推移會變得愈來愈清晰和危險,直到某一天突然爆發,把我們徹底吞噬和淹沒,拽入痛苦的深淵。
是的,縱使贏了世界,最終,我們還是會輸給自己!
每個自卑的人,內心里都有兩個自我。
你會不會有這樣的體驗:當你面臨某個抉擇或挑戰時,你的內心深處就會有兩個聲音“自我沖突”。
一個聲音告訴你:“放棄吧,你不行的!”
這個聲音很冷酷、很權威、很強勢,是那種輕蔑的、毋庸置疑的、斬釘截鐵的、高高在上的姿態,不容你分辯和商量,直接就把你打入冷宮,讓你原本躍躍欲試的心,瞬間落入谷底。
但你心里還有另一個聲音,它很微弱、很小心地為自己爭辯:“我想試一試,我感覺我能做到……”
但這個聲音太微弱了,跟那個強大而否定的聲音比起來,就像一個羸弱瘦小的孩子,面對一個高大兇悍的巨人。
他的申辯是那么無力,瑟瑟發抖,甚至不敢看巨人的眼睛。
他顫抖著,想要更多地表達卻無能為力。那個鄙視的眼神和刺耳的聲音,就像利劍一樣刺痛他稚嫩的心,讓他惶恐而羞愧。
他鼓起的那丁點勇氣,瞬間就被擊打得粉碎。
此時的他,連頭都不敢抬起來,最后一點乞求的念頭都被打消了,只想趕緊結束對話,退回到自己的小黑屋里去躲起來……
我的來訪者海洋就是這樣跟我描述他的感覺:
每次去參加同學聚會,我都試圖自我鼓舞:“海洋,你要站出來,去展示自己,讓大家對你刮目相看。”
每當這樣想的時候,我的心馬上就開始怦怦狂跳。然后,我開始構思自己的開場白,想一句就在心里默念一句。
該如何開始?怎樣展示一點小小的幽默來調節緊張氣氛?怎么介紹自己比較妥當?
該如何回復那些可能出現的刁鉆提問,以及不懷好意的發難?
我一邊想,這些念頭一邊不停地鉆進我的腦子。很快,那些想好的應對話語,在心里打結、亂成一團,怎么也理不出頭緒來,成了一團糨糊。
我一下就氣餒了,那個批評的聲音就冒出來了:
“你太沒用了,又蠢又笨,一開口就會引來哄堂大笑!你最好還是閉上嘴,別自找羞辱了!”
“不是你說的這樣……”,另一個聲音在心里小聲地抗議。
但這個聲音太無力了,被批評聲完全打敗了,只能無奈地退縮在角落,像個委屈的孩子。
那種感覺真是糟透了,我還沒有開口,但仿佛周圍的人都開始準備要嘲笑我了。
那一瞬間,我的頭開始嗡嗡作響,緊張到要爆炸,頭皮發麻,喉嚨發干,似乎馬上就要窒息了。
這個時候,我特別害怕某個人突然指著我說:“讓海洋來說……”
因為我現在全亂了,那些準備好的話都消失了,大腦一片空白。
如果這個時候我被拽出來,一定會結結巴巴的說不出話來,那簡直太蠢了,我的人設徹底毀了。
我感到害怕極了,想找個地方讓自己藏起來,不要有人關注到我,不要看到我的存在。
最好能悄悄溜出去,到院子里去敞口氣……然后,我開始盤算著如何離開這個地方。
海洋深深地嘆了一口氣。
他說:“我知道,那個微弱的抗爭聲音,才是真實的我自己。
“每當這時候,我都能看到你說的那個可憐小孩,他一個人退回到那個小黑屋里,不敢發出任何聲音。
“他是那么孤獨無助,仿佛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可以幫他,他只能默默地待在黑暗中,委屈、憤怒和絕望……”
為什么?他一遍一遍地發出憤怒的哀號,為什么你們要這樣對我?我恨你們。
當“我恨你們”的聲音嘶鳴著從他的喉嚨里發出,我仿佛看到那個小小的孩子,眼睛里噙滿淚水,似一只渾身受傷、落入陷阱的小狼一樣,無助地嘶鳴,目光里都是深深的怨恨和悲傷。
那個被困在黑暗中的“內在小孩”,就是我們曾經被深深傷害過的自己。
每一個自卑者的內心,都住著一個這樣的“內在小孩”。
那個從小被拒絕、被否定、被斥責、被冷落、被忽視、被遺棄、被虐待、被暴力傷害、被不公平對待的可憐的自己!
那個小小的自己,一直在那里無聲地控訴,在沉默中憤怒和哀傷。
這就是我們的“內在小孩”,即使我們已經長大成人,但這個可憐的孩子卻并沒有跟著我們一起成長起來,他被壓抑、遺棄在我們內心深處的某個角落里,孤零零的,瞪著驚恐的眼睛,蜷縮在黑暗中。
這就是童年創傷常常爆發的原因,因為內在的那個“自我”,并沒有真正長大,他依然躲在陰暗的角落里舔舐傷口,孤獨地等待著你去拯救,去為他伸張正義、打抱不平,救他脫離那個幽暗恐懼的牢籠。
那些突如其來的恐懼、莫名的悲傷究竟從何而來?答案就在這里。
每當你身處應激場景,比如陌生的聚會、嚴肅講臺、異性交往、權威對話等等,就會立刻陷入“自我沖突”的模式。
這就是開頭講的兩個自我的沖突:一個批評的自我,一個被批評的自我。
批評的自我,來自被內化了的“養育者”。
他們是不容反抗的權威,從小就對你指責、批評、輕視和譏諷,這些聲音經過長期灌輸,最終內化成你自我批評的一部分。
所以現在你知道了,為什么在你的內心里,常常會有一個貶低和批評自己的聲音。
被批評的自我,就是你的“內在小孩”。
內在小孩才是屬于你“真實自我”的那一部分,他原本應該是健康自信、積極陽光的,并隨著年齡增長變得越來越強大和成熟,和你的體能、心智相匹配的,一起去應對復雜的社會環境。
但遺憾的是,這部分的你,在批評者長期的打壓下,停滯了。
因為作為一個孩童,他沒有反抗權威的能力,反抗可能意味著更加嚴厲的懲罰。
所以,他只能選擇順服,選擇被動地接受現實。
當他接受了“養育者”給予他的定義,接受了那些原本不屬于他自己的不良“標簽”,比如“不好的”、“不配的”、“不行的”,這個委屈的小孩,就被封印起來無法再長大了。
因為他喪失了成長所必需的養分:肯定、鼓勵、支持、接納、愛和安全感。
于是,這個委屈的“內在小孩”,就成為你生命不可承受之重,躲在黑暗的角落里,吞噬著你的自信,成為你的痛苦之源!
本章練習
識別內化的“恐嚇者”:
拿出紙筆,回憶自己內在批評的聲音,把它記錄下來:
什么狀況下,會感受到那個否定和批評的聲音?
這個聲音是怎么否定和批評自己的?
這個聲音像是誰的?回憶小的時候,是誰用這樣的話語不斷傷害你?
想一想從什么時候開始,這些批評的聲音內化成你的自我批評了?
當這些批評聲音響起的時候,閉上眼睛,仔細體會自己內在的感受,是否有過委屈?難過?不甘?生氣?
仔細地體會那些委屈、難過、不甘和生氣的背后,是誰在那里申辯和控訴?
感受自己“內在小孩”的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