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成年跌的跤,都是童年創傷給你挖的坑
從上一章節的練習中你是否會發現,童年不良教養形成的創傷反應,是各式各樣的。除了羅列出來的那些以外,還有很多其他的癥狀。
所以,小時候的傷害,給一個人帶來的持久心理影響,是不可估量的。
但縱使有這么多不同的創傷反應,如果你撥開表象、探索到最深層,你會發現,其實最后都會指向一個很熟悉的心理狀態,即自卑。
也就是說,童年創傷雖然會引發各類心理問題,但這些心理問題的核心,都是在不安全的教養方式下,導致個體的自我發展受挫,自信心被挫傷,形成強烈的自卑心理。
所以,很多人就會覺得,這一切都是自卑造成的,他們渴望擺脫那種糟糕的體驗,就想盡辦法去對抗自卑,并為自己有這樣心態而羞憤,恨不能找到一種方法,把自卑從性格中徹底抹除干凈。
但我要告訴你:這種想法是錯誤的,你越對抗,可能會越失敗。
因為自卑是我們生命體驗的一部分,與那個內在的你密不可分。你想要改變自卑,想要療愈自我,首先就需要正視自卑、接納自卑,并對自卑心存感激。
是的,你沒有看錯,你要對你的自卑心存感激!
因為只有真正地理解自卑曾經在你生命最艱難的階段,給予你的保護意義,你才可能真正地與自卑和解、與自我和解、與父母和解、與世界和解。
和解才能讓傷口愈合、結痂、脫落、平復,走向終極療愈。
自卑,對你意味著什么?
就像有句話說:“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同樣,也沒有無緣無故的自卑。
我們的自卑,來自教養不良的原生家庭,是在被斥責、被拒絕、被否定、被忽視、被遺棄、被虐待、被暴力傷害等等不安全的環境中逐漸形成的一種被動的自我保護。
想象一下,那時候小小的你,既無力反抗養育者的權威,因為反抗可能會招致更加嚴厲的懲罰;也無力擺脫現實的厄運,因為年幼的孩子根本沒有獨立生存的能力。
所以,他只能委曲求全,用他僅有的智慧和能力,讓自己生存下去。
于是,自卑就成了他的保護色。
看看自卑曾經為你做過些什么,也許,你就不會這么難以接受了!
為什么環境不安全你就會緊張?那個小小的你,總是在驚恐不安的環境中,常常要躲避突如其來的傷害。所以,時刻保持警惕,關注環境變化和周圍人的神色,就形成緊張的狀態,緊張是一種本能的自我保護。
為什么你經常會沉默、順服、懦弱?弱小的你,在面對養育者的責難時,這樣的低姿態會讓他們容易放過你。沉默、順服和懦弱的態度,是為了不招致更大的懲罰。
為什么你在壓力狀態時會出現“游離”?這是為了讓自己在冷暴力或體罰的痛苦中撐下來。所以,讓自己的一部分“解離”出去,可以降低恐懼和痛苦的感受,暫時脫離窒息的環境,以至于不會心理崩潰,這是一種轉移注意力的自我保護方式。
為什么你很害怕拒絕別人?因為拒絕可能導致關系斷裂。當小小的你和父母的關系不安全時,你對于得到他們的愛就會沒有把握。這種情況下,孩子就會用討好的方式,去獲取父母的接納和愛。所以,害怕拒絕,就是一種討好反應。
……
你看,所有的自卑反應,都是那時候的自己,不得已的自我保護。
他就像一個小小的“安全衛士”,隨時保持著敏感和警惕,一旦感知到危險,就會提醒你用他的方式去應對。
這就是為什么,明明是當下的應激情景,卻會激發起你兒時的情緒反應。
這也是為什么,成年的你被激發的強烈反應,和當下的“刺激情景”完全不相匹配的原因。
因為外在的你已經長大了,而內在的自我卻并沒有一起長大,他依然處在兒時的警惕和恐懼中,還在做那個“小警察”。
一旦感覺到環境危險,他就會立馬沖出來,提醒你趕緊逃、躲起來。
因為在那一刻,控制你情緒的,依然還是那個驚恐的“小時候的自己”,在接下來的章節中,將他定義為“內在小孩”。
正是這個曾經被傷害的“內在小孩”,一直充當著自我的保護者,調動著我們的情緒和行為。
但是,你知道,現在的他已經成為影響你正常發展的阻礙者。
他所激發的那些創傷體驗,會讓你瞬間被痛苦情緒淹沒,失去自我調節的能力。
認識“內在小孩”,了解他那些自卑的反應,曾經幫助你熬過多少漫長而艱難的歲月。
只有理解了他所付出的辛苦和努力,你才能真正地理解他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然后,你才能打心底接納自己的“內在小孩”,去心疼和憐憫他,愿重返生命故事,去找尋他、拯救他、療愈他,帶他從幽暗的恐懼中走出來,與現在的自己,合而為一。
本章練習
理解“內在小孩”概念:
想象在你的內心深處,有這么一個小孩,他是曾經被傷害過的小小自己。
由于遭遇了不公平的對待,所以他承受了很多的委屈和痛苦,被壓抑在內心深處,常常發出幽怨的嘆息。
他是你生命的一部分,是你一直未能放下和釋懷的部分。壓抑的委屈變成怨恨和憤怒,常常令你陷入痛苦的情緒之中。
如果你能感受到他,請你用文字把他描述出來,他的樣子?特征?性格?當下的狀態?他想要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