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擺脫焦慮
- (美)唐·約瑟夫·戈韋
- 20字
- 2021-09-09 18:04:39
第一步
保持覺知
——有意識地認識并解除壓力
1
為何要擺脫焦慮:
在高壓之下實現高效工作與幸福生活
美國心理協會(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以下簡稱“APA”)每年都會進行一項名為“壓力在美國”的調查。這項調查被認為是目前為止最好的國民壓力晴雨表。在最近的調查中,APA的結論是:此數據“描繪了一幅由高壓及無效應對組成的混亂畫面,無效應對似乎已根深蒂固地存在于我們的文化之中,令我們的后代持續處于不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中。”終結壓力雖然任重而道遠,但并非難以實現;它旨在提供打破那條枷鎖的清晰路徑,以徹底地解決這場危機,而這,便有賴于從你我開始做起。
在踏上這段釋放壓力的旅行之前,我希望你能清楚一件事:壓力是大事,大到足以威脅生命。引用國家地理頻道紀錄片《壓力殺手》中卡羅爾·希夫利的話:“它并不是未來某天你覺得似乎應該做點什么了。你必須從現在開始就做出改變。”是的,就是現在,在你因心臟病或中風被推進急診室之前。本書所提供的技巧和流程將在很大程度上幫助你防患于未然。
我想首先分享一下我和我的專家小組對壓力的研究結果。這關乎壓力的嚴重性,其最終解決方案,以及為獲得所有積極結果鋪平道路的模型和方法。
在研究當中,我們了解到的第一件事是:大腦中有兩個主要系統,而它們決定了你能多大程度地將自己的智能轉化為現實世界的成功。
第一個系統被稱為“高級大腦”,生物學專業名詞為前額葉皮層,大部分我們所定義的人類智能便是由大腦的這一部分產生的。正是由于高級大腦,人類社會才產生了藝術、音樂、科學、農業、工程、商業、政府等等。它也是大腦首席指揮官的所在地——在這里,大腦指揮官行使執行職能,并制訂實現目標的計劃和戰略。執行中樞利用所有高階認知技能,質疑認知、分析事實、適應變化、整合信息——繪制和優先組織各項工作以推動計劃前進。執行中樞還會將右腦產生的創造力轉化為實踐創新。
高級大腦也是你人性中“好天使”[1]的居處所在,它讓你能夠維系積極而有建設性的人際關系,并舍棄小我利益而顧全大局。神經心理學家丹尼爾·西格爾在其著作《第七感》(Mindsight)中,將這些好天使進一步定位在前額葉區域的中部,在那里,它們協調產生數量驚人的基本技能,來促進社會智慧的生成與發展。這些天使讓你能夠融入社會;他們平衡你的情緒,令你靈活應對不同情況;他們還緩解你的恐懼,并促進同理心、洞察力和直覺的產生。
高級大腦的功能比以上所描述的還要多得多,可以說,它是進化史上最偉大的成就——體現在大腦皮質所產生的多元智能和天資上,它所創造出的大量古現代世界奇跡便是最好的明證。構筑高級大腦的進化過程近乎奇跡,它的發展速度在進化史上是無與倫比的,整個過程如同魔法一般神奇而不可思議。
當這個高度進化的大腦以最佳方式運作時,產生的效果令人驚嘆,它讓每一天都充滿熱情、社會智慧以及杰出的喜悅。在我上一本書《神秘之酷》(Mystic Cool)中,我就曾嘗試描述過這樣神奇的一天——當高級大腦的光輝激發出天才之念,也會讓你相信自己可以無所不能。在書中,我寫道:
“我們每個人都在努力做一些有意義的事以擴展自己的能力,在此過程中,我們會不時地體驗到天才之念(由高級大腦所產生)的榮耀。在做某件事情時,通常所見的需求、壓力和懷疑風暴可能一開始就已經呈現,但是經過一些微妙的轉折,你成功地躲過了風暴而找到風眼,在那里,以結果為目標的壓力,轉化成以卓越為目標的挑戰。當你最終安頓下來時,一襲智慧之光倏然閃現,將你卷入它那無法抗拒的潮流之中。你的頭腦變得清晰,做事的著力點也變得精準。時間似乎靜止了。你感到異常興奮,并能夠融會貫通、集中注意力、保持充沛的熱情和精力。漸漸地,你開始對手中的任務表現出驚人的掌控力,在關注細節的同時,還完美地把控了全局。所有的拼圖都輕松地自然歸位,就好像原本散落的點在自動連成線。隨著更大可能性的出現,你對整體的掌控感進一步得到了提升。這種工作方式一點兒都不像是在工作,相反,它變成了一種有回報的喜愛之事。”
古希臘人稱這種體驗為“joy”(快樂、喜悅),它的產生完全依賴于一個功能完善的高級大腦。積極心理學之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Mihaly Csikszentmihalyi)說:“一旦嘗到了這種快樂的滋味,我們便會加倍努力希望再次體驗它。這就是自我成長的方式。”這也是高級大腦進行網絡整合和擴展的方式。
第二個系統是次級大腦或稱原始大腦,它實際上會抑制你成功的潛力。次級大腦是應激反應系統的所在地。而應激反應系統以及大部分原始大腦,都由大腦的恐懼中心——杏仁核控制。杏仁核控制著諸如痛苦、好斗、焦慮、抑郁等消極心理狀態,并在“戰斗—逃跑—僵住”的所有相關情緒中起著重要作用。
杏仁核不能區分真正的危險和你所誤認為的威脅。它的智能是反應性的,而不是分析性的。只有面臨新的體驗時,它才會邀請高級大腦的介入以評估潛在威脅的可能性。當神經系統感受到任何威脅時,一種反應信號會被發送到丘腦(一種神經交換板),繼而再傳送到杏仁核,以激活攻擊或防御組織。從威脅到恐懼的反應過程如閃電般迅速,它類似于膝跳反應,整個過程在無意識狀態下就已完成。杏仁核是一個生存系統,這意味著它不會冒險。它的座右銘是“猶豫的人會死掉。”因此,它的程序設置是先斬后奏。當真的危險出現,比如路上盤繞了一條響尾蛇,杏仁核的反應速度會增加人類個體存活的概率。
遠古人類生活在野外,因而閃電反應對生存至關重要。如今大多數人類已經不再生活在野外,而是處于文明社會環境的安全范圍內。在這樣的環境中,“戰斗—逃跑—僵住”的反應會給我們帶來麻煩。“恐懼至上”的杏仁核會讓我們產生錯覺,把威脅解讀成實際不存在的狀況。這種傾向便是“情境性恐懼條件反射”所造成的結果。
紐約大學的約瑟夫·勒杜克斯在他的開創性著作《情緒大腦》(The Emotional Brain)中就描述了條件化情景恐懼。他發現,如果把一只老鼠放進一個盒子里,對它進行電擊的同時播放某種聲音,如此幾次,老鼠就會形成恐懼的條件反射;在那之后,這種聲音就會觸發恐懼反應。而老鼠也會對盒子產生恐懼條件反射,因為盒子代表了電擊創傷發生的背景。因此即使沒有播放聲音,僅只是把老鼠放回盒子里,也會引起它的應激反應。
這項研究揭示了在強烈的壓力下,杏仁核是如何儲存我們周圍發生的一切信息的。事實上,我們過去所有的創傷都儲存在大腦的一個區域,這通常被稱為情緒記憶。情緒記憶是退伍軍人創傷后應激反應的核心問題。當杏仁核發現其中一個或多個儲存的元素與當前評估中的某個元素相匹配時,就會引發某個閃回或記憶,從而觸發“戰斗—逃跑—僵住”模式。杏仁核在玩一種類似“聽音辨曲”的游戲,而且這種游戲不斷發生。杏仁核根據它所儲存內部的創傷性記憶特征,來解釋當前發生在外部的事情,然后相應地指導我們的情緒行為。例如,我們會不喜歡、害怕,甚至攻擊某人,因為杏仁核會把這個人的某種特征與過去傷害過我們的人聯系在一起。
曾經在某次重要的商務會議上,我對一位提供重要信息的顧問嗤之以鼻、不屑一顧。事實上我剛認識這位女士,和她沒有任何私人關系;而我也并不是個刻薄或粗魯的人,所以我很難解釋自己的所作所為。可以看出那位女士已經在盡力挽回不愉快的局面,但并沒成功。在場的人包括她自己在內都很清楚,我不喜歡她,也不相信她所說的話。直到很久以后,某次我獨處的時候才突然意識到,那位女士的外形和舉止很像是多年前曾給我帶來巨大痛苦的一個人。這才是那場會議上我表現出那些行為的根本誘因。情緒記憶被激活到如此高的程度,以至于我無法記住那位顧問到底說了什么。情緒化的大腦讓我只關注對這位女士的不喜歡,而對她所說的話充耳不聞。
當杏仁核將目前的狀態與儲存在情感記憶中的不安聯系起來時,事情可能會變得更糟,它將導致我們做出與最初威脅有關的反應,而這種反應在目前的情況下是完全不合適的。這實際上是拿過去取代了現在,因此心理學家才會說,你沮喪的原因往往并非你所想的那個。如果你的高級大腦辨識到消極模式,它就會介入控制情緒反應,但這需要付出巨大的精神努力,代價是要對當前發生的事情保持理智和專注。你基本上就會掙扎在試圖控制內心的消極情緒,而不是控制周圍發生的事情。你無法創造性地解讀當前形勢,無法做出建設性的決定,也無法從新的信息中學習經驗教訓。如果控制情緒反應的嘗試失敗了(通常會是這樣),你就很可能會做出日后會后悔的某些行為。
請不要誤會:實際上低級大腦所起的作用越多,你的壓力就越大;你的壓力越大,心理負擔就越沉重。內布拉斯加州大學的韋斯利·西姆對人類行為進行了開創性研究,他得出的結論是:“壓力越大,你做出錯誤決定的可能性就越大。”這種情形下,溝通會減弱,攻擊和逃避行為會阻隔你的協作能力,而壓力產生的對模糊性的不容忍會破壞你解決問題的能力。西姆發現,在壓力大的環境中,生存目標往往會取代長遠思考,使你更有可能采取冒險的替代方案。
這距離最佳表現還差得很遠。當某人還在氣頭上,決定向公司全體員工發送一封帶有指責性、攻擊性的電子郵件以發泄情緒時,可以肯定的是,低級大腦已經成為行為主宰。而這種行為通常會進一步刺激部門中其他人的低級大腦,要么與發起電子郵件的人串通,要么反擊。接下來工作環境中便充斥著各種消極情緒,而這會削弱公司士氣。這一切都歸咎于杏仁核的作用。
公司雇傭重要員工時,他們實際上是在雇傭那名員工的高級大腦,希望它能充分發揮作用,產生成功所需的智力水平。但如果把大腦放在一個高壓的環境中而不教它如何克服壓力,壓力荷爾蒙就會抑制大腦的能量。長期處于壓力狀態意味著應激反應系統幾乎完全開啟,持續釋放出一系列有毒激素,令大腦變得難以處理復雜任務。
事實上,四分之三的員工每周至少會因為某件事而感到壓力,而這其中又有三分之一的員工壓力最大。這些數字代表著一個組織的腦力損耗,這種損耗類似于電力的限制。那么試問:如果電力能夠恢復滿格,一個組織將會獲得多大的競爭力和成功?
此外,抑郁和壓力是同時存在的。百分之八十的抑郁癥爆發之前都經歷了重大壓力事件,導致壓力激素的不斷積累。這會擊退大腦中令你處于最佳狀態的化學物質。梅奧醫學中心的兩例PET掃描結果顯示了抑郁對大腦功能的影響。一個掃描顯示了被抑郁癥困擾的大腦,另一個掃描則顯示了一個活躍的健康大腦。健康大腦的掃描結果,看起來就像你在黑暗的夜晚飛越大都市上空時看到的景象一樣,會有大量光線;而抑郁的大腦掃描結果,則像是飛越空曠鄉村時看到的昏暗燈光。兩者之間的差別非常巨大,它揭示出壓力激素會導致大腦活動顯著減少。亮起的掃描圖代表了,當公司副總裁為部門的重要職位招募候選人時,她所希望聘用到的大腦;光線暗淡的掃描圖,則是一個沒有學會如何克服壓力的人可能呈現的大腦形態。從神經學上講,長期處于壓力狀態下的大腦根本無法維持日復一日的最佳表現。
壓力是大問題
正如我在本章開頭所說,壓力是嚴重的事情。它嚴重到足以威脅生命,而不是個你應該等待解決的問題。然而不幸的是,大多數人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調查顯示,雖然幾乎所有人都認為壓力會使我們變得不健康、效率低下,但83%的人(比例高得驚人)對此并沒有采取任何應對措施。
為什么人們不重視壓力?那是因為人們及公司對此都放棄了。他們會把壓力當作新的常態試著向高管推銷減壓計劃,然而接手的高管很可能會痛苦不堪地加以回避。這種冷漠態度恰恰出現在為減壓而花費數百萬美元的公司里,因為到目前為止,它們所采取的減壓計劃還沒能真正起過作用。事實上,在過去的三十年中,傳統的壓力管理一直保持舊模樣,但整個社會的壓力水平卻已經飆升了30%。
如果你存在壓力問題,那么這與遺傳因素及痛苦經歷把你塑造成一個過度活躍的壓力反應系統有很大關系。所謂“痛苦經歷”,部分是因為父母也遺傳了同樣的壓力易發基因,而這可能會導致充滿壓力的童年。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壓力更多地與基因編碼有關,而不是與一個人的工作有關。圣母大學的蒂莫西·賈奇博士研究了594對雙胞胎,包括同卵雙胞胎和異卵雙胞胎。他們中有些是一起長大,有些則是分開長大。賈奇發現,在他們與工作的關系方面,共享基因的影響力是工作本身影響力的四倍。這表明,工作壓力與基因的關系比研究人員曾經認為的要大得多。兩個人可以在同樣的條件下完成相同的工作,但每個人在工作中的經歷卻完全不同。一個人可能會感到壓力巨大,情緒低落,討厭這份工作;而另一個人卻工作得很快樂,一整天都感到非常輕松。
“這意味著,”賈奇博士說,“與其說壓力與客觀的環境特征有關,不如說與個體的基因‘密碼’有關。”這解釋了為什么傳統的壓力管理會失敗,因為它往往將壓力解釋為由外部條件導致的行為問題;而事實上,與壓力有關的行為與大腦構造密不可分。通常,它們以潛意識的方式發生,因此任何解決壓力問題的方法都需要重新構筑大腦。神經科學就是在這里碰壁的。一百年來,科學認為大腦的結構是固定的:換句話說,大腦是不會改變的。這樣一來,如果你生來就有個極度活躍的壓力反應系統,使你成為一個悲觀主義者,那么你的一生可能就會在抱怨中度過。
但科學這次錯得很離譜。事實證明,大腦的可塑性很強。研究表明,即使是失明,通過改變大腦構造都有可能實現至少部分視力的恢復。大腦可以對其固定結構進行物理重組,使人在中風時失去的活動能力得以恢復。當涉及一個為壓力而構建的大腦時,你可以通過改變自己的態度來重新連接這些大腦神經網絡。事實就是這樣!這叫作神經可塑性,也是本書為你提供的壓力解決方案。
人們早就認識到態度對一個人成功能力的影響。托馬斯·杰斐遜說:“沒有什么能阻止有正確心態的人……也沒有任何東西能幫助持錯誤心態的人。”現在我們明白了杰斐遜的話是有神經學基礎的。正確的心態正是肯定了神經可塑性,它會加強、擴展和激活實現目標的神經網絡;而錯誤的心態所產生的壓力激素卻在真正意義上縮小了這些神經網絡所控制的范圍。
多年來,在各種線下和網絡研討會上我都曾問過參與者,是否相信人們可以擺脫壓力。大約90%的人都說不相信。然而,當我問他們,是否認為人類可以通過態度轉變來改變他們的生活感受時,幾乎每個人的回答都是肯定的。大多數人不理解態度和壓力之間的緊密聯系,但是態度與大腦改變壓力反應,以及擴大腦容量的能力之間有著直接的聯系。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算法:態度的轉變會改變生活體驗,從而改變你的大腦結構。
讓我們深入研究一下,以便弄清楚那到底是什么意思。是否能產生新的生活體驗取決于你的態度;是態度塑造了我們的體驗。改變你的態度,從批判到同情,從防御到開放,你對周圍人的看法與感受會隨之改變。改變你的態度,從悲觀到樂觀,你會用不同的眼光看待問題;它們會變成你樂于接受的挑戰,而不是你避之不及的麻煩。新態度甚至可以幫你找到應對挑戰的解決方案。改變你的態度,從擔心、懷疑到自信、堅定,你將以一種全新的方式體驗自己的生活。改變你的態度,從恐懼到平靜,你就會擺脫壓力。從生物學上講,沒有恐懼意味著沒有壓力反應。如果每天都練習往這個基本方向改變自己的態度,那么在短短的四到八周內,你的大腦就會重新連接成平復壓力模式,并增強高級大腦的功能。
態度會以致命的方式影響并構筑你的大腦,態度的改變會重新構筑大腦來拯救你,如果你對此仍心存懷疑,那么請想象一下:壓力、態度和染色體健康之間有著直接的聯系。染色體中包含重建和修復我們身體的基因,它們被一種名叫端粒的有機結構所覆蓋。端粒有助于保持染色體的健康和正常。它們起作用的方式與用膠帶把磨損的繩子兩端綁在一起的方式大致相同。如果這些端粒退化,我們的染色體會進行重新排列并產生異常細胞,而這些細胞可能導致癌癥。此外,磨損或縮短的端粒會加快健康細胞的衰老,導致一系列與衰老相關的疾病,進而縮短人的壽命。
那么是什么導致了端粒的磨損和縮短?答案是壓力激素。壓力激素會使端粒縮短,而端粒的長短直接關系到所承受壓力的大小及時間長短。來自舊金山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神經心理學家艾麗莎·艾培爾和諾貝爾獎獲得者伊麗莎白·布萊克本對照顧嚴重殘疾兒童的母親進行了研究。這些女性的日常壓力大到難以想象的程度,研究發現,其中很大比例的女性都有端粒縮短的現象。研究發現她們的血細胞有超過十年的額外老化,而布萊克本說這實際上還只是個保守的估計。但并不是所有這些母親的端粒都縮短了,有些母親培養出了積極、平和的態度,她們的端粒仍然完整并支持著健康的染色體。因此,她們很可能會活得更長、更健康。“我的心態很好,”其中一位母親說:“因為那就是我要做的。好的心態就是我的目標。因為如果我連個好的心態都沒有,誰還會愿意和我說話?”她接受了自己無法改變的事實,并迎接了改變自己的挑戰。她所培養的態度超越了自身境遇,因此她的端粒仍然完好無損。
洛杉磯加利福尼亞大學的史蒂文·科爾博士說:“我們對生命意義和目標的體驗是反復出現的主題,而這些似乎都與有利的分子變化緊密相關。”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從大腦結構到染色體,人體生理結構是由你的精神狀態決定的。
更令人驚奇的是,態度的改變只需要相對較少的時間就可以使你的身體發生積極的變化。“用兩到三個月的時間,改變你對世界的看法及處事方式,”科爾博士說:“就足以在分子水平上產生顯著的影響。”對于上文提到的那些母親來說,世界可以定義為她們永遠無法完全控制的所有狀況,而態度則是她們唯一可以完全控制的東西。對于那些培養了積極、平和態度的母親來說,這便令一切變得不同——無論是在生理、心理還是精神上。
此外,加州大學歐文分校愛德華·納爾遜的研究表明,受損的端粒可以得到修復。在一項對宮頸癌幸存者的研究中,納爾遜博士發現,當患病婦女參與減少壓力反應的心理咨詢時,她們的端粒長度會增加。
我們每個人都想活得更長壽、更健康、更幸福。以上所提及的科學發現已經證實,這一切都是從你的態度開始的。“態度決定一切”的格言不僅僅是某個激勵海報上的標語,而是邁向更好生活的一劑良藥。
從恐懼到平和
態度的轉變會對神經可塑性產生強大影響,從而促成由恐懼到平和的根本轉變。這被稱為積極的神經可塑性,它是美好生活的關鍵,而美好的生活意味著健康的身體及其他各個層面的成功。這本書并不是從精神的角度,而是從神經學的角度來為你分別呈現恐懼與平和的。
從神經學上講,恐懼是引發壓力反應的導火索。恐懼即害怕危險。對現代人來說,很少有壓力反應系統是由一種真實存在的危險——例如響尾蛇準備咬你一口產生的。更常見的是,壓力反應是由心理恐懼引起的,這種恐懼會把一條盤繞的繩子錯當成蛇。“人類太聰明了,聰明到單憑某些想法就可以在頭腦中產生各種壓力事件。”斯坦福大學醫學院的羅伯特·薩波爾斯基這樣寫道。這些想法會激發令人不安的情緒,產生威脅感,使大腦和情緒陷入混亂。簡而言之,你會用你的思想把自己逼迫到充滿壓力的角落,而想要走出困境,首先就要意識到這種將你困住的心理模式。意識在大腦中創造了一種中斷模式,會使事情暫停片刻,并給你機會選擇一個更積極的行動方案——令你保持內心平靜的方案。當你將緊張的思維模式安全地帶入意識中,在那里它所產生的幻覺就會被挑戰和消除,使新的記憶形成,進而抑制舊的條件性反應。有意識的覺察會激發一種神經的形成過程,令一條由γ-氨基丁酸(GABA)纖維構成的特定神經通路得到加強。這種神經通路會投射到杏仁核,即大腦的恐懼中樞,并分泌肽來抑制恐懼反應:沒有恐懼,就沒有壓力反應。而正如我們所看到的,沒有壓力反應,便沒有腦力喪失;于是高級大腦進入工作狀態,可以幫助你做出明智的選擇。事實證明,在神經學上,內心的平靜是最明智的選擇,因為內心的平靜有助于大腦產生積極的化學反應,形成促進智力的結構狀態。
壓力一旦終結,平和就隨之而來。讓我們用神經學的術語來定義平和。就你的大腦而言,平和代表著神經網絡連接并一起點亮,當陷入困境時它會令你保持平靜,使你能夠無所畏懼地直面問題,理智地做出分析,找出創造性的解決方案,并在特定的情況下做出最佳的選擇或決定。本質上,無壓力是一種充滿活力的平和心態。試著練習將你的恐懼轉變為平靜,幾周后,就會產生神經系統的積極變化。
這種從恐懼到平和的轉變是通過踐行“簡單的原則”來實現的。它是對恐懼加以釋放;它是拒絕相信憂慮、悲觀和一切引發壓力的想法。它是活在當下,就在此時此地,充實地度過生活的每一刻;它是相信生活的規律,改變你能改變的,接受你不能改變的。它是開放、誠實和靈活。它是根植于真實的自己,而不是去追求你或別人認為你該成為的樣子。它是對自己有信心。它是用目標感去追求你所熱愛的東西,并永遠期待積極的結果。它是對出現在你生命中的人們積極、無條件地尊重和同情。它是對人們多一些傾聽,少一些評判,多一些原諒和友善。
把這些原則說成“簡單”,并不是說它們很容易實現。但這也并不代表它很難。就像花園一樣,原則需要培養。即使培養其中的一些品質,它們最終也會聚集在一起,形成一種充滿活力的平和態度。為自己的日常生活賦予一種積極的平和態度,在幾周內,這種新的態度將影響你的神經網絡,改變你的大腦結構,讓你的努力產生更多的成功,讓你從工作中獲取更多的樂趣,從人際交往中收獲更多的愛;你的每一天將更加寧靜,生活如沐春風。
我和我的智囊團綜合所有這些發現,建立了一種模型,教人們如何基于認知、情緒和態度來增強神經的可塑性,進而擺脫壓力的困擾。這個訓練模型會教授你一整套的方法和過程,并將它們逐漸融入你的日常生活中。這項訓練將持續八周,這也正是反映出神經可塑性所需的時間。本書把這種訓練模式重新配置成了一個你可以很容易遵循的程序。依照這些方法和步驟進行訓練,你的大腦就會開始做出改變并最終令你擺脫壓力,而你所需要的時間長短取決于你練習的程度。如果你不練習,這本書的信息只是為你描繪了一幅美麗的景象;若你將這些方法和步驟運用到日常實踐中去,你將登上山巔,最終將這美景一覽無余。
練習就是不斷地邁出正確的一步,直到你的腳步會毫不費力地、幾乎自動地把你帶向你想去的方向。你現在明白了平和在神經學上的重要性,以及它引起大腦功能改變的能力,從而為你帶來最佳的生活體驗——無論是在職業生涯、個人生活和還是自我實現中。說到底,內心的寧靜才是生活中最重要的。
實踐的過程需要嚴格克己,嚴格克己就是記住你想要的并選擇它。你越是去選擇它,自己變平和的目標就越容易實現,因為平和會使一切都變得容易。從壓力到平和的轉變,是從感覺不好到感覺活力健康的能量轉變。這是種精神上的轉變,從感到憂慮、遲鈍、隔閡到明朗、歡欣和共鳴。
那么就讓我們開始吧。如果你還沒有閱讀引言中的“如何使用這本書”一節,請現在就閱讀。如果你已經讀了,請翻到第二章開始第一步,它通過將你的壓力模式帶入到更高的意識水平來促進神經可塑性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