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張揚生命活力,屯耕厚德人生

孟令起 河北省泊頭市富鎮學區張屯小學校長

張屯小學地處偏僻農村,雖然占地面積只有12000平方米、師生不足600人,但是我們用堅韌不拔的腳步走出了一條以課題為起點、以課程為支點、以課堂為落點的發展之路。這條路既適合自己,又與眾不同。

一、聚焦古詩文,多元融合涵養人生

依托省級課題“古詩文與藝體活動有效結合的研究”,我們把音樂、美術、體育、舞蹈等多學科融入古詩詞教學中,課程“活”了起來,師生也“活”了起來。

(一)古詩文與音樂美術整合

音樂課上,孩子們或給經典的古詩配上節奏,即興來上一段精彩的說唱,或在優美的音樂聲中深情吟唱;美術課上,孩子們常常以詩為內容,描繪詩中的意境。

音樂課上,孩子們認真排練古詩節目

(二)古詩文與班隊活動整合

我們以古詩文為載體開展了“在詩詞王國里遨游”“古詩伴我行”“誦古詩學美德”“古詩吟誦擂臺賽”“編古詩小報”“古詩吟誦展示會”等中隊活動,學生通過背、唱、演、說、畫等形式領略了中華詩詞的精美,也感悟到了做人的真諦。

(三)古詩文與信息技術整合

我們組織三至六年級的學生利用假期自由選擇課題,自由組合進行古詩專題研究性學習活動。學生相繼成立了“蘇軾研究小組”“李白研究小組”“李清照研究小組”“王維研究小組”等多個研究小組,廣泛地收集資料、處理信息、提煉觀點,學生的視野開闊了,底蘊也豐厚了。

(四)古詩文與體育相結合

我校自編了四套古詩韻律操,精選了80首古詩首尾接龍,配上不同的動作,由學生組成“張”“屯”兩個字,融入手語操、歌唱、誦讀、舞蹈、健美操、隊形變化、武術、學生互動和游戲等多元文化。古詩韻律操是多學科融合的一個典范,先后被新華社、《燕趙都市報》、《中國新聞播報》、河北新聞網、燕趙都市網、《河北教育》、《滄州晚報》、泊頭電視臺多家媒體報道,在滄州市教育微創新優秀成果評選中榮獲一等獎。

(五)古詩文與學校特色活動相結合

1.擴詩演詩

學生選擇自己喜愛的詩篇,擴充意境,補充感受,續編情節,將濃濃的詩情變成生動可感的詩篇和課本劇表演。

2.以詩銘志

“給孩子人文的底蘊,還孩子多彩的童年。”孩子們選擇古詩文表明了志向,陶冶了情操,提高了品位,豐盈了人生。

3.古詩擂臺賽

每學期中高年級的“背詩大王”擂臺賽,分周擂主、月擂主、季度擂主、學期總擂主四個階段,比賽異常激烈,學生們有備而來,背誦的詩句接連不斷。

4.吟詠詩會

我們結合傳統節日、慶祝活動、紀念活動,開展各種形式的詩歌吟誦活動。

5.假期綜合實踐活動

假期開展“尋找最喜愛的詩人”活動,學生尋找詩人的足跡,了解詩人的生平趣聞、成才故事或悲涼人生,增長了見識,提高了寫作能力。

(六)古詩文與學校文化環境相結合

走進學校大門,首尾接龍的40首古詩詞展示一直延伸到操場最西端。往北走,可見詩詞分類文化墻。在小廣場,抬頭可見“詩海泛舟”“詩空飄雪”“詩園看柳”等詩配畫。教學樓大廳里,有“古韻飄香,浸潤心靈”八個大字,還有老師們自編的對聯:上聯是“春夏秋冬誦中華經典”,下聯是“詩詞曲文潤書香校園”,橫批是“與圣賢為友”。

教學樓一二樓北面的墻文化由“春、夏、秋、冬”四季古詩組成。一樓往西以“春”為主題,由“知春”“踏春”“惜春”“詠春”四個板塊組成;往東以“夏”為主題,由“初夏”“盛夏”“消夏”“詠夏”四個板塊組成;二樓往西以“秋”為主題,由“樂秋”“哀秋”“詠秋”組成;往東以“冬”為主題,由“初冬”“隆冬”“賀冬”組成。二樓樓道中間為有著“詩仙”“詩圣”“詩鬼”等稱號的名家的大作。所有樓道古詩文化均由老師和學生共同參與完成。

我們精心編寫的校本教材《古韻飄香——中華好詩詞》共分6冊,每冊精選古詩詞30首,選文共180篇(段)。每課分為“古詩詞原文”“注釋”“詩詞大意”“走進古詩”“能說會道”“拓展積累”六大板塊。《弟子規》《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笠翁對韻》《道德經》和《論語》等經典誦讀內容被分配到不同年級的教學中,每本書后面還配有“張屯小學古詩韻律操”。

二、挖掘鄉土特色資源,有效開發校本課程

依托我校承擔的中國教育學會課題“挖掘鄉土特色資源,有效開發校本課程”,我們注重對鄉土文化的研究,并開發了獨具特色的校本課程。

(一)結合地域特色分層次開發校本課程

1.結合風土人情、民俗文化進行校本課程開發

例如,對本地域內的神話傳說、歷史典故、地名沿革、風景名勝、手工制作、傳統游戲等進行收集整理,帶進課堂,讓學生了解“過去的家鄉”。

2.結合傳統農業種植進行校本課程開發

讓師生走進田園,開展傳統農業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認識傳統和現代農具,掌握簡單的農作物種植和生產方法,建成“張屯小學鄉土博物館”,更深刻地了解“傳統的家鄉”。

農具展示廳

3.結合新農村建設進行校本課程開發

讓師生走進農戶、走進鄉鎮,了解新農村建設的具體情況,開展探索“秸稈氣化”“太陽能路燈”“光伏發電”等系列活動,編進校本教材,讓學生了解“現在的家鄉”。

4.走進地方特色企業進行校本課程開發

富鎮是全國著名的汽車裝具集散地,是有名的“淘寶鎮”。我們組織師生走進“淘寶鎮”、走進工廠,感受企業的生機,對汽車座套、腳墊、后備廂墊、汽車把套等生產流程進行初步了解,對廢棄下腳料進行收集,并用于手工制作;讓學生更強烈地感受“飛躍的家鄉”。

帶領學生走進“瓶車間”,認識瓶模具,了解瓶子的生產過程,對廢棄瓶子進行二次加工,真正“變廢為寶”,以瓶子為載體進行廢物利用、文化研究和藝術創作,創編了校本教材——瓶文化系列:《彩繩裝飾瓶》《彩泥裝飾瓶》《彩繪裝飾瓶》《彩紙裝飾瓶》《剪貼裝飾瓶》《巧用裝飾瓶》《瓶蓋造型藝術》《瓶子科技小制作》和《瓶子發展史》共9本書,榮獲滄州市教育微創新優秀成果一等獎。

孩子們認真地制作手工藝品

5.走訪地方名人進行校本課程的開發

讓學生走訪人大代表、村鎮負責人、優秀教師、孝心少年等地方名人,將其事跡整理納入校本資源,使學生更加真實直觀地了解“人文家鄉”。

(二)進行“鄉土文化”系列校本教材的開發工作

我們已經完成的鄉土文化系列校本教材有《土豆手工制作》《泊頭傳統游戲》《泊頭童謠》《泊頭詩詞》《傳統節日》等,計劃編寫的校本教材有《泊頭傳說》《泊頭歷史》《泊頭人物》《泊頭古跡》等。

(三)創建“張屯小學校史館”和“張屯小學鄉土博物館”

一是收集以前老教師任教時期的各種文本資料、照片、教育故事等,把它們和現在的學校檔案整合,成立校史館。

二是將師生走訪收集到的有關本土資源的各種資料、圖片、實物等有選擇性地放入鄉土博物館,收集本地各類農作物標本、傳統農具、傳統自制玩具等充實鄉土博物館。我們現在收集到的資料有《泊頭市民間文學集成88版》《泊頭記憶》《泊頭文史叢稿》《泊頭鄉賢文化》《泊頭文物古跡》《泊頭市文化志》《泊頭鄉音童趣》《泊頭歷史遺跡》等。

三、雙師N課模式,讓鄉村娃娃共享優質課程

(一)北美外教進課堂

和外教進行一對一交流,這在許多農村小學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張屯小學的孩子們卻在親身經歷著。孩子們能說一口純正的英語,得益于馬云公益基金會組織的北美外教進課堂活動!

自2017年9月報名并順利通過審核以來,孩子們由一開始的不敢說到現在的搶著說,個個都成了“英語小達人”!不同的外教老師、不同的教學風格、相同的學習熱情,讓我校的英語教學獨具特色!

(二)美麗鄉村網絡公益課堂

2018年1月,我校加入了“美麗鄉村網絡公益課堂”。夏加兒美術、韻律舞蹈、快樂手工、快樂音樂等課堂成了孩子們的樂園,也為我校社團活動的開展奠定了基礎。彩虹花晨讀、繪本閱讀、酷思熊閱讀、整本書閱讀、快樂書法、有趣的數學、生命教育等成為熱門課程,我校的閱讀氛圍愈加濃厚,班級特色也更加突出!

老師們正在調試“網絡課堂”

(三)自建“婆婆丁網絡公益課堂”

我們是優質教育資源的享用者,同時也在積極籌劃成為優質教育資源的輸出者!為此,我們成立了“婆婆丁網絡公益課堂”,此課堂具有雙向攝像頭,任何參與課程的班級都可以使用麥克風和老師進行互動,完全滿足雙師N課的教育模式,目前,我校正在嘗試在“瓶文化”校本課程中采取此類上課模式。

依托課題研究,扎根優秀傳統文化和鄉土特色資源,我們不甘平庸,積極進取,勇于創新,品味藝術,采擷民俗,記錄歷史,張揚著生命活力,屯耕著厚德人生。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源县| 分宜县| 开鲁县| 绥阳县| 松潘县| 珠海市| 阳东县| 合江县| 湘潭市| 建宁县| 五峰| 类乌齐县| 若羌县| 璧山县| 盐山县| 潍坊市| 准格尔旗| 株洲县| 鄂伦春自治旗| 内黄县| 玛沁县| 东阳市| 阳新县| 米泉市| 辛集市| 桦甸市| 云南省| 页游| 德惠市| 井冈山市| 广灵县| 玉环县| 信丰县| 天柱县| 青龙| 镇宁| 日土县| 河北省| 区。| 丽江市| 莱西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