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命八卦:聰明而又愚蠢的人體
- 袁越
- 1213字
- 2021-08-30 18:37:22
對有的人也彈不了琴
音樂審美是一件非常私人的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
約什·麥克德莫特(Josh McDermott)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一名神經生物學家,專門研究人腦對音樂的響應。四年前,他設計了一個精巧的實驗,證明人腦已經進化出了專門的音樂處理模塊,這說明人類的樂感很可能是天生的。
這個結果并不令人驚訝,因為人類學家早已發現,目前已知的所有人類部落里都有音樂家,這說明欣賞音樂是人類的共性之一,沒有例外。
問題在于,不同部落的人對于音樂的鑒賞標準是一樣的嗎?對于這個問題,人們曾經相信答案是肯定的,所以才會有“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這個說法。但麥克德莫特決定做實驗驗證一下,于是他和同事們鉆進了亞馬孫熱帶雨林,在玻利維亞境內找到了一個名為茨瑪內(Tsimane)的原始部落,這個部落的成員們從來沒有走出過森林,因此也就從來沒有聽到過任何來自外部世界的音樂。換句話說,他們的音樂欣賞口味沒有受到過任何“污染”,是極為難得的研究對象。
麥克德莫特首先研究了部落成員對和弦的反應,結果發現他們和我們這些在西方音樂環境中長大的人完全不同。有些在我們聽來非常刺耳的和弦在他們聽來卻完全沒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覺,這說明人類對于和弦的反應是后天形成的。
接著,麥克德莫特又研究了部落成員對于節奏的反應,發現他們和我們一樣也喜歡音樂里的節奏,只不過他們喜歡的節奏型和我們完全不同,而是和他們平時習慣聽到的節奏型一致,這說明人類對于節奏型的好惡也是后天養成的。
上述兩項研究結果也并不令人驚訝,因為和弦和節奏都是人為規定的音樂性質,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應是可以理解的。
最后,麥克德莫特決定研究一下部落成員對于音階的反應,因為音階是個物理特征,服從數學規律的支配,似乎應該和文化無關。
具體來說,西方音樂體系建立在八度音程之上,每個八度內都有C-D-E-F-G-A-B這7個主音(簡譜記為1—7),每個主音在各個八度內的聲頻都是按照嚴格的加倍關系排列的。比如A這個音在第一個八度內的頻率是27.5赫茲,在第二個八度內的頻率是55赫茲,在第三個八度內的頻率是110赫茲,在第四個八度內的頻率是220赫茲,以此類推。凡是聽過西方音樂的人都很容易識別出各個八度內每個音的對應關系,稍微受過一點音樂訓練的人甚至能隨意地在各個八度之間相互轉換。
麥克德莫特找來一組西方志愿者,先給他們彈一段只有三個音的示范旋律,比如A-D-A,然后讓受試者用嘴唱出來。但他故意把示范旋律的音域定得過高或者過低,超過了一般人唱歌的音域,所以受試者都會自動地升或者降N個八度,用自己最舒服的音域唱出這個A-D-A。
但是,茨瑪內部落的成員卻完全沒有這個能力。當他們改用自己舒服的音域重復那段旋律時,只能唱對音與音之間的高低關系,卻完全不能準確地升或者降N個八度。換句話說,他們對于不同音階的音頻加倍關系完全無感。
麥克德莫特將研究結果寫成論文,發表在2019年9月19日出版的《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雜志上。這個結果再次說明,音樂審美是一件非常私人的事情,不但對牛彈不了琴,對有的人也彈不了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