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節(jié)
黃易字號齋室名考說

清代金石學家黃易的字號與齋室名不少,對于研討黃易生平經(jīng)歷、學術思想與藝術創(chuàng)作頗有助益,然向未見學者系統(tǒng)研究,今不揣谫陋,聊作解析,希望能夠拋磚引玉,引起學者進一步研究的興趣。

一、黃易字號考釋

1. 大易

黃易本名易,據(jù)《說文》,本義為“蜥易(蜴)”,“蜥易,蝘蜓,守宮也。象形。秘書說: 日月為易,象陰陽也。” 黃易有“易”字方形與隨形朱文小印多枚(圖1、2),其文簡約,象形如蜥蜴。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進一步闡釋其假借義,即難易之“易”,并引用鄭玄對《易經(jīng)》名稱的解釋:“鄭氏贊《易》曰:易之為名也,一言而函三義: 簡易一也,變易二也,不易三也。”黃易之名的含義應在此范圍之內(nèi)。其兄名黃庭、黃經(jīng),似乎與道家經(jīng)典《黃庭經(jīng)》有所關聯(lián),那么黃易之名或許也與《易經(jīng)》有所聯(lián)系。縱觀黃易一生之個性、行事,在平和、簡易與堅守之中又多有變通,似也十分符合鄭玄解釋的“簡易、變易、不易”之義。

圖1、圖2 黃易自用印“易”

“大易”應為黃易表字。古人名字遵循先名后字、名字相應的原則,字在語義上是對名的注解、補充和延伸。黃易字大易,屬于對本名的一種變化與遞進,類似的例子如李白字太白、蘇易簡字太簡、杜牧字牧之等。“大易”在黃易自署中并不多見,但在自用印中保留不少,如“大易”“臣大易”“黃氏大易”等(圖3、4、5)。

圖3 黃易自用印“大易”

圖4 黃易自用印“臣大易”

圖5 黃易自用印“黃氏大易”

2. 小松

“小松”(圖6、7)為黃易使用頻率最高的字號之一。翁方綱云其“父樹穀以篆隸名家,世稱松石先生者也,故君自號小松”[1]。黃樹穀字松石,黃易以“小松”為字,克紹箕裘,不墜家風之意甚明。在故宮藏“臨楊太尉碑”隸書軸上,即鈐有“別字小松”白文方印。

圖6 黃易自用印“黃小松”

圖7 黃易自用印“小松”

3. 秋庵(秋庵居士、秋影庵主)

“秋庵”(圖8、9)為“秋影庵”之省稱,亦有落款“秋庵居士”“秋影庵主”之類,由來當本于齋室名“秋影庵”(詳后)。

圖8 黃易自用印“秋葊”

圖9 黃易自用印“秋盦”

4. 散花灘人(散花灘上人)

黃易有別署“散花灘人”,又作“散花灘上人”,最早見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臘月所作《訪古紀游圖》“水樂洞”跋語(圖10),使用時間早至二十余歲。此外,乾隆五十六年(1791)中秋,黃易作“人以才名重,泉同詩酒清”隸書聯(lián),署款“散花灘上人”。嘉慶元年(1796)在河陽為葺亭題“四研山房”齋額時,亦署“散花灘人”,此際黃易已年過半百,可見這一別號的使用跨度頗長。

圖10 黃易繪《訪古紀游圖冊》之《水樂洞圖》 故宮博物院藏

散花灘在杭州武林門外,為黃氏家居所在,故黃易以之為號。《(乾隆)杭州府志》載:“散花灘在東馬塍邊溜水閘下。”[2]元代名士張雨故居在散花灘,其《自詠馬塍新居詩》云:“浮家泛宅意何如,玉室金堂計未疏。歸錦橋邊停舫子,散花灘上作樓居。澹然到處自鑿井,玄晏閉門方著書。但得草堂貲便足,人間何地不樵漁。”[3]黃易“臨石門頌”軸鈐有“散花灘外作樓居”白文閑章(圖11),正可見典出于此。

圖11 黃易自用印“散花灘外作樓居”

5. 煙波散吏

黃易自用印中有白文方印“煙波散吏”(圖12),見鈐于黃易隸書“文章奇古原西漢,詩律精深祖后山”七言聯(lián)、隸書“飲歡喜酒,吟自在詩”四言聯(lián)(圖13)等。黃易故家近西湖,水域清曠,煙波浩渺,“煙波”本指煙霧籠罩的水面,借指避世隱居于江湖。唐張志和喪親之后,辭官隱居于江湖之間,自稱“煙波釣徒”,后人即用此指代隱居湖海、不慕榮利的人。“散吏”指閑散的官吏,黃易久在宦海浮沉,其官職府同知在清代俗稱“司馬”,而司馬在隋唐時為州府佐吏,位在別駕、長史之下,常為安置貶謫及閑散官員,其義與此或有勾連。嘉慶五年(1800)黃易作“仿黃公望松篁仙館圖”軸,題詩云:“漠漠清溪淺淺汀,潮痕初減雨初晴。月明寒渚鷗眠穩(wěn),風掃晴沙鳥篆平。映竹水穿銀帶直,傍花云繞素衣輕。老年欲買嚴光石,閑釣煙波遠利名。”其中“閑釣煙波遠利名”一句,也許正道出其逃遁俗務,歸隱江湖之精神向往。

圖12 黃易自用印“煙波散吏”

圖13 黃易隸書四言聯(lián)

圖14 黃易自用印“黃九”

圖15 黃易自用印“老九”

圖16 黃易自用印“碑癡”

除以上字號外,黃易用印中尚有“黃九”“老九”(圖14、15),乃是源于其家族排行;署款中“寓林后人”與“寓閣后人”意為黃汝亨之后裔;陳鴻壽為黃易刻“蓮宗弟子”及其自用印“碑癡”(圖16)[4],則應是閑章之用……這些都與黃易的字號無甚關聯(lián)。

二、黃易齋室名考證

1. 秋影庵(秋影行庵)

“秋影庵”為黃易常用齋號之一(圖17),啟用也較早。據(jù)考,乾隆三十九年(1774)前后,黃易以陸飛所繪《秋影盦圖》廣征友朋與名士題詠,翁方綱、袁枚、陸飛、朱文震、郭麐等皆有題詩。故宮博物院藏1774年黃易致陳燦“清勝札”中,也鈐有“秋影盦”圓朱文印,在約作于1771年至1774年間的多通黃易信札箋紙上,也都印有“秋影盦”字樣(圖18)。[5]因此可以確定1774年為“秋影盦”始用時間之下限。此外,今尚可見梁同書嘉慶五年(1800)為黃易所題“秋影庵”齋額(圖19)。

圖17 黃易自用印“秋景盦”

圖18 黃易自用“秋影盦”箋紙 故宮博物院藏

圖19 梁同書題“秋影庵”齋額

黃易所居“秋影庵”為南宋詞人姜夔故居。翁方綱云:“其先世居馬塍,即姜白石詩‘每聽秋聲憶故鄉(xiāng)’地也,想有秋影庵,故君又自號秋盦”[6]。翁方綱為《秋影盦圖》題詩“手植疏柯日夜蒼,林梢雁背好山光。故人莫頌姜夔句,每聽秋聲憶故鄉(xiāng)”,亦注云“庵即白石所居舊址”[7]。浙人王復亦嘗以詩描繪秋影庵:“君家西湖濱,身在畫圖住。青山不用買,蒼翠滴高樹。疏疏屋數(shù)間,結構陰涼處。地招十弓寬,籬編六枳護。窗明復幾凈,文史涉深趣。漱石細泉流,出林幽磬度。楓葉半紅黃,返照衡門暮。入夜聽蕭騷,更續(xù)歐陽賦。”[8]

姜夔中年政治失意,以隱居為志,于杭州西湖作《湖上寓居雜詠》十四首,第一首尤為膾炙人口:“荷葉披披一浦涼,青蘆奕奕夜吟商。平生最識江湖味,聽得秋聲憶故鄉(xiāng)。”此詩描寫秋思,荷葉青蘆,夜涼如水,秋蟲悲鳴,秋影凄清,自有一種隱淪江湖的清苦況味,不著色相卻動人心魄。姜夔精通詩詞、音律、書法,對黃易的藝術思想影響頗大。明人張羽《白石道人傳》記:“(姜夔)嘗遇溪山清絕處,縱情深詣,人莫知其所入。或夜深星月滿垂,朗吟獨步,每寒濤朔吹凜凜迫人,夷尤自若也。” 黃易也精于詩詞、音律,擅琴、簫,吳嵩梁將黃易比作姜夔:“馬塍舊宅俯清溪,弱柳閑花覆水低。君是前身姜白石,洞簫吹罷月平西”。[9]石卓槐贈詩也有“竹林涼月坐吹簫”之句,小注稱黃易“又常暑夜無事于遲春草堂,坐竹林中吹簫度曲,豐致飄然令人可想”[10],可見其風神近似白石。(圖20)

圖20 黃易題顏光敏所藏簫銘拓本風雨樓舊藏

黃易游宦山東后,不忍舍棄此名,將濟寧官舍稱為“秋影行庵”,并且在其書畫題跋中常常使用此名,這既可見他對故居的思念,又可見對這一齋號的鐘愛。

2. 尊古齋(尊古行齋)

“尊古齋”為黃易早年所用齋號之一,今見黃易所用“尊古齋”印至少有三種,其中白文一枚,朱文方印、長方印各一枚(圖21)。乾隆三十五年(1770)七夕,黃易刻自用印“尊古齋”白文印(圖22),當為其發(fā)端。在其早年所得拓本與信札上也時有鈐用,如故宮博物院藏致陳燦“平安札”(約作于1774—1775年間),可見與“秋影庵”并用不悖。黃易喜收藏,篤好古書畫及金石碑版,以古為尊實在情理之中。黃易至濟寧后亦稱官廨為“尊古行齋”,見《敦煌太守裴岑紀功碑》題跋,再如為沈啟震所刻“沈啟震印”邊款中,也自云“謹刻于濟寧之尊古行齋”。

圖21 黃易自用印“尊古齋”

圖22 黃易篆刻“尊古齋”自用印及邊款

3. 小蓬萊閣(小蓬萊)

“小蓬萊閣”為黃易庋藏金石碑拓之處,亦為其終生使用的齋號,所著《小蓬萊閣金石文字》《小蓬萊閣金石目》皆以此命名。黃易自用印中存有“小蓬萊”(圖23)、“小蓬萊閣”(正方、長方印皆有)多種(圖24)。“小蓬萊閣”之得名,主要是源于黃易六世祖黃汝亨杭州南屏山麓讀書處“小蓬萊”。《西湖志纂》載:“寓林,在雷峰塔下。《錢塘縣志》:‘明黃汝亨讀書處,即甘園小蓬萊遺址。’”[11]

黃汝亨乃有明一代傳奇文士,他歸隱西湖,于雷峰塔之東建別業(yè)以為讀書居停之地,因葛洪曾煉丹于此,故名“小蓬萊”。張岱《西湖夢尋》“小蓬萊”條描寫甚詳(前文已引,此不復出)。

圖23 黃易自用印“小蓬萊”

圖24 黃易自用印“小蓬萊閣”

圖25 蔣仁為黃易篆刻“小蓬萊”印

乾隆四十年(1775)二月,蔣仁應黃易之請,為其刻“小蓬萊”印(圖25),并在邊款刻黃汝亨的《寓林》詩:

處世嘆不偶,入林任天放。青山日在眼,堅石非一狀。莽莽墮云片,層層涌海浪。蜿蜒伏蛟龍,偃仰臥獅象。文鳥從云現(xiàn),古木緣崖上。精對殊闃寂,周還亦跌宕。何必三神山,其中足微尚。 小蓬萊在雷峰塔東,孤山棲煉地,明貞父黃公讀書寓林其地也。公六世孫小松屬篆,并錄公詩于石。乾隆乙未二月,銅官山民蔣仁。[12]

潘庭筠在《錢塘黃君墓志銘》中對“小蓬萊閣”之名亦有所交代:“又取所藏唐宋舊拓、漢魏諸碑,雙鉤附跋,刊為一集,名《小蓬萊閣金石文字》。寓林公舊筑室雷峰之東,額題‘小蓬萊閣’,用名此編,志不忘也。”以上均可證知黃易齋室名“小蓬萊閣”系秉承祖先“小蓬萊”而來,這種儒雅家風對黃易的影響非常深遠[13]

“蓬萊”本與方丈、瀛洲同為古代傳說中渤海三座神山。紹興臥龍山下舊有“蓬萊閣”,傳為吳越王錢镠所建,淳熙元年(1174)其八世孫錢端禮重修,閣名源出唐代元稹《以州宅夸于樂天詩》“我是玉皇香案吏,謫居猶得住蓬萊”。[14]南宋金石學家洪適《隸釋》云:“予既集《隸釋》,因以所有漢熹平石經(jīng)殘碑,镵之會稽蓬萊閣。”由于黃易篤嗜金石碑拓,又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得漢石經(jīng)《尚書》《論語》三段,時人將其比擬洪適,這就為“小蓬萊閣”的內(nèi)涵又增加了一層含義。如嘉慶五年(1800)錢大昕為《小蓬萊閣金石文字》所作序言:

昔洪文惠嘗取《熹平石經(jīng)》字重刻于越州蓬萊閣。予嘗游山陰,夜宿郡齋,訪閣址于荒煙蔓草之間,欲求洪刻只字,邈不可得,況熹平元刻乎?秋盦所刻雖不及文惠什之一,而令好古之儒得睹中郎遺跡于千七百年之后,真藝林快事也。此外皆世間未有之本,如殷卣周鼎,愈久而愈珍。秋盦又嘗于嘉祥紫云山探武氏石室,得畫像倍于洪氏,且有出于洪錄之外者。蓋文惠生南宋之世,版圖分裂,足跡不到齊魯,宜其搜羅未備。秋盦遭際承平,宦游斯土,加以嗜好之專,搜訪之勤,是以著錄多于前賢。假令文惠復生,當有退避三舍者,曰“小蓬萊”,謙辭也,孰能為之大哉?[15]

巧合的是,乾隆四十二年(1777)九月,翁方綱借黃易所藏石經(jīng)三段拓本,摹勒于石,因效慕洪適摹刻漢熹平石經(jīng)于會稽蓬萊閣韻事,自題書室匾額曰“小蓬萊閣”。恰好此時黃易寄來書札云“先少參讀書南屏處名小蓬萊,欲構小閣”,兩人齋號不謀而合,洵為奇事,故翁為題石經(jīng)卷首曰“蓬萊宿約”[16]。黃易亦篆刻兩枚同款式“小蓬萊閣”朱文印,與翁方綱分用(圖26、27)。這就是翁方綱《黃秋盦四十九歲像贊》中所贊“丁酉寫像,初持石經(jīng)。小蓬萊閣,覃溪共銘”的含義。

圖26 黃易自用印“小蓬萊閣”鈐故宮博物院藏新拓武梁祠拓片

圖27 黃易為翁方綱刻“小蓬萊閣”印 鈐故宮博物院藏黃易致王復契闊札

黃易曾作“小蓬萊閣”圖并題(圖28):“更無人處拓窗看,合算渠儂耐夜寒。多謝一弦云罅月,卻彎疏影射闌干。梅花下作。”圖寫小屋兩間,月夜軒窗之下一女子靜坐,從畫意與題詩,以及題款“梅花下作”來看,應與黃易母親梁瑛(梅君)有關,似有懷人之意,故應有真實的閣影遺意。在天津博物館所藏《得碑十二圖》最末一幀《小蓬萊閣賀碑圖》(圖29)中,可見房屋三進,內(nèi)庭與外庭之間以景墻相隔,前院廳室敞闊,人物三兩聚集。此圖所繪為乾隆五十八年(1793)十月十九日黃易五十壽辰拓得《熹平二年斷碑》,眾人前來慶賀時的情景。當為“小蓬萊閣”真實寫照,頗足懷想。故前之小幀“小蓬萊閣圖”所繪,則應當是后院兩間內(nèi)室,這從畫面構圖、院中所植樹木來看,也皆吻合。

圖28 黃易繪“小蓬萊閣圖” 《金石屑》

圖29 黃易繪《得碑十二圖》之《小蓬萊閣賀碑圖》 天津博物館藏

另在黃易尺牘中亦多見“小蓬萊閣”信箋,且版式變化最多,目前所知有三種(圖30): 一、箋紙左下側(cè)印隸書“小蓬萊閣”,版框花青色印刷,見故宮藏黃易致江昉“鄉(xiāng)思札”、致汪楍等“奉候札”;二、 箋紙左下側(cè)印隸書“小蓬萊閣”,版框赭石色印刷,見故宮藏黃易致汪楍等“同寅札”“誕麟札”、致某人“刻間札”;三、 箋紙左下側(cè)印隸書“小蓬萊閣”,但字體較大,與外框下側(cè)邊線相連,版框赭石色印刷,見故宮藏黃易致陳燦“闊別札”。

圖30 黃易自用“小蓬萊閣”信箋三種 故宮博物院藏

4. 浮梅檻

黃易自用印中有“浮梅檻”橢圓朱文印(圖31),見鈐于錄邵康節(jié)語“飲歡喜酒,吟自在詩”隸書四言聯(lián),以及乾隆五十五年(1790)“臨華山廟碑”軸等作品中。西湖水面廣闊,自唐宋開始即多游船,“浮梅檻”實為游具之一,為黃汝亨受黃山白岳間所見竹筏載酒行游溪林間的景象啟發(fā)所造。“浮梅檻”以巨竹為桴,編蓬屋浮于西湖上,船中可載酒吟詩、鑒賞金石書畫,頗有“米家書畫船”的意味。厲鶚《湖船錄》載:

圖31 黃易自用印“浮梅檻”

黃貞父儀部用巨竹為桴浮湖中。編蓬屋其上,朱闌周遭,設青幕障之,行則揭焉。支以小戟,其下用文木斫平若砥,布于桴上,中可容六七胡床,位置幾席觴豆,旁及彝鼎罍洗、茶鐺棋局之屬。兩黃頭刺之而行。吳江周本音名之曰“浮梅檻”。貞父書聯(lián)云:“指煙霞以問鄉(xiāng),窺林嶼而放泊。”一時詞人題詠頗眾。[17]

明清時西湖游船愈發(fā)精致講究,在制式、結構、裝飾、功能、名稱等各方面都賦予了新意。傳說有梅湖仙人,以梅為筏,浮沉于水面,至春天時梅花綻放,流滿湖面,這就是“浮梅檻”名稱之由來。[18]浮梅檻制成之后,黃汝亨又遍邀當時名士題詠,匯輯成詩文集付梓。[19]如湯顯祖有《浮梅檻為貞父作》頌之:“白傅時思湖上眠,黃郎新泛竹為編。長垂布幔通明月,何用籠燈照夜船。”[20]

錢塘黃氏一族是西湖游船文化的傳播者與創(chuàng)新者,不僅黃汝亨有“浮梅檻”,長子黃茂梧在南屏寓林讀書,時乘湖船“飛鹢”往還,黃茂梧妻顧若璞又特造“讀書船”課子黃燦讀書其中,黃燦成年后又造“破浪”并自號“破浪船子”。黃易在這樣的湖船世家成長,熏染了祖先的風流雅韻,而他日后走上佐理河防的務實宦途,似乎也是冥冥之中的安排。

黃易的友人之中也多有制造湖船者,如世交好友陸飛有“自度航”,張燕昌有“煙波宅”。陸飛并繪有“自度航圖”,《續(xù)湖船錄》記:“筆床茶灶,以水為家,不復知有軟紅塵土,‘得魚沽酒,賣畫買山’,則舟中楹帖也。”[21]黃易曾為其篆刻“自度航”印(圖32)。以湖船入印的風氣,可上溯到黃易老師丁敬,他曾刻“不系園”印,即源出好友汪師韓高祖汪汝謙湖舫之名。

圖32 黃易為陸飛刻“自度航”印

5. 漢畫室

乾隆五十六年(1791)正月,黃易刻自用印“漢畫室”正方白文(圖33),邊款為:“唐拓漢武梁祠堂畫像,石友汪雪礓物也。余得原石于嘉祥,雪礓欣然以拓本許贈。辛亥正月,其弟鄰初果踐宿諾,鴻寶忽來,可勝感幸。小松并記。”據(jù)此可知“漢畫室”齋名是黃易為得到汪楍(雪礓)兄弟所贈《唐拓漢武梁祠堂畫象》志慶而啟用的。除這方外,在其隸書對聯(lián)中還有另一種“漢畫室”白文方印(圖34)。

圖33 黃易篆刻“漢畫室”印并邊款

圖34 黃易自用印“漢畫室”

黃易與武梁祠畫像頗具奇緣。《唐拓漢武梁祠堂畫象》又稱 《武梁祠像唐拓本》《唐拓武梁祠畫像》,傳為武梁祠畫像最早的拓本。明代唐順之原藏,后經(jīng)朱彝尊、馬曰璐、汪楍遞藏。早在乾隆三十七年(1772)十月,《武梁祠像唐拓本》的收藏者馬曰璐欲以之贈汪楍,汪楍謝不敢受,黃易恐此物失傳,建議汪留下。馬曰璐于《武梁祠像唐拓本》上題跋,詳細記述將此拓贈與汪楍之經(jīng)過。四十年(1775)五月,汪楍在揚州江春的秋聲館邀黃易與江立同觀此拓,黃易為之心醉,欲鉤摹一過,然因遠赴南宮,解維匆遽而不及。四十二年(1777)秋,翁方綱由黃易處得知《武梁祠像唐拓本》藏于汪楍家,于四十四年(1779)冬謀諸羅聘、江德量欲借觀而不得。

乾隆四十八年(1783)二月,黃易為翁方綱借得吳門陸紹曾(貫夫)《漢武梁祠畫像》摹本,凡十四幅,蓋自舊拓殘本響拓者。翁方綱至此乃得一見,亟手摹一本并記其畫像,并作《題小松所借吳門陸氏響拓武梁祠像冊三首》紀事。次年(1784)春,汪楍寄翁方綱《漢武梁祠畫像》油素影摹本。三月廿七日,翁方綱以汪楍、陸紹曾響拓本及黃易摹本三本對看,參互考證,著錄于《兩漢金石記》。[22]

乾隆五十一年(1786)八月,黃易自河南返山東,途經(jīng)嘉祥縣署,閱縣志載縣南三十里紫云山有西漢太子墓,派人查訪并拓取《武斑碑》。九月,親履其地考察,發(fā)現(xiàn)為河徙填淤而湮沒已久的武梁祠。次第剔出武梁祠堂畫像三石、八分書四百余字、孔子見老子畫像一石及八分書八字,于南闕得建和元年武氏石闕銘,此數(shù)種曾為趙明誠、洪適著錄。又發(fā)現(xiàn)東北石室中畫像七石、前石室畫像十四石并八分題字一百六十余字、祥瑞圖三石并八分書一百三十余字,此三種為前人從未著錄者,乃名之曰“武氏前石室畫像”“武氏后石室畫像”“武氏祠祥瑞圖”,又于距武梁祠一二里處訪得不知歸屬的無字畫像二石。此次發(fā)現(xiàn)共補出洪適未見者數(shù)十字。為保護古跡,黃易移車馬人物畫像殘石于武氏祠,移立孔子見老子畫像于濟寧州學宮。黃易此次訪得武梁祠碑石,在第一時間拓寄汪楍,汪楍十分高興,許諾將《武梁祠像唐拓本》贈與黃易,然未及寄達即歸道山。是年,黃易又摹汪楍《漢武梁祠唐拓本》寄安邑宋葆淳重刻木本。

汪楍卒后,黃易作《哭汪雪礓》悼之,其一曰:“君藏唐翠墨(為唐拓漢武梁祠像),乞取太憨癡。天欲從人愿,碑皆自我移(易得原碑于嘉祥)。感深珍許贈,痛極讖先知(君來書云,余已衰暮,此拓相贈有日,讀之愴然)。尺素常懷袖,臨風不忍披。”[23]乾隆五十六年(1791)正月,汪楍弟鄰初踐兄宿諾,以《武梁祠像唐拓本》贈黃易,后黃易手摹于《小蓬萊閣金石文字》中付梓以廣流傳(圖35),亦以此紀念摯友厚誼。

圖35 唐拓武梁祠冊木刻 《小蓬萊閣金石文字》

6. 蘿月山房(蘿月軒)

蘿月山房、蘿月軒為黃易早年所用齋號,見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除夕作“篆書臨石鼓文”軸(圖36),題曰:“甲午除夕,臨岐陽石鼓文之二于珠溪蘿月山房,奉濯亭有道先生正畫。武林散花灘人黃易。”又黃易為趙魏刻“竹崦盦”朱文印,大約亦作于此時,邊款云:“晉齋大兄辟古好奇,廣搜金石文字,今之趙子函也。此印仿梅華盦,略染近人習氣,恐不入晉齋之賞鑒耳。秋庵黃易,作于蘿月軒。”

圖36 黃易篆書“臨岐陽石鼓文”軸

“蘿月”為松蘿間之明月。松蘿又稱女蘿、松落,地衣門松蘿科植物,生于深山老樹枝干或巖石上,尤以生于松上為真正之松蘿。《詩》云:“蔦與女蘿,施于松上。”陶弘景云:“松蘿,東山甚多,生雜樹上,而以松上者為真。”唐慎微《證類本草》云:“蔦是寄生,以桑上者為真,不用松上者,互有異同爾。”黃易自號小松,以“蘿月”為軒齋之名,定用此典。“蘿月”在古詩詞中常見,多與松景共見,意境清幽,如李白 “蘿月掩空幕,松霜結前楹”(《秋夕抒懷》)、 “蘿月掛朝鏡,松風鳴夜弦”(《贈嵩山焦煉師》),李德裕“松風清有露,蘿月凈無煙”(《寄茅山孫煉師》)等。

珠溪蘿月山房為黃易早年游幕時所居,珠溪為伍佑(今屬江蘇鹽城)古稱,在鹽城以南,是古代最重要的鹽場之一。王復有《買陂塘·同人燕集湖舫黃小松為作珠溪載酒圖題詞其上》,宮國苞有《珠溪道中送黃小松歸江南》[24],皆可證黃易此際行跡。[25]

7. 有斐軒

有斐軒亦為黃易早年在伍佑鹽場時所用齋名,見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八月所作“山水”扇面,及十月所作“山水”冊頁[26],題識:“癸巳十月,杭人黃易畫于珠溪之有斐軒。”《詩·衛(wèi)風·淇澳》有“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句,贊美男子品德學問,“有斐軒”即典出于此。

8. 蕊珠軒

見于故宮藏黃易致陳燦“清勝札”箋紙(圖37),此札作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信箋版式與“秋影庵”“小蓬萊閣”兩箋相同,疑為黃易同期所印箋紙,但此齋名他處皆未見,姑存之以俟后考。

圖37 黃易自用“蕊珠軒”箋紙故宮博物院藏

9. 種德堂

乾隆五十二年(1787)黃易輯自刻印成《種德堂集印》一冊[27],則“種德堂”當為黃易所用齋號,惜原本未見。

10. 品畫樓

故宮藏黃易致陳燦“古韻札”落款左下方鈐有“品畫樓”白文方印(圖38),為典型浙派印式,頗疑為黃易自用齋號印。黃易嗜畫,所藏亦豐,常以篆刻易畫,以“品畫樓”為齋名,也在情理之中。據(jù)筆者考證“古韻札”約作于乾隆五十一年(1786),是年他為何元錫篆刻的“夢華館印”邊款曰:“年來少作印,有惠以銘心逸品,則欣然奏刀。夢華居士許我南田便面,可謂投其所好,揮汗作此,不自知其苦也。”或可作為“品畫樓”之佐證。

圖38 黃易信札所鈐“品畫樓”印

11. 是本齋

“是本齋”之名見乾隆五十五年(1790)黃易所繪梅花圖軸(圖39)落款[28]。此圖自左下向右上繪梅花大小數(shù)枝,并有黃易題語:“佳人步玉。待月來弄影,天掛參宿。冷透屏幃,清入肌膚,風敲又聽檐竹。前村不管深雪閉,猶自繞、枝南枝北。算平生、此段幽奇,占壓百花曾獨。 閑想羅浮舊恨,有人正醉里,珠翠娥綠。夢斷魂驚,幾許清涼,卻是千秋梅屋。雞聲野渡溪橋滑,又角引、戍樓歌曲。怎得知、清足亭邊,自在杖藜巾幅。 宋吳毅夫《疏影》詞。乾隆庚戌端陽前二日,畫奉子盛二兄大人雅賞。秋盦黃易,時在南旺是本齋。”此齋名未多見用,南旺屬濟寧汶上縣,其位置在任城、嘉祥、梁山、汶上四縣交界,是京杭大運河中段重要樞紐。黃易在濟寧任上的職責是佐理河防,南旺便是主要工作地之一,官廨中有其寓所,也是情理中事。

圖39 黃易繪“梅花”軸 《神州國光集》

[1] 翁方綱《黃秋盦傳》,《復初齋文集》卷十三,清李彥章校刻本。

[2] 鄭澐修、邵晉涵纂《(乾隆)杭州府志》卷十六,清乾隆刻本。

[3] 歸錦橋即賣魚橋。馬塍廟,《錢塘縣志》:“在溜水橋,祀宋馬雄、馬武,世傳二人東西居,共為田園之塍,故名。”屠隆《馬塍廟記》:“城北隅有曰馬塍,句曲外史稱為散花灘處,后為劫灰。僅存雄、武二王祠,概而名之曰馬塍廟。”見李衛(wèi)修、沈翼機纂《(雍正)浙江通志》卷二百十七,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4] 見黃易“臨石門頌”軸。

[5] 見故宮博物院藏黃易致陳燦“渴念札”“平安札”“磁杯札”“抱恙札”,這批信札的使用時間約在1771—1774年間,圖版見故宮博物院編《故宮藏黃易尺牘研究·手跡》。相關考證見朱琪《故宮藏黃易尺牘疏證》,故宮博物院編《故宮藏黃易尺牘研究·考釋》,故宮出版社,2015年版。

[6] 翁方綱《黃秋盦傳》,《復初齋文集》卷十三,清李彥章校刻本。

[7] 翁方綱《復初齋詩集》卷十六。

[8] 王復《題黃小松秋影庵圖》,阮元《兩浙輶軒錄》卷三十七,清嘉慶刻本。

[9] 吳嵩梁《黃小松易司馬屬題秋影庵圖》,《香蘇山館詩集》今體詩鈔卷二,清木犀軒刻本。

[10] 石卓槐《黃小松舍人》,《留劍山莊初稿》卷二十四,清乾隆四十年石卓椿刻本。

[11] 梁詩正《西湖志纂》卷四,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2] 可參閱拙著《真水無香——蔣仁與清代浙派篆刻研究》,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8年版。

[13] 丁丙記“小蓬萊閣在西湖雷峰塔下,明黃貞父先生汝亨讀書之所”,見丁丙《善本書室藏書志》卷十四。另江昱云“西湖孤山亦有蓬萊閣”,見江昱疏證、周密《蘋洲漁笛譜疏證》集外詞,清乾隆刻本。

[14] 李亨特修、平恕纂《(乾隆)紹興府志》卷七十一,清乾隆五十七年刊本。

[15] 黃易《小蓬萊閣金石文字》卷首錢大昕序,清道光甲午石墨軒刊本。

[16] 按,翁方綱以“小蓬萊閣”為書室名,乃效仿洪適故事,此事在其多處記載中十分明確。如乾隆四十二年(1777)翁方綱《小松以所得漢石經(jīng)殘字屬題方綱既摹上石自扁其屋曰小蓬萊閣今日小松書來云先少參讀書南屏處名小蓬萊欲搆小閣刻此不謀而合洵一奇也因為題其石經(jīng)卷首曰蓬萊宿約賦此四詩奉柬》,《復初齋詩集》卷十六。乾隆五十九年(1794)翁方綱為黃易“得碑十二圖”冊作序并題跋:“得碑十二圖者,錢塘黃子秋盦自繪其乙未至癸丑,十余年所訪古刻事境而作也。予識黃子在歲丁酉,時于都門初得漢熹平石經(jīng)殘字三段。予借摩勒石于書室,用洪文惠越州事題曰‘小蓬萊閣’,而黃子先世已有此篇,何其不謀而合也。”

[17] 厲鶚《湖船錄》,清錢塘丁氏刻本。

[18] 可參見王在晉《浮梅檻賦》、黃汝亨《浮梅檻記》及各家題詠。

[19] 黃汝亨《與趙凡夫》,《寓林集》寓林集卷二十七,明天啟四年刻本。

[20] 吳允嘉纂《(嘉慶)錢塘縣志補》,清鈔本。

[21] 丁午《湖船續(xù)錄》,清錢塘丁氏刻本。

[22] 陳鴻森《〈翁方綱年譜〉補正》,載《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二十五期,“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4年9月。

[23] 黃易《秋盦遺稿》,清宣統(tǒng)二年李汝謙石印本。

[24] 王豫《淮海英靈續(xù)集》庚集卷一,清道光刻本。

[25] 王昶《國朝詞綜》卷四十四,清嘉慶七年王氏三泖漁莊刻增修本。

[26] 山水冊頁八開,從時間來看,為黃易三十歲時所作,每開注明模仿胡元潤、查士標、王石谷、高其佩、楊龍友、漸江、石谿等,后有郭敏磐、陳醇、李育、丁立鈞題跋,光緒年間為上元宗源瀚收藏,后著錄于徐邦達《改訂歷代流傳繪畫編年表》。此際畫幅題字頗顯稚嫩。

[27] 此譜為黃易自輯本。存印八十七方,無邊款,成書于乾隆丁未(1787)年,有黃易自跋一則。見韓天衡《天衡印譚》,上海書店,1993年版,第308頁。

[28] 載《神州國光集》第七集,神州國光社,1909年。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明光市| 沾化县| 宝兴县| 曲阳县| 临邑县| 荔浦县| 吐鲁番市| 乌拉特中旗| 乐陵市| 色达县| 天峻县| 中超| 阿巴嘎旗| 全椒县| 司法| 谢通门县| 彭阳县| 甘泉县| 揭西县| 博爱县| 明水县| 屏东市| 贡嘎县| 成武县| 宁明县| 大悟县| 尼勒克县| 娱乐| 友谊县| 江口县| 黑河市| 类乌齐县| 平和县| 甘孜县| 论坛| 仙游县| 吴堡县| 松阳县| 伊金霍洛旗| 伽师县| 平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