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緒自由:走出情緒困境的6個認知習慣
- 盧文建 彭振桓
- 2561字
- 2021-08-27 16:13:45
?04?
應對焦慮的4個簡單方法
有意識積累,造就“萬能達人”
前段時間,在我授課的休息間隙,正和學員們坐在飛行教室里聊天時,我的手機突然響了——機場那邊來了兩位外國客人想要了解我們的飛行業務,前臺值班的同事焦急求助:“這兩人說的似乎是英語但又好像不是英語,你趕緊過來幫忙翻譯一下好不好?”
我放下手機立刻出發,對兩位來自摩洛哥的客人用英語夾雜著法語做了一番介紹,很快搞定了狀況?;氐浇淌伊钠饎倓偟氖虑椋晃粚W員略感驚訝地問我:“你怎么什么都會啊!”
我抬起頭和他解釋:“當翻譯是我一直以來都很感興趣的事情?!焙鋈婚g我又想起來什么,接著說:“但興趣愛好不等于特長,可能有很多人也對這事兒感興趣,不過呢,在他們那兒翻譯只是個興趣,在我這里,不僅僅是興趣,而是特長?!?/p>
這么一番評述之后,我覺得不太好,似乎過于自鳴得意,但這位學員身上的類似感覺,我也常常有。實際上,很多“大神”在我眼中的樣子,就像是我此刻在學員眼中的樣子,大概每個人身邊都有這樣的朋友:
他似乎什么都懂,不管你聊什么話題,他都能加入聊天并且侃侃而談;他似乎什么都會,不管是遇到了什么問題,他都能快速想到解決方法;他似乎什么都學過,不管是面對什么任務,他都或多或少有過類似的經歷。
每個人的一天都是二十四小時,大家都是相似的年紀,為什么有的人就能掌握這么多的知識和技能,而我卻不能呢?
實際上,造成這種個體差異的并不是每個人的天賦有多大差別。如果你也想要成為這種“萬能膠水”一樣的職場人,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進行特長訓練——我稱之為“有意識積累”?!坝幸庾R積累”是說,如果我們對自己的能力培養有一個明確的目的清單,那么在經歷各種各樣的事情時,就能不由自主地擇取其中有價值的部分,你的注意力會更加集中于這些有價值的部分,并且逐漸強化到對應的目的上。
每個人都會對大量的事情感興趣,但為什么有些人就能夠把這些興趣發展成為特長呢?這就是“有意識積累”的神奇之處了。所謂“有意識積累”學習策略,簡單來說,就是五個字——做個有心人。
這種學習策略的最大好處是低成本。你不需要專門拜師學藝,也不用花錢去報考什么輔導班,而是把學習過程放在日常生活中。所以,“有意識積累”是最好的學習策略。
舉個例子:如果你想當一個出色的廚師,那么在用餐的時候,就會比其他人更加關注菜式和加工技法,這樣一來,每一次的用餐都像是進行了一個小培訓。你在廚藝方面就能夠領先于大部分人。
由于這種“有意識積累”的行為不是人類的自發本能,所以你得花一番心思才能走上正確軌道。這里面的心理學基礎理論就先不提了,直接奔著實用去就好。想要完成“有意識積累”,你必須要先弄清楚一件事——興趣愛好不等于特長。
什么是特長呢?我們在投遞簡歷的時候,往往會附上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特長。但是“興趣愛好”和“特長”其實是兩件事。興趣愛好就是喜歡做的一些事情,而特長則是你相對他人更擅長的一些技能。有些愛好天生不太可能成為特長,有些特長似乎也很難讓人感興趣。當然了,拋去一些極端的例子不說,絕大部分的特長都是可以成為興趣的,而且這些特長的形成往往也始于興趣。伴隨著有意識的日常積累,你所追求的目標會越來越清晰,也能夠不斷發現自己還缺少什么,在日后可以繼續有針對性地積累下去。如此良性循環,想要沒特長也難??!
競賽,激發技能達人
競賽有時候是殘酷的。
從上小學開始,我就一直覺得競賽是個挺有意思的東西,征文比賽、奧數競賽,除了有些時間分配上的困擾之外,并不會對我造成什么陰影。所以我一開始并不認同這句話,直到我讀到大二。
那是一次分析化學的實驗課,我們在學習各種化學物品的滴定分析操作,老師告訴我們,在很多化工廠都需要類似的滴定分析,他們會針對滴定分析精確度搞技能競賽。他說:“這類比賽看上很普通,但實際上輸掉這些比賽的人會被扣工資,甚至會丟掉工作。”從那之后,我才開始逐漸意識到競賽的殘酷性。
不過,大部分情況下,競賽沒這么嚇人,而且其好處要遠遠大于壞處。
首先,競賽可以聚集一幫志同道合者。
主題明確的競賽,可以幫你篩選同好之人。在這類競賽中,敢于報名的人,多多少少是在這個領域有點兒“法寶”的人,你們交流起來也更有共同語言。
第二,競賽是暴露自己問題、學習他人長處的好機會。
我們在籃球隊里集訓的時候,有個說法叫作“以賽代練”。倒不是說單純的訓練沒有意義,只不過,比賽能夠為我們的訓練提供更多的指導方向,而且,有了成敗得失的心態,訓練和學習的動力也大大增強。
第三,競技活動本身就有一定的對抗樂趣,這能讓我們不那么無聊。
所以,競賽有什么不好呢?如果你想要在某個技能領域更加快速全面地提高,那么不妨試試參加相關的競賽。
贏了有動力,輸掉也不是多大事情——最不濟,你還可以說一句“友誼第一,比賽第二”嘛!而且別忘了,一旦你全情投入到這種競賽之中,你的焦慮,基本上就沒有什么發揮空間了——焦慮是什么?對不起,早就忘啦!
焦慮也是“免疫力”
前面也介紹了一些避免或者戰勝焦慮的辦法。但是,我們看任何事物都得全面、客觀地去看它。
我們怎么看待焦慮呢?
焦慮實際上也是一個好東西,所以我并不提倡完全扔掉焦慮,因為焦慮對我們也是有很多積極作用的。從大的方面來說,焦慮是保護我們生存下來的一個必要的條件,它就像我們的免疫力一樣。
對醫學有一定了解的朋友都知道,人體的免疫系統是經過漫長的進化才得到的一個綜合的、高級的功能。當我們的身體發現一些有威脅的病原體輸入并造成危害之后,就會激發我們體內的淋巴系統對它進行抵抗,這就是特異免疫行為。
而焦慮呢,它的原理也非常相似。當人類面對一些自認為有難度或者說有攻擊性的事情時,就會激發出自己本能的一種心理運作機制,這種機制可以理解為是一種防御手段。在這種情況下,焦慮感開始大量地提升你的思考強度,讓你變得更謹慎,從而更重視這件事情。一旦讓你思考強度提高了,就可以讓你有意識地加強自己的各方面的準備,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焦慮也算得上是一件好事。
現如今,人們的焦慮感普遍比較高,所以在這種客觀情況下也催生了很多所謂的治療焦慮、抵抗焦慮的一些心理工作者。在這里呢,我不想做一些負面的評論,畢竟我也算是其中的一員。但是我也想提醒每一位讀者——焦慮,它也是我們心理系統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像人體不能沒有免疫系統一樣,我們也不能完全扔掉焦慮,正所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