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社會心理學作者名: 鐘毅平主編本章字數: 6941字更新時間: 2021-09-03 16:38:01
第二節 社會心理學的研究范圍與主要內容
一、社會心理學的研究范圍
社會心理學研究的范圍極廣,下面列舉其中一些重要的研究主題:從眾、勸說、權力、影響、服從、偏見、歧視、刻板印象、談判、小群體、社會類別、群際關系、集群行為、社會沖突與和諧、過度擁擠、應激、決策、領導行為、溝通、演講、印象形成、印象管理、自我呈現、認同、自我、文化、情緒、人際吸引、友誼、家庭、愛、浪漫、性行為、暴力、攻擊、利他主義與親社會行為,等等。
如果僅僅根據研究主題確定社會心理學的研究范圍,那就太隨意了,這并不能讓我們知道社會心理學與其他學科的區別。比如,“群際關系”不僅屬于社會心理學研究范疇,政治學與社會學也會對其進行研究;“家庭”也是一樣,社會心理學家和臨床心理學家都會去研究它。社會心理學的研究特色主要體現在它把研究的內容、研究的方法和解釋的水平結合在一起,從而形成了自己獨有的比較完整的體系。可以從以下幾點分析社會心理學的研究范圍。
(一)社會心理學的歷史
社會心理學是從哪里來的?迄今為止研究得怎么樣了?在此過程中有哪些經驗和教訓?未來的社會心理學又將往何處去?通過梳理社會心理學的發展歷史,我們可以對社會心理學有更加全面和完整的認識。后面將在第二章第一節介紹本部分內容,在此從略。
(二)社會心理學的方法
通過上述的“社會心理學與常識”部分,我們知道了生活中的每個人都是“社會心理學家”,都對社會心理現象有著自己的一些觀察與思考,并得出一些結論。那么,這些結論中哪些是有道理的?哪些又是錯誤的呢?怎么去判定這些內容的對與錯?社會心理學是一門科學,它的科學性主要是通過其與眾不同的研究方法來體現的。后面也有專門章節介紹本部分內容。
(三)基礎社會心理學
所謂基礎社會心理學,也就是社會心理學的解釋水平,即如何解釋人們紛繁復雜的社會心理與行為。在此,我們引用杜瓦斯(Doise,1986)的觀點,將社會心理學的解釋水平概括為以下四種。
1.個體內水平(intra-personal or intra-individual level)
它是最為微觀也是最為心理學化的解釋水平。個體內水平的分析,主要關注個體在社會情境中組織其社會認知、社會情感和社會經驗的機制,并不直接處理個體和社會環境之間的互動。
以個體內水平為核心的個體內過程,包含以下基本研究主題:具身性(embodiment)、自我、社會知覺和歸因、社會認知和文化認知、社會情感、社會態度等。
在這一解釋水平上,社會心理學者投入的精力最多,取得的研究成果也最為顯著。屬于這一層面的經典理論主要有:費斯廷格的認知失調論、態度形成和改變的雙過程模型[如精細加工可能性模型(elaboration likelihood model,ELM)與啟發式加工——系統加工模型(heuristic-systematic model,HSM)]和希金斯的知識啟動和激活模型(Higgins,1997)。
2.人際和情景水平(interpersonal and situational level)
它主要關注在給定的情景中所發生的人際過程,而不考慮在這特定的情景之外個體所占據的不同的社會位置(social positions)。具體來說,就是不考慮雙方的角色是什么,只研究純粹的個體之間相互作用的過程。
以人際水平為核心的人際過程,其基本的研究主題有:親社會行為、攻擊行為、親和與親密關系、競爭與合作等。其典范理論模型是費斯廷格的社會比較論。
3.社會位置水平(social positional level)或群體內水平
它關注社會行動者在社會位置中的跨情景差異(inter-situational differences),如社會互動中的參與者特定的群體資格或類別資格(different group or categorical membership)。
以群體水平為核心的群體過程,包含基本研究主題:大眾心理、群體形成、多數人的影響和少數人的影響、權威服從、群體績效,領導—部屬關系等。
其典范理論模型是莫斯科維奇有關少數人影響的皈依模型(conversion theory),多數人和少數人影響的雙過程模型、社會作用力理論(social impact theory)和社會表征論(Moscovici,2000)。
4.意識形態水平(ideological level)或群際水平
它是最為宏觀也最為社會學化的解釋水平。它在實驗或其他研究情景中,關注或考慮研究參與者所攜帶的信念、表征、評價和規范系統。
以群際水平為核心的群際過程,包含以下基本研究主題:群際認知如刻板印象、群際情感如偏見、群際行為歧視及其應對。
在過去的30年中,群際水平的研究有突破性的進展。主宰性的理論范式由泰弗爾的社會認同論啟動,并深化到文化認同的文化動態建構論(dynamic constructivism)(Chiu and Hong,2006;Hong et al.,2000;Wyer et al.,2009)和偏差地圖模型(bias map)(Cuddy et al.,2007;Fiske et al.,2002)中。
(四)應用社會心理學
社會心理學研究發展到現在,不僅獲得了崇高的學科地位,深受人們的喜愛,也能夠與社會實際密切結合,在應用中大放異彩。應用社會心理學,就是把獲取的社會心理學知識理論運用到社會實踐中去的研究。應用社會心理學又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邊緣性的應用社會心理學,它和其他一些學科相互滲透而形成新的體系,比如社會心理學與教育學的相互滲透形成了教育社會心理學;另一類是專業社會心理學,即社會心理學與具體社會領域結合而產生的新的分支學科,如把社會心理學應用到廣告領域產生的廣告心理學,應用到司法領域產生的司法心理學等。
二、社會心理學研究的主要內容
社會心理學研究的邊界很廣泛,很難輕松獲知其全部內容。社會心理學的具體內容也是紛繁復雜,很多人在學習它們時往往也會沉浸在一些細節中,而不能跳出來對其進行整合,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總攬。我們在此概括出社會心理學最核心的三個方面內容,它們分別是社會心理學的兩個基本原理、三個動機原則和三個信息加工原則。
(一)社會心理學的兩個基本原理
前面我們在對社會心理學的定義進行分析時,引用了勒溫提出的關于人們社會行為的公式。從這個公式中,可以分析出社會心理學需要研究的兩個主要過程:社會過程(social processes)與認知過程(cognitive processes)。社會過程是指人們的思想、情感和行為受到周圍的人、所屬的群體、人際關系、父母的教育及從他人那里體驗到的壓力的影響;認知過程指的是人們的記憶、知覺、思維、情緒與動機會引導著人們對所處世界的理解,引導著人們的行為。此處采用的是一個寬泛的認知概念,把情緒和動機也當做是與記憶和思維一樣的屬于認知過程的固有部分。現代社會心理學需要糾正一個源自古希臘的誤解,即認為純粹、“理性”的思維與“非理性”的情緒是水火不相容的對立體。其實,無論是思維還是情緒,它們都是人們對所處世界的反應,都是人們對這個世界進行理解的方式。由此,能夠引申出社會心理學的兩個最重要的原則,即社會心理學的兩個基本原理(two fundamental axioms of social psychology),第一個原理是人們會構建(construct)他們的現實,第二個原理是遍及所有社會生活的社會影響。
1.構建現實(Construction of Reality)
研究社會行為看似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當考察人們的日常生活時,人們會認為自己所看見的世界就是它真正的樣子。也就是說,有一個對所有人而言都一樣的客觀現實就在那里存在著。比如,當我們與朋友一起去看球賽,或一起去餐館就餐,我們會認為大家看到的是同樣的比賽,聽到的是一樣有趣的餐間談話;當遇到一位新人,我們會迅速地形成同樣的印象;或者當看見有人舉起拳頭、皺眉,我們會自然地知道這些行為的意義。因為假定我們形成的印象是準確、真實的,所以我們通常也期望別人遇到同樣的人,開展同樣的約會,看見同樣的行為。
果真是這樣嗎?我們先看一項研究。
1951年的秋季,主場不敗的普林斯頓大學足球隊迎來了與達特茅斯學院足球隊的一場硬戰。這兩支球隊長期以來旗鼓相當,這場比賽也是火花四濺,雙方頻繁犯規、沖撞,兩邊都有不少隊員受傷,最后普林斯頓大學足球隊險勝。一個月之后,兩名社會心理學家(Hastorf and Cantril,1954)讓普林斯頓大學和達特茅斯學院的大學生觀看這場比賽的錄像,結果大學生們的反應讓人驚奇。兩所大學的大學生們看完比賽后的報告會讓人懷疑他們看的是不同的比賽,普林斯頓大學的學生看完比賽后認為達特茅斯隊的隊員在比賽中有太多的暴力行為,缺乏體育道德,普林斯頓大學的運動員們只是出于自我防衛才偶爾地回應對手一下。而達特茅斯學院的大學生們則認為兩隊有同樣多的侵犯行為,認為面對普林斯頓大學運動員們的野蠻進攻,達特茅斯隊隊員的反擊是情有可原的。甚至有個達特茅斯學院的男生說,他看完錄像后發現達特茅斯隊的隊員們犯規是如此之少,懷疑給他看的是經過剪輯的錄像。
可見,面對同樣的事件,人們理解到的意義是不一樣的。舉起拳頭可能有威脅的意思,也可能有勝利的意思;皺眉可能有抑郁的意思,也可能有全神貫注的意思。這取決于是誰的體驗。實際上我們會對現實進行構建,構建的結果一部分取決于認知過程(我們心理工作的方式);另一部分則取決于社會過程(他人對我們的影響,這個他人可以是實際存在的,也可以是我們想象的)。
認知過程使人們把搜集到的片段信息拼接在一起,從中推導出一個整體性的結論。人們會聽到他人呈現的一系列論據,注意到聽眾的反應,推論出他人的感受,決定何種信息是有價值的,值得我們進一步考慮。從這個意義上說,一個人的所見、所聞、所感可以決定他對這個世界的理解。
社會過程則使人們在理解現實的意義時可以影響他人的觀點,也可以被他人的觀點所影響。比如,群體內的文化對人們來說非常重要,它是人們對事件進行反應和解釋的標準。舉例來說,大多數西方社會的成員都認可接吻,不過接吻的含義會因人們吻誰及如何接吻而有所差異。但當南非的聰加人(Thonga)第一次看見歐洲人接吻時,他們會覺得很惡心。他們認為接吻是在吃對方的唾液,臟死了(Hyde,1979)。如果我們是聰加的牧人,或是德國的大學生,我們應該多多少少會因對方關于接吻的觀點而進行一些調整。聰加人也許慢慢地覺得接吻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而德國大學生則會認識到接吻時需要注意衛生。因此,一個人對這個世界的理解總會帶有一些他人的看法。
2.社會影響的普遍性(pervasiveness of social influence)
他人會影響人們的行為,而人們的行為反過來也會影響到他人的言行。比如,有人在背后支持我們的話,我們就會勇氣大增,暢所欲言;當有批評者與我們抗辯,則有可能讓我們感到害怕,進而沉默寡言。
前面提到,即使我們是獨自一人,他人依然會影響到我們。所謂社會影響的普遍性,是指他人實際上可以影響到我們所有的思想、感受和行為,無論他人在場與否。我們對他人反應的思考,以及我們對社會群體的認同,形塑了我們內心最深處的知覺、思維、感受、動機,甚至是自我。當你是一名金州勇士隊的球迷、一個志愿者協會的會員、一個中國人的時候,你會為自己感到自豪嗎?我們效忠的群體可能是小范圍的,例如一個家庭、團隊或委員會;也有可能是大規模的,例如某個種族、宗教、性別,或社會與文化。無論這些群體是大是小,群體成員身份為我們提供了觀察社會性事件的框架和過濾器。故前述普林斯頓大學與達特茅斯學院的大學生對同樣的比賽過程做出了不同的判斷,就不難理解了。
有時我們體驗到的社會影響是社會壓力,例如當我們面對一位咄咄逼人的售貨員、受到了冷暴力,或持有不同于我們的政治觀點而受到嘲笑時就是如此。但是,當社會影響不明顯時,更能彰顯出它的深遠意義來。換言之,你實際上受到了他人的影響而不自知,誤認為自己所作出的反應只是基于自己內部的認知過程而已,此時的社會影響更是意義重大。普林斯頓和達特茅斯的大學生們之所以判斷不同,是因為他們屬于不同的大學,但他們意識到了這一點嗎?可能沒有。因為從嬰兒時起社會影響就包圍了我們,所以我們通常不會意識到社會影響的存在。有時當人們轉換了角色,就能夠意識到社會影響的作用了,比如當叛逆的青少年自己成為父母后,也會對自己的青少年子女實行宵禁,擔心不良的生活習慣或交友不慎會毀了孩子,而自己在青少年時期卻沒有意識到這些,反而嫌父母管得太嚴。一些外國人在四川或湖南生活久了,等回到自己的國家,卻為吃不下原本習慣的面包和薯條而發愁。即使如此,這樣的變化還是會讓人們覺得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不會把它歸因為是社會影響的作用,而是認為現實就是如此。比如,外國人會覺得川菜或湘菜本身就是好吃,他們已經忘記以前的自己覺得面包和薯條就是人間美味。社會影響具有強大威力,它會形塑人們對現實的構建,它能夠改變人們的思維、感受和行為。無論是與他人相處,還是獨自一人思考,社會影響都在人們身邊。
(二)三個動機原則
那么,人們在構建現實與受到別人影響和影響他人時,會朝著哪個方向行進?換言之,其背后的動機是什么?社會心理學家認為,這主要會牽涉到三個方面的動機:掌控感的動機(to strive for mastery)、與他人聯系的動機(to seek connectedness with others)、看重自己及與自己有關的人和物的動機(to value themselves and others connected to them)。
1.掌控感的動機
掌控是指人們需要對自己所生活的世界進行了解,進而幫助自己在生活中獲取想要的結果與獎賞。無論是面對自然性世界還是社會性世界,人們都需要先對其了解、熟悉,才能適應我們身處的這個世界。比如,農作的時候,我們需要了解當地四季的變換,土壤、日照、溫度與雨水的狀況等;求職的時候,必須對單位和崗位的性質進行了解。能否做出正確的決定,取決于人們是否能夠收集到可靠與精確的信息。
2.與他人聯系的動機
早在兩千多年前,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就認為,人是“社會性動物”。人作為一個物種,在長期進化的過程中,必須與他人緊密聯系,這樣才能存活、發展下去。因此,我們生活中的每個人都想與自己關心和重視的人建立并維持相互之間的支持、喜愛與接納。研究表明,當人們與他人發生嚴重沖突時,這種動機就會更加強烈,原因是人們需要從自己熟悉的人那里尋求支持與安慰。即使是在平和的生活狀態下,他人的支持依然很重要,這體現在人們心理與行為的性質與意義,都是在與他人聯系和比較的過程中衍生出來的。
3.看重自己及與自己有關的人和物的動機
這種動機指的是人們會激發起以一種積極的眼光來看待自己及任何與自己有關的人和物,比如家庭、團隊、國家,甚至自己的擁有物。一個人即使病入膏肓了,還會認為自己的這點病并不算什么事,還有比自己病情更重的人。每個人都會高看與自己有關的他人或群體,這就不難解釋人們對同樣的事件會有不同的解釋了。前述的普林斯頓大學的學生和達特茅斯學院的學生多多少少會偏袒各自學校的球隊,指責對方球隊隊員犯規太多,己方隊員是迫不得已才進行防御。這些大學生是在不知不覺中做出這樣判斷的,這樣的判斷會讓他們感覺良好。
(三)三個信息加工原則
無論人們是要尋求獎賞、聯系他人還是要看重自己或與自己有關的人和事,人們都需要在自己生活的世界中收集、加工相關的信息。在對這些信息進行加工的過程中,人們會遵循以下三個原則。
1.保守主義原則:已有的觀點難以改變(Conservatism:Established Views are Slow to Change)
保守主義原則是指個體或群體一旦對這個世界形成了某種觀點,這種觀點就難以改變,會持續很長的時間,甚至會永久地保持這種觀點。普林斯頓球隊的支持者們,堅信他們的球隊是最棒的,他們就通過這種信念的過濾來解釋自己所看到的東西——符合這種信念的信息就用來證實、加強自己的信念,不符合這種信念的信息則有意無意地視而不見。保守主義的例子可謂比比皆是。筆者于2016年買了一輛吉利博越的汽車,一些同事表示不解:“怎么買吉利車呢?怎么不買大眾、豐田、本田或雪鐵龍的車呢?”筆者知道他們對吉利的印象還停留在過去生產十分粗糙的“豪情”“美人豹”時代,筆者也并不看好那個時代的吉利汽車。但同事們或許不知道,從吉利的博瑞、博越品牌開始,吉利制造已進入了3.0時代,其設計、制造和質量與以前不可同日而語。2018年,吉利汽車在中國的銷量僅次于一汽大眾、上海大眾和上海通用,排在第四位,把一眾合資品牌,如奔馳、寶馬、豐田、本田、現代、雪鐵龍等,遠遠地拋在了后面。當情況發生變化時,筆者在信息加工時愿意改變過去舊有的觀點,不受保守主義原則的制約。你會這么做嗎?(有趣的是,吉利博越汽車是筆者的擁有物,筆者對自己的汽車的辯護含有前述的看重自己擁有物動機的意思。)
2.易得性原則:容易獲取的信息影響大(Accessibility:Accessible Information has the Most Impact)
從一場足球賽,到一場學術演講,每一種社會情境都含有大量信息,以至于人們根本無法詳細地處理其中每一種信息。其結果是,人們很可能只考慮、記憶和使用其中的一部分信息來形成判斷和做出決策。易得性原則是指哪一種信息更容易被人們獲取,那這些信息就會對人們的思想、感受和行為產生更重要的影響。在大多數情況下,最先進入人們頭腦中的就是過去已經思考過的那些東西。因此,前面提及的足球賽,達特茅斯隊的擁躉就是在利用“他們的足球隊是很棒的”這一信念來做出許多判斷。在另一些情景中,人們經常會利用那些容易被注意和解釋的信息來做出判斷。比如,你去聽一場關于廢止死刑的演講,而你平常對此沒有什么思考。那么,如果在演講的過程中聽到較多鼓掌聲,你就有可能對廢止死刑形成積極的態度;而如果聽到比較多的噓聲,你更有可能對廢止死刑形成消極的態度。
3.膚淺或深入的原則:人們可以膚淺地加工信息,也可以深入地加工信息(Superficiality Versus Depth:People can Process Superficially or in Depth)
多數時候,人們就好像是一架安裝了自動導航儀的飛機,不用費什么勁,就能對現實形成一些粗淺的印象,此時人們在信息加工中非常依賴上述那些唾手可得的信息。但當人們注意到事情發展與自己的期望不相符合,或者是想要達成的重要目標受到威脅的時候,人們就會愿意花時間精力去深入地處理信息。這就是信息加工的膚淺或深入原則。拿上述那個去聽關于廢止死刑主題的演講的例子來說,假如你有親朋好友犯下了極為嚴重的罪行,很有可能被判處死刑,你就不會太在乎其他觀眾的掌聲或噓聲,而是仔細收集演講中正反兩方面的論據,并進行仔細的邏輯分析,最終得出有關廢止死刑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