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節 社會心理學研究的具體方法

社會心理學的一項基本原則是:許多社會問題可以用科學的方法來進行研究。在討論如何進行社會心理學研究時,有個問題值得我們關注——我們在看到一些社會心理學研究結論時,可能會說:這些我們都知道(或事實就是這樣),為什么還要研究啊?是這樣嗎?其實不是,盡管一個實驗研究沒有驚人之處,但是仍有理由要求我們進行實驗。

理由之一是人們容易出現事后偏見(Hindsight bias),也叫事后聰明偏差。事后偏見是指人們往往傾向于利用事件發生之后的結果去理解事件發生的原因及過程,而傾向于過高地估計自己的預測力。在評價社會心理學的實驗時,也會存在這種現象,即看到了實驗結果,會根據結果預測這個實驗,人們會說:肯定會有這樣的結果,這是事實。但實際上,我們在看到某個心理學實驗之前,不一定理解事件的原因和過程。例如,整潔與美德有什么關系?大家一下子難以說出它們之間的關系來。英語中有一句諺語:整潔近于美德(Cleanliness is next to goodliness)。英國《心理學》雜志2008年12月介紹了普利茅斯大學心理學家西蒙妮·施納爾女士及其同事共同研究的成果。其研究結果顯示,如果一個人在作出道德判斷之前洗過手,那么他對那些不道德的行為會較為寬容,更容易接受。研究證明,一個人作出的道德判斷是一個直覺的反應過程,而不是理性判斷結果,影響道德判斷的直覺之一就是生理上的清潔感,因為這種清潔感對心理有極大影響。

理由之二是平時生活中人們認為是對的,不一定事實就是對的。一些實驗結果看上去似乎顯而易見,但進行這類實驗仍然是重要的,因為許多被人們“認為”正確的事情,經過仔細的考察后被證實是錯誤的。例如,有這樣一個假定:人們受到做出某種行為要受嚴厲懲罰的威脅,最終他們可能厭惡這種行為。盡管看上去這一假定合乎情理,但是有實驗顯示,真實情況不是這樣的:當面對輕微懲罰的威脅時,人們會討厭被禁止的行為,而那些受到嚴重威脅的人,則恰好相反,對被禁止的行為的喜愛反而有所增加。

社會心理學是一門科學,已發展出一套系統的研究方法來解答社會行為的問題,例如下面我們所講的觀察法、相關法和實驗法等,都是從實證的角度來研究社會行為。

一、觀察法

觀察法(Observational Method)是指研究者觀察人們的行為,并對其測量值或行為的印象加以記錄的方法。許多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學家都曾用觀察法研究兒童。裴斯泰洛齊(Johan Heinrich Pestalozzi)早在18世紀下半葉就開始用觀察法記錄了3歲半的兒子的發展情況;我國著名幼兒教育專家陳鶴琴用日記方式記錄兒子自出生起的發展,觀察了808天,于1925年出版了《兒童心理之研究》一書。

(一)結構化觀察法和非結構化觀察法

根據觀察程序的形式,可以分為結構化觀察法和非結構化觀察法。結構化觀察是指人們為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通過感覺器官或借助一定的儀器,有目的地對特定對象進行有計劃、系統化觀察,并作嚴格詳細的可量化記錄的一種觀察方法。它是為進行量化研究提供數據資料的一種研究方法。如果我們需要研究地鐵乘客在進出站時對一幅廣告注意的時間和人數,那么就不能只在上班人多的時候觀察。上班時人們的時間壓力更強,而且人多會產生遮擋,有些人可能根本沒有看到這幅廣告。因此,就需要進行精密的結構化觀察設計,如每隔20分鐘觀察一次,每次有三種觀察角度;每個被觀察者從一個角度一出現,都會被連續追蹤15秒;整個觀察序列持續15天,并且有人專門觀察男子的反應,還有人專門觀察女子的反應;同時觀察的記錄系統要準確而細致,保證觀察不漏過任何一個有效的信息的客觀記錄。非結構性觀察或稱無控制觀察是指調查者根據總的觀察目標和要求,確定大致的觀察內容和范圍,依據具體情況有選擇地進行的觀察。一般作為一種輔助性的工具。例如,皮亞杰在研究自己的孩子的發展時,就采用非結構性觀察與一些非正式小實驗相結合的方法。如給嬰兒看一件東西(手表),然后把它藏起來,看他會不會尋找,以觀察嬰兒有沒有客體的永久性的觀念;有人研究兒童的人際交往,那么在制定研究方案前,最好花一定時間觀察兒童交往時的各種行為活動,這就屬于非結構性觀察。

兩者相比較,結構性觀察能獲得大量翔實的觀察材料,并可進行定量分析和對比研究,但缺乏彈性,顯得模式化、費時;非結構性觀察機動靈活,簡便易行,適應性強,但所得材料零散,無法進行定量分析和嚴格的對比研究。

(二)自然觀察與實驗室觀察

根據觀察的場所和組織條件,可分為自然觀察與實驗室觀察。自然觀察是指調查人員在自然條件下對調查對象不加控制和影響的一種觀察,其特點是在自然狀態中進行觀察,結果真實可信。例如,英國科學家珍妮·古道爾(Jane Goodall)遠赴非洲坦桑尼亞,為考察靈長類動物的群體習性而展開了實地的自然觀察。

實驗室觀察是指調查人員模擬周圍條件和環境對調查對象實施有效控制而進行的觀察,具有嚴密性和精確性的特點。波波玩偶實驗就采用了實驗室觀察,在兒童觀察成年人如何對待波波玩偶之后,將兒童帶到放有波波玩偶的實驗室,對兒童的行為進行觀察。

(三)連續性觀察與非連續性觀察

根據觀察是否具有連貫性和持續性,可以分為連續性觀察與非連續性觀察。連續性觀察是指人員在某段時期圍繞某一目的或某一研究課題對同一調查對象反復地進行觀察。一是研究問題的連續性,整段時間的觀察都圍繞某個研究課題展開;二是觀察的反復性,觀察不是一次即止而是反復進行;三是對象的同一性,即在反復的觀察中,被觀察的對象始終如一。

連續性觀察有定期連續觀察和不定期連續觀察兩種形式,前者依一定的時間周期進行觀察,后者則不按嚴格的時間周期實施觀察。連續性觀察適用于動態性問題或事件的跟蹤調查。

非連續性觀察就是一次完成的觀察,無觀察時間的周期性變化。間隔一段較長的時間對事物的變化進行一次性觀察,一般適用于對過程性、非動態性事件的觀察。可以有效減少不必要的人力、財力、物力的消耗。

(四)參與觀察與非參與觀察

根據觀察者的立場,可以分為參與觀察與非參與觀察。參與觀察是指觀察者進入被觀察者的社會環境或社會關系之中進行觀察、收集資料的一種研究方法。在這種觀察狀態下,由于研究者或是作為被觀察群體的一員,或是作為被觀察群體可以信賴的“外人”出現的,它減少了對所要觀察對象的干擾,可以使被觀察者作出比較自然的反應。較早使用這種研究方法的是英國人類學家布羅尼斯拉夫·馬林諾夫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1914—1921年,馬林諾夫斯基先后三次在西太平洋上的特羅布里恩德群島從事當地的土著文化的研究,時間長達6年之久。在此期間,他一方面學習土著的語言,一方面全面地參與土著人的社會生活,幾乎成了土著社會的一員。他的研究從被研究者的角度出發,希望能夠借助他們的目光去理解整個世界。

參與觀察法在社會學和社會心理學中也得到了廣泛的運用。1923年,社會學家安德森(Anderson)就曾運用這種方法加入流浪漢的隊伍,寫成《流浪漢:無家可歸者的社會學》一書;而另一位社會學家威廉·富特·懷特在1936—1940年間對美國波士頓的一個意大利人貧民區的研究以及在此基礎之上寫成的《街角社會:一個意大利人貧民區的社會結構》,更是運用參與觀察法的典范之作。在從事研究的那些日子里,懷特以被研究群體——“街角幫”一員的身份,置身于被研究者的生活環境和日常活動之中,對閑蕩于街頭巷尾的意裔青年的生活狀況、非正式組織的內部結構、活動方式,以及他們與周圍社會的關系加以觀察,并及時作出記錄與分析,最后得出了關于該社區社會結構及互動方式的重要結論。20世紀50年代,美國中西部地區有一群人預測地球會因一場劇烈的大變動而在某一天毀滅。他們宣稱那時會有一艘太空飛船降落在其領袖家的院子里,及時把他們救走。費斯汀格(Leon Festinger)等人為了了解這群人并記錄下他們在信念與預測幻滅時的反應,研究者加入了這個群體,假裝自己也相信世界末日即將來臨,以便對這些人進行觀察和研究。

非參與觀察是指觀察者完全處于旁觀者的立場,不參與被觀察者的任何活動。這種觀察法,由于一般不需要被觀察者的配合,使觀察者能夠做到客觀冷靜。但是,這種方法往往會對觀察環境和被觀察者造成較大的干擾,從而導致觀察結果的失真。為了克服這方面的缺陷,觀察者必須采取最不引人注意的姿態出現,要做到不露聲色,不對觀察對象表露出過分的興趣。觀察者多聽、多看、不提問、不加評論,或者與被觀察者隔離,進行暗中觀察。

(五)完全參與觀察與半參與觀察

可以根據參與的程度,將參與觀察分為完全參與觀察與半參與觀察。完全參與觀察指的是,研究者本人在一定時間內作為被研究群體的一員,和其他人一樣正常地參加這個群體的活動,并且隱瞞了自己的真實身份,其研究目的也不讓被觀察者知道,完全參與的觀察者要用比較長的時間和被觀察者生活在一起。同時,研究者也用心體驗新的環境,努力使自己在情感和行為上融入這一新的社會群體之中。這樣,被觀察者就會將真實的想法和行為暴露于研究者面前。前述馬林諾夫斯基和W.懷特的研究采用的就是這種完全參與的觀察。

在半參與觀察中,觀察者也參加被觀察群體的活動,但是他們的真實身份并不隱瞞,通過與被觀察者的密切接觸,使得被觀察者把他們當作一個可以信任的“外人”,從而能夠接納研究者。但是,終因研究者有著自己特殊的身份,不是群體中的一員,所以了解問題的深度不如完全參與觀察。比較隱秘的、與私人有關的事實很難了解到。這種方法由于較少帶有個人色彩,所以能保持觀察者的客觀立場。但是由于觀察者的特殊身份,被觀察者可能會故意地迎合觀察者,故意表現和夸大某種現象而隱瞞對自己不利的方面?;蛘哂捎谟^察者深入生活不夠,對于一些現象做出錯誤的解釋,這些都使資料有可能被歪曲而造成偏誤。在中國,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一些去基層“掛職”“深入生活”的作家就常常采取這種半參與觀察的方式,來了解基層百姓的生活。

二、檔案法

檔案法(Archival Method)是指搜集與研究對象有關的文獻資料以闡釋其心理和行為特征的心理學輔助性研究方法。大多數文獻資料的初衷并不是為了從心理學角度對某一現象或行為進行闡釋。在使用檔案法時,首先要對所獲得的文獻資料的可靠性、可信性和準確性進行檢驗,然后再根據研究的要求,對資料進行加工、分類和選擇。例如,庫欽斯基(Kulchinsky)1973年運用檔案法研究了色情文學與犯罪之間的關系。他從檔案資料中發現,丹麥1965年取消色情文學禁令之后,一般犯罪和性犯罪率出現了明顯下降的現象。開禁后性犯罪率從原來的0.85‰下降到0.5‰,一般犯罪率由原來的2.2‰下降到0.87‰。研究者分析后認為,色情文學開禁,為人們提供了一種替代性滿足的途徑。性驅力的累計減少,攻擊性的性犯罪也就降低了。性驅力作為機體緊張狀態的背景,會直接增加人們的攻擊性。性驅力及時釋放,攻擊性降低,因而一般攻擊性犯罪率也出現明顯下降。

文獻內容多種多樣,范圍甚廣:有第一手文獻(即行為者本人或經歷該事件者的親自描述)和第二手文獻(即不在現場者通過訪問目擊者或閱讀第一手文獻而撰寫的),私人文獻(如日記、給朋友或親屬的信件、筆記、自傳、自供詞)和非私人文獻(如企業或組織的會議記錄),以及印刷的大眾傳播媒介(如報紙、雜志)等。例如,要研究大眾傳播對中學生攻擊行為的影響問題,可以對中學生常看的報紙、雜志及廣播電視節目的內容進行分析。這是控制程度最小的研究方法。

檔案法的主要優點是:(1)與其他研究方法不同,其他研究方法中,被試因知道自己被觀察而產生不自然的反應。而這種反應可能會對研究結果造成影響,如“皮格馬利翁效應”與“安慰劑效應”。檔案法不會受到這些影響。(2)它可以研究涉及廣大時空范圍的問題。例如,要研究青年的自我觀念,可以選擇不同時期、不同國家青年的日記進行研究。

檔案法的缺點是:(1)難以搜集到研究所需要的有效資料。例如,日記是研究青春期心理有價值的資料,但絕大多數青少年都不愿提供自己的日記。(2)不少資料真假難分,影響研究結果的可靠性。例如,青少年的日記和思想小結等資料雖然能在一定程度反映他們的真實思想,但由于青少年防備心理較重,對自我描述往往混雜有夸大、自我歪曲等虛假內容。這就要求研究者對研究資料的真實性進行鑒別。(3)由于缺乏客觀的標準形式,研究者對資料的分析難免帶有主觀色彩。檔案法主要應用于青少年研究、社會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管理心理學和法律心理學等領域。

三、調查法

調查法是通過各種途徑,間接了解被試心理活動的一種研究方法。調查法總體上易于進行,但在調查的過程中往往會因為被調查者記憶不夠準確等原因使調查結果的可靠性受到影響。調查的可能方法與途徑是多種多樣的,在社會心理學的研究中,最常用的調查方法主要有問卷法、訪談法等。

(一)問卷法

問卷法是目前國內外社會調查中廣泛使用的一種方法。問卷是指為統計和調查所用的、以設問的方式表述問題的表格。問卷法就是研究者用這種控制式的測量對所研究的問題進行度量,從而搜集到可靠的資料的一種方法。問卷調查法需要具有從總體中選取代表性樣本的能力,只有調查的結果能反映更多的人群而不僅僅是樣本時,調查才是有效的。

調查要注意的問題很多,其中樣本的代表性很重要,最好能做到隨機抽樣,即讓總體中的每個人都有同等的機會被選為樣本,以確保該樣本能夠代表這個總體。如果不注意樣本的代表性,其結果可能是不可靠的。美國《文學文摘》成功地預測了1924年、1928年和1932年美國總統的選舉結果,使其名聲大振?!段膶W文摘》的方法創新在于將局部性民意測驗推廣到全國。其抽樣調查的樣本框來源于電話號碼簿上和汽車登記記錄,但是在1936年時,《文學文摘》卻做出了錯誤的預測。當時《文學文摘》共發出2 000多萬張選票,收回237萬張選票,并且根據統計結果宣布:蘭登將擊敗羅斯福!但投票結果是,羅斯福以2 775萬票贏得了46個州,比對手蘭登多1 107萬張選票,選舉人票是523票對8票。這次預測的失敗也使《文學文摘》的信譽一落千丈,不久后便??恕T蚝卧谀??一是問卷的回收問題;二是樣本的代表性問題,因為窮人很難買得起電話和汽車,所以樣本基本是富人。當時美國富人多數是共和黨人,他們基本上偏好蘭登。

問卷調查中要注意假卷。在自陳式問卷調查中,少數被試表面持合作態度填寫問卷,但實際上不作真實填答或不完全作真實填答。如何處理?陶冶(1991)提出了系列方法(2):(1)研究者要熟知并掌握實施調查的每一個環節,布置具體調查時,對調查者和受調查者,都要結合實際情況講清各項調查的目的和意義,又不要太理論化太空洞,應盡量具體,并結合實際。(2)對某些有逆反心理的青少年,在問卷設計時考慮在卷末安排一項開放性項目,請受調查者對前述項目中未提到但有關調查主題的重要事項,自行筆述。(3)調查應盡量取得受調查者所在單位或地方上的配合,在進行抽樣時盡量避免調查近期發生過異常事件和情緒的人。(4)問卷回收集中后,需有較豐富調查經驗的人逐份審核問卷,抽出有明顯作假或疑問作假的問卷加以討論。(5)若問卷數據用計算機處理,還可用邏輯檢驗程序檢驗。(6)對于有作假內容的“假卷”,如果作假是受調查者基本狀況項目,有一、二項,可作為“不慎”處理,整份問卷仍可使用,如項目較多,則問卷作廢。

(二)訪談法

訪談法指研究者通過與被調查者進行直接交談,來探索被調查者的心理狀態。在訪談調查時,研究者與被調查者能夠面對面交流,針對性強,靈活真實可靠,便于深入了解社會現象發生的內部原因,但訪談法比較花費人力和時間,且調查范圍比較窄。

根據訪談對象的人數可以分為個別訪談與集體訪談。個別訪談是與被調查者逐個談話,集體訪談是以座談會的形式展開訪談。根據訪談的性質可以將訪談法分為非正式訪談或正式訪談。非正式訪談不必詳細設計訪談問題,自由交談,根據實際情況展開,而正式訪談有預先的較完善的計劃,按計劃進行訪談。

訪談過程有以下四個步驟:第一步,訪談開始,應向被調查者說明此次訪談的目的和基本要求。第二步,逐步提問,傾聽回答。對于談話要收集的內容可以用腦記,也可以用筆記,還可以用錄音機記錄,以備以后整理分析。第三步,訪談結束,要對訪談材料加以整理,形成陳述性材料,并作一定的統計性整理。第四步,形成訪談結論。例如,被調查問題的現狀、性質,產生問題的原因等,并提出意見、建議。

四、相關法

相關法(correlational method)指系統地測量兩個或多個變量,繼而評估其關聯性的方法。換言之,對一個變量在多大程度上能對另一個變量做出預測。這可以通過心理統計的相關分析求相關系數和回歸分析求回歸方程式實現。相關系數(correlation coefficient)是描述變量之間相關程度的指標。樣本相關系數用r表示,總體相關系數用P表示,相關系數的取值范圍一般介于-1~1之間。回歸方程式,是從一變量的數值預測另一變量的相應數值的直線方程式,當兩個變量部分相關時,有兩個回歸方程式。

社會心理學的目標是科學地描述、解釋、預測和控制人的社會行為。前面的研究方法有助人們描述、解釋社會行為,那么如何做到預測人的社會行為?這需要研究與社會行為相關聯的變量,以此預測不同社會行為在何時發生。在橫斷研究中經常會采用相關法,系統地測量兩個或多個變量,繼而評估其關聯。舉一個例子:張梅、辛自強、林崇德等(2011)使用相關分析,研究青少年社會認知復雜性與同伴交往的關系。在該項研究中,研究者采用角色分類問卷測量被試的社會認知復雜性(即分化和抽象兩種分數),采用同伴提名測驗考察被試的同伴交往情況。相關分析法的結果顯示,分化和抽象分數與除社會影響外的三類同伴交往的指標顯著相關(見表3-1)。(3)

表3-1 社會認知復雜性分數與同伴關系各指標的相關

注:*表示p﹤0.01。

不僅如此,在縱向研究中也使用相關法。例如,王莉、陳會昌、陳欣銀等(2002)考察兒童情緒調節的早期發展對以后社會行為的預測。他們在對176名兒童進行了2年的追蹤:被試2歲時,觀察他們在陌生情境和延遲滿足情境下的情緒調節策略。4歲時,對他們在陌生同伴情境中的自由游戲活動的情況進行觀察,評價其社會交往能力和社會退縮性;在兒童完成分車票任務和收拾玩具過程中對其任務堅持性進行評價?;貧w分析發現,被試2歲時的情緒調節策略能顯著地預測兒童4歲時的社會行為(社會交往能力、社會退縮性和任務堅持性)。

相關研究的結果往往取決于其選用相關研究法的前提條件是否得到了滿足,例如我們已經知道動機水平和任務績效之間的確存在非常明顯的相互關系,但是用相關研究法很可能得到一個極低的相關系數,并不能真實反映二者間的緊密聯系——因為這種聯系事實上是倒U型曲線關系,而不是一條直線。相關法只能告訴我們兩個變量有關聯,但社會心理學家的目的是確認社會行為的起因。一般來說,兩個變量相關有三種意義,以“兒童觀看暴力節目和攻擊性相關”為例,其三種意義分別是:一是觀看暴力節目使兒童本身變得更加暴力,二是具有暴力傾向的兒童更喜歡看暴力節目,三是父母對孩子的關心程度會影響兩者之間的相關關系。再看一例,20世紀末的調查研究發現,婦女使用避孕方法與感染性病的可能性之間具有相關性,使用安全套的婦女比使用其他避孕方式的女性更容易得性病。這是否意味著使用安全套會提高女性感染性病的概率?答案是不一定:安全套使用者的性伴侶可能更多。因此,相關關系不等于因果關系。這也是相關法的主要缺點,具體而言,即相關法只能告訴我們兩個變量之間是否相關,卻無法回答社會行為的起因。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使用后面的實驗法。

五、實驗法

實驗法是判斷因果關系的唯一方法,實驗法是社會心理學中最常用的研究設計。使用這種方法時,研究者會將參與者隨機分派到不同的情境中,并確保這些情境中除了自變量之外,其他的條件完全一致。自變量是研究者操縱或改變的變量,目的是了解它是否會對其他變量產生影響。因變量是研究者所測量的變量,目的是了解它是否會受到自變量的影響。研究者假設,因變量取決于自變量的不同水平。自變量是會對人們的反應產生因果性影響的變量。

利用因子式設計可以很好地揭示兩種或多種因素之間是否存在交互作用。在一項研究中,研究者探討了結果和意圖兩種因素對中國人責任歸因的影響。被試讀到的前半部分內容為阿明和阿麗是一對情侶,他們產生了嚴重的矛盾。對情境的操作主要放在了后半部分,不同被試會讀到阿麗對阿明做出的不同的傷害行為,共有四種。在這個情境中,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組合起來構成了一個2×2的因子設計,共有四個情境:有意—后果嚴重、有意—后果不嚴重、無意—后果嚴重、無意—后果不嚴重。

在實驗法研究中會存在以下問題:

(一)實驗研究中的倫理問題

社會心理學的實驗方法,是以人類為對象的研究活動。這樣的研究自然會涉及嚴肅的倫理責任問題。美國社會心理學家S.W.庫克指出了社會心理學中的實驗研究中的主要倫理問題:在被試沒有關于研究知識和同意的情況下,就把他們當被試來使用;不讓被試知道研究的真實性質,對被試說謊;哄騙、侵犯被試的個人秘密以及給被試恐懼、失敗、擔心等情緒的沖擊等。在所有這些內容中,有三個方面的倫理問題最為明顯,這就是對被試的實驗性欺騙、對被試隱私的侵犯以及給被試造成實驗性痛苦(包括精神上的和肉體上的)。

那么,如何解決這些倫理問題呢?為此,社會心理學家進行了多種嘗試,提出了許多建議,歸納起來有以下幾個方法:應避免那些可能引起極大不安和痛楚的程度,即使使用其他方法得出的結果不太清晰,保護被試也是研究者首先要考慮的問題;如果能找到其他行之有效的方法,最好在實驗中不使用欺騙手段,比如可以使用“角色扮演”的方法;如果被試的不安心情變得十分劇烈,實驗者應給予他們退出實驗的自由;實驗結束以后,實驗者應該盡一切努力去消除實驗可能給被試造成的羞恥感及其他不適情緒;研究者對實驗過程中有關被試個人的任何材料,負有保密的責任;如果允許的話,應將實驗目的、實驗過程盡量向被試講清楚,然后詢問被試是否愿意參加實驗。

(二)實驗研究中的傾向性問題

第一,實驗者的傾向性問題。我們將實驗者的愿望、評價、態度及行為趨向等稱之為實驗者的傾向性。社會心理學的研究證明,人們之間會產生各種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在實驗中實驗者的各種特征對被試也會造成不同的影響。如果實驗者在有關某種實驗目的的傾向性上表現得比較明顯,那么它對被試的影響將更大,同時,對研究結果的正確性的消極作用也更大。上述傾向性產生的原因在于,在實驗的條件下,被試對實驗者的行為是非常敏感的。即使實驗者不向被試提出如何做的要求,但出于對實驗目的的了解,也會使被試有意無意受到一些暗示,從而使被試的行為出現順乎實驗者愿望或反抗實驗條件的傾向。有研究表明:在實驗中,12%的主試對男性被試表示了微笑,但70%的主試對女性被試表示了熱情微笑。解決實驗者傾向性的辦法之一,是采取實驗中的“雙盲法”。即不僅被試不知道實驗設計的目的,實驗的主持者也同樣一無所知。解決實驗者傾向性的第二個方法,是盡一切可能將實驗情境同一化、規范化。如果一切都統一了,一切條件都毫無差異,傾向性自然就不存在了。

第二,被試的傾向性問題。在社會心理學的實驗中,被試的傾向性也會對研究結果產生不同的影響。因為被試明確地意識到自己是在接受測驗,他不想讓人認為他是愚蠢的、易上當的,所以他將極力做出“正確”的反應。另外,在實驗的情境下,被試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大部分被試都想做出社會能接受的反應,還有的被試想取悅于實驗者,給實驗者留下良好的印象等。這些被試的傾向性,都會導致被試不按自然的反應去行動。

(三)實驗的效度問題

在社會心理學實驗中,要注意內部效度與外部效度。實驗的關鍵是維持較高的內部效度,即要確保除了自變量以外,沒有其他因素會影響到因變量。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控制所有無關變量,并且把人們都隨機分派到不同的實驗情境當中去。隨機分配是讓所有被試都有同等機會被分配到實驗的任何一種情境中去的過程。通過隨機分配,研究者能夠相對地肯定被試在人格或背景上的差異,能夠被平均分派到不同的情境中。

外部效度指一項研究的結果能夠被概化到其他情境或其他人身上的程度。一是在多大程度上能將某個研究者所營造的情境概化到真實生活情境中去;二是實驗的被試能夠多大程度上概化到一般人中去。社會心理學受到批評的原因之一是其人為設定的環境不能被概化到現實生活中。

最理想研究要保證兩個方面:一是對情境有足夠的控制,以確保沒有額外變量影響結果和將人們隨機分配到情境中去(內部效度);二是確保結果能夠外推到日常生活中去(外部效度)。對此,社會心理學經常通過下面的辦法達到這點:一是重復性實驗。重復進行的研究,通常針對不同的被試總體或不同的場景來進行。二是元分析。一種將兩項或更多實驗的結果加以平均的統計技術,目的是了解自變量的效果是否可靠。三是跨文化研究。在不同文化成員中進行的研究,目的是探討人們所感興趣的心理過程在兩種文化中是否都存在,還是在不同文化中表現各異。四是現場實驗,在自然環境中而非實驗室內進行的實驗。

舉個現場實驗的例子。周欣悅等通過一系列實驗研究發現,當人們接觸或看到臟錢的時候,更容易從事不道德行為。研究者帶著準備好的實驗材料——三張臟的十元人民幣進入農貿市場內部進行實境研究。在實驗中,實驗員挑選了一些蔬菜,結賬的時候拿出了提前準備好的臟錢/干凈的錢,確定賣家接觸到錢并準備開始找零時,實驗員要求稍等一下,然后換了一張普通的紙幣付款。實驗員回去之后對蔬菜稱重,發現當賣家接觸過臟錢之后就容易短斤缺兩。


(1) 舒爾茨.現代心理學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2) 陶冶.問卷調查中的“假卷”現象和解決方法[J].社會,1991(11):10-11.

(3) 張梅,辛自強,林崇德.青少年社會認知復雜性與同伴交往的相關分析[J].心理科學,2011,34(2):354-360.

主站蜘蛛池模板: 曲阜市| 新建县| 东城区| 韶关市| 商南县| 镇沅| 淮安市| 微山县| 萍乡市| 瓦房店市| 永川市| 广东省| 益阳市| 凌海市| 肇东市| 南宫市| 璧山县| 海林市| 府谷县| 荣成市| 清涧县| 宜兴市| 阿克陶县| 应用必备| 通江县| 安丘市| 彰武县| 禹城市| 商南县| 额尔古纳市| 类乌齐县| 永登县| 综艺| 海淀区| 偃师市| 盐源县| 神池县| 交城县| 泽州县| 临漳县| 漾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