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編 “第五代”與“現代電影語言”探索
銀幕上的“語言之物”與“歷史之物”(1)
——對“中國新電影”的嘗試性把握
引言
阿多諾在《新音樂的哲學》中就藝術批評的“方法”寫道:“方法不同于課題的習慣功能,如描繪性的技術分析、辯護性評述和批評……方法用藝術作品本身的各種因素來揭示其程序及作品的蘊涵。這一過程是固有的;現象內部的融貫一致證明現象的真實,并醞釀現象的不真實。”當我們在今天面對中國新電影——它已持續數年之久,并在自身的內部得到了發展——時,我們眼前的問題首先便是一個方法的問題。這個方法問題潛伏在所有的影像材料和歷史事件之中,它決定我們能否以一種真實性去揭示另一種真實性。對于“中國新電影”來說,獲得一種美學上和理論上的整體形態也許已不是什么非分之想了。但從另一個角度看,這種獲得只能從一種理解的結構中引申出來。而在作品與批評的關系之外,歷史沖突又總是充當了一個“辯證的第三者”的角色。無疑,中國新電影的整體形態必然要把這種辯證過程包含在自身的種種因素之中。對于我們來說,關鍵在于怎樣把它既視為一個歷史的客體,又視為一個內部“融貫一致”的形式的主體。只有這樣“把現象結晶為單子”(本雅明),我們方能對它的“真實性”和“不真實性”作出歷史的和美學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