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點起床:晨型人時間管理術
- 楊玉萍編著
- 1756字
- 2021-08-09 16:07:46
1.早起的人們不失眠
很多失眠者在深夜大概都有過這樣的經歷:躺在床上輾轉反側,怎么努力都睡不著,即使累到渾身酸痛,腦子仍異常清醒,極不配合入眠,有時折騰到快天亮才勉強合眼。這就是一種常見的失眠。
據20世紀末的一份民意調查顯示,有50%的成年人抱怨自己存在睡眠障礙。失眠就像頭痛癥一樣,已經變得越來越普遍。除了入睡困難、睡眠不深之外,易驚醒、早醒、多夢等都屬于失眠癥狀。通俗來說,失眠就是睡眠失常。一個睡眠失常的人,因為夜間少眠,通常會直接影響他們在白天的各種表現。比如身體疲勞、注意力和記憶力減退、學習效率和工作能力下降、情緒波動大等。
一夜失眠沒什么,但長期失眠帶來的不僅是痛苦,還有身體的病變。那么,是什么偷走了我們的睡眠?又有哪些人群容易失眠呢?據研究,除了疾病、年齡等因素外,不良生活習慣也是導致失眠的罪魁禍首,而作息不調、喜歡熬夜的人更容易受到失眠的困擾。
很多晚睡的人都喜歡睡前喝點葡萄酒,喝杯咖啡,或者抽根煙放松一下。但這三樣讓人成癮的東西,同樣是睡眠“殺手”。酒精具有麻醉作用,睡前少喝一點葡萄酒,的確有助于睡眠。但若大量飲酒,特別是喝白酒或其他酒水,卻是睡眠大忌。酒精雖然能讓人容易入睡,但會抑制深度睡眠,讓人睡不安穩,也會讓人頻繁醒來,或導致人在后半夜噩夢連連。10%的酗酒者都是失眠癥患者,他們越想靠酒精來麻醉助眠,越適得其反,導致失眠加劇。咖啡中的咖啡因和香煙中的尼古丁就更不必細說了,都是導致血壓上升、干擾睡眠的興奮劑。晚睡晚起的人群,在生活中越離不開這些東西,越容易失眠。相反,早睡早起的人則沒有這種痛苦,我們很少聽到一個習慣早起的人說自己失眠。
王先生已經70歲了,每天早上4點半就起床,在家里讀一會兒報紙或者看一會兒書,5點鐘就準時出門,和幾個老伙伴相約到離家不遠的公園里踢毽子。他們平均年齡65歲,身體都相當靈活,踢起毽子絲毫不輸年輕人。說到睡眠,王先生說他每天能睡六七個小時。雖然老年人普遍睡眠少,但王先生并沒有這方面的困擾,他常年堅持早睡早起的習慣,睡眠質量一直很好。他身邊的朋友都是生活很自律的人,也沒有人抱怨睡眠不好。
早起的人不失眠。說到底,還是順應了體內的生物鐘。在大腦的中前部,有一個豆粒大小的腺體,叫松果體。松果體會分泌一種激素,叫褪黑激素。褪黑激素的分泌受交感神經影響,每到夜幕降臨、光線變暗時,這種激素就會大量分泌,并在凌晨三、四點鐘達到峰值。而等到黎明到來,褪黑激素便停止分泌。因為只在夜間分泌,所以褪黑激素又俗稱“吸血鬼激素”,它的分泌水平直接影響睡眠質量。如果一個人夜間褪黑激素的分泌水平降低,那么他的睡眠質量很可能會下降。這種激素存在的最大作用,就是誘導人類自然睡眠,調整晝夜規律,以確保我們在黑暗中入睡,而在光照中醒來。也就是說,我們只有符合夜伏晝出的規律,才能保證睡眠健康。否則,經常熬夜,打亂生物鐘,就會將睡眠搞得混亂不堪,直至難以入眠。
我們的身體就像一臺具有慣性的機器,只要養成按時作息的睡眠習慣,到了上床時間就會感到困倦,而到了起床時間就會自然醒來,睡眠也就會變成自然而然的事。所以,要想晚上睡得好,早上醒來精神好,必須順應身體的生物鐘規律,按時上床、按時起床,養成良好的“入睡—醒來”的睡眠模式。很多失眠的人認識不到這一點,常常病急亂投醫,將自己的睡眠交給藥物控制。殊不知,安眠藥并不能真的讓人安眠,往往吃得越多,失眠的情況越嚴重。你不但會對這類藥物產生依賴,身體其他機能也會受到藥物的損害,而且可能導致過早死亡。
治療失眠最好的方法就是早睡早起,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我們的原則是,不管你前一天晚上多晚上床,第二天早上都要按時起床,不要企圖用延長睡眠時間的方法來補覺。
一兩個晚上少睡一些,沒多大關系,我們的大腦會自動在接下來的晚上增強深度睡眠來彌補睡眠缺失。這樣一來,如果前兩天都是晚睡早起,到了第三天晚上,你的眼睛就會感覺疲勞,讓你早早地就想上床睡覺,因而很容易把作息規律調整為“早睡早起”。
很多人習慣周末睡懶覺,也因為不必早起而在前一天晚上熬夜。這一點并不值得提倡,因為熬夜導致晚起,結果并不能補多少睡眠,反而引起生物鐘紊亂,長此以往就會引起失眠。做一個生活自律的人,做一個在周末也堅持早起的人,即使曾陷入失眠的泥淖,你也能拔足而出,重新做一個擁有健康睡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