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媽媽的情緒,爸爸的格局:成就孩子一生幸福的關鍵
- 魯鵬程
- 2841字
- 2021-07-23 14:21:50
性格決定命運,想孩子有好命運,就要讓他播下好思想
有哲人曾說:“思想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細細看來,這其實是一個環環相扣的影響過程,從頭到尾哪個環節出了問題,都會對未來造成不可估量或不能挽回的影響。
作為這些影響的源頭,思想顯得極為重要。思想,我們一般稱其為“觀念”,是關系著一個人的行為方式和情感方式的重要體現。簡單來說就是,一個人心里怎么想的,對一件事是怎樣認識的,都會通過他的行為反映出來,行為長期化之后就會變為習慣,習慣的好壞會反映到性格之中,那么性格的好壞自然也就與一個人的命運息息相關了。
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覺得東西隨便亂放很不整潔,再取用時也很不方便,那么我們就會認為,干凈整齊和物歸原處很重要,于是就會養成整潔、規矩的好習慣,這種習慣會讓我們不管學習還是工作都能做到有條理,且因為這樣清晰的思路與行為,讓我們取得事半功倍的辦事效果和良好的成績,而良好表現也會讓我們更容易在一堆事情中抓住機會,進而實現理想或者拓展更廣闊的未來。
心理學認為,性格是在生活過程中形成的,對現實的穩定態度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習慣化的行為方式。這就是在告訴我們,雖然性格在一定程度上有先天性和不可改變性,但是良好的性格卻離不開后天培養。而要想培養良好的性格,好的思想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又會有人問了:“性格與思想有什么關聯嗎?進行思想教育管用嗎?”當然管用!
一個人成熟的標志,就是他能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對他人、對社會負責。而無論是哪種行為,人都應該遵循一定的道德標準。這也就是說,人的行為要由道德和倫理來約束。那么良好的道德倫理又從哪里來呢?大家都知道,思想是可以決定行為的,所以思想就是影響行為的最大因素。也就是說,一個人要想在社會中立足,最起碼要知道做人的基本準則。有了好的思想、好的道德,他的行為才是符合社會規范的,才能為人所接受。而這樣的好行為如果能逐漸養成習慣,久而久之,這種習慣就能鑄就一個人的性格,堅強、懦弱、開朗、內向,等等。擁有不同的性格,每個人與每個人的做事風格便會不盡相同,所以事業能否成功,愛情能否順利,家庭能否和睦,人一生的命運也有各種各樣不同的結局。
由此可見,抓住并好好培養這個良性發展的源頭,是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的關鍵一環。給孩子播種思想這項艱巨的任務,需要我們來做。那么,又應該怎么做呢?
第一,先對自己開展思想教育,規范自己的思想。
思想為源頭,環環相扣后影響命運,這條原則適用于所有的人。如果我們一開始的認知、觀念出了問題,那么我們的行為、習慣就會受到負面影響,進而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也勢必會出現錯誤的思想、行為、習慣,結果不僅是我們自己的命運出問題,孩子的命運也會因此受到直接的干擾。
所以教育孩子之前,先審視自己,看看自己在一些很重要的問題上有怎樣的觀點,這觀點是否正確,對自己的行為有怎樣的影響,自己現在有沒有什么不好的習慣。
要客觀真實地認識自己,不要逃避自己的問題。只有建立起了正確的三觀,對事情有正確的認知、有堅定的原則,那么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自身的想法和舉動就已經是一個很好的示范教材了,孩子自然會受益匪淺,甚至可以“不教而成”。
第二,隨時、隨地、隨事開展合適的思想教育。
思想教育并沒有明確的起始點,但越早越好。所以,對于孩子來說,思想教育要從小抓起,這是他養成良好性格的重要前提。
在孩子小的時候,可以為他多讀或者陪他多看一些培養思想道德的書籍,比如《弟子規》。也許他并不能很深刻地理解其中的含義,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就會慢慢明白這其中蘊含的做人的道理。而且,他會逐漸看懂那些文字的意思,領會文字所要傳達的深意。
孩子思想意識形成的過程中,向他傳遞正確的思想,引導他培養正向的習慣,這有助于他更早地建立起良好的思想基礎。否則,用現在網絡上一種很流行的說法來說就是,“如果你不主動對孩子進行思想教育,那么早晚有一天,社會會替你來教育他”,而社會的教育對他來說則可能是沉重且嚴酷的。
而說到思想教育的場合,則可以選擇隨事而來。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給孩子買了好吃的橘子,結果他隨手就把剝下來的皮丟在了地上,趁此機會就可以引導孩子回憶老師和父母教導過的內容,幫助他確立“不能隨地亂丟垃圾,保護環境清潔,尊重他人勞動成果”的正確思想。合適的思想教育都是在當下合適的時機中隨時展開的。
第三,思想一定要反映到行動中來,讓孩子用身體去記住。
我們需要給孩子講明白道理,利用讀書的機會、做游戲的機會,把那些需要他理解認知的人生道理都講給他聽,要讓他首先能意識到這些道理是重要的,對他而言是有用的。
但孩子的理解能力并沒有那么強,或者說一遍他當時可以記住,但是因為是純口頭的表達,他的記憶不會那么深刻,可能過后就會忘記。最能讓孩子對某些思想留住印象的只有行為,用他自己的身體,用親身經歷去記住他都經歷了什么,感受是怎樣的,爸爸媽媽對他的行為又有怎樣的評價,有了這些親身體驗,他才會對那些道理有更深刻的理解,這樣的記憶才更為牢靠,直至成為一種不需要過多考慮的身體本能行為。
第四,培養孩子的君子圣賢人格,哪怕朝這個方向努力也好。
需要指出的是,“性格”屬于比較通俗、比較迎合大眾習慣的說法,“性格”與“人格類型”基本等同,如可以說“每個人都有不同的人格類型”或“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性格”。
為了讓孩子的性格變得更好,更升華一級,我們就應該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汲取更多的智慧。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人格分類與西方截然不同,因為中西方屬于不同的文化體系,中國自古以來都特別重視人的修養與熏陶,所以,也就形成了獨特的人格理論。比如,把人格分為庸人人格、士人人格、君子人格、賢人人格、圣人人格,與我們現在所熟悉的人格或性格是完全不同的,但這的確是中國古人的智慧所在。
庸人,胸無大志,目光短淺,不識大局,隨波逐流;士人,心有所定,計有所守,行善德美,貴在自知;君子,言必忠信,仁義在身,通情達理,自強不息;賢人,德不逾閑,行中規繩,化民成俗,恩施天下;圣人,德合天地,變通無窮,化行若神,澤被萬世。
從庸人到士人,再到君子、賢人、圣人,是步步上升的,顯示了中國古人對崇高人格的追求,在這樣的人格體系引領下,似乎就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因為真理是不變的,從古至今,這就是中國人應有的追求。
可見,中國傳統的人格劃分似乎有自己鮮明的特點。無論哪種人格,都是要注重修身的,都要累積對人性、天道的認識,都要加強是非道德的價值判斷,讓自己的人格處于一種上升的動態變化之中,而不是故步自封、一點不變的,如此才能實現由庸人到君子圣賢的提升,從而彰顯人的本性,實現人生價值。為人母者,理應如此,步步提升,履行自己在人倫社會中的職責、功能,最終讓自己達成天人合一的境界,成就心靈的完全解放與自由。
如果我們能深刻理解這段話,并能把這些圣賢的智慧運用到自己的成長與孩子的培養中去,相信自己和孩子的人生一定可以發生質的改變。由此也會體悟到中華文化的偉大與精妙,從而用心學習與踐行中華文化的教誨,并受益終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