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媽媽的情緒,爸爸的格局:成就孩子一生幸福的關鍵
- 魯鵬程
- 1611字
- 2021-07-23 14:21:50
媽媽如果情緒不良,孩子則很難性格平和
一根繩子,打了死結,越是用力拽、用牙咬,恨不能下一秒就拆解開來,它反而打得越死,解決之道似乎只有徹底剪斷。如果緩和一下,觀察,順著系緊的方向去用巧勁兒,一點點化解纏緊的力道,最終總能完好地將死結解開,解繩結的人也會成就感滿滿。
同樣道理,媽媽與孩子之間,有著一根親情凝結而成的緊實長線,時不時出現的問題,就好似這長線打的結。這個結與媽媽的情緒有關。
情緒具有極強的傳染性,情緒不良的媽媽會讓孩子也受到感染,雙方彼此用力,就好比在將那個死結打得更緊,最終難以解開,母子親情間也就多了一個小疙瘩。相反,若是媽媽的情緒不那么激烈,孩子便也不會被激烈的情緒所感染,從而讓繩結兩邊的力道逐漸減小,小疙瘩必然能很快解開,母子親情也會更為順暢融洽。
雖然情緒的影響是雙向的,但是對于還在成長的孩子來說,要更好地控制情緒并不容易,他很容易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而相對于孩子的不好控制,作為成年人的媽媽理應具備更好的自我情緒掌控能力。
似乎可以得到這樣一個結論:如果媽媽自己不能好好掌控情緒,養成不良的情緒表達習慣,那么孩子也將因此受到傳染,在日復一日的負面影響中,孩子的性格也會逐漸偏向急躁、易怒,并慢慢向媽媽的情緒表達方式靠攏。要不了多久,媽媽就會看到一個縮小版的自己,用自己曾經用過的表達方式來“展示”他的情緒,就好像照鏡子。
而受到媽媽負面情緒影響的孩子,除了用同樣的方式表達情緒,更加嚴重的是,孩子的性格會變得越發令人難以“靠近”,就像小刺猬,逐漸張開渾身的刺,這些刺又在成長過程中逐漸變硬。這種性格又會導致他無法好好與周圍人相處,一點小事就能讓他變得極具攻擊性,周圍人對他的表現的種種回應又會促使他變得更加不愿與人交往,所以這是一個程度不斷加劇的負面影響。
有的媽媽可能會說:“我的孩子不是這樣的,我一生氣,他就會好好表現,這就是知道錯的表現。沒有什么事是我發一頓脾氣解決不了的。”但這并不是什么值得驕傲的事情。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孩子,非常容易形成討好型人格,他會逐漸對別人的情緒非常敏感,只要他人一變臉色,他就會先認為是自己的原因導致的。這樣的孩子會變得非常能察言觀色,并且不敢隨意表達自己的看法、需要,而是會先以他人的反應為主,到頭來自己會感到委屈;可能又會以他人的喜怒為先,反而沒了自我。
要說他性格平和嗎?并不是這樣的,如果說前面提到的小刺猬還可以跟著媽媽的情緒表達照貓畫虎地去發泄,討好型人格的孩子就相當于是在平靜外表或者說在嬉笑外表下隱藏自己的憤怒、痛苦、委屈……這種“暗藏”才是最危險的,一旦孩子再也不能維護外表的平靜,沉默中的爆發才更可怕。
所以說,情緒不好的媽媽,對孩子性格的影響就是兩個極端,他要么是和媽媽一樣暴躁易怒,要么則是小心翼翼之下隱藏“情緒暗流”,不管哪一種顯然都不是平和性格的表現。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情緒不平和的狀態下,媽媽說出來的話語內容往往都有失偏頗,對問題的判斷也會錯失公允,一些小問題也會被無端地放大,甚至是“上綱上線”,孩子的自我判斷也會因此出現偏差,很容易出現自暴自棄的認知,會有自卑、膽小的表現。
有的媽媽可能又會說:“性格原本應該是天生的,怎么可能那么輕易受到他人情緒的影響?”其實不然,年幼的孩子會將媽媽對他的評價奉為“定論”。為什么要杜絕給孩子“貼標簽”的行為?就是因為媽媽的話在孩子那里總是舉足輕重,媽媽的態度、想法、評價等,都會被孩子重視起來。而且孩子年齡越小,這種重視程度越重。也恰恰是同樣的道理,年齡越小,越是孩子開始建立自我認知的重要時期,很多基本的認知都是從此時開始的。
事實上,媽媽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重要參考模板,如果想培養好性格的孩子,那么就要先從媽媽的情緒控制開始入手。而且,能夠控制好情緒,也是媽媽走向真正成熟的標志,所以這又回到了和孩子同步成長的道路上,孩子在豐富他的人生,你也要以良好的精神面貌,情緒平和地給予他足夠的可供借鑒的人生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