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媽媽的情緒,爸爸的格局:成就孩子一生幸福的關鍵
- 魯鵬程
- 2026字
- 2021-07-23 14:21:49
給孩子安全感的前提——培養自己內在的安全感
我有,我才能給予,否則便只是空想,哪怕枯竭身心,也給不出對方所需要的東西。
這個道理同樣適用于對孩子安全感的培養上,只有先培養起自己內在的安全感,才能知道孩子內心的安全感都需要什么,也才能真正滿足孩子的需求。否則,缺乏安全感的媽媽,會不斷地“自我追求”,反而忽略了孩子的需求。
缺乏安全感的媽媽,會非常害怕受到傷害,遇到自我感覺不好的時候,就忍不住豎起全身的尖刺,想去反駁反抗,殊不知這個狀態最為傷害他人,尤其對家人的傷害最大。
缺乏安全感的媽媽,希望家人可以信任自己,然而自己卻反過來并不信任家人,她會不斷懷疑旁人對自己的態度,稍有不如她的心意的情況,她就會認為對方不在乎自己。
缺乏安全感的媽媽,會想掌控一切,只有將所有東西都緊緊攥在自己手里她才放心,凡是有任何超越她控制的事情或人,她都會覺得非常焦躁。這樣的媽媽很想為旁人安排一切,任何不能隨她心意的事情發展都可能會讓她感到憤怒。
缺乏安全感的媽媽,自己就特別想獲得安全感,可是這種強烈的渴望又會讓她表現得很謹慎,結果她的內心深處只能裝得下自己,她沒法去跟任何人建立任何親密的關系,包括自己的孩子。
有人總覺得,外界安全了,自己才感覺到安全,也就是要向外求安全感。可實際上,正是因為內在的自己先有了安全感,這個世界才能漸漸變得安寧起來。
同樣的,你是一個很有安全感的媽媽,你自然會向丈夫、向孩子傳遞自身的安全感,這樣丈夫、孩子才會放下心來,你的安全感也才能逐步建立起來。所以說,媽媽對于孩子自身安全感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決定性作用。
作為媽媽,要培養內在的安全感,不妨從這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自立。
能讓人有安全感的自立包括這樣幾個方面:生活自理,經濟獨立,人格自立。
生活自理,除了保障自己的基本生活,還要能提升生活質量,也能解決生活難題,唯如此,才能培養起重要的自我生存能力。能做到不盲目依賴,是人具備安全感的一個基本條件。
經濟獨立,就是要制訂一個合理的理財計劃,保證自己一定的經濟基礎,不至于頻繁伸手要錢。獨立的經濟來源,會讓你有能力去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境界,也會讓你內心感覺更踏實。
人格獨立,要求能夠獨立思考,有自己的主見與原則,可以自我選擇與決定。所以,要培養自己的思考能力,結合前面提到的生活自理與經濟獨立,逐漸提升自己的獨立人格。
第二,接納。
沒有安全感的人對不完美很敏感,會陷入頻繁的抱怨中。而只有接納這一切的不完美,自己的內心才能被打開。
對待家人,要接納平凡,正是因為平凡,所以家中的每一位成員都或多或少地有各種各樣的問題,與其以凌駕他人的態度固執地去糾正,倒不如放寬心胸,換個角度看問題,讓自己起到如水般調和家中所有人的作用,放松了自己,家人才會得到放松。
對待自己,也要寬松一些,因為人一輩子都在成長,每天都有變化,何必給自己上那么緊的發條?至于教育孩子,原本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跟著孩子一起成長,沒必要那么急切地自己先行出發,你事先預想的不一定是有用的,你著急的也同樣不一定真的有多重要。把生活的節奏放緩,把成長的標準放到自己真實的水平線上,也許你會發現丈夫、孩子還有你自己,原來并沒有你想象的那么不堪。
第三,悅己。
自愛的人,才懂得去愛別人;自信的人,才能去信任他人;悅己的人,才能讓他人也感到快樂,這是非常簡單的道理。你的生活并不只是圍著他人轉的,不妨有一點自我取悅的意識,并能找到讓自己快樂起來的方式,做一個會悅納自己的人。
要記住,如果你向忙碌妥協,忙碌自然也就任性地占滿你的所有時間和空間。所以,你需要平衡忙碌與閑暇的時間,不要任由自己陷入那種繁雜忙碌之中。合理安排時間,合理安排事項,不強迫自己一次性做完太多的事情,讓自己的生活節奏慢下來,提升自己的生活質量。拾起被丟棄的興趣愛好,每天安排一點屬于自己的時間,有勇氣接觸一些新鮮事物,嘗試學一點新的技能,保持新鮮是悅己的一種很有效的方式。
第四,交流。
人為什么要走出去?就是為了看世界,結識更多的人,與他人建立情感聯系。現代詩人余光中說:“旅行之意義并不是告訴別人‘這里我來過’,而是一種改變。旅行會改變人的氣質,讓人的目光變得更加長遠。在旅途中,你會看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習慣,你才能了解到,并不是每個人都按照你的方式在生活。這樣,人的心胸才會變得更寬廣;這樣,我們才會以更好的心態去面對自己的生活。”所以,別“宅”在家里,要“走出去”。
多與人交流,至少可以讓你的心事有地方訴說,讓你能了解他人對待某些事的看法和處理態度,你需要從他人身上了解與學習更多你沒見過的生活技巧。走出去、與他人交流,會讓你的說話欲望也得到釋放。
而且,與非家人的人在一起,你的思想也會受到更多新鮮內容的沖擊,你的世界逐漸被打開了,你自然就不會因為小家庭的局限而變得壓抑,你的心胸自然也會被打開,很多你以為的大事,看看別人,再看看自己,也就不會顯得那么重要了。走出去,與他人溝通,這也是一種變相的“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