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媽媽的情緒,爸爸的格局:成就孩子一生幸福的關鍵
- 魯鵬程
- 1774字
- 2021-07-23 14:21:48
媽媽的情緒決定家庭氛圍,家庭氛圍決定孩子的安全感
有人說,“媽媽是一個家庭的靈魂”,媽媽心情愉悅的家庭更具幸福感染力;相反,如果媽媽總是鬧情緒,而且動不動就把情緒發泄到家人身上,一家人都將生活在噩夢與恐懼中,尤其是孩子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一位年輕媽媽曾這樣談起她兒時的經歷:
我的媽媽就非常情緒化,經常是爸爸或者我的某一句話、某一個小行為沒符合她的要求,她就自己變得很不開心,會罵罵咧咧,連續罵一個多小時是常事,要不就是認為我們不配合她而傷心難過。
每次看見媽媽不高興或者她開始罵的時候,我原本高興的心情也會瞬間消失,我永遠也猜不透媽媽到底怎么了,我也永遠想讓媽媽能開心起來。有時候我會哭,可也不敢大聲哭,因為如果媽媽看到了,她會說“你還有臉哭,我都沒地方哭去”。
有幾次,我因為媽媽鬧情緒還產生了自殘的想法,現在手腕上一道長長的傷疤,就是我砸碎桌面玻璃的結果,那次是我用鮮血的代價換來了媽媽暫時的情緒平復。
不僅如此,我的媽媽還非常強勢,如果她開始說,就必須要一直說,我和爸爸只要一開口說“不是那樣”,她會直接打斷我們的說話,拒絕讓我們說“不”,然后自己又繼續說。可她說完了又說我們不和她溝通,而當我們再次開口的時候,剛開個頭,她覺得不是她想聽的,就又打斷然后繼續說自己的。最后,我們干脆不說話了,她又越想越傷心委屈,覺得沒有人關心她。
總之,不管她因為什么原因生氣了,你永遠也沒有辦法讓她開心起來,必須等她自己想通、消氣。因為媽媽時常的消極情緒,我們家常年都陰沉沉的,非常壓抑,我做什么都小心翼翼的。
現在我也是媽媽了,有時候我也會有和我的媽媽一樣的表現,這太可怕了!看著孩子有時候那驚恐的表情和哭泣之后依然渴望的眼神,我是真不希望變成和媽媽一樣,然后讓我的孩子經歷我小時候的經歷。但我真不敢保證這樣的惡性循環不會出現。
從這位媽媽的言談話語中,你是不是也感受到一種壓抑?她如今依然能清晰地記得自己兒時家庭的壓抑,說明她直到現在也依然沒有富足的安全感,她內心深處那塊缺失的安全感已經成為生命的烙印,而且她在對待自己的孩子時,也依稀可見自己身上媽媽的影子,足見媽媽的壞情緒對孩子有著多么深刻久遠的影響。
媽媽一旦情緒失控,那些壞情緒就會變成一把又一把的利劍,毫不留情地扎向家人。
有的媽媽可能說:“我在外人面前裝好人也就算了,在家人面前都不能好好釋放自我嗎?對最親的人我都沒法說心里話,我得多難過。”這樣的說法值得好好商榷。其實,對最親的人才更應該釋放最溫暖的情感。因為最親的人才是家的重要組成人員,如果你不斷地用自己的壞情緒去傷害最親的人,不管是孩子還是其他家人,都會開始躲避你,那個讓你能夠躲避風雨的家也終將因為組成人員的“受損”而變得搖搖欲墜。難道不是嗎?
你用壞情緒破壞了家的氛圍,家庭成員沒法凝聚,都想躲避,想讓自己清靜,家豈不是開始分崩離析?此時你有沒有想過孩子的心情?
有位媽媽說:“我有一段時間情緒非常不好,然后那段時間里,孩子就總是很奇怪地和我說這樣一些話,不是‘媽媽你還愛我嗎’,就是‘我最喜歡媽媽了’。她幾乎每天都會跟我說類似的話,看見我笑了,她會鬧得非常夸張,看見我不高興了,她會躲開,自己該干什么干什么。她才4歲,就已經如此敏感地察覺我的情緒。”
孩子為什么這樣說?這個4歲的孩子,是在用不斷“索愛”和不斷“表達愛”的方式來向媽媽要一個求證,她希望從媽媽這里獲得一個肯定的答案,那就是“媽媽依然愛你,媽媽不會離開你”,敏感的孩子想確認她對愛的渴求是否能得到回應。
4歲的孩子就知道在媽媽高興的時候可以放心鬧,媽媽不開心的時候去躲避。她之所以鬧,是因為她感覺到這時候的媽媽是安全的;她之所以躲避,是因為她感知到此時的她沒辦法感受到安全,所以不得不自己去建立一個安全的所在。這是多么讓人心疼的表現,孩子只能享受有限的安全,而且不得不努力成長讓自己去感受安全。
情緒失控之下,媽媽幾乎很難控制自己的行為,新聞中曾經出現的,媽媽暴怒之下打死孩子,事后后悔得自殺的真實事例,應該成為時刻敲響在耳邊的沉重警鐘。不要讓孩子生活在這樣的“危房”之中,你不只要給他提供吃喝玩樂的生活場所,更要給他建立一個自內往外感覺安全的避風港。
所以,培養孩子具備安全感,不需要向外求,不需要講什么大道理,一切都先從身為媽媽的自己開始做起,控制情緒,軟化心靈。當你溫柔了,家也就溫暖了。